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31026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3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四编 宋金元,绪 论,一、诗文批评 二、词论 三、戏曲小说批评,一、文论 或责曰:子处今之世,好古文与古人之道,其不思乎?苟思之,则子胡能食乎粟、衣乎帛、安于众哉?众人所鄙贱之,子独贵尚之,孰从子之化也,忽焉将见子穷饿而死矣。 食乎粟,衣乎帛,何不能安于众哉?苟不从于吾,非吾不幸也,是众人之不幸也;吾岂以众人之不幸,易我之幸乎?纵吾穷饿而死,死即死矣,吾之道岂能穷饿而死之哉?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柳开应责),二、诗论 形式诗论与反形式诗论,胡铨说:“德,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德盛则其旨也必远,理也。”

2、(答谭思顺)陆游论文,称 “文以气为主,出处无愧,气乃不挠”(傅给事外制集序)。又把文采和道德品质结合,称“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石之声,江海之涛澜,虎豹之炳蔚,必有是实,乃有是文”(上辛给事书)。 陈亮说“大凡论不必作好语言,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书作论法后)。他讲的“意与理胜”,反对道学家的空言性命与心性,认为它是“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送吴允成运序)。,江西诗派之诗论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黄庭坚) 古之能成文章者,虽取古人之陈言入翰笔,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 宁律不谐,不使句

3、弱,宁用字不工,不使语俗。”(苕溪渔隐丛话引黄庭坚)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诗文皆然。(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三、词论 宋代词论的特点是多样化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 苏轼诗化理论 辛派的言志理论 张炎、沈义父的雅化理论,四、金元的诗文批评,王若虚、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方回、杨维桢,五、戏曲小说批评 燕南芝庵唱论(论声乐) 钟嗣成录鬼簿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罗烨醉翁谈录,唱论对“唱”的分类 (一)唱曲之门户: 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叫 (二)歌曲所唱题目: 曲情、铁骑、故事、采莲、击壤、叩角等 (三)歌之所忌: 子弟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时曲;男

4、不唱艳词,女不唱雄曲;南人不唱,北人不歌。 (四)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 有川嗓,有堂声,皆合被萧管。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拽的,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的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折的,失之本调。,第一章 北宋的诗文批评,第一节 宋初的诗文批评,第二节 欧阳修(附梅尧臣),一、道与文的关系,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与张秀才第二书),道胜文至与事信言文: 君子之所学也,

5、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二、诗穷而后工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 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而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又士有解珮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6、非长歌何以聘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钟嵘诗品序),第三节 王安石(附李觏和曾巩),一、本经术以论文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若子经欲以文辞高世,则世之名能文辞者,已无过矣;若欲以明道,则离圣人之经,皆不足以有明也。自秦汉以来,儒者惟扬雄为知言,然尚恨有所未尽。今学士大夫,往往不足以知雄,则其于圣人之经,宜其有所未尽。子经诚欲以文辞高世,则无为

7、见问矣;诚欲以明道,则所欲为子经道者,非可以一言而尽也。( 答吴孝宗书,二、诗者,法度之所在 或问王荆公云:“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耶?”公曰:“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寂寞闲静如山谷之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之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元稹以语兼人人所独专,斯言信矣。”,蔡宽夫诗话云:“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

8、人知学杜而得其藩篱,惟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柏犹驻殿前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与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虽老杜无以过也。义山诗合处信有过人,若其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世人反以为奇而效之,故昆体之弊,适重其失,义山本不至是云。”又谓:“荆公尝云:诗家病使事太多,盖皆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虽工何益;若能自出已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毕出,则用事虽多亦何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五引蔡宽夫诗话),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茆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第四节 苏轼(附苏洵、苏辙、张耒),一

9、、有为而作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已亥之岁,侍行适楚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南行前集叙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 凫绎先生诗集叙,二、五色绚烂与自然天成 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

