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课件.(精品PPT).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61702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PPT 页数:167 大小:8.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课件.(精品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课件.(精品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课件.(精品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课件.(精品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课件.(精品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课件.(精品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课件.(精品PPT).ppt(1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华北科技学院副院长 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副主任,段绪华 教授,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第一部分:煤矿顶板事故综述; 第二部分:矿山压力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顶板事故的致因与防治; 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 第五部分:冲击地压的基本知识; 第六部分:深井矿压知识分析。,第一部分:煤矿顶板事故综述,一、顶板事故在煤矿事故中的比重,图1-1 19502003年煤矿各类事故原因分析,第一部分:煤矿顶板事故综述,一、顶板事故在煤矿事故中的比重,图1-2 19502003年煤矿各类事故发生起数及死亡人员统计分析,第一部分:煤矿顶板事故综述,二、回采工作面与巷道顶板事故发展趋势

2、分析,19541985年期间,顶板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总事故死亡人数的45%,其中,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占75%,巷道顶板事故占25%。 19861992年期间顶板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其中,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占顶板事故总数的66%,巷道顶板事故上升到34%。,第一部分:煤矿顶板事故综述,三、顶板事故的特点,顶板事故具有四个属性 (一)突发性 (二)灾难性 (三)破坏性 (四)继发性,四、对顶板事故的认识和加强顶板管理的重要性,第一部分:煤矿顶板事故综述,思考题:,试分析煤矿顶板事故在煤矿事故中的所占的比重,说明了什么? 试分析煤矿顶板事故各种原因说明了什么?如何预防? 工作面的顶板事故

3、与巷道顶板事故有何变化趋势,为什么? 顶板事故具有何特点? 如何认识加强顶板管理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矿山压力基本知识,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1.岩层移动和破坏的影响因素 2.上覆岩层移动的破坏特征,(一)三带的形成,冒落带 裂隙带 弯曲下沉带,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一)三带的形成,图2-1 顶板岩层移动和破坏现象,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一)三带的形成,3.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的研究内容,(1)冒落带的高度; (2)裂隙带的高度; (3)直接顶

4、的发展变化规律; (4)基本顶各岩梁的发展变化规律; (5)支承压力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6)内外应力场的形成条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一)三带的形成,4.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对顶板事故的影响,事故原因:采动诱发顶板运动和破坏; 事故形成条件 支护不及时 支护决策失误:支护方式不合理(没有针对顶 板运动破坏等特点),没有满足“合理位态”控制 的要求,表现为支护阻力不足或可缩量不够。,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二)上覆岩层的移动特点分析,图2-2 上覆岩层移动的实测曲线,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二)上覆岩层的移动特点分析,图2-3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沿工

5、作面推进方向的分区,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一)直接顶的初次垮落,初次放顶步距一般为620米。步距的大小是根据直接顶的岩石强度、厚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等因素确定。 初次垮落应注意:在掌握步距或冒落规律的同时,放顶时应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以保证生产安全。,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二)老顶的初次来压,初次来压步距大小与老顶厚度、岩性、地质构造有关,一般为2035米,有时可达5070米,甚至更大。 初次来压的特点:顶板急剧下沉,支架载荷明显增加,顶板出现沿煤壁的裂隙,甚至发生台阶下沉现象,煤壁严重片帮、采空区顶板大面积垮落,形成巨大的声响和风流等。,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

6、本规律,(三)周期来压,周期来压步距,一般比初次来压步距要小,通常为初次来压步距的1/21/4倍,一般为512米,有时可达2030米。,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1.层面内,图2-4 采空区周围应力重新分布的概貌 1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承压力; 2、3、4沿倾斜、仰斜及工作面后方残余支承压力,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1.层面内,图2-5 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在煤层平面内分布示意图,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2.顶底板方向,图2-6 支承压力在被开

7、采煤层顶底板中分布示意图 1采动影响带边界;2支承压力区;3卸载区边界,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2.顶底 板方向,图2-7 煤体与采空区交界处底板岩层中的不同矿压显现区,应力增高区,不应 布置巷道 应力降低区,受采动影响且距离较远,不宜布置巷道 影响轻微区,适合布置巷道 未受采动影响区。,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3.工作面端头,图2-8 煤层凸出角处的叠合支承压力,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二)巷道矿压特点分析,1.受采动影响的沿走向方向的平巷,图2-9 工作面下顺槽顶底板移动

8、的全过程曲线 1移动速度曲线;2移近量曲线,.巷道掘进阶段 每天移近量,从几毫米至几十毫米,稳定期一般小于1毫米/天 .无采掘影响阶段 每天0.20.5毫米/天 .采动影响阶段 采前几毫米到几十毫米,占总移近量的1015%;采后为2030毫米/天,少数情况下4050毫米/天,占5060% .采动影响稳定带 1毫米/天,高达12毫米/天,占58% .二次采动影响带 1030毫米/天,占2025%。,从掘进到报废整个服务期间,顶底板移近总量为: U = U0 + v0t0 + U1 + v1t1 + U2,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二)巷道矿压特点分析,1.采动影响区沿倾斜方向的矿压

9、显现分区,图2-10 采区斜巷中沿倾斜不同矿压显现带,卸载带: 宽为13米 支撑压力带: 宽为1225米, k=23 原岩应力带,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一)支护对支架的要求,采掘工作面支架的“支、护、稳”与常见的 顶板事故有着密切的联系。,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一)支护对支架的要求,1.要考虑不同的煤层顶板条件和煤层倾角,当基本顶来压比较强烈,直接顶很完整,煤层倾角又比较小时,主要考虑“支得起”问题。 对于来压不明显,直接顶比较破碎,煤层倾角又大时,主要考虑“护得好”问题。 当基本顶来压强烈,直接顶比较破碎,煤层倾角又不大时,此时,要考虑“支得起、护得好”问题。 当煤层倾角较大时,

