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韩非子常用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42361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示文稿韩非子常用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演示文稿韩非子常用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演示文稿韩非子常用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演示文稿韩非子常用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演示文稿韩非子常用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演示文稿韩非子常用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演示文稿韩非子常用2.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韩 非 子及其思想探析,一、韩非子诞生 的 时代背景 二、韩 非 子 的 生 平 简 介 三、韩非子 著作的形成 四、韩 非 子 的思想和主张 五、韩非子之经典寓言故事赏析 六、 结 语,2,一、韩 非 子 诞 生 的 时 代 背 景,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空前甚至绝后的思想大碰撞,那个时代思想言论高度自由,涌现出大量的敢于并善于思考与表达的文人,当时诸子百家彼此交锋,相互争鸣学术局面盛况空前,群星荟萃,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学术思想大交锋、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辉煌的时期 (乱世出英雄),当时著名的三大文化基地有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战国中期齐国的稷下学

2、宫,以及战国晚期吕不韦门馆(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其中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最为典型的例证,影响最大,4,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稷下学宫,西 河 之 学,吕不韦门馆,5,稷 下 学 宫,6,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中国战国时期齐桓公(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齐宣王之时,在稷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之学,会集于此,自由讲学、著书论辩。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

3、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稷下学宫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 稷下学宫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 :燕国的武阳学馆、楚国的兰台学宫、战国“四君子”等等 值得

4、一提的是儒学大师荀子,“年五十始游学于齐,三为祭酒”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韩非子就是师从与荀子的门下,7,荀 子,韩 非 子,李 斯,师 徒,师 徒,8,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其实是和传统的儒家有所不同的,比如他主张人性本恶,主张要把人的属性分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他在政治上主张以儒家的仁义来教化人民,同时用法律来对人进行约束,(隆礼、重法思想)所以李斯、韩非子在受到他的思想启发后再参考了其他学派的主张发展形成了法家的治国理念,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5、?”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赵 国 人,9,(公元前280年-公元208年),是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李斯早年为楚国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跟韩非子是同窗)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为门客。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客卿、廷尉 、丞相。因嫉妒韩非子之才能,用毒酒将韩非子杀害。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秦.李斯(典故) 史记载“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

6、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学) 代表作品: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李 斯,10,二、韩 非 子 的 生 平,韩非子(约前280-前233)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韩非为人正直,勤学不怠,弱冠之年便名扬天下,其师苟子感叹“帝王之术非韩非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韩非不能广“ 史记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韩惠王临终遗言韩王安:汝为韩王,用人无所不

7、可,唯不可用韩非。韩非之才,非你所能驾驭。不用,国弱而已。用之,恐国为之夺,不复为汝之所有。)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迺遣非使秦。秦王惊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李斯跟秦王嬴政说:韩非的言论全部都已经写好在他的著作里了。可以“用其言,而不必用其人。”

8、,11,同 窗,嫉 妒,李 斯,韩 非 子,毒死,孙膑与庞涓的关系 羡慕嫉妒恨,“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备人”-韩非子 (常言说有备无患,他为人却过于正直、毫不备人“,这也难怪,之后他死于同窗好友李斯之手),12,荀 子,韩 非 子,师 徒,老 子,商 鞅,慎 到,申 不 害,三、韩非子著作的形成,吸 收,扬 弃,儒 家,法 家,道 家,法家之集大成者,势,术,法,13,韩非尽管死于非命,但韩非的著作并未因人亡而遭唾弃。相反,更受世人重视。李斯称它为“圣人之论”,将之作为治秦的国策;而秦朝主管图书档案的御史则将它们编成韩非子一书以存世 韩非子

9、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保存比较完整,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构思精巧,议论透彻; 平实大胆,语言幽默;耐人寻味、警策世人。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300多个)传说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

