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讲稿.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17690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15.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讲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讲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讲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讲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讲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讲稿.ppt(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 宫殿与坛庙 陵墓建筑,目录,中国的古代建筑概述,(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标志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

2、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洛阳白马寺,始建于汉朝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官方最早营建的佛寺。寺院呈长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的兴建,有力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因此,白马寺至今仍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地。,(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 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

3、教寺塔盛行。 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 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 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及飞天壁画,(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修建了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

4、界上最早的敞肩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唐代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一座木结构寺庙建筑;佛光寺在建筑上荟萃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式,寺内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5

5、)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 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 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

6、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 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宋代建筑河北正定隆兴寺,(6)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 此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

7、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永乐宫再现元代建筑精髓 建筑发展也处于凋敝状态 蒙古贵族统治者建立了一个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这来自落后的游牧民族的统治,使两宋以来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文化遭到极大摧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明显的阻碍作用,直到元世祖忽必烈采取鼓励农桑政策,社会生产力才逐渐恢复。 宗教寺院盛行 忽必烈时,在金中都北侧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并由于统治者崇信宗教,使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尤其是藏传佛教得到元朝提倡后,不仅在西藏发展,内地也出现了喇嘛教寺院。如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都城内一座喇嘛塔,系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的。 木架建筑方面,仍是继承

8、宋、金传统,但在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 尤在北方地区,一般寺庙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木料作梁架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这都反映了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而不得不采用种种节约措施。 元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现存元代的建筑有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已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北京妙应寺白塔,元代建筑山西运城永乐宫,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 明末出现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清朝前期编修了74卷,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

9、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 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 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雍和宫是一座皇宫式的喇嘛庙,坐落于安定门内,占地约六千多平方米,原是清代雍正皇帝当太子时的府邸,乾隆九年(1744)改为喇嘛庙,成为喇嘛教的上院

10、,是我国内地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位于康定跑马山顶的喇嘛庙农历四月八日,是释迦牟尼诞生后的“浴佛日”。佛家以为在此月内做善事一件,诵佛一声,可得十五倍之功德。此时,康定藏传佛教寺庙组成经幡、鼓、莽号、吸呐、海螺乐队诵经转山,僧俗民众随行,故名“转山会”。城乡民众也藉此春游。,(二)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及其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木构架建筑为主流,单体建筑分为三段式,注意建筑的组群布局、艺术处理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级观念森严等几方面。 1、以木构架建筑为主流 A、中国古代建筑从建筑材料来看,虽然土、木、瓦、砖、石并用,但始终以梁柱式木构架建筑为主,砖石建筑为辅。 B、基本做法是:将

11、木头柱子立于地面,柱上架设木梁和木枋,其上架设木制的屋顶构架,最后再在屋顶构架上铺设瓦顶,木构架的衔接点,采用榫卯、斗拱相连接吻合。 C、这种木构架建筑由于具有“墙倒屋不塌”的效果,便于建筑的灵活处理,以满足殿堂、亭榭、廊字等不同类型建筑的需要;柔性组合与连接,抗震性好以及可以就地取材,易于加工,可实行标准化操作等优点,长期为中国古代社会所沿用,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D、著名的如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2、“三段式”的单体建筑 A、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都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构成,俗称“三段式”。 B、台基又称基座,是建筑的基础部分,为一高出地面的底座。

12、C、屋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部分,由于采用梁柱式结构,在台基上设础,上立木头圆柱用以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梁架与梁架之间用枋连接组成“间”,即前后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迎面的间数称为“开间”或“面阔”,纵深的间数称为“进深”。 D、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下面的一种传力构件,它是由相互交叉层层重叠的斗、拱、翘、昂、升等分件组成,统一称为斗拱。 E、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样式甚多,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等。 3、组群布局 其组合规律是:以“间”组成单体建筑,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再以庭院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组群布局的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和均衡对称。,4、建筑的艺术处

