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44065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 院长 东北师大软件学院 院长 中国教育软件协会 副主任 英国计算机与自动化学会 顾问,钟绍春,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其特点及教育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特点 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由资本转向了知识和信息 信息化已经成为基本发展国策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的制高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什么是整合?为什么要开展整合? 如何整合?整合都需要做哪些事情?,主要内容: 整合的定位、发展趋势及需要研究的问题; 当前国内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整合的基本方法; 资源与软件的建设及应用方法; 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信息化能力; 东北师大教育信息化实验研究介绍

2、; 关于整合的一些建议;,谢谢大家!,一、整合的定位、发展趋势及需要研究的问题,整合的定位; 整合的发展趋势; 整合的工作任务; 整合需要研究的问题;,返回,1、整合的定位,整合的定位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解决学科教学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在信息化基础上思考学科教学模式,将信息化环境作为学习、教学、管理、沟通等工作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 营造教与学的环境: 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 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 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整合的基本特征是: 整合的前提是准确把握

3、学科脉络-学科教学安排是合理的、优化的,在此基础上要找到学科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 整合的基础-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 整合的关键-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学科当中的困难,不是信息技术简单地应用到学科当中,而是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思考教学问题; 整合需要一个过程-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整合在一起。 “整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整合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和总结,才能发现“整合”的本质和规律。,在整合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审视信息技术: 作为学生及教师的学习对象; 作为教和学的支撑工具(函数、不等式、几

4、何); 作为教和学内容的有效载体及动态呈现手段; 作为教与学理论、思想及方法的传承手段; 作为教学效果动态获得的有效手段; 作为交流研讨的有效途径; 作为平等教育的有效手段; 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信心、创新能力、高尚情操,建立成功理念,拓展学习空间、实现个性化自主及协作学习等的有效途径;,返回,发展趋势是将信息化环境作为学习、教学、管理、沟通等工作的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下列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提高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学科教学、信息共享、教学管理、动态评价 与家长、社会沟通、了解国内外动态 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沟通 展示

5、学校、教师、学生风采,发布学校信息,2、整合的发展趋势,返回,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系统工程建立组织体系、制定计划并落实任务; 组织学科教师、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形成有机整体,共同参与整合过程; 建设必要的、经济合理的信息化环境; 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 建设能够改善教与学过程和方式,解决困难,提高质量和效率的资源及软件; 建立有效的应用保障体系;,3、整合的工作任务,返回,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究竟能够为教学起到哪些作用?在开展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步骤? 信息化手段可能营造的教与学环境有哪些类?不同信息化环境中可能的教与学模式有哪些? 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方式有哪些? 信息化环

6、境下自主型、协作型、探究型学习模式有哪些? 面向专题的学生、教师、社会互动网站应该如何建设?主要用于解决哪些问题? 学科网络课模式有哪些?什么情况下适合网络课?,4、整合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应对中考、高考? 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教师评价、教学反馈、学校评价等工作? 如何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训练、测评、评价? 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到底改什么? 科研应该如何拉动教师能力提高以及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 如何安排合适的教与学过程?什么样的教与学过程是合理的、有效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最缺的能力和素质是什么?应具备哪些素质? 教师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教师培训到底

7、培训什么?应该围绕着哪些方面开展,可能的方式有哪些?,返回,国外情况(美国、加拿大、英国等) 主要定位在学科教学、学校评价、学校管理、信息发布、信息收集及使用、交流研讨等的工具 校本课程占很大比例; 必修课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校本课程没有统一要求; 必修课一般以区域为单位有统一教材,校本课程没有统一教材; 教师通过专题任务引领学生;,二、国内外现状及存在问题,学生利用网络准备报告; 这些国家教师素质高,学生基础好,因此,个性化教学开展得非常好; 具体问题学习或训练软件,尤其是游戏形式软件居多; 公共素材居多、游戏软件居多; 由于文化差异、课程标准的差异、教材的差异,绝大多数国外教学软件不能直接应

