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七章节三个十年文学运动.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31870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1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七章节三个十年文学运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七章节三个十年文学运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七章节三个十年文学运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七章节三个十年文学运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七章节三个十年文学运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七章节三个十年文学运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七章节三个十年文学运动.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十七讲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一、抗战文艺运动 (一)抗战文艺运动的背景和发生 1、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极具变化的政治形势,文学随之改变了原有发展的轨道,反映时代感、使命感。 2、1936年前后已经形成全国范围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个口号的论争”与文艺界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7年抗战爆发后,抗日救亡迅速成为文学的主题,文学运动的中心也迅速转移到抗日救亡运动上来。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在武汉成立,组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文协” 成立

2、大会上推选出郭沫若、茅盾、夏衍、老舍、巴金、朱光潜、张道藩、陈西滢、王平陵等45人为理事,老舍为主持日常工作的总务部主任。在重庆、成都、桂林等地设立分会。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期间坚持最久的刊物之一。“文协”成立后,首先开展“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运动, 抗日战争的全民性空前强化了新文学与群众的联系。,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二)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文艺界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最大范围团结了全国广大作家。 2、文学的宣传、战斗功能提高到空前地位,调动一切文学手段为抗战服务。 (1)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文章下乡,文章入伍”。文艺不再是少数人

3、自赏的东西,而变成了组织和教育大众的工具。 (2)文学形式小型化、民间化。街头诗、街头剧、大型报告文学,尤其诗歌起到巨大作用。,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3、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多种区域文学格局的形成,在地域上扩大了五四以来文学的影响。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政治军事形势上,逐渐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以延安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区)、上海的外国租界区和日寇占领下的沦陷区等多元区域格局。相应各个区域的文学由于不同的政治环境及其面临的不同的任务要求,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国统区文学 “国统区”是指1

4、937年至1949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控制的地区,而国统区文学是指国统区作家创作的文学。国统区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从抗战之初的亢奋热烈到相持阶段的凝重反思再到解放时期的喜剧性嘲讽。对阻碍抗战与改革的不良现象的讽刺与批判,对民族性格与文化的剖析与沉思,对知识分子自身道路的反省,成为国统区文学主要倾向。,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解放区文学 解放区(抗日根据地)文学向“工农兵方向”大步前进。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强化了左翼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解放区文学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审美形态上发生了根本性转换,总体趋向是乡村化。首先突出反映在作品表

5、现主题的变换上。 其次具有革命的、雄壮的、崇高的、阳刚的独特品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上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优良传统,下开社会主义文艺之先河,有着承先启后的特殊意义。,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孤岛文学” 上海的外国租界是1937年11月日军攻占上海后剩下的一个相对平稳的地区,一些进步文艺工作者利用“孤岛”这一特殊环境,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文艺活动,直至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外国租界全部沦陷,才告结束。 孤岛文学的主要活动有:对“大东亚文学”与“和平文学”等汉奸文学的批判;出版杂文丛刊、鲁迅风等杂文报刊;创作与演出了大量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历史剧,

6、如于伶的大明英烈传、阿英的明末遗恨等。,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沦陷区文学 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下的沦陷区(按地域又有东北、华北、上海沦陷区的分别),既有日伪直接导演的汉奸文学,也有人民的爱国文学。一些未撤离的地下文艺工作者则利用各种形式与日伪斗争,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陆蠡的囚绿记、师陀的小说) 另有张爱玲、苏青等出入于“雅”/“俗”之间的一批有成就的作家。,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三)抗战文学的论争与深入 1、“暴露与讽刺”的讨论 由1938年4月文艺阵地发表华威先生引起。由于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露了抗战阵

7、营中的弊端,同时被日本改造转载时对中国抗日救亡运动作了恶意攻击,因而有人认为抗战文艺应该以歌颂光明为主,不宜暴露和讽刺黑暗。另一些人则认为真正进步的民族决不讳言自己的弱点,敢于暴露恰恰说明我们民族的健康与进步。这场论争就促使了抗战文学从初期表面的亢奋中沉静下来,转入了全面、真实、深刻的反思民族历史、反映社会现实的新方向。,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2、抗战文学题材和方法的探讨 在抗战文学的热潮中,一些作家制作了不少根据道听途说随意点染和空喊口号的“急就章”。茅盾和周扬曾指出过这种概念化的倾向,但并未引起注意。梁实秋 在他主编的中央日报副刊上也批评了这种“抗战八股”倾向,并指出也可以写“与