13、理 对建筑的平面布局、外部造型、装饰、色彩等,进行精心的艺术加工和处理,使其达到特殊的效果和功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大特点。 5、建筑与环境相协调 我国古代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十分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力求建筑的体量、形式、色调、布局等与周围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相融合。 6、森严的等级观念 A、建筑样式上,建筑的屋顶中庑殿式级别最高,其次是歇山顶,再次是攒尖式,悬山顶和硬山顶级别最低。 B、房屋的开间与进深亦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建筑的台基以须弥座级别最高。在建筑色彩上,皇宫用黄色琉璃瓦顶,皇子、亲王等用绿色琉璃瓦顶,一般民居只能用黑色或青色瓦片顶。,台基,如何判断主体建筑的标志,屋

14、顶的形式,开间,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台基,1 台基多高于台基低; 台基级数多高于台基级数少; 3 汉白玉台基高于其他台基; 4 须弥座台基高于其他台基; 5 有栏杆栏板高于无栏杆栏板。,原则,一、台 基 二、屋身 柱、梁、开间、山墙 三、屋顶 四、装饰(彩画、屋顶 装饰、藻井),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一)台基,1、 普通台基 2、 须弥座 做法:叠涩,束腰,莲瓣,基座 宋式与清式的区别,主要在于束腰部分。 3、 踏道,(二)屋身 梁枋,枋:主要起连接作用 梁:是柱和柱之间横向的构件,除连接作用外,还是重要的承重构件, 梁 直梁(草栿、明栿) 月梁(明栿

15、) 拼邦,以小料拼合成大的构件的做法 枋,截面小于梁,纵横两向都有枋。 额,面阔方向的梁,通常称为额。,斗栱 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斗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唐宋趋于成熟。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 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栱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从此,斗栱的式样趋于统一。 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

16、级差别的饰物。斗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斗栱至此进一步散发出强烈的意识形态的文化属性和阶级属性也得到了强调。,斗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斗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斗栱设置 宋式: 朵:每组以朵为单位 铺作:一层层的小木块叠起来。 柱斗铺作,柱顶上的斗栱 补间铺作,柱间的斗栱 转角铺作,转角上的斗栱 清式: 攒:每组斗栱攒为单位 柱斗科、平身科、角科 特殊的斗栱 丁斗栱 斜栱,开间,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开间:建筑物迎面的间数, 或称“面阔间数”。,进深:建筑物的纵深间数,(

17、三)屋顶1、庑殿顶,特点: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2、歇山顶,特点:4个倾斜的屋面,1条正脊、4条垂脊,3、悬山顶,特点: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4、硬山顶,特点: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5、攒尖顶,特点: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6、卷棚顶,特点: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交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如何判断屋顶形式的等级大小,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重檐单檐,(七)运用色彩装饰手段,彩画:为延长木结构的使用年限,人们在木结构的表面涂上油漆,在有些部位

18、绘制各种图案称彩画。 彩画使用的限制: 明清的梁枋彩画、五彩纷呈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屋顶装饰,1、吞脊兽,又名鸱吻,它是传说中龙所生九子之一,因其能喷浪成雨,故将其装饰于屋顶,取镇火之意。,2、走兽,古建行称为小跑,其本是用来保护瓦钉的钉帽,后来被赋予装饰和等级作用。走兽的数目与建筑规模和等级有关,数目一般是单数。北京故宫太和殿是特例,用了10枚走兽,它们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彩画,汉,布衣绨锦,织物装饰;隋唐主要采用刷饰;宋以后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五大类:五彩遍装、碾玉装、棱间装、解绿装、丹粉刷饰,以矿物颜料为主。 黑、红、青、白、黄,在中国古代

19、为正色,是等级最高的色彩,官式建筑采用。 绿、棕等称为间色,南方民居多用间色。 正色中以黄、红等级最高, 彩画的三要素:构图、图案、色彩,程式化,清式彩画的类型: 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1 和玺彩画,以龙凤为主,色彩用金、红、青为主,适用于宫殿 2 旋子彩画,以旋子为主题,以青绿为主,适用于庙宇、宫殿辅助用房、官署 3苏式彩画,写生画,以山水、花鸟为主题,用间色多,适用于园林、民居。,宫殿与坛庙 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知识,一、宫殿大门外的陈设,照壁的作用:遮挡、屏障,1、照壁,2、华表,(1)概念及作用:,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