10、老马识途”、郑人买履、杀猪教子、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刻舟求剑、狐假虎威,鹬蚌相争、叶公好龙、老马识途、智子疑邻、疱丁解牛 负薪救火、深不可测、华而不实、知子莫若父、根深蒂固、出生入死、远水不救近火、吹毛求疵、视死如归、如虎添翼、兵多将广、 不到黄河心不死、 博大精深、 遍地开花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人评曰 “诸子中,惟韩非书最切世用“。毛泽东说:“其教孔、孟者,其法亦必申、韩。”就是说实行教化,需要用孔孟之道,但是说统治方法,就必须用申不害、韩非的学说。,14

11、,韩非子章节 初见秦第一 存韩第二 难言第三 爱臣第四 主道第五 有度第六 二柄第七 扬权第八 八奸第九 十过第十 孤愤第十一 说难第十二 和氏第十三 奸劫弑臣第十四 亡征第十五 三守第十六 备内第十七 南面第十八 饰邪第十九 解老第二十 喻老第二十一 说林上第二十二 说林下第二十三 观行第二十四 安危第二十五,守道第二十六 用人第二十七 功名第二十八 大体第二十九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 难一第三十六 难二第三十七 难三第三十八 难四第三十九 难势第四十 问辩第四十一 问田第四十二 定法第四十三

12、 说疑第四十四 诡使第四十五 六反第四十六 八说第四十七 八经第四十八 五蠹第四十九 显学第五十 忠孝第五十一 人主第五十二 饬令第五十三 心度第五十四 制分第五十五,15,四、韩 非 子 的 思 想 和 主 张,第一、 人 性 观,韩非子深信人性恶,反对礼教。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好利恶害”的。他提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属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 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

13、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韩非举例说,比如一个长工,他非常卖命的替主人干活,你以为是他爱主人吗?其实不是的。那是因为,他这么拼命干活,可以挣到更多的钱。,人性本恶,16,当今之世人人都好利,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即使父子之间,也是计利相待的,他说:“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征,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六反)-至于君臣关系则更是利害关系了 夫妻之间的利益和立场也不同。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来束布。”其夫曰:“何少也?”

14、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各打各的算盘) 韩非还用利来解释人们的行为,他说:“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造车的人或轿夫)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天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备内)总之,这些人的行为,不是他们心的善、恶决定的,而是他们的利益决定的。 人还是一种趋炎附势的动物,“民固服于势,寡怀于义。” 他举例说,鲁国国君的园林失火,士兵都去抢财物。国君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谁救火我就赏谁?旁边的人说,不能赏赐他们,要下命令说,谁不救火我杀谁。命令下达,果然火被救了下来。 附注:假若人性

15、真是善的,那么,一切的仁、义、孝、悌、忠、信等等行为规范,应该都属多余。这本身就出现了极大的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如果每个人天生都性善,则恶是不可能产生的,就像每个人都是一杯清水,则混合在一起也不可能产生浑浊的污水。,17,第二、哲 学 观,韩非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解老、喻老两篇中。 韩非借解释道家老子一书,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他引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来阐明深刻的哲理。 1、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本论”哲学,提出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2、辩证法的思想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突出,他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

16、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解老) 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他还以水火为例,说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水本来是能够克火的,但若把水盛在锅里,火就可以反过来克水,把水烧干,这是因为条件不同的缘故。 3、历史进化论思想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因时制宜来制定政策。(守株待兔) 4、认识论 中国的韩非子提出实证科学的概念,韩非认为事物的道理是

17、不容易认识的,要进行深思熟虑,“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又说:“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去掉一切主观偏见,才能认识规律,得到知识),提出了检验认识是否合乎实际的“参验”法(揆(度也)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哲学思想,18,第三、政 治 观,政治思想,韩非认为,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已经过时了,统治者要从人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新的治国方法。 1、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

18、,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2、对于君主,韩非子认为,君主的责任就是选好官员,并以赏罚加以督察,而不是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即“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因此,韩非子明确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认为“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这才是当好君主的策略。 (上级把握原则,下级处理事务) 3、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世袭的贵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4、对于民众, “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他还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

