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画 PPT素材.ppt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827894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国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画 PPT素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年中国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画 PPT素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年中国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画 PPT素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9年中国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画 PPT素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9年中国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画 PPT素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中国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画 PPT素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国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画 PPT素材.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唐宋元明清古典山水画,唐末宋初:1000年前的山水画盛世,在一千年以来的各类画史和评论集中,宋朝都被看作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成熟时期,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绘画大师,很多都是出自宋朝,我们今天将细读的范宽和明天将介绍的郭熙分别是北宋前期、中期最重要的画家。 在宋朝之前,人物画一直是汉、唐的主要画种,但从动荡的五代开始,中国山水画开始发展。那时候,一些诗人、画家开始受到道家观点和思想所激发,寻觅自然之美,“与自然合一”,他们将对人的兴趣转移到自然上,长期隐居深山,以毕生的精力去描绘山水。到了十一世纪的宋朝,这一转移彻底改变了中国画的格局,从此,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传统中的最重要的门类,也是取得了最独特

2、最辉煌的成就。 他们在唐代水墨山水画和青绿山水的基础上,分别创造了肃穆的北方山岭和秀丽的江南山水。值得注意的是,五代和宋初山水画家开始追求画面的统一,不再像唐代画家那样在色彩和细节上下功夫,他们甚至减少颜色、或者完全不用色,来达到画面能够产生连续、完整的空间,比如使用浅墨表现远景,逐渐引人进入深处的小路、若隐若现的云烟等等。 一张山水画更是画家自身境界的体现,而不再对现实的临摹。高居瀚在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这样写道:“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

3、到了自然,以惊欢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 因此,五代、北宋的董源、李成、范宽、郭熙,他们的作品在后来,一直被元朝、明朝的画家所崇拜,模仿。令人遗憾的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真迹却是少得可怜。,盛唐的背景,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朗,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李昭道,图中所描绘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行于蜀中的情景。画面安排了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巧妙地画出这队庞大的队伍。作者匠心独运,将一群负带行

4、李十分劳累的侍从和马匹,位置画面的中心部位,而把唐玄宗的马惊不进和妃嫔、侍臣等贵人,压缩在画幅的右角。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构图雄奇,丘壑峭削,人物生动,意趣微妙。画中山石以线勾勒,用石青,石绿等色渲染,色彩明丽,画法古朴。此为宋摹本。,明皇幸蜀图绢本,绢本设色,立轴构图,咫尺之间,营造宏大的架构。集云光岚影之变,画深山幽谷白云萦绕,悬崖流泉,古木苍郁,行人策骑游赏,穿行其间,各具姿态,一一被画家收入笔端,曲尽其妙。,春山行旅图,王维,此图是画家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在王维的山水画中,尤其这幅辋川

5、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元代汤后士在其所著画鉴中说:其画辋川图世中之最著也。,传世的雪溪图可说是最接近于史载王维绘画风格的一件作品了,画下方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白雪皑皑一片冰雪世界,数目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有一叶蓬船,有船夫撑篙而行。情景冷漠萧瑟。画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这正是唐代山水画的一大典型特征。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全图采用俯视法,所画场景之透视异常精确,无论比例,角度,即使以焦点透视质之,皆中规矩。 原作不知存何处,我们所见的图片恐怕还是翻录于中国名画宝鉴图录。,范宽的谿山行旅图,范宽是中国山水

6、画中最著名的画家,他传世的作品极少,因此,这张谿山行旅图也被视为是中国山水画的第一名画。 范宽最初是学习李成的作品,生活在北方的李成,笔下的山水极为肃穆严峻,擅长画冬景。后来,范宽突然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他改变了画法,彻底建立了和自己心性一致的山水画风,由此成为一代大家。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 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

