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组织定义与目标.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46074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1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壹组织定义与目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壹组织定义与目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壹组织定义与目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壹组织定义与目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壹组织定义与目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壹组织定义与目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壹组织定义与目标.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壹、組織定義與目標,一、定義:一種由個人組成,並能完成特定目標的社會結構。 二、功能:教化、財貨分配與製造、傳播、金融服務、娛樂、公益等。 三、面對課題: 1.目標如何擬定 2. 成員遴聘與訓練方式 3.如何創造誘因使成員為組織賣命 4.組織內權力系統之設計 5.如何獲取資源與有效率的使用 6.如何面對外界的變化與影響,組織定義與目標,四、有關組織之研究 1.政治學:討論組織中的權力結構與分配 2.經濟學:資源使用的效率 3.心裡學:成員之人格與工作動機 4.人類學:文化對組織的影響,貳、組織研究的層次,一、Scott(1992)認為可分三類,社會心理層次、結構層次與生態層次。 二、社會心理層

2、次:關心成員行為與組織之間交會關係,因為成員具備一定特質與需求,其動向必對組織運作有影響。科學管理學派、人際關係學派屬之,研究重點在如何使組織與個人各取所需,以創造最高效率的課題。,組織研究的層次,三、組織結構層次:重視各次結構,如部門的建立與設計對組織的影響。在建構組織時,因不同之組織哲學,即有不同之規劃,並依此決定運作策略。結構之差異,自然造就出組織外顯行為。研究課題為如何視環境變化與內部需求設計組織結構。 四、組織生態層次:將組織視為有機體,觀察其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研究重心在各種組織的生老病死與消長過程。例:各公司商業競爭。,參、組織的要素,一、Leavitt 指出構成組織的基本要素有四

3、 1.社會結構 2.人員 3.目標 4.科技 Scott 修正再增加 5.環境因素。,組織研究的層次,二、社會結構:指組織中規範成員之間關係的模式與規律。 1.規範結構:反映組織應該做(ought to)的方向 2.行為結構:代表組織真實(what is)的運作情況 Homan(1950)即指出組織的社會行為可分為活動、交會與情緒三要素,經由三者之運作,即形成組織中的實際行為。 規範與行為結構彼此差異程度依組織性質有所不同,烏托邦社會兩者合一。 組織衝突與正式及非正式組織也是探討之課題,組織研究的層次,三、人員: 1.係組成組織的個體,其所扮演角色在不同組織中 極為多樣。 2.在不同組織的規範

4、與環境中,個體必須審度自己能力做出適當行為,因此人格與特質即成為研究者重視的課題。 3.古典行政理論泰勒、韋伯多半重視組織結構,而輕乎個體重要性。後來Giddens指出組織人員功能有二,具有組織結構存續的繼續功能,也可使組織求新求變的興革功能。,組織研究的層次,四、目標 1.目標的設定對組織極為重要,其往往成為成員個體行事的指針。 2.成文目標:導引成員的運作方向 3.不成文目標:有其巨大力量,有時反向影響成文目標的形成。,組織研究的層次,五、科技 1.狹義而言,科技係指硬體的器械與實行之技術,廣義而言,科技也可包括軟體的經營方式與策略等。 2.教育組織對科技之需求,包括視聽與電腦的引進,也使

5、教學起了某種程度的改變。,組織研究的層次,六、環境 1.極少之組織能夠遺世獨立或自給自足,換言之,其必須與所處的環境發生緊密關係。 2.Parsons(1960):一個組織的目標與外界環境有極大牽連。 3.組織成員在加入前已形成特定的價值觀與人格,而其與生長環境有不可分之關係。,肆、組織的演進,一、草創期:此期領導人能力最重要。 二、成長期: 三、官僚期 四、轉型期,教育行政的定義與任務,一、古立克(Gulick) 創造POSDCORB 說明行政 planning Organizing Staffing Directing Coordinating Repotring budgeting,教育

6、行政的定義與任務,二、定義:教育行政是一利用有限資源、在教育參與者互動下,經由計畫、協調、執行、評鑑等步驟,以管理教育事業,並達成有效解決教育問題為目標的連續過程。 1.教育行政需要資源的投入 2.參與者為校長、各級行政人員、老師、學生家長等。 3.教育行政是計畫、溝通、協調、評鑑等連續過程。 4.教育行政目的在有效率的管理教育事業。,教育行政的範圍與任務,一、範圍: 1.組織與教學 2.員工人事 3.學生人事 4.財政與總務 5.學校與社區關係,PERT (計畫評核術) :(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用來安排大型、複雜計畫的專案管理方法。

7、是一種規劃專案計劃 (project)的管理技術,它利用作業網(net-work)的方式,標示出整個計劃中每一作業 (activity)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利用數學方法,精確估算出每一作業所需要耗用的時間、經費、人力水準及資源分配。,PERT,計劃者必須估算:在不影響最後工期(project duration)的條件下,每一作業有多少寬容的時間,何種作業是工作的瓶頸 (bottle neck),並據此安排計劃中每一作業的起記時刻 ,以及人力與資源的有效運用。PERT的內容包含了管理循環中的三個步驟:計劃(planning)、執行(doing)、和考核(controlling),網圖繪製 例題二

8、,教育行政的研究典範,一、典範(paradigm)是由Kuhn(1962)在其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以闡釋科學進步的過程,引申而言是對宇宙現象與知識的觀察方式。簡言之: 一個學術社群共同相信、擁有、遵循,用以追求知識及從事研究的基本架構與憑藉。 Ritzer 認為典範決定一學門的研究方向與規則,並將理論與研究工具相互聯繫起來,一個典範可以包含多個相關理論。 二、教育行政研究中,理性典範、自然典範與批判典範的影響最深。,理性典範,一、理性典範以演繹式的方法來瞭解知識,對於組織特徵採邏輯實證的態度分析,簡單的說趨向量化研究方法,必須有控制良好之實驗設計,並符合 1.在情境中分割出感興趣的變項,並同時