19、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5、政治上,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19,第四、法 治 观,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依靠法治。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在他看来,人性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在此基础上,如果奉行法治,就能避免犯罪,杜绝混乱。法治的思想是包括韩非子在内的所有法家的核心思想。按照韩非子的理解,法是管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即“法者,王之本也。”国君如果能够依赖法术治国,则国家富强,反之,国君如果放弃法治,则国家的管理必定会陷于混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夫圣人之治国

20、,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靠制度不靠贤人) 2、法律的作用是定纷止争、兴功惧暴、富国强兵 (慎到曰:“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3、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商鞅、申不害、慎到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术、重势(抱法、行术、处势),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

21、不肖”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依法治国,20,4、立法方面:韩非子主张要颁布成文法,“明法以制大臣之威”,使“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八说)。法律要详尽周到明确。“明主之法,必详事。尽思虑,揣得失,智者之所难也。无思无虑,挈前言而责后功,愚者之所易也。”(八说)世异事异,法随时迁。“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 5、执法必须强势。执法是推行法治的关键,必须强力而彻底。“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舜不能以为治”,因此,一方面,必须毫不留情、坚决果断地打击那些违背法令、胡作非为的豪强和权贵,即“法不阿贵,绳不屈挠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

22、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另一方面,官员在执法时要有强直的品格,即“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6、厚赏重罚。韩非子认为,君主推行法治,所依赖的基本手段或工具就是赏罚,他称之为“二柄”。因此,“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厚赏有意外之喜,因此能真正有效地起到劝善的作用;而严刑重罚就好像是让人面对一块烧红的金子一样,即便充满欲念,但也不敢伸手去拿。在此基础上,韩非子还提出了“重轻罪”策略,即通过加重对轻罪的处罚,而防止百姓犯轻罪。轻者不至,重者不来。这便是韩非子所谓“重刑止奸”,“以刑去刑”的思维。,21,法治篇

23、案例赏析: 韩昭侯是韩国的君主,韩昭侯由于任用法家代表人物 申不害(原为郑国卑贱小臣)为相国,使韩国兵强国治, 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围魏救赵-申不害的智慧) 1、韩昭侯杀典冠 原文:“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 译文: 有一次,韩昭侯喝醉酒后睡着了。典冠(管帽子的人)怕韩昭侯受凉,便在他身上盖了一件衣服。韩昭侯醒后很高兴,问旁边的人:这是谁盖的衣服?旁边的人说,是典冠。韩昭侯下令将管衣服的人拿来问罪,却把那个典冠杀了。 对

24、于此事,韩非评论说:韩昭侯将管衣服的人问罪,是因为他失职;杀典冠是由于他侵权越职。韩昭侯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他认为侵权越职的行为危害很大。 掌管衣服的侍者在应该为韩昭侯盖上衣服的时候,没有为韩昭侯盖上衣服,理应受到处罚。而那位为他盖上衣服的掌管帽子的侍者,完全出于一片爱心,结果得到的不是赏赐而是处罚,似乎冤枉得很。 韩昭侯不这么想,他认为人们应该各司其职,不要超越自己的权限。掌管衣服的侍者没有尽到职责应该受到处罚,掌管帽子的侍者越权也应该受到处罚。 启示:韩昭侯杀了典冠,既是在他明确法规规章,严明职责,严格执法;也是在行使权术,提振权势。印证了韩非子的观点。,韩昭侯,韩昭侯,22,2、韩昭侯

