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40647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政权 (2)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3)评价: 积极: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局限: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无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4)教训: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行不通,(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

2、武装干涉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政权 (2)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3)评价: 积极: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局限: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无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4)教训: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行不通,1.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 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 策的不满?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它对保障苏俄在军事上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C它的许多措施超越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D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一,A,D,1920年,位于顿河平原中心地带的坦波夫州,农民暴动组成的军队,人数最多是达5万人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打倒粮食收集制!”“夺回自己的权利。”1920底到1921年春,乌克兰、俄罗斯东南部、中部、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沿岸先后爆发农民暴动。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约16000名水兵暴动。 高中历史课程必修内容专题解析,材料说明什么本质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背景: 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 (2)目的:解决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巩固政权 (3)内容: (4)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 制形式存在 (5)作用与意义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 列宁从苏俄的实际国情出发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6)启示: 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单一的

5、公有制 体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探究问题二: 结合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和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

6、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材料三表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攻的方法”的历史意义。,1.目的: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变化:以新经济政策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意义: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抗议,抗议者认为: 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

7、,(3) 1921年列宁说:“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 请思考:列宁要退到什么地步?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4) 列宁实行 “退”,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效果:,苏俄: 中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制约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造成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改革不适当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1)都从农村改革入手: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我国推行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所有制的多样化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放开商品市场,允许私人办企业;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也鼓励私人办企业,,新经济政策取得很大效果,但列宁逝世后,即被高度集中的体制所取代; 我国在邓小平之后仍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发展,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之处 (1)不同点,前者侧重于农业方面,后者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前者是为了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目的在于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前者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总体而言,苏俄对经济的干预依然比美国强),前者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后者在资本主

9、义私有制前提下,强调运用计划(政府手段),发展资本主义。(切勿认为美国是计划经济),(2)相同点: 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 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都为以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成功模式。,启示: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比较,思维拓展,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使“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 ) 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没有看到政策仅是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 B

10、 C D,A,知识拓展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不同时期俄、美、中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三国的“改革调整”的特点各是什么?,俄国: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 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美国: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

11、,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农民说他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慧眼识真假,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追踪历史,3、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 依据是 A、俄国是一个小农社会的国情出发 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 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政策的相似点是 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 最主要

12、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 B、 C、 D、,A,A,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表明列宁认为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1)背景:,2、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小农社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

13、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1、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 依据是 A、俄国是一个小农社会的国情出发 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 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政策的相似点是 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 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 B、 C、 D、 3.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

14、,比1920年减少690万公顷, 只及1913年的85%。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 D.苏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所致 4.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表明列宁认为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5.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 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A、管理

15、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2010江苏单科,23,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请回答: (1)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23答案要点: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 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

16、联盟(稳定政治局势)。,3、斯大林模式 (1)确立的原因: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之中 苏联是一个小农社会,经济落后 缺乏民主的历史文化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 斯大林个人因素 (2)确立过程: 实施工业化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1936年颁布苏联新宪法,标志形成。 (3)特征表现:,(5)评价:积极影响: 斯大林模式是对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迅速实现工业化,保证了二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消极影响: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超越生产力水平;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

17、严重失调;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都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危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高度集中的体制成为后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缺乏社会主义民主。 思想上:压制思想文化自由发展 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6)启示:,探究题 1.“斯大林模式”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何体现?,学习苏联,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吸取苏联经济建设教训,实行改革开放,建

18、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20世纪2030年代,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先后发生过哪些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启示:(1)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2)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3)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4)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 (5)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等),材料 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西方技术和设备的最大买主。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291930年,

19、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问题的50%。“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从这段材料你能读到哪些历史信息?,苏联技术落后,从西方国家大量进口技术和工业设备。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斯大林关于“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有些危言耸听; ,【探究1】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

20、策有哪些相似性? 方针提出: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体验高考3】 (2012山东文综,29,节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21、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解析 本题以现代史上三次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为背景,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热点问题)。考点为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第(1)问,要求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对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不同之处。第(2)问,主要是结合邓小平的观点对两种运行模式进行解读。在答题中学生需要运用对所有制

22、、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关概念的认识和全球史观等史学理论,能力要求较高。,农民 (2)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阅读课本143-144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2.

23、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情况呢?结果呢?,结果:失败,苏联解体,3. 找出苏联解体的步骤,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4.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有什么启示?,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点,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探究】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方针提出: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24、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施五年计划 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何在? 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原因:指导思想不同 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 思想混乱。,高考再考什么 【预测题1】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

25、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 )。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解析 斯大林体制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生活消费品长期短缺,题干材料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从根本上说明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B项符合题意。A、C两项都是表面现象,D项说法错误。 答案 B,【预测题4】 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莫斯科市一位高级官员表示,该市计划为

26、斯大林建立一座新的雕像,让这个40年前随处可见的形象重新回到莫斯科街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斯大林 ( )。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实现了苏联工业化强国的梦想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推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应排除。 答案 D,背景 目的,落后的农业国;帝国主义包围敌视。 加强国防以维护独立,给社会主义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化建设 农业集体化,1925年 1926年 1928-1937年,原因 经过 成就 不足,经过,成就 不足,改变落后状态,走社道

27、路;适应工业化。 1927年-1937年 公有制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促进工业化。 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侵犯农民利益,农业长期落后。,国家工业化;体系;重工业;第二位。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 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经济粗放型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1925年1月,俄共(布)中央召开全会。全会从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局势出发,认为当务之急是增强国防力量,而一切都取决于冶金工业和金属加工工业的发展。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

28、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 。 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二分册86页),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他们包围着我们;要获取生存,就必需有强大的重工业,奠定国防建设。 斯大林,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进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

29、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世界近现代史,“苏联只有一个办法:靠内部积累来发展工业,使国家工业化在这方面,我国农民的情况是这样:农民

30、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为了发展工业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

31、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农业方面,五年计划要求土地集体化。很多农民,特别是富农反对集体农庄,因为他们必须以与几乎一无所有的贫农相同的条件加入农庄。有时候,富农们会烧毁集体农庄的房屋,毒死耕牛。散布谣言吓走其他农民。苏联政府对此进行了报复:将成千上万户富农赶出村庄,把他们关进监狱和西伯利亚劳动营。最后,尽管有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政府仍能独行其是。到193

32、8年时,几乎所有农民的土地都被合并到242400个集体农庄和4000个国营农场中去了。 全球通史,特征表现: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经济 政治 文化,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 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平均主义。 高度集权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特殊化。 个人崇拜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思想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限制商品货币关系,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经济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全盘集体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个人高度集权,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

33、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这就是计划经济。,斯大林曾经反复强调:“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斯大林全集第13卷,苏联史论254页) 这个经济发展战略,西方学者把它称之为“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学者或称之为在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赶超战略”,或称之为“片面发展重工业战略”。(苏联史论254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类比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的工业化有怎样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特点?,特点:时间段;优先发展重工业;行政手段推进;牺牲农业。,原因:是在落后农业国基础上展开,

34、工业基础薄弱,缺乏资本积累过程。面临帝国主义包围的环境。,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 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 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政,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A私营经济能保留竞争机制,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B俄国新经济政策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需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D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家市场才有益于国计民生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归纳毛泽东的观点:使私营经济、自由市场合法化,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与国家市场竞争,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增加社会财富,这就是新经济政策。苏联因为没有坚持这一政策,导致物质供应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