8、抗战无关”的题材。稍后施蛰存也在文学之贫困中相附和。 这些意见对于改变文学题材单一化,创作概念化有积极意义,但毕竟冲淡了抗战文学的主题,加上历史的积怨,因而遭到抗战文艺界主流的严辞反击,甚至连抗战文艺的一些缺点也加以偏激地袒护。,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3、“民族形式”的讨论 随着抗战初期对旧形式的广泛利用和毛泽东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民族形式”概念而引发。最初在延安展开,不少人认为旧形式就是民族形式,五四新文艺远离了民族的形式。讨论传到国统区后,向林冰发表了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1940)等文,认为新文学是“畸形发展的都市的产物” 。实际上否定五四新文学

9、而回到旧文学,受到大多数新文学作家的批评。葛一虹在肯定五四新文学的同时,又否定民间形式有可以批判继承的合理成分,表现出另一种偏颇。,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1940年10月)指出,民族形式不仅是适应广大农民“习见常闻”和“喜见乐闻”的大众化、通俗化,而且必须建立在新时代(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内容的需要和欲求上,认为“民族形式本质上是五四现实主义的传统在新的形势下面主动地争取发展的道路”。,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4、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所谓“战国策”派是指西南联大教授陈铨、林同济等于1940年4月创办战国策半月刊,后又在大公报办战国副刊所形成的一个战时文艺思

10、想流派。他们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出发,在艺术上倡导“争于力”的“民族文学”,形成鼓吹强权,强健人心的文化潮流。 陈铨的剧本野玫瑰,虽然也是一个抗日反奸的剧本,但其深层意旨却在于讴歌夏艳华这类“强力英雄”。所以“民族文学”在抗战文学的外衣中,包裹着法西斯主义的毒汁。,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5、胡风“主观战斗精神”及其论争 胡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高度重视和张扬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在他看来,当时不少作家向生活突击的战斗热情消退了,因而必须高扬作家的“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深化和坚守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在今天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道路 )。 何其芳关于现实主义的路,邵荃麟发表

11、关于当前文学运动的意见、论主观问题等文章,批评胡风的文艺思想抬高感性力量而贬抑理性作用,是个人主义意识的一种强烈表现。,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6、自由文艺思潮再批判与文艺思想的激进化 抗战胜利后,应合着政治上“第三条道路”的思潮,回到文学岗位的原“京派”同人朱光潜、沈从文、萧干等人开始了“自由主义”文艺的重新倡导。 虽然这种思考对于恢复文学多元开放的文学生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合时宜的。在新与旧、方生与未死、反动与进步两大社会势力生死决战的历史巨变时期来鼓吹文艺的自由与超脱,必然要受到文艺界进步潮流的批判。,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一)解放区文艺运动主要内容和特点 1、

12、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标志,提出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保证这个方向的途径两个根本问题。是“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又一次根本变革。 2、改变了作家的创作姿态和创作方式,强调作家的世界观改造,强调作家感情立场的转变,强调作家要无条件地深入生活,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刻、巨大。 3、在创作实践上出现了一批以描写农民、农村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作品。,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二、解放区文艺运动,(二)讲话与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抗战爆发后,从上海等地奔赴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作家大都还不适应环境、生活乃至时代的转换,对根据地仍然存在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等思想作风

13、,以及一些反科学反民主的现象加以批评。1942年前后发表了我们需要杂文(丁玲)、还是杂文的时代(罗烽)等文章,阐述了在解放区及革命队伍内部仍有揭露黑暗的必要。王实味的政治家艺术家等文更把这种揭露提高到改造人的灵魂的高度。由于与凝聚全民族一切力量投入抗战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宜,因而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严厉批评。,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于1942年5月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这是当时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并于5月2日和23日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规定了党的战时文艺基本方针,即“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

14、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从这一基本方针出发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讲话还论述和回答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问题。这是在民族形式讨论中就已经被广泛涉及的一个命题。提高是指创作出更高水平与质量的艺术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性要求;普及则是指让尽可能多的读者喜爱阅读作品,是文学的通俗性要求。当时有论者认为这两者是难以统一于同一篇作品之中的。讲话则明确把这一命题限定在为工农兵服务的范围内,即“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

15、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并且“目前的条件下,普及的任务更为迫切”。同时在批评的标准上,讲话也明确地提出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规范。,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由于过分偏重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文学自身的审美本质,同时仅仅从民族战争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规范文学,也使文学在集中单纯之中失去了应有的丰富与繁盛,在重视民间艺术与大众趣味的同时而忽视了高雅优美的现代形式建设;特别是在为统一的政治服务的过程中确立起统一的政治理性的同时,也强行压抑了作家的个体化精神和自由创造的艺术空间,造成了对五四文学内在精神的背离。 讲话确立的工农兵方向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学规范,实际上打开了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发展的道路。,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