7、气势。 范宽这幅谿山行旅图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他作品的想象,布局雄伟、简单、肃穆,一块巨嶂主宰着全景,幅度被丘顶的渺小书写和建筑衬托得雄伟无比。从暗郁神秘的峡壁,冲流下一条白线似的瀑布,石块和削壁以“雨点皴”定型:无数淡墨小点叠落在岩面上,造成近乎真实的层面效果。画面几乎没有人,但仔细看,我们会发现原来有一个很小的骡队正在穿越这座高山。 在后代的诸多评论中,范宽的这幅画都名列北宋山水第一名作。北宋名家米芾认为范宽的画品高于李成,“本朝无人出其右”。明代大收藏家、大画家董其昌更将溪山行旅图评价为“宋(山水)画第一”。,宋,现存范宽的传世作品另有雪景寒林图,此画画面群峰嵯峨起伏,山头作寒林,近景林水深

8、邃,后有村居。门口有一人似在观赏雪景。气势壮阔而又富于变化。此图用笔强健,屋宇用铁线描,行笔坚硬,人物也生动有致。清代安岐评价 雪景寒林图为:“宋画中当为天上神品( 墨缘汇观录)。”,李成,李成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山水画家之一,很多评论家认为,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取得卓越成就,和李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从范宽到郭熙,他们都认为李成是自己的老师。 和范宽的“高远”不同,李成的作品属于中国画中的“平远”。这幅相传是李成作品的晴峦萧寺,也体现了宋初山水的另一种北方风貌:山峦静穆,枯树凸立在稀岚里。黑树干清晰地矗立在前景,向后退去时,则浅充分体现了山水实景与画家内心秩序再现之间的关系。淡成影而消失,成

9、就了一种新的庄严气氛。,董源,董源和其学生虽然生活在南方,他们的江南风景,成就了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山水画派,被尊为南派正宗,元四家及明代吴门画派都深受他的影响。这种画派的典型构图是圆头山脉绵延起伏的水景,用一种疏缓的笔调画成,使用了大量细点和皴笔来柔化形式,以产生丰富的地质层次感。 董源是钟陵人(今江西进贤西北)。南唐中主李璟一时任北苑副使,故称“董北苑”。绘画以水墨山水画成就最大。 潇湘图是一卷典型的江南山水画派的作品,属董源的代表作。用水墨加花青,不作奇峰峭壁,层层叠叠的山峦复岭,沙州岸边有身穿紫衣的两个女子,滩上有奏乐者五人;江中一船上有六人,穿朱衣者坐在中间,一人举伞盖,也许是一个被迎接

10、的新娘。整个画面清幽淡远,平淡幽深,充满了江南的雅致。此画原无印款,董其昌根据宣和画谱定名为潇湘图,并认为是描写“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的词意。 董源水墨作画,近看笔黑不分,似乎杂乱无章;远看但见近山远水,景物粲然,历历在目,被誉为“粗头乱服之中出章法”的变体画家。宋梦溪笔谈曾评论董源的山水画为“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夏圭,夏圭在溪山清远图的构图上开创了以少胜多、空灵深远的格局,把繁杂的景物加以概括,以精致的笔墨表现无尽的诗意。这种画风往往让人想到了南宋的“半壁江山”,为此他被称为夏半边。陆完为夏圭的山水画题款云:“中原殷富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恐将长物触君怀

11、,恰宜剩水残山也。” 溪山清远图全卷以水墨绘出。朴素清逸,皴法全用斧劈,笔法苍老,劲利 方硬,表现出一种幽淡、清静、冷寂的意趣。 夏圭是钱塘(今杭州)人。南宋宁宗朝画院待诏,赐金带。他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称为“拖泥带水皴”。夏圭的画与马远风格基本相似,文征明评为夏画“趣胜”马画“意深”,但他们都是水墨苍劲一路,画史上并称为“马、夏”。,元代绘画:业余画家的文人复古潮,十三世纪晚期,蒙古人推翻了南宋政权,元朝成立。在政局变革,社会动荡的局面下,画家的身份也发生了很多改变。比如在宋朝,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是职业画家,为宫廷服务,或者卖画为生,但到了元代,汉人难有当官的机会,而且很多知识分子不愿意接

