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小题狂练第四周周末强化练4基础练+诗歌鉴赏+散文阅读含解析2019042.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60317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WPS 页数:7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小题狂练第四周周末强化练4基础练+诗歌鉴赏+散文阅读含解析2019042.wps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小题狂练第四周周末强化练4基础练+诗歌鉴赏+散文阅读含解析2019042.wps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小题狂练第四周周末强化练4基础练+诗歌鉴赏+散文阅读含解析2019042.wps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小题狂练第四周周末强化练4基础练+诗歌鉴赏+散文阅读含解析2019042.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小题狂练第四周周末强化练4基础练+诗歌鉴赏+散文阅读含解析2019042.wps(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础练诗歌鉴赏散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 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_。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 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而在中国,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_、 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 )。特别是乾 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了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清代中期 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_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

2、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 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 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 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_“地做 现代秀”。 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侵占,就像当前充斥于我们社 “会的粗鄙又浮躁的 暴发户审美 ”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浑然天成 雍容大气 相形见绌 亦步亦趋 B浑然天成 雍容华贵 无法企及 邯郸学步 C浑然一体 雍容华贵 相形见绌 邯郸学步 D浑然一体 雍容大气 无法企及 亦步亦趋 解析:浑

3、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 “”“自然。浑然一体:融和成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因前文有 整体性 一词,应选 浑 然一体”。雍容大气:文雅大方,从容不迫,有大气魄。雍容华贵:形容人仪态高雅从容,庄 “重大方,也形容服饰华丽锦绣。文中修饰对象为 明代审美”“,应选 雍容大气”。无法企及: 尽最大的努力也无法达到的意思。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句中强 “”“调 不能达到 之意,应选 无法企及”。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 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 “到别

4、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句中前有 跟着”“,后有 做”“,不能选 邯 郸学步”。 答案:D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 异 B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驱使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 1 求 C整个社会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的审美发生了变 异 D欲求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解析:先理清主动、被动关系,结合后文可知,应是皇帝的审美引领了整个社会的审美, 故排除 B、C“两项。语

5、段的中心话题是 审美”,“”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 是一种审美追求,突 “”出其审美特点,作 皇帝们 的定语则不具有突出效果的作用。 答案:A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于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 发户审美”。 B“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 暴发户 审美”。 C“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侵占,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 暴发户 审美”。 D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侵占,就像当前充斥于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 户审美”。 解 析:A“项,所”“与 为”“构

6、成 为所”“结构,表被动,前面已经有 被”“字,故 所” 赘余。C 项,侵占,指非法占有(别人的财产),用侵略手段占有(别国的领土);占据,用强力 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句中指对 空白”“区域的占有,用 侵占”搭配不当。D“项,充 斥于”“,介词于”“误用, 充斥”是充满、塞满(含厌恶意)“,后面可以直接接宾语,应删掉 于”。 答案:B 4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 分) 近日,有老师和学生多次反映,我校食堂一楼空间小了。后勤处经过反复掂量,想着将食 堂向西扩一下。该项工程将于 5 月 11 日至 6 月 22日进行施工。施工期间

7、,为安全起见,请师 生前往食堂二楼吃饭。感谢大家的配合。 答: 解 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注意启事属于应用文,里面 “不能出现口语,例如本题中的 小了”“掂量”“想着”“扩一下”“吃饭”均属于口语,将其修 改为相应的书面语即可。 答 案:“ 小了”“改为 狭小”“; 掂量”“改为 考虑”“; 想着”“改为 计划”“; 扩 ”“”一下 改为 扩建 (“”或 扩展 )“”“”; 吃饭 改为 就餐 (“”或 进餐 )。 2 5佛系,百度词条中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样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 “活法。近来,随着 佛系青年”“的走红,引申出了各个领域的 佛系”“。

8、请你仿照例句中 佛 ”系买家 的句式,另选三类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要求句式基本一致。(6分) 例句:佛系买家:不咨询,不议价,不差评,买货看中就下单,不好懒得退,货到自动评。 答: 答案:(示例)佛系学生:不旷课,不抬杠,不质疑,考试分高拼人品,及格便是缘,挂科 也认命。 佛系父母:不比较,不强求,不矫情,子女优秀不炫耀,平庸不苦恼,垫底不沮丧。 佛系粉丝:不掐架,不疯狂,不反黑,偶像人红不激动,贴吧时常逛,帖子从不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67 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

9、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 微霜初渡河 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 鸿雁”“云山”“,然后写 愁里听”“客中过”。 C“第三联”催 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 色把寒气催来的。 D“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 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 之意。 解析:A“”“”“项 宁静的气氛 错误,从 微霜 一词来看,应表现的是 萧瑟的气氛”。 答案:A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0、6分) 答: 解析:首联写景表现的是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颈联表现的是对友人的担忧牵挂 之情;尾联是对友人的勉励,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 案:依依不舍之情。好朋友魏万在萧瑟的秋天赴京,分别之际,诗人内心满怀依依不 舍之情。担忧牵挂之情。诗人推想魏万在去京城的路上跋山涉水,路途艰险,便满含担忧牵 3 挂之情。关爱勉励之情。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并 勉励魏万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