9、控制其他無關變數。 2.受試者與主試者在角色扮演上必須分開 3.採用量化方法 4.假設考驗是過程中重要的一部份。例: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有關。而且是演繹式的。 5.一組事先安排的步驟已被設定,例:建立適當測驗工具、實驗設計、量化資料、分析、推論。,自然典範,一、基本信念為世界是動態的,而各部分是相互關連不可分割的。所以我們要瞭解的不能只看刻意抽出的部分而必須視為一整體。特點如下: 1.在現實世界中事件與現象不可從母體分割而出。 2.受試者與主試者無法達到完全獨立。 3.將樣本結果運用在母群體並不適當,不可隨便推論。 4.非量化 5.自然典範在研究前並無特別的理論與假設,結論的產生完全是根基於現實

10、社會所蒐集之資料,心中並無先入為主的意念。,二者比較,理 性 自 然 工具 量化 非量化 理論 事先建立 研究中建立 因果關係 是否x造成y 在自然狀況x.y之關係 目的 證實某現象 發現某現象 資料蒐集 事先決定 在研究中或研究後決定 研究場所 實驗室 大自然 環境變數 對不相關者嚴格控制 順其自然 認知方法 邏輯實證 現象邏輯,解釋名詞,邏輯實證論,1920年代興起,對科學發展的注重,強調科學知識的基礎是透過觀察經驗的證實,再加上將傳統形上學探討的問題,諸如真理為何?上帝是否存在等問題視為無意義而不論。邏輯實證主義用意義作為判別標準,就此清除掉了由無意義命題構成的形上學。邏輯實證主義在相當

11、長的時間裡成為科學哲學的主流,它是在經驗主義的基礎上,提出科學作為靜態的知識邏輯體系的方法論總結。,現象學,現象學作為一種哲學運動是由德國哲學家埃德蒙德胡塞爾開創的。它旨在為哲學家提供一個基礎,使之有可能成為一門擺脫任何先入之見的完全自主的學科。主要概念是化解知識的主、客觀二元論,並建立自我認知真實世界的途徑,批判典範,一.為眾多類似理論的組合,針對傳統之科學主義批判,強調組織在衝突與不均衡之渾沌狀態中的重組與演化. 二.Greenfield認為教育組織本身並非是能被研究的實體,相反的,只是成員諸多意象的組合,因此行為是不可預測. 三.主張組織規範並非具有理性與邏輯的特性,而僅是各次級團體所形

12、成的共識,因此不贊成價值中立之假設. 四.Habermas 認為理性有兩種; 1.溝通理性;人們彼此相處與交會時,為尊敬而不侵犯對方所形成之默契與理性. 2.工具理性;為達某特定目標必須應運之手段,批判典範在教育行政之應用,一.持批判理論之學者,基本上認為經由文化資本的獨占與分配,即造成意識型態霸權的出現.例;教科書之潛在課程 二.批判典範最顯著之成果為女性研究 三.對研究之影響 1.開啟另一研究方向,尤其是經教育行政制度所設計形成 的教育,文化,族群,性別上之霸權現象,加以分析與批判. 2.批判典範指出與其尋求放諸四海皆準之定理,不如探討隱藏在組織行為背後的價值判斷,方能了解來龍去脈. 3.

13、批判典範認為學校一味強調控制的運作是不對的,應扮演建構之功能,激發不同立場各次級團體之合作,以避免對弱勢之壓迫.,三種研究典範之比較,理 性 自 然 批 判 研究特質 控制 理解 批判 認知方法 實證分析 觀察釋義 價值批判 價值變數 嚴格排斥 順其自然 予以批判 研究目的 尋找現象之 了解現象主體 揭露現象背後 通則,強調 的意義,強調 之價值觀與意 類似性 個別性 識型態,強調 批判性,教育行政理論模式之演進,1900 1930 1950 1990 未 來 理 性 自 然 開 放 非均衡 建立目標 心理需求 情境變數 耗散結構 正式化 角色衝突 權變理論 蝴蝶效應 階層化 人際關係 戰略計

14、劃 起始效果 法令規定 組織氣候 開放系統 奇特吸引子,理性系統模式,一.以理性建立確切目標,透過正式化過程將目標達成. 二.以泰勒.韋伯為代表. 三.目標之建立與正式化為理性系統最注重,經營理念使成員清楚了解組織之目標,並藉著制度與結構之正式化,使員工遵守規定並扮演好自我角色.,自然系統模式,一.主張組織其實與自然界之有機體一樣,員工有人格與需求,感情也時有波動,因此組織除正式結構尚有非正式結構. 二.以May及Barnard為代表,主張對組織非正式結構加以重視. 三.組織除注意目標設定等規範層面外,也應重視成員之興趣與欲求,以創造正向組織文化.,開放系統模式,一.其特色即對環境變數的重視. 二.承認組織成員有不同價值觀與動機,但不認為一昧之迎合即能達到組織既定目標,對不同個體,組織必須隨時與其討價還價,提供值得留下來效命之條件,使個體與組織各取所需. 三.最好之策略乃權變理論.,非均衡系統模式,一.認為系統本身是混亂而無規則,其中充滿許多未可知的事件,基本上呈現渾沌的本質. 二.組織是非線性.非均衡的,即使微小的起始行為,也可產生如原子彈的威力,導致系統崩潰,此一動態過程一再發生,並透過重組的行動,建構另一新組織型態. 三.認為現象之不可預測,因此不認為組織有單一的最佳發展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