12、受蒙古人召举,忍着生活贫困,和朋友吟诗赋词,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精神圈子,不少绘画中都可以见到他们隐喻故国的象征手法。在这种背景下,文人画开始全面兴起,更多的业余画家出现,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人画画,中国画也自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元代的文人画,更加强调以画“寄兴”,画画是为了修生养性,而不是为了出售。他们认为绘画的精神来自画家的天分和感受,而不是后天技法造就,所谓的“观画知人“,就是在强调画与人修为的关系。因此,画家主要花功夫的地方不在于进行技巧训练,而糅合了好几种功夫:比如锻炼自己对风格的感受能力;通过揣摩古画来熟悉古代的风格;借书法提高笔墨功夫,要让自己

13、保持在大自然及文化的氛围里,使自己的感受力和品位日益提高。他们绘画手法也在竭力摆脱南宋的影响,而向更早的唐朝、五代、宋初寻找根源,试图将古代的绘画风格引入现在的风格中。,赵孟頫,赵孟頫就是元初时期一个最重要的画家,他1254年出生在宋宗室之家,宋朝覆灭后,他进行过一段文史书画研究,后来曾在元朝做官,收藏了一大批古画,在接受唐代青绿山水、五代董源的画法以及李成、郭熙的山水传统下,他在遵循古老的构图形式后,又对画面进行了自己的创新,深刻影响了元代山水画的发展。其中,鹊华秋色图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赵孟頫的绘画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强调复古,说:“画贵有古意”:二是提倡“书画同源”,要求笔墨的书法趣

14、味。他的复古论,主要目标是攻击南宋院画,说 “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子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但他并不是要人继承唐画重视内容的传统,而是要复兴唐画的“简率“,即笔墨形式方面的“古意“。这种复古主张深合元明以来许多士大夫文人口味,大大助长了后来的摹古风气。,赵孟頫 绢本淡色 这幅画是赵孟頫特地为老友周密所画。周密是元代一位文人、收藏家,山东人。赵孟頫曾经走访过此地,在济南游历后,他回到了杭州,根据记忆,替没有去过的周密画下了这幅山水画。不过,这幅画不是完全的写实,画面上的两座山(华不注山、鹊山)实际相隔很远,但在画面上,画家却把它们凑在了一起。 画中呈现一片辽阔的沼泽地,一望平阔,画面

15、的边际矗立着两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两山之间错落着杨树、小松以及众多不知名的杂树,远处有一排杉树,郁郁葱葱,但有些叶已略脱,树枝分明可见,叶子染红染黄。我们还能看到五头山羊,散处在简陋的茅草屋前吃草。水边还有几片扁舟,有渔叟在上面撑篙,岸边还有一个渔夫持竹竿敲水赶鱼,正待提网。笔墨色彩交融中,带给了友人周密一幅遥远的故乡梦境。 这幅画中,我们能看到五代名家董源的影子,事实上,赵孟頫正是依照着古风进行着画面构图。对于这幅画,旅美学者李铸晋特地写了一本书,详细介绍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 在书中,他这样写道:“为要强调这种统一调和的气氛,井然有序的排列、分段的间隔、

16、景物的形状大小不一等等,全是画者企图把自然现像凑合到心中景象的种种方法。就这方面看,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他处理景物的比例。举例而言,鹊华二山和附近不远的树木房屋比较起来,好像很小;同时,这些树木和小舟渔叟相比,又显得硕大无比。画家之所以用这不相称的比例,一方面大概是要达到画面统一。就像以之一面镇压着那两座庞大巍峨的山,一面平和村夫渔叟正从事的生计,从而表现出一种宁静安逸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是要使全画达到一种古拙的感觉;这种特色,是从古人的作品中来的,因为即使山形、树木、茅舍、船只和人物牲畜等,虽都写得不全合乎比例,也不具那种媚人的艳丽,却有他们的独特与纯真的地方,使我们在一般景物的外形之外,还可以