20、称墓表。一般为石质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竖立于皇宫和帝王陵园之前,成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2)起源:,相传华表源于尧舜时出现的“诽谤木”;汉代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宫殿、桥头、墓地的装饰建筑。,(3)天安门前的华表及其含义,天安门的石雕华表,是与天安门同时建造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安门城楼前后,有两对汉白玉石制华表,石柱上雕有盘绕的神龙,顶端有承露盘,上蹲一石兽,叫做“犼”,据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人们通常叫它“石狮”。城楼前的华表上的两只面南而坐的石 犼,叫做“望君归”。面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君出”。,3、石(铜)狮,

21、(1)作用:,辟邪、显示身份和地位,(2)含义:,左雄右雌:雄狮爪下踩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雌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 狮头上的疙瘩:一品大臣门口的石狮的头上有十三个凸起的包块。这些包块的数量随着房屋主人官级递减而减少(最少为八个)。低于七品的官员住处门口是不允许摆放石狮的。,(3)三王狮 在中华大地上,还有南狮子和北狮子之分。北狮雄壮威武,南狮活泼有趣。 狮子兽中之王 凤凰鸟中之王 牡丹花中之王 所谓“三王狮”,那是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石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所以有“三王狮”的称谓。,石狮子嘴里和脚小都有个铁球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世间有很

22、多妖物,兴风作乱,扰乱平民,有男子见状,决心解民间疾苦,于是求仙学艺。一神仙很感动,就授予其一颗宝珠,将其含在口中,就会变成一只狮子,妖物都害怕,全部逃回妖界,从此人间太平。后来这个男子死了,妖物又重回人间,人们想到一个办法,就石头雕刻出一个石狮子摆放在家门口,妖物见到以来这个男子又回来了,害怕逃走。从此,嘴里含着“珠”的石狮子就一直如此传到现在。,二、大门,1、门色,红色:至尊至贵之色,2、门钉,在城门上施用门钉之举,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最初是出于构造的需要,在木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以防止门板松散。但由于铁钉钉帽露在门表面有碍观瞻,为美观起见,人们将钉帽打造成泡头形状,于是,就兼有了装饰功

23、能。 对于使用门钉的数量,到清代才有等级上的讲究。大清会典记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复黄琉璃,门设金钉。”“坛庙圜丘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的规格,以下按品级门钉数量呈单数递减。,3、铺首:兽面衔环辟不祥,唐代颜师古注: “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 古代铺首的造型有龟蛇、朱雀、双凤、羊头,还有虎、狮、螭等兽头。,第二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基本内容,一、城市规划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三、城防建筑,城市规划,(一)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聚落遗址出现规模较小的城堡,安徽蒙城尉迟寺史前聚落遗址 中心的大型广场,(二)商周时期,1、商代早期 城堡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有防御设施

24、的都城。根据考古发掘,可以确认的有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二)商周时期,2、西周 都城有陕西岐山与扶风的周原遗址和西安的丰镐遗址。 商周时期的都城规模不大,城内有宫城,宫城内有宫殿,现已发现建筑基础。,(二)商周时期,3、东周列国 都城的面积增大,一般为1020平方公里。分为宫城和郭城两部分。宫城和郭城都有各自的城垣,每边城垣均有数目不等的城门,与城内的街道相接。宫城内都有高大的建筑群。,河北易县东周时期燕下都遗址,(三)秦汉时期,都城设计除适应作为大城市的经济生活上的需要以外,还充分显示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根据调查发掘证明,汉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

25、制相符合。城的平面形状大体近于方形,城的四面各有三个城门,每个城门有三个门道,经由城门的主要大街都分成平行的三股。长乐宫和未央宫在城南部,东市和西市在城北部。,(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址多利用东汉旧城改建而成,改建重点在于集中宫苑衙署和加强西北隅的军事据点,扩大并规整居民区,调整并对称地安排工商业区。,北魏洛阳都城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的传统上逐步推进,作为都城中心的皇宫,其位置偏向北移,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并在城外设立东西两市。,(五)隋唐时期,长安城结构严谨,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六)宋元明清时期,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