8、用到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 在学科教学上定位不够明确、方法不够科学、缺乏从整体考虑;硬件投入大,使用的少;教学往往只限于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应用较少;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较多,常规教学偏少; 在学校管理上,仅注重形式,近将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软件使用问题,缺乏系统工程思想; 在信息发布、信息反馈,学生、教师、家长互动交流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相应也就缺乏有效的支撑手段; 在信息技术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材版本较多、内容较杂,小学、初中、高中衔接不好,培养目标变化较快,教学内容及形式落后,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缺乏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等。,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观念、意识等方面缺乏

9、正确、科学、有效的引导。 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缺乏逻辑思维方面的培养;仅注重基本信息能力的培养。 在学科教学上,过于注重网络形式,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对于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不够系统,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网络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等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资料性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多数情况下是文字信息,缺乏对于问题解决过程的交流途径。,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比如研究性学习过程支撑体系。 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 缺乏系统应用保障体系、有效教师培训体系; 新的课

10、程改革往往只重视了学科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忽视教学过程的改革,因此,与之对应的软件和资源缺乏从不同教学阶段/步骤,不同用途、角色、层次、使用环境角度系统的整合研究。,返回,整合应从教与学过程入手,系统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有效合理的教与学过程,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困难,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解决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结果什么样,并在充分考虑硬件环境、区域条件、师生情况等因素基础上研究资源配置及应用等问题。 规范教与学过程; 寻找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的困难;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三、整合的基本方法,返回,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如何

11、学?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 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生存本能的需要和好奇心; 学生学习什么? 学习目标:第一目标不是知识体系,而是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形成,并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是能力中所涵盖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基本概念等。,1、如何规范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学? 学习方式:年龄不同,基因不同,学习方式区别很大。小学要通过直观感知规律,初中是学有背景的逻辑,高中则主要是学习符号逻辑。 基因研究表明,人的基因后天可以培育,但有年龄限制,比如,多数人的语言基因在10岁前必须培育完成; 信息获取渠道:人是通过五大感官系统直接获得信息,视觉 83%,听觉 11%,其他 6%。视觉:生动鲜活的画面; 如果将各种

12、各样知识整理在一起,按照知识体系组织在一起,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就可能没有兴趣。,规范教与学的过程: 从心理学和教育的角度, 安排合适的学习内容,使之与学生的生存本能需要或好奇心吻合; 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重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学习体系; 重视学科内容体系的系统性、连续性,重视为什么。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 从生理学和教育的角度, 安排合理的教与学过程及方式,使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营造有效的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准确。 每个学科到底帮助学生在大脑中

13、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缺乏明确的标准。 中高考训练及测试到底测什么,应该如何出题等,缺乏系统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的学习方式不够合理; 教与学过程不够科学,一言堂现象(90%厌学); 缺乏来龙去脉,缺乏逻辑性,即为什么; 缺乏系统、连续、变化、多学科交叉思想; 语文春雨、祝福,数学圆公切线,三角形 ; 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解释问题存在着不准确现象;,返回,抽象问题如何形象讲解 非正常观问题如何正常化 如何建立学科内容体系及学科间的动态交叉 如何动态实时获得教学信息 如何动态实时发布学校信息 如何动态实时获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反馈 如何高效、动态实时与外界交流研讨 学生个性化自主及协作学习环境

14、建设 教师之间动态共享信息、交流研讨 校际之间、区域信息共享 教学效果动态评价等,2、教学中传统手段普遍存在的一些困难,教学改革遇到的困难 学习个别化需求与“一齐化”教学形态的矛盾 内容广泛性与学生活动范围有限性的矛盾 间接知识的抽象性与直接经验贫乏的矛盾 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教学功能的片面性的矛盾 教师学科能力局限性和教学实际需要系统性之间的矛盾 教师学科能力提高与教师可能得到培训时效性之间的矛盾,返回,3、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交互性; 独立使用性; 变静为动; 变抽象为形象; 变微观为正常; 虚拟、模拟性; 展现过程; 零距离性; 快速传播性; 记录性; 实时性; 丰富性; 调动积极