10、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有法与无法,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旦夕学此。(苏轼与侄论文书),东坡曰:世间之物,未有无对者,皆自然生成之象。虽文字之语,但学者不思耳。 东坡作对则不然,如曰“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之类,理无龃龉之态。细味对甚的,而字不露,此其得渊明之遗意耳。 冷斋夜

11、话,第五节 黄庭坚,黄庭坚“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句虽新奇,而气乏深厚。”(宋魏泰临江隐居诗话) 黄诗“有奇而无妙铺张学问以为富,点代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腑中流出者不足也。” (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矩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作。杨、刘又专为昆体,故优人有挦扯义山之诮。苏、梅二子,稍变以平淡豪俊,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然二公亦各极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后出,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刘克庄江西宗派小序),“点

12、铁成金”见于他的答洪驹父书: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 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夺胎”“换骨”见于宋人惠洪冷斋夜话: 山谷言: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葛立方韵语阳秋:“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李白诗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荆公点化之则云:缲成白发三千

13、丈;刘禹锡云:遥望洞庭湖水面,白银盘里一青螺,山谷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孔稚圭白苎歌云:山虚钟磬彻,山谷点化之则云:山空响管弦;卢仝诗云:草石是亲情,山谷点化之则云:小山作朋友,香草当姬妾。学诗者不可不知此。”,对黄庭坚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责他求 “奇”,讲究“用事押韵之工。”魏泰临汉隐居诗话:“黄庭坚作诗得名,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取之事,又一二奇字, 缀葺而成诗,自以为工,其实所见之僻也。”张戒岁寒堂诗话:“子瞻以议论为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其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二是批评他是剽窃者。王若虚滹南诗话:“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

14、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鲁直好胜,而耻其出于前人,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鲁直雄豪奇险,善为新样,固有过人者。然于少陵初无关涉,前辈以为得法者,皆未能深见耳。”(王若虚滹南诗话首卷引其舅周昂语) “山谷自谓得法于少陵,而不许于东坡。以予观之,少陵典漠也,东坡,孟子之流,山谷则扬雄法言而已。” (滹南诗话) 世称李、杜,而李不如杜;称韩、柳,而柳不如韩;称苏、黄,而黄不如苏;不必辨而后知。 (滹南诗话),“东坡,文中龙也,理妙万物,气吞九州,纵横奔放,若游戏然,莫可测其端倪。鲁直区区持斤斧准绳之说,随其后而与之争,至谓未知句法。东坡而未知句法,世岂复有诗人,而渠所谓法

15、者,果安出哉!老苏论扬雄以为使有孟轲之书,必不作太玄。鲁直欲为东坡之迈往而不能,于是高谈句律,旁出样度,务以自立而相抗,然不免居其下也。” (同上),第二章 南宋的诗文批评,第一节 吕本中和张戒,叙曰:唐张为撰诗人主客图一卷,所谓主者,白居易孟云卿李益鲍溶孟郊武元衡,皆有标目。馀有升堂、入室、及门之殊,皆所谓客也。宋人诗派之说实本於此。求之前代,亦如梁参军锺嵘分古今作者为三品,名曰诗品,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六十九人之例。然彼捃拾闳富,论者称其精当无遗,兹则落落仅此数人,於唐代诗人中未及十分之三四。即所引诸人之诗,亦非其集中之杰出者,或第就其耳目所及而次第之,故不繁称博引也。余喜其名之

16、旧,前人有引以入诗歌者,且是本与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记符合,故刻以公世之闻其名而未见其书者。童山李调元序。,第二节 陆游、杨万里和姜夔,第三节 朱熹和理学家的文学观,第四节 严羽的沧浪诗话和戴复古、刘克庄,严羽的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拢,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