26、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延续至清代。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延续至清代。,0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设计,中国古代的城市,特别是都城和地方城市行政中心,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如考工记对周代的城市建设制度有明确的记载。这些关于城市规划的原则,虽然在南北朝以前的都城规划中尚未充分体现,但对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很大影响。,“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管子乘马,西安城市选址示意图,03以方格

27、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网多为方格形,这种街道便于交通,街坊内便于布置建筑。,从战国到北宋初年,官府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实行市里制度,把城内居住区划成许多坊里,坊里内有街巷,四面用高墙围起,四面各开一门,由官吏管理,并实行宵禁。城内商业也集中设在一两个小城中,定时开放,有专职管理,称“市”。唐长安城是这种市里制的代表。,04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城市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城市以宫殿、衙署或钟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采用中轴线的规划布局,反映了统治阶级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05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春秋战国的都城将宫室置于中轴线上; 汉末的邺城为

28、方便交通将宫室移于全城纵轴线的北部; 隋唐长安城的基本原则是将宫室、坛庙和重要的官署等置于南北纵轴线上的北端及两侧; 北宋都城开封宫城位于内城的中央而稍偏西北; 明朝京城虽然宫室、坛庙、官署位于城的南部,但整个规划仍以对称整齐为基本原则。,06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 如元大都自玉泉山引水入城,注入太液池,为金水河,此河提供皇宫用水;开凿通惠河使江南货物粮船直达什刹海码头。,小 结,(一)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设计 (二)重视城市的选址 (三)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 (四)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 (五)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城防

29、建筑,(一)现存城市防御建筑 (二)古长城建筑,(一)现存城市防御建筑,1、城的防御意义 城,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中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州郡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围绕。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权力的象征,同时也常是一个城的重要标志,所以一般门楼建得比较高大雄伟。门楼在平时作隙望守卫,储备粮食武器之用,战时则是作战指挥中心和守卫要地。,(1) 门楼,(2)角楼 位于城之四角,因为它双向迎敌,所以是城防中的薄弱点,需要努力加强防卫。战时,一般角楼中集中较多的兵力和武器。,又称“马面”,敌台的防御作用是很

30、大的,因城墙正面不便俯射,将士若探身伸头射杀敌人,容易遭到对方的射击,有了突出的城台,进逼城墙脚下的登城者,就会遭到左右敌台上的射击,而使登城无法进行。所以敌台的距离一般均在两个敌台能够控制的射程之内。,(3)敌台,(4)敌楼 敌楼乃骑墙而筑,高出城墙之上,有的二层,有的三层,是供储备粮草、军械、火药和士兵居住、躲风避雨以及作战之用。一般它筑在墙下开阔平坦,便于敌骑驰骋,需要特别加强防守之墙段。,(5)垛口 筑在城墙迎敌面的顶部,呈上下凹凸状,凸出部分称垛口。垛口中有上下两孔:其上为望眼,用以了望来犯之敌;下有射孔,用以射击敌人。垛口作用很大,它既能隐身防敌,又能有力射击敌人,使自己始终处于不

31、败之地。,(6)墙顶 城墙顶部是军队防御活动的通道,迎敌一面筑有2米高的垛口,另一面筑有高1米左右用以护身的女墙,墙顶通道一般较宽,可五马并骑,十人排行而走。地势陡峭处,路面筑成阶梯形的梯道。为了排除下雨时的积水,在墙顶还有排水沟等设施。在墙体内侧隔一定距离开有石砌或砖砌的拱形券门,中修磴道,直通墙顶,以便战士们上下。,(7)瓮城 呈长方形或圆弧形加筑在迎敌的城门之外,以使城门增加一道有力的防线,其迎敌的城台上往往还筑有箭楼。,往往雄峙在瓮城之迎敌城台上,与门楼遥遥相对,迎敌三面都开有一排排多层的箭孔,当敌人来犯时,可形成密集的射击点,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8) 箭楼,即紧接城墙外面深阔的