25、不许私求 (申不害徇私谋官) 有一次申不害为他的叔叔哥哥请求官职,韩昭侯却不答应。为此,申不害一脸的不高兴。 昭侯对他说:“我向你学习的目的,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你不是曾经教导我修治功劳记录,必须审视功劳大小来任用人,而今你却在法外另有私求, 现在是听从你的请求而废弃你的学说呢?还是实行你的学说而废弃你的请求呢? 那我听哪个话才对呢?”, 申不害知道自己错了,赶紧向昭侯请罪。 启示:韩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过分,但他严格执法、不以私情侵法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申不害,韩昭侯,23,第五、谋 略 学,韩非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术”(即谋略)。法家的“术”的思

26、想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它是君主与贵族、大臣之间日益尖锐化的矛盾的产物。 一、君主防奸术 君主当“掩其情“,“匿其端“。为人君者需深藏不露,不能让臣下了然自己的心思如此,则臣下无法迎合君主之好恶,君主避免了被蒙蔽的危险。“ 韩非的防奸之术还有很多。如对那些职位高、功劳大的官吏,要以“三节持之“:一日质以其妻子儿女为人质;二日镇,以高官厚禄暂安其心;三日固,使臣下相互牵制(八经)。 韩非在八奸篇提出防止八奸的方法(八奸指八种人) 韩非子强调要防微杜渐,从细节上消除消极因素 ,防患未然 韩非子内储说下提出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

27、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这里不细说) 二、君主察奸术 在内储说上中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七术指,一曰众端参观(多个方面来考察),二曰必罚明威(杀一儆百),三曰信赏尽能(奖赏要兑现),四曰一听贵下(听其言观其行再评判),五曰疑诏诡使(故意下用意不明的命令,使执行的人无从惴测,因而战战兢兢地不得不把本分做好。),六曰挟知而问(用所知的事情来考察他,明知故问),七曰倒言反事(故意装作是非颠倒、语无伦次来试探),谋略学,24,三、君主制奸术 在运用刑罚和赏罚来驾驭群臣、打击官吏为恶之外,韩非还为君主设计了以权术制奸的方案。 韩非子把权力制约对

28、象以三类人为重点,一、近臣 二、重臣 三、朋党。韩非将“重臣“、“朋党“列入打击重点,一旦重臣、朋党势力形成或正在阴谋之中,便要想方设法加以摧毁。“观听之势其征在比周而赏异也,诛毋谒而罪同“(八经)。如果发现臣下有朋党勾结的迹象,君主就要赏赐那些与他们不同路的人,处罚不告奸者惩罚他们的同党。“作斗以散朋党,深一以警众心泄异以易其虑“(八经)。要挑动坏人内讧以瓦解他们。要深入地追究一件事情以警戒众人,故意泄露出不同意见以改变奸臣的图谋。要“渐更以离通比“。逐步更换官吏以便离散官吏中的小团体。不让太子羽翼早丰,要想办法削弱太子及其党羽的力量。 暗杀。如果“阳谋“不能奏效,或者说,有些时候使用“明“

29、的手段会使君主背上骂名,那么,便可以采取“除阴奸“的方法-暗杀解决问题。韩非说: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不然,而与其仇。此谓除阴奸也“(八经)。如果一个臣下活着要妨碍君主的大事,除掉他又会伤害到君主的名声,那么,就使用在饮食中下毒的办法毒死他,或者把他交给他的仇人,借刀杀人。 韩非子著作中关于谋略的思想和观点非常丰富(如用人谋略 方面:政在用贤、察能授官、广开贤路、士不兼官等等) 不一一叙说,25,谋略篇案例赏析 韩 昭 侯 治 吏 - 挟知而问巧治天下官史 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何见也?”对曰:“无所见也。” 昭侯曰:“虽然,何见?”曰:“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昭侯谓使