15、性; 激发兴趣; 传承方法; 整合智慧;,返回,学生自主 学习;研究性、探究型学习; 教师与学生间交流讨论; 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及有效的评价体系; 建立共享的环境:资源中心、信息中心; 建立家长、社会、教师、管理者、学生互动环境 建立与外部联系的平台; 建立让全社会了解、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 建立教师培训、教科研平台; 建立学校基本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实时的调度体系;,4、最大限度地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返回,应建设什么样的资源和软件; 如何建设及应用资源和软件; 如何配置资源及软件;,四、资源与软件的建设及应用方法,返回,教学资源(按照资源形态分类) 教学素材、试题库;课例、文献、教学设计、

16、学例 专题性学习网站 网络课程 教与学支撑工具 备课、讲授、测评,交流、反馈,训练,答疑; 自主、协作、研究性学习;远程教学; 家校互动平台,中高考训练平台; 资源、教学管理,信息发布、配送、共享等; 制作工具 通用类工具软件; 学科局部通用类工具软件;,1、建设什么样的资源和软件,资源按照体系分类 教材体系,多种版本教材分别建设; 公共资源体系 宇宙、地球、动物、植物、人类、物质; 社会各个侧面、文化、科学、技术、精神等; 学科基本支撑体系; 基本资料库及面向不同使用者的工具系统; 专题性学习资源:美德;英语;古诗词;数学;语文; 资源制作工具等; 中高考体系 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什么样的体系

17、四部分构成及调度体系:正向建模、反向建模、特征提取、推理及总体调度体系。 历史资源:高考复习、自主学习、专题学习、同步教学,资源按照用途分类:(光盘素材) 讲解、背景、情景、例题、竟赛 自主、协作、探究、指导、答疑 测评、训练、实验、模拟、演示 资源按照媒体的呈现形式分类 动画、影视、声音、图片、文字,返回,返回,返回,资源和软件应按照下列步骤建设: (1)按照不同体系分别建设资源和软件; (2)对每个学科课程类型分类,系统研究每种课程类型在不同的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 (3)针对各种类型的模式,分对象研究资源与软件的建设模式及规律,提取软件建设的框架并开发软件; (4)依据软件和资源

18、建设的模式及规律,逐个学科按课建设、应用资源和软件; (5)按照规范的原则建设资源和软件; (6)开发学科资源制作工具;,2、如何建设资源与软件,返回,要全面了解网络特性; 作为教和学的工具,能够提供哪些手段; 作为教和学内容的载体及有效呈现手段提供哪些支撑; 作为学习对象,应从哪些方面学习; 作为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途径,如何营造; 信息化环境分类 电脑+显示设备(电视、背投、投影机) 计算机教室 学校计算机局域网络 互联网络(学校网站+家庭+社会场所+其他网站),课程类型 语文:阅读、写作、古诗词、拼音、识字、复习、模拟训练 物理:讲解、实验、习题、模拟训练、竞赛

19、等 英语; 教与学模式 学习内容:知识、方法、过程、研究能力、情感、素质,不同内容学习方式及理论可能不同。 教与学模式:认知方式和探究方式。 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根据教学场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选择合适的模式 结果评价:有明确结果和没有唯一结果,但有一定的评价标准两种情况,比如确定知识学习和调查。,返回,教学资源(按照资源形态分类) 教学素材、试题库;课例、文献、教学设计、学例 专题性学习网站 网络课程 教与学支撑工具 备课、讲授、测评,交流、反馈,训练,答疑; 自主、协作、研究性学习;远程教学; 家校互动平台,中高考训练平台; 资源、教学管理,信息发布、配送、共享等; 制作工具 通用类工