11、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_,_”。 (2)柳永雨霖铃中,写词人和心爱之人分别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紧握着 “手、泪眼相对的名句是 _,_”。 (3)杜甫登高中,写诗人目睹苍凉萧瑟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 “处境的名句是 _,_”。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峰、峦;(2)凝、噎。 答案:(1)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2)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今日刮哪风 赵德发 “”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

12、句发问: 今日刮哪风? 刮哪风?不好判断。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即便风势 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身后 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 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 “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 南风。”“北风。”“东风。”“”西风。 问这干嘛?判断天气。是晴,是雨,心中有数。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 气如何,适合干

13、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 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譬如生死。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 事情很多很多。 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 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他们早晨 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我的一个长辈, “就是这样的 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 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 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

14、的习惯。尤其是 4 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农村的风从不暧昧, 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父亲答 “应一声 噢”,而后不再说话。 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 或者“天不孬”,仅 此而已。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我问他为何不 “”准,他叹一口气道: 风,太难琢磨了。 我理解父亲的叹息。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让人通过 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片片 “飘飞

15、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 无物 ”之阵 的神威;山崖石壁上的凹窝与孔洞,让我们瞻仰堪与水滴石穿相媲美的惊人造化。 “”我小的时候,每天也像父亲那样,揣着一个疑问: 今日刮哪风? 父亲的喘气声柔和, “”那是刮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那是刮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且夹带着 哼、哼 的鼻息, 那就是会带来暴风骤雨的东风或西风了。每当东风或西风刮起来,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会连气都 不敢喘。 “父亲的 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那年正月十七,母亲挂在墙上,父亲躺在床上。 “正像一年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父亲开始了生命的终结过程,他呼出、吸入的 风”,一下下

16、变慢,一下下变轻。后来,只有呼出,没有吸入,细若游丝。当他吐出最后的一缕,一切归于 平静。 这时,我们兄妹五个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因为,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 “更重要的是,若没有他的 风”“”,我们的 风 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 (散文2017 年第 12期)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中,作者借早晨起床时耳边出现的 幻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 也以此引出了下文对父亲的回忆。 B“父亲病重卧床后常说一句 今日刮哪风”,既写出了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也写出了作 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深沉的悲哀。 C作者细致描写了父亲临终时的

17、呼吸变化,由呼出吸入,到一切归于平静,写出了对父 亲的依恋和无法挽留父亲的悲痛。 D本文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用了较多口语,还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满足了文章表达 的需要,也显现了作者深厚的修养。 解析:文中反复出现的“今日刮哪风”,写出了父亲是一个关心天气、关心农业生产,认 “真负责的农村基层干部,虽然后来年事已高,病重卧床,但仍常说 今日刮哪风”,这不是表 现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而是写父亲仍然保持着过去形成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表达了作 “”者对父亲的敬重。 作者对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的悲哀 分析不当。 5 答案:B 10“”文中的 风 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答: 解 析:

18、从情节看,风指自然界的一种天气情况,父亲过去根据天气情况每天安排农业生产。 结合主旨看,风象征着一种神秘的事物,难以捉摸,能在不知不觉中改造自然、改变人,让人 感受到对自然的赞叹和对生命的敬畏。风指父亲工作作风的认真;风是父爱;风指的是生命的 气息;风指的是我们从父亲身上承继到的品格与精神等。 答 案:风指自然界的一种天气情况。父亲过去根据天气情况每天安排农业生产。风也 象征着一种神秘的事物,难以捉摸,能在不知不觉中改造自然改变人,让人感受到对自然的赞 叹和对生命的敬畏。风指父亲工作作风的认真。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 如何,父亲会认真安排好当天的工作。风是父爱。父亲的风尽管有时

19、凛冽,但也有时温暖, “有时严厉,有时慈爱。风指的是生命的气息。父亲的 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 “风指的是我们从父亲身上承继到的品格与精神。若没有他的 风”“”,我们的 风 就不会出现 在这世界上。风指农耕文化下的农民的智慧。蕴含着对这个自然规律的洞悉。 11本文主要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文中却写了一个“老庄户”,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 用意。(6 分) 答: 解 析:“从人物的角度看, 老庄户”“是扎根农村、扎根土地的代表,作者借写 有才”“的 老 庄户”“”,丰富了父辈的形象,突出了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从主旨的角度看, 老庄户 学问精 通,向儿子口授观天学问与耕田技术,写出农耕文明和父辈精神传承方式的多样;从结构的角 度看,老庄户向儿子的传授为下文写我们继承父亲的精神做铺垫。 答案:“”“”“ 老庄户 是扎根农村、扎根土地的代表。作者借写 有才 的 老庄户”,丰 “富了父辈的形象,突出了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 老庄户”学问精通,向儿子口授观天学问 与耕田技术,写出农耕文明和父辈精神传承方式的多样。老庄户向儿子的传授为下文写我们 继承父亲的精神做铺垫。 6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