30、者: “毋敢泄吾所问于女。”乃下令曰:“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 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亟举其数上之;不得,将重其罪。”于是三乡举 而上之。昭侯曰:“未尽也。”复往审之,乃得南门之外黄犊。吏以昭侯为明察, 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 韩昭侯派人骑马到县里巡视。使者回报,昭侯问道:“见到过什么?”使者回答说:“没见到什么。”昭侯说:“虽说如此,到底见到什么呢?”使者说:“南门外有小黄牛在大路左边吃禾苗。”昭侯对使者说:“不准泄露我问你的话。”韩昭候接着就下命令说:“目前正值禾苗生长时,本来就有命令禁止牛马进入农田里边,但官吏们却不把这当回事,有很多牛马进到农田里边了。从现在开始,各

31、位官吏务必从速查清跑进田地的耕牛头数,立即把这个数目报上来;有漏掉的,将加重他的罪过。”于是东、西、北三面报了上来。昭侯说:“还没有报全。”经官吏再去细查,才发现南门外的小黄牛。官吏认为昭侯明察秋毫,都兢兢业业、小心地对待职守,再不敢为非作歹了。,26,韩非用人口增长速度愧于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人口理论来说明“当今争于力气”,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正金字塔型)增加的,即五子二十五孙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的人口论比西方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提前了约两千年,韩非

32、是人口几何级数增长论的先驱 其实人口的减少也是同样的道理(几何级数递减、倒金字塔型。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带来许许多多社会问题,如果十年内不放开生育政策,未来三十年带给中国的将是一场灾难。又会诞生一个马寅初的悲剧) 马寅初老先生常对人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难。我就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第六、 人 口 论,人口论,金字塔型,倒金字塔型,27,五、韩非子之经典寓言故事赏析,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33、等(300多个),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词汇。前面已经提到过。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 ,作者通过形象的寓言故事来揭示和论证治国道理 (现举3例),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地闹着也要去。她就哄孩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去抓猪准备杀掉它。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当成真了呢? 曾子说: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他们没有分辩的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样子做事,听父母的指教成人的。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学骗人啊!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也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办法呀! 说完,他

34、就把猪杀了,真的让孩子吃上了猪肉。 寓意: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守信。韩非子的原意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诚信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缺乏的),28,酒酸与恶狗 宋国有位小生意人开了一爿酒家,专门出售陈年佳酿。这爿 酒家窗明桌净,买卖公道,还在门 前高高竖起一杆青旗,行人在几里地外都能看见酒旗招展。顾客一进门槛,店小二就笑脸相 迎,殷勤接待。 按理说,这爿酒家应该是生意兴隆的;可是偏偏相反,常常整天不见一个顾客,十分冷落。 一坛坛老酒开了封,卖不出去,都发酸变质了。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请教附近一个老头儿。老头儿沉吟了一番,问他:“你的 看门狗凶不凶?”店老板挺纳闷

35、地说:“凶啊,可这跟卖酒有什么关系呢?”老头儿拈着胡须 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恶狗守在门口,见人就咬;酒再好,还有谁敢来买呢?” 寓意:这则典故由卖酒的浅显事物而推论出治国的高深道理,用恶犬、猛狗来比喻那些伤害忠臣、阻挡忠谏的佞臣、权奸,指出正是这些邪恶小人蒙蔽、挟持了君主,使他们听不见治国的良策,亲近不了敬献忠言的贤臣。要得国之昌盛,就要清君侧、除恶狗。这便是狗猛酒酸的深刻道理。,29,三人成虎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 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 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 ?” 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大街

36、上哪里来的老虎?” “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 庞恭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假。” 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 了。现在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 断是非。” 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 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寓意: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韩非子的本意是君主应当明

37、辨是非,不能听信小人的谗言。不幸的是,韩非最终却死于李斯和姚贾的谗言。,30,六、 结 语, 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那时,法家已有三派,一是商鞅的刑法学派,主张以酷法宰制人民;二是申不害的权术学派,主张玩弄阴谋权术;三是慎到的权势学派,主张极力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韩非子不愧为理论“天才”,他把三位先贤的理论结合起来,构筑成自己的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法家专制的政治理论。不仅如此,韩非子还向主张“治之经,礼与刑”的荀子请教,向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学习,从而形成了韩非子自己的“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的极其阴险的术治理论。韩非子的思想则是那个时代法家理论、荀派儒家理论、老子