17、深入领略到古人的意境。” 因此,在赵孟頫作出种种大胆仿古尝试之后,李铸晋认为,鹊华秋色图充分地表现出一种超出时间空间限制的能力,把我们引带到如梦的平静和睦的乡间,使我们获得到一种新的经验和观点,以对现实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鹊华秋色图可以分成三段,它的构成正像一个交响曲的三段乐章。右起第一段以华不注山为主,这座山从地面突起,其尖峭高耸的气势象征着一派庄严,从这座山至近景,可见三丛树木,以第一丛最大,在山脚下列成一行,数约三十棵,全是稚松。深绿的树和青兰的山互为呼应,树的垂直线加强了山坡的动力。这丛枝叶茂密的林木形成了一幅帘幕,与之相对的是两小组杂树,一组只得两株,另一组则有三株,树枝不是光秃,便

18、只剩黄叶数片,其简单孤寂的样子正和鹊华二山一样;其左弯右曲的姿势和从近景到远处沼泽上的芦苇互相呼应。 第二段的中心点续移到近景来,以一大丛树木为主,衬托着背景一望无际的沼泽,这些树木都是干粗枝短,有的仍保持绿叶,有的叶已转为火红或黄,更有全抹光秃,只余弯曲的细枝,这几棵树,每棵各不相同,各属于一类,造成一种变化不同、错综复杂的感觉,不过树的种类虽繁,而树干却差不多相同,这两特点互相对立,而生于树木间的风美草,外形都十分类似,于是更加强了树木间的相同点,林木的直线和沼泽的横线互相平衡弥漫全景,连绵滋生的芦苇把整部分的韵律契合起来。 第三段最为繁复,虽然这时焦点转回远处的鹊山,但由于此山不大,且山

19、形并不突出,因之好像不及华不注山那么重要,为要弥补这不足,画者增加了好些景物,其实只有这部分,我们才可看到早期中国画三步深入从近至远的画法。与远处独立的山对立,中另画有三所茅舍四周围绕着的树木,与第二部分的树木相同。这里有山羊五头,若以鲜黄色,此外还有一排渔网、老农一人。近景以四棵巨柳为主。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以上不同的景物便显得调和一致了。一所茅舍半陷于柳树后,铂前渔妻正从水中把网提出。树丛的横阴和远处山形迢相呼应。每所茅舍的外形再三重复同一韵律。宜的芦苇和平的沼泽再次成为调和全画的基本因素。这样三段都紧密衔接,在风格上造成了一种强烈的统一感。,黄公望,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陆

20、坚,又名静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代表作 丹崖玉树图轴。, 丹崖玉树图轴,王冕,王冕 (公元12871359年)元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擅画墨梅,师法杨无咎,喜作繁枝密花,万蕊千花,自创一格,笔法劲健。曾撰梅谱一篇。讲述画梅的经验。著有竹斋集。代表作南枝春早图。,明代文人画中的雅兴,到了明代开始的一百多年,中国画没有特别的发展,直到沈周和“吴门画派”的出现。在元朝统治的短短90年中,“元四家”的创新改革,一直延续到明代初期。 十五世纪中期,苏州一带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很多富商将钱财用

21、来购买书画,文学、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再度随着贸易的发达而兴盛起来,不少富家子弟和退隐的文人共同形成了一个“隐士”阶层。吴门派,就是这样一群生活在吴县(苏州周围)的文人。他们大多出身于豪门贵族,受过完整的儒家教育,过着优越的生活,悠闲地从事一些风雅又赏心悦目的娱乐。和元朝的隐士不同,他们极少有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懑,大多有一种对现状满意的舒适感。,沈周,沈周就是明代画风最具代表性的“吴门画家”。他出身于一个世儒之家,曾祖父是王蒙挚友,父亲沈恒吉、伯父沈贞吉都善画,过着文人雅士的生活,和当时的文人定期拜访,作诗填词,并以绘画、收藏为乐。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下长大,沈周自然从小就博览群书、能诗能文。

22、沈周一生没有做官,他在父亲过世后以奉养寡母为由,拒绝当官,他对自己的悠闲生活相当满意,以“石田”为字,也就是“无用”的意思(引自左传:“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 他为人温雅宽厚,求其书画者经常是“屐满户外”,“败夫”、“牧坚”向他求画,也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他提款,也欣然应允。向他学画的人也很多,一代名士文征明、唐寅都是他的学生。因而在明代中期苏州一带形成一支阵容强大,足以与浙派抗衡的“吴门画派”。 沈周的画除了深受家庭的熏陶外,也得到同乡先辈杜琼、刘珏等人的亲授。据明末画评家李日华记述:沈周以临摹各家画风开始,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晚年又“醉心”于吴镇,于广收博取中自拓新意