17、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余则以严氏所谓别才(材)别趣者,正谓真性情所寄也。试观古今来文人学士,往往有鸿才硕学,博通坟典,而于吟咏之事,概乎无一字之见于后,所性不存故也。(张宗泰),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宋人主理,作理语。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李梦阳 缶音序) 禅家戒事理二障。苏黄好用事而为事使,事障也;程邵好谈理而为理缚,理障也。(胡应麟 诗薮),第三章 宋代词论,第一节 李清照的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

18、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

19、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

20、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苏轼)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满庭芳 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

21、清浅。 时见。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罄欢娱,歌鱼藻,徘徊宛转。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渐觉云海沉沉,洞天日晚。破阵乐,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唐人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是也。至唐末遂因其诗之长短句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由是知其为难能也。张子野独矫拂而振起之,虽刻意追逐,要是才不足而情有余。良可佳者,晏元献、欧阳文忠、宋景文,则以其余力游戏,而风流闲雅,超出意表,

22、又非其类也。嚼味研究,字字皆有据,而其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岂平平可得仿佛哉!师道殚思精诣,专以花间所集为准,其自得处,未易咫尺可论,苟辅之以晏、欧阳、宋,而取舍于张、柳,其进也,将不可得而御矣。(跋吴师道小词序),(一)词的音乐性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能歌,擅天下”“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载善歌幕士的话)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

23、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历代诗余转陆游语),(二)贵文雅,主创新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三)求浑在,本婉约 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第二节 苏东坡的诗化理论,第三节 辛弃疾的言志

24、理论,第四节 张炎、沈义父的雅化理论,第四章 金元的文学批评,第一节 金元的诗文批评,一、王若虚的文学批评 (一)重天然 谢灵运梦见惠连而得“池塘生春草”之句,以为神助。石林诗话云:“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予谓天生好语,不待主张,苟为不然,虽百说何益?( 滹南诗话卷1) 王若虚特别推崇白居易,认为白氏的作品出乎天然:“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体。至长韵大篇,动辄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同上),(二)重意味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 野次小峥嵘,幽览相倚绿;阿童三

25、尺笙,御此老毅棘。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山谷(牧牛图诗,自谓平生极至语,是固佳矣,然亦有何意味?黄诗大率如此。谓之奇峭,而畏人说破,元无一事。”(诗话卷3),(三)巧拙相济 “以巧为巧,其巧不足;巧拙相济,则使人不厌。唯甚巧者,乃能就拙为巧。所谓游戏者,一文一质,道之中也。”(诗话)卷1) “凡文章巧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得首肯。”。,(四)扬苏抑黄,东坡,文中龙也,理妙万物,气吞九州,纵横奔放,若游戏然,莫可测其端倪。鲁直区区持斤斧准绳之说,随其后而与之争,至谓未知句法,东坡而未知句法,世岂复有诗人?鲁直欲为东坡之迈往而

26、不能,于是高谈句律,旁出样度,务以自立而相抗,然不免居其下也,彼其劳亦甚哉!向使无坡压之,其措意未必至是。(卷2),“东坡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夫所贵于画者,为其似耳;画而不似,则如勿画。命题而赋诗,不必此诗,果为何语!然则,坡之论非欤?曰:论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不窘于题,而要不失其题,如是而已耳。世之人不本其实,无得于心,而借此论以为高。画山水者,未能正作一木一石,而托云烟杳霭,谓之气象;赋诗者,茫昧僻远,按题而索之,不知所谓,乃曰格律贵尔。一有不然,则必相嗤点以为浅易而寻常。不求是而求奇,真伪未知,而先论高下,亦自欺而已矣,岂坡公之本意哉!”(卷中)

27、,二、元好问 (一)推崇风雅传统建安风骨,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架建安中。,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自注:钟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磊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二)推崇自然真淳诗风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自注:柳子厚唐之谢灵运,陶渊明晋之白乐天。),(三)以天成超然为诗之极致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三、方回,四、杨维桢,第二节 戏曲批评的萌芽和金元曲论,第三节 小说批评的萌芽及罗烨 醉翁谈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