38、道家理论的集大成。 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他写起文章来非常深刻、气势逼人。他精采之处是善于用寓言来表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治理国家的认识,他的书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生动有趣,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他一生主张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一生却郁郁不得志,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他以研究权谋之术著称,却成为权谋的牺牲品。他把自己一切都奉献了,而惟独没有办法保护自己。 不仅仅是他,法家的命运都是这样,31,我们从战国看,真正推动社会前进的就是法家人物。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改革,你看一看经过他们这种改革变法焕然一新,魏国强大、楚国强大、秦国更不用说了。

39、 可惜,这些人绝大多数都落得了一个悲剧的结局,这又是令我们感觉非常惋惜的,为什么。法家有其依法治国的积极一面,但有其因为过于极端而造成的作茧自缚,所以法家的代表人物大都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这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一如既往的悲剧。 总结十六字: 法术之士,车裂酒毒。孤愤之士,莫终善欤? 相反的是,儒家和道家的人物,相比来说,一般都是春风得意,福寿双全。(老子100多岁,孔子73,孟子84、荀子75岁)(故事:孔子带着弟子游学,去拜见老子,向老子求学。老子呢,让孔子看了他的牙,以无完齿。在看他的舌,完好无损。这是说,牙虽硬,但是天长日久便容易磨损。舌虽软,但是不容易受到伤害。-法家就

40、好比是牙齿,儒家和道家就好比是舌头)(法家一个个都成了殉道者,儒家和道家一个个都成了得道者) 纵观历史,可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对中国社会、对中国历史、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的就是法家。而对法家理论贡献最大的当属韩非子: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曹操严明赏罚,诸葛亮重刑治蜀,晋时宫廷内乱,隋炀帝苛刑酷政,李世民逼宫杀弟,武则天发动告密、任用酷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推行绝对专制,王安石变法图强,朱元璋杀戮功臣、废除相位、实行锦衣卫特务制度,雍正乾隆大搞文字狱,曾国藩实行连坐法对付太平军等等,无不留下了商鞅、韩非子法术的深刻烙印。 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最后一位大思想家(前有古人,后无

41、来者)。悲剧人生遮盖不了他 的辉煌,他的伟大。(之所谓 牺牲他一个,幸福后来人),32,感谢您的关注!,明光市委党校 桑春庆,33,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30几岁的李斯的角色是在楚国上蔡郡当看守粮仓的小文书,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上班时间溜号,牵着自家的黄色土狗,带着年幼的两个儿子,出上蔡东门,到野外追逐狡兔。 这天,他忽然内急,直奔吏舍厕所而去。厕所里的几只老鼠正不无哀怨地吃着粪便,见有人来,吓得惊惶逃窜。李斯悲叹:它们“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推此及彼,自己所管粮仓里的老鼠,却可以“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同样都是老鼠,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李斯决定

42、做一个实验:把仓鼠关在厕所里,再把厕鼠关在粮仓里。三天之后,结果如下:曾经的仓鼠现在也开始“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曾经的厕鼠现在则“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此情此景,李斯不由百感交集,说出了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第一句台词:“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于是,李斯作出了一个决定:离开偏僻贫瘠的上蔡郡,到能让他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地方去。 李斯少年时,家境贫寒,但李斯很小便聪慧过人,好学不倦。成人后,因办事干练,被人举荐为看管粮仓的小吏。有一次,他看到吏舍厕所中的老鼠,吃的是肮脏的粪便,又经常受到人和狗的侵扰。李斯来到粮仓,却看到这里的老鼠吃的是堆积如山的谷粟,住着宽大的