23、,形成自己苍劲雄逸的独特风格。他讲究诗、书、画三者的有机结合,苍润雄逸的画面,配上清新质朴的诗句和挺拔苍劲的书法,突出了文人画的特色。 沈周不仅为吴派的宗主、“明四家”的领袖,亦为明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家,继戴进之后最有影响的画家。他的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仿董巨山图、东庄图、沧州趣图、卧游图、西谿图等。,沈周的山水画有两种面貌:一种是用笔繁细且微妙者,世称“细沈”;一种是中锋秃笔,粗阔豪放者,世称“粗沈”,这是他成熟的画风,有野逸之趣。 这幅庐山高图为沈周早期山水画名作,画庐峰瀑布的景色。画面布置严谨,景象变化丰富,气魄雄伟。此画的画法为工笔设色,山石树木笔法细密,有仿王蒙、兼有董源、巨然的遗风。

24、 据说庐山高图是沈周41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70岁寿辰而绘制。画面自篆书“庐山高”,并题古长诗一首,末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 整幅画崇山峻岭,层层高叠,林木苍翠,布景高远幽深。构图以S形为轴线,给人以灵动而无堵塞的感觉。自下而上,由近及远,层层推进。 下端作山根坡角,两棵劲松配以杂树,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斜跨木桥和突出的悬崖,打破了直线的呆板,两侧巉岩峭壁,呈内敛之势,把人目光引向瀑布。瀑布上方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但见群峰直插,回环掩映,争奇竞胜。 画中诗云:“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

25、,岌乎二千三百丈之巃崇”,“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日夕吞吐乎其胸,迥查嶂鬼乎擘,磵道千丈开鸿蒙,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般地闻者耳欲聋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此题气势豪宕,感情奔放,扩展了本画的思想境界,开阔了观者浮想联翩、思绪驰骋的天地。 用笔细密灵活,沉着稳健,得王蒙笔法精髓又别开生面,统一于淡赭褐的暖色调中,朴茂古拙,雅韵隽秀。此图是他学习王蒙笔法达至成熟阶段的巨幅杰作。,唐寅 秋风执扇图,唐寅,字伯虎,民间对“唐伯虎”的故事非常熟悉。自幼才华过人的他,性格玩世不恭,尤其是二十九岁时,他进京赶考,却遭遇科场舞弊案,无辜受到牵连,蒙冤坐牢之后,他更是无心做官,一生放荡不羁。外出游历山河

26、。回到苏州,他筑室“桃花坞”,与张灵、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结成死党,继续他的诗文书画的笔砚生涯,他还刻了一方常用的印,称自己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唐伯虎的画风主要受到沈周影响,后来他又追寻了李唐、马远等“宋代院体”传统,吸取元代四家水墨浅绛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行笔秀润缜密,潇洒清逸。这幅秋风执扇图就表现了一个手持纨扇,站立在秋风之中的弱女子,表情含蓄,若有所思。题画诗道:“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凉。”表现出了自己世态炎凉而愤懑。 全图以水墨画成,线条遒劲且有动感,显出唐寅驾驭笔墨线条的功力和人物造型方面高深的造诣。,戴进春山积翠图,戴进(13881

27、462),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人,最早他是一个金银工匠,后来学画,曾因秋江独钓图得到宣德皇帝的称赞,后来又遭人嫉恨,受谗言被削职为民。 戴进离开宫廷后,长期在民间卖画为生,在南京、杭州一带生活,一生怀才而不得意,穷困潦倒,死后得到人们的认可,认为他的画能“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劲锐一体”,对明代的画坛有重大影响,在画史上被称为“浙派”山水的开创者。 戴进所作山水、人物极精妙,兼能花鸟、走兽。他的山水画,画法用斧劈皴,行笔有顿挫,水墨淋漓尽致。传世作品有春山积翠图、金台送别图、罗汉图、钟馗夜游图、关山行旅图等。这幅春山积翠图是他62岁所作,他以水墨写意的形式,表现了古松盘曲,山峰逸秀,很典