20、具软件; 学科局部通用类工具软件;,(1)建设什么样的资源和软件,返回,要明确建构的目标:意识、精神、情操、能力。 能力:多元智能、综合能力等。 多元智能:语言、音乐、运算及推理、交流、运动、视觉、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宏观调度、决策、控制、规划等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有理有据陈述、批判;归纳、演绎等推理;自我学习、提高;适应环境等。,返回,(3)分对象思考资源与软件的建设 教师; 备课、讲课;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学习; 引导学生训练、测试; 学生 自主学习、训练、测试; 教师和学生共同; 交流研讨,作业,答疑,远程指导、测试与评价 学生之间 交流研讨,信息共享等;,返回,动

21、画工具:专向工具、二次开发工具,如: 解不等式平台 解方程组平台 化学编辑平台 四则运算平台 化学知识平台 动画工具 数学函数训练 几何讲解 化学实验训练 物理光学平台 物理电学平台 历史活动地图,(6)如何开发学科资源制作工具,返回,(5)软件与资源的设计原则 要最大限度地为有效的教与学理论及模式提供支撑,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专题性学习等。 要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步骤的不同需要 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重点难点为主要焦点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主体性、全面性 要充分考虑信息化环境下多种可能的教学形式 要以改善教与学过程与方式为主线 要针对不同地域、学段、层次、角色在不同教学环

22、节的不同需要 要在重视传授环节的同时,突出交流、实践、巩固等环节 要系统研究教与学的困难及信息化解决方法,要突破教材体系,多种版本教材有机结合 要充分考虑学科间的整合,要重视人的价值 要在可能的网络环境下,选择切实可行的教与学模式;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尽可能建设有效的、有自己特色的资源和软件。 创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环境 教师为主导 角色:组织者、引导着、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环境创建者 任务:讲解、应用示范、创设环境,指导学生实践 学生为主体 角色:构建者、教学过程的中心者 工作任务:知识学习、实践,“整合”要坚持整合要素的个性特点在研究和实施“整合”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信息

23、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也要严格遵循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体现教学过程规律的需求,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整合”是功能特点和基本规律意义上的整合。,返回,3、如何配置资源及软件,返回,(1)学习含义 学习的目的是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习主要是建构能力。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情境的创设问题。,建构主义理论概论,协作:

24、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意义建构: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2)学习方法 学生学的方法: 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搜集并分析有关资料,提出假设并验证; 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已经知内容关联分析。 教师教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创设情境,提示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意义; 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3)教学设计原则 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

25、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能根据行动的体会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要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 要重视协作对意义建构的作用 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 要重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要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的建构,返回,东北师大教育信息化实验研究介绍,实验研究目的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实验研究内容 规划、教师培训、资源、应用保障体系、课题 实验研究参与人员 专家230多人,专职220多人,全国600多所研究基地校 实验研究形式 区域性实验,以校为基本单位 当前实验研究情况 全国20多个省,近300多个地市、

26、县市区,3500多个学校。,返回,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及应具备能力; 学科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六、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信息化能力,返回,1、信息化环境的规划与建设; 2、信息化环境管理与维护; 3、开设信息技术课; 4、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 5、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技术支持; 6、与教师共同建设及完善教学资源及支撑软件; 7、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并基此开展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的评估; 8、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评估; 9、建立学生、教师及家长等资源及信息交流平台; 10、开展课题研究、成果出版及评奖工作等;,(一)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及应具备能力,返回,教学设计与

27、资源建设; 教学实施与管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合作与交流;,(二)学科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信息化能力,返回,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系统研究学科体系,学生培养目标。 系统研究学科课程类型,每一种课程类型的教与学过程,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找出传统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 营造教学环境,以优化教学过程。 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 建设专题性学习网网站。 建设必要的学习支撑软件。,返回,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教学