43、房舍,而且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于是,心中顿然明白,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无出息就像这老鼠,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优越的环境、平台。人的贤与不贤,决定于他所处的地方。譬如老鼠,在厕所里吃屎的,惊恐不安;而在大仓里吃粮食的,却不受打扰,安逸自在。这就是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学”,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复习,研读,也因此出了不少深谙此道的人才。 人生 是贫穷潦倒还是富贵腾达其实和刚才看到的老鼠是一样的,没别的,完全在于这个人所呆的是什么样的环境。人生的成功与否,在于他能不能主动去变换自己所呆的环境(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这里的“不

44、肖”是指 不成材 的意思,34,备注: 孔子自己拜见老子之后,出来吠吠如丧家之犬,告诉弟子们说:“老子,犹龙也。望之在前,忽焉在后。”,这就是有名的“犹龙之叹”。连孔子自己都不能“捕捉”老子,何况其下? 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带着弟子游学,去拜见老子,向老子求学。老子呢,让孔子看了他

45、的牙,以无完齿。在看他的舌,完好无损。这是说,牙虽硬,但是天长日久便容易磨损。舌虽软,但是不容易受到伤害。 西河学派是在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子夏来到魏国西河讲学,传播儒家经典、文化和学术思想而形成的著名儒家学派之一。 西河学派中有不少人成为魏国的治世良臣,该学派为弘扬和发展儒家思想,以及 前期法家思想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 【原文】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来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译文】卫国有一对夫妻做祈祷,妻子祝祷说:“使我平安无事,能得到一百来束布。”她的丈夫说:“为什么求这么少呢?”妻子回答说:“多了,你就会去买个小老婆。”,35,韩非子的谋

46、略学 现只就“御臣术”来谈一下(包括无为术提供用术的背景,形名术提供条件,何察术则为实际的审合手段。) 一要虚静以待令,无为而治国。英明的君主需要运用虚静的态度来审视一切事物,只有虚心,才能够得知实情的真相;只有静气,才能够洞悉事物的善恶。如果君主运用了无为虚静之法,群臣就摸不透君主的意图,从而形成恐惧心理,竭尽全力效忠于君主。“君无见甚所欲;君见其所欲,臣将自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君主不用自己智能而任用臣子的智能,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明君之道) 二要不显山露水,保持神秘感。所谓“明君之道”就是讲求君主如何将一切功劳纳为己有,而将罪责归咎于群臣

47、,这样做就充分保持了君主的神秘性,言行举止让群臣不得揣摩,因此君主的形象也变得高深莫测。如果让神秘感始终留存在自己的手中,就能提升自己的震慑力,如此就达到了防奸、止奸的目的。 三要赏罚分明,控制有度。韩非子认为:人性好利和君主至上。因此君臣之间也是充满着利益的关系的,只有用爵禄做为诱饵才能鼓励群臣去做有利于君主的事。这正是鉴于人人自私自利,于是君主就可以运用赏罚来驾驭群臣。但要做到赏要厚,罚要重。 四要循名而责实、因任而授官。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去授予相应的官职,不光要有名声还要明白他的实际能力,使得名实相符。如此方有利于规范群臣百官的行为,有利于抑制他们的邪心杂念,有利于君主认清和掌握那些权臣、

48、重臣的面目,任用选拔人才必须经过实践检验,不能偏信一词。,36,君主 要明察臣下实现奸谋的途径。 他认为在现实的利益社会里,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奸臣,因此君主必须掌握知奸术,在内储说上七术中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七术指,一曰众端参观(多个方面来考察),二曰必罚明威(杀一儆百),三曰信赏尽能(奖赏要兑现),四曰一听贵下(听其言观其行再评判),五曰疑诏诡使(故意下用意不明的命令,使执行的人无从惴测,因而战战兢兢地不得不把本分做好。),六曰挟知而问(用所知的事情来考察他,明知故问),七曰倒言反事(故意装作是非颠倒、语无伦次来试探) 韩非在八奸篇提出防止八奸的方法(八奸指人)。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养殃、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强、八曰四方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