32、城濠,它一正一负构成了双重的防御体系,在城门处往往还置吊桥。,(9)护城河,(10)钟鼓楼 古时,为“晨钟暮鼓”的报时以及报警之需,凡是重镇城内多建有钟鼓楼。如果四边的城门都开在中央,南、北、东、西四门相对,城内的街道便成十字形,一般钟鼓楼就坐落在这个十字路口附近,西安市内的钟鼓楼便是如此。,2、著名的城防建筑,明南京(原称应天府)城墙 明西安城墙 明平遥城墙,明南京(应天府)城墙,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至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 原建宫城、皇城、外郭城 已毁,仅剩都城城垣。原 有城门十三座:其中聚宝 (中华)、石城、神策、清凉四门保存至今。由于规模大,构思奇巧,建造精良

33、,所以工事极为坚固,适宜防守。,明南京城墙的价值,(1)城垣内侧周长33公里,不仅是全国第一,而且为世界第一。 (2)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砌成,以糯米拌石灰灌浆作粘合剂,十分坚固。 (3)聚宝门规模最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明代南京皇宫,(1)城墙高1421米,系用桐油、石灰、糯米汁等混合物做粘合剂,垒砌巨砖而成,极为坚固。,(2)当时各道门都有内外两门: 外门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 里门是木质外加铁皮的两扇大门。,明西安城墙,明平遥城墙,(二)古长城建筑,1、长城历史沿革(秦汉明) 2、长城主要结构(

34、城墙、敌台、烽堠、关隘) 3、长城代表段落(八达岭、金山岭) 4、长城著名关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1、长城历史沿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均选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战国时齐、魏、燕、赵、秦等国相继兴筑。 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长城以南的中原文明始终对于北方各族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东胡)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如果派大军追击 修筑长城既可隐身防敌,也可射击敌人,对自己非常有利 在当时还是刀、剑、弓弩等武器的情况下,对这些经常来回骚扰的游骑来说,高大的城墙确实是一道非常有力的障碍。,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汉

35、朝国力强盛,汉武帝时,匈奴已基本降伏。汉时修筑长城主要在河西,其目的是保护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的畅通、遏制匈奴的骚扰。 与此同时,为了防御匈奴的再次袭击,汉代不仅对秦长城进行大规模的修缮,而且在阴山以北修筑了两道平行的外城。,汉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明长城,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曾多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7000公里以上。在长城沿线保存了许多雄关隘口。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清朝时的疆域已超越长城以北; (2)随着火药的发明和武器的进步,在爆炸力大的铁炮面前,长城的防御作用已显得无能为力; (3)最重要的是清朝统治者改变了统治的策略,而采用怀柔政

36、策,即用宗教和思想统治的办法代替对长城的修建。,清朝为什么没有修筑长城?,2、长城主要结构,我们不能把长城只看作是一条线,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组有机的防御体系,这一防御体系以城墙为主体,其它还包括敌台、关隘、烽火台等一系列城防建筑。,城池建筑,陵墓建筑,坛庙建筑,宫殿建筑,楼阁、佛塔、古桥,古长城建筑,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南京城墙中华门,西安城墙,平遥城墙,平遥城墙,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城池建筑,八达岭长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古长城建筑,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布达拉宫,宫殿建筑,太庙,社稷坛,天坛,地坛,坛庙建筑,孔庙,坛庙建筑,秦始皇陵,汉茂陵,唐乾陵,北宋陵,陵墓建筑,明十三陵,清陵,

37、陵墓建筑,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楼阁,西安大雁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佛塔,安济桥(又名“赵州桥”),苏州宝带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古桥,程阳永济桥,古桥,古建筑群的一般分布规律,主体建筑,主要建筑,其他: 次要建筑,古建筑群的一般分布规律,1 讲究“中轴线” 2 “正殿高大而重隐深藏”,所以,凡是贯穿于中轴线上的建筑都是重要建筑,且其中必定有一个主体建筑,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都是次要建筑。这样的布局方法显示了尊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唯我独尊的等级观念。,原则,古建筑群的游览方法,1、沿中轴线由外向内逐个游览,2、用较多的时间来观赏主体建筑,3、有选择的观赏有特色的非主体建筑,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