28、型地代表了他中晚期画风的演变。 此画以斜向切割的方式表现了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进景是一个山脚,有几株枝叶茂盛的松树,一老一少走在山间小路上。前方不远处,露出了茅舍的屋顶。远处的青山和松树构成了南宋宫廷画中的“S”形曲线。由此可以见他的画受到南宋画风的影响。,孙克弘 (公元15331611年)明书画家。字允执,号雪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以父荫人仕,官至汉阳知府。擅画花鸟、竹石、山水,师法沈周、陆治。中年多作设色,工整清丽,晚年放逸,笔法简炼。善书法,能诗。代表作 百花图。,清代,清代的文人画代表人物是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的绘画风格主要沿袭了明代的传统,以仿

29、古画为重点。不过“四王”的山水,在笔墨技法上,都有很深的功力。与“四王”的保守因袭观点相对立的是清初的“四僧”。他们的绘画作品表现了不受拘束的个性,独辟蹊径,富于创造精神。在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是最负盛名的绘画流派,他们不少人以卖画为生,作品大多适应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在创作上,反对模拟前人成规,比较自由地发挥了画家的艺术个性,所以扬州画派中就有了“扬州八怪”的说法。所谓“扬州八怪”,各家记载不一,被列入“八怪”的至少有15人,他们是:李鱼单、金农、高凤翰、汪士慎、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华喦、李勉葂、边寿民、陈撰、杨法、闵贞等 。,王翚 山水图,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

30、江苏常熟人。生在诗书世家,祖上四世善画,他一生未涉足仕途,拜王鉴、王时敏为师。他笔墨功力精深,自称其作品“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他虽然也仿古,可是在临古中能融会诸家,变化生新,尚能重视生活和写生,这是他与其他“三王”有所不同的地方。偶有写生之作,汲取一点来自大自然的灵感,画面清润动人,多少还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一定的生活气息。因为他的画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笔墨纯熟秀润,工致谨严,用笔雄健,有独到之处,造型能力和构图能力都很强,在当时被视为“画圣”,为“虞山(常熟的别称)画派”的领袖人物。,这幅山水图是王翚浅绛山水画的代表作。层峦叠嶂,林木翁郁,溪涧纵横,板桥斜跨,山径曲直,

31、烟云浮动。构图以高远为主,采用元代画家的画法,多用披麻皴,小树以墨点点出,枫叶用朱黄绘制,颜色明丽,风格雅致。,郑板桥,郑燮(16931765年),号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画家。幼时聪颖好学,尤爱字画,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而以兰竹最为著名。竹石图是郑燮62岁时画的庭院之竹。瘦石壁立,以白描笔意为主,中锋勾勒,用笔致瘦硬的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极尽变化,神韵具足。石前有两三枝劲拔挺秀的新篁修竹,有呼有应。全图画家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画法写成。整个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画上题句云:“昔东坡居士作古

32、木竹石,使用枯树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为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维在活而已”从这段题句,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的创作思想:首先是作画不落前人窠臼,不能唯古是从,食古不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迹”,“但得宋元气韵在,何须依样画葫芦”。其次是创作不能恪守陈法,不要怕出格,要追求新的表现手法。再者是创作在于不迷信古法,不固执己见,做到一个“活”字。,弘仁 松壑清泉图,这幅松壑清泉图用干笔淡墨勾勒,线条简练,转折处有棱角,岩石中的松树疏朗清丽,大山斜立,山转水流,画面相当生动,富有自然意趣。,弘仁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他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被称为清初“新安四大家”,也称“海阳四大家”。 弘仁出身贫寒人家,性格孤僻,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他希望能抵抗清朝,于是离开安徽歙县,去了福建,后来在武夷山出家为僧。 弘仁很推崇元朝画家倪瓒的作品,因此他的作品也相当简洁,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但相比倪瓒,他的画没有那么荒凉,多一些清新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