28、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返回,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 针对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返回,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 利用网络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利用网络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利用网络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利用网络与

29、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利用网络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返回,要明确定位; 要系统研究课程类型、教与学过程、困难; 要从生理、心理、教育角度,安排合适的内容,使之与学生的学要吻合,安排合理的过程及环境,最大限度调动信息获取渠道; 要在形象应用的同时,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 充分考虑学科间的整合; 要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 要加强应用保障体系建设; 要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要将整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待。,关于整合研究的一些建议,返回,要体现教师为主导 角色:组织、引导、指导、合作、促进、环境创建 任务 知识讲解:备课、讲课、交流讨

30、论、训练 应用示范(模拟环境) 创设环境,指导学生实践(模拟环境) 要体现学生为主体 角色:构建者、教学过程的中心者 任务 知识学习:学、练(自主、协作、交流) 实践(模拟环境) 返回,谢谢大家!,资源制作工具设计实例 数学函数训练 几何讲解 解不等式平台 解方程组平台 化学编辑平台 四则运算平台 化学知识平台 动画工具 化学实验训练 物理光学平台 物理电学平台 历史活动地图 返回,春雨:到底学习什么?安排什么样的教与学过程? 语文到底学什么? 文章结构、语句用词、可替换性、敢于否定 返回,素质:到底哪些是教师的学科素质? 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生物、化学、 物理等的学科素质包括哪些内

31、容? 为什么有水平的教师不管用什么教材都能把课 讲好? 返回,有理数: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为什么要定义有理数呢? 数学的本质、界定、系统性等 方程: 什么是方程?解方程是怎么回事? 应该怎样引入解方程概念? 为什么有时候有根,有时候没有根? 集合、映射、函数: 为什么学习集合?应该怎样引入集合概念? 为什么学习映射?应该怎样引入映射概念? 为什么学习函数?应该怎样引入函数概念? 返回,返回,农村教师与城市优秀教师的差距: 教材都会,教学过程不同 返回,适合网络课的一些情况: 学生搜集、选择内容,独立与计算机交互; 教师与学生借助网络分别交流; 学生之间借助网络分组交流; 借助网络进行测评

32、、反馈、评价等;,返回,研究性学习,已纳入高中必修课。狭义上:它是一门独立的、与学科并列的课程形态;广义上: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教育理念、学习方式。他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治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方案,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与经

33、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会分享与合作;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问题 如何确定研究主题 如何营造必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研究 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等,返回,英语基本支撑体系: 音标及读音规则库、单词及词组库 固定用语库、句型库、时态库 语气库、句子连读技巧库 写作技巧库、阅读技巧库 情景用语库、试题库 试卷库、常用语句库 考试技巧库、英语百科知识库 各种资源制作工具软件 各种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软件 综合复习技巧、内容体系库、应试技巧,返回,课类:听、说、读、写对应的教、学、练、考等 听力课:每课训练方法、过程、材料等 口语

34、课:情景创设、对话关键句型、关键词、对话技巧、过程组织形式、注意事项、容易出错的地方、训练材料等 阅读课:作者、文章背景、每段文章内容分析及相关资料(两种形式提供,对应表和网页)、练习题等 写作课:各种文章分类、写作技巧(文章结构、注意事项)、范文及分析、各种不同类型对象或思想等的表达手法及代表作、名家借鉴等 英语综合性知识学习(类似中文的对联等方面内容学习):分类、由来、代表作、阅读技巧、写作技巧、代表作、练习等,返回,如语文课要与历史、政治、科学、艺术等整合: 课类:阅读、写作、综合性知识学习、复习 阅读课:作者、文章背景、每段文章内容分析及相关资料、练习题等 写作课:各种文章分类、写作技巧(文章结构、注意事项)、范文及分析、各种不同类型对象或思想等的表达手法及代表作、名家借鉴等 综合性知识学习:分类、由来、阅读技巧、写作技巧、代表作、练习等 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