10、顶板又属覆合顶板类型,或分层开采铺有金属网时,主要考虑“稳得住”问题。 当基本顶来压强烈,直接顶又比较破碎,煤层倾角又较大时,支架的“支、护、稳”都要一并考虑。,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一)支护对支架的要求,2.要考虑不同地点对支护的不同要求,靠近煤壁附近的无支护空间要特别注意“护顶”问题。 放顶线附近要特别注意“支和稳”问题。 对上下出口处要尤其注意“支、护、稳”问题。,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一)支护对支架的要求,3.要考虑支架性能,综采支架 单体微增阻式支柱和单体液压支柱 单体刚性支柱和急增阻式金属摩擦支柱,在选择支架类型和布置时,应充分考虑煤层顶板和倾角等条件要求,性能要和条件

11、要求相匹配,才能把顶板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二)支架与围岩的关系,1.围岩是一种天然的承载结构,图2-11 “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原理示意图,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二)支架与围岩的关系,2.支架与围岩共同承载原理的支护方式,二次支护 节式结构的巷道支架,符合上述原理的支护方式及支架结构与性能有:,第二部分:矿山压力基本知识,思考题,煤层被采后,煤层上方和工作面推进方向的岩体移动有何 特点和规律? 2. 试分析顶板事故的自然原因与事故的形成条件。 3. 试分析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如何预防顶板 事故的发生? 4. 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对安全生产有何

12、意义? 5. 采掘支护工作对支架有何要求,如何实现?,第三部分:顶板事故的致因与防治,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巷道顶板事故的致因及防治,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一)顶板事故的分类,采场顶板事故按力源可分为 压垮型 漏冒型 推垮型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一)顶板事故的分类,由垂直层面方向的顶板力压坏采场支架而导致的冒顶,又分为: 老顶来压时压垮型冒顶 厚层难冒顶板大面积冒顶 直接顶导致的压垮型冒顶,1.压垮型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一)顶板事故的分类,因破碎顶板没有得到有效的防护而冒落导致的冒顶,又分为:,2.垮漏型冒顶,大面积漏垮型冒顶 局部漏冒型

13、冒顶 工作面上下出口的局部冒顶 放顶线及其附近的局部冒顶 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一)顶板事故的分类,由于平行于层面方向的顶板力推倒支架而导致的冒顶,又分为:,3.推垮型冒顶,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 金属网下推垮型冒顶 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垮型冒顶 采空区冒矸冲入采场的推垮型冒顶 此外,还可能出现综合类型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一)顶板事故的分类,煤矿中习惯把采场冒顶分为两大类: 局部冒顶 大型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一)顶板事故的分类,范围不大,伤亡人数不多(每次12人)的冒顶,可分为:,1.局部冒顶,靠近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 放顶线附近

14、的局部冒顶 上下出口的局部冒顶 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一)顶板事故的分类,范围较大,伤亡人数较多(每次3人以上)的冒顶,可分为:,2.大型冒顶,两端来压时的压垮型冒顶 厚层难冒落大面积冒顶 直接导致的压垮型冒顶 大面积漏垮型冒顶 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 金属网下推垮型冒顶 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垮型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原因分析,1. 靠近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节理、裂隙发育,岩石强度低 支护质量差,支撑力不足造成离层 炮采时,装药量过多,放顶崩倒支架,顶板失控 老顶来压时,煤壁附近直接顶破碎 新暴露的顶板没有及时支护

15、 综采时,端面距过大,案例分析,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防治措施,1. 靠近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对新暴露的顶板及时支护,如图3-1、3-2、3-3所示 炮采时,炮眼布署及装药量要合理 煤层的节理方向与工作的推进方向垂直或斜交 来压期间,若煤壁片帮,要进行超前支护,减小端面距 综采时,对破碎顶板要注入粘结剂进行固化 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 采高大,煤体松软时,加设护帮装置,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1. 靠近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图3-1 正悬臂交错顶梁支护,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

16、察,1. 靠近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图3-2 错梁直线柱支架布置 1-临时柱;2-正式柱,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1. 靠近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图3-3 短顶梁与基本顶梁配合情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原因分析,2.上下出口局部冒顶,此处为应力叠加区域,顶板完整性可能遭到破坏 换棚时,破碎顶板冒落 移机头机尾,交换抬棚,破碎顶板冒落 老顶来压时,支柱侧向力不足,推倒支架造成 局部冒落 老顶来压时,压坏部分支柱,导致的局部冒顶,案例分析,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防治措施,

17、2.上下出口局部冒顶,及时架设有足够支撑力和可缩性的支柱 支护糸统必须具有一定的侧向力 换棚时,要模清顶板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原因分析,3.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回柱方式不合理,先回“吃劲”柱子,引起周围破碎 顶板的冒落 顶板存在由断层、裂隙、层理等切割而成的大块游离 岩块时,回柱后游 离岩块推倒支架,导致冒顶。如图34所示 在金属网假顶下回柱放顶时,如果网上有大块游离岩, 也会发生因游岩块旋转而推倒支架的局部冒顶,案例分析,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3.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图3-4

18、顶板中游离岩块旋转推倒支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防治措施,3.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采用正确的回柱方法,防止顶板压力向局部支柱 集中而造成回柱的困难 若工作面使用木支柱,可直接用铰车远距离回柱 加强地质工作,记载大岩块的位置与尺寸 在大岩块下用木垛等加强支护 当大岩块尺寸超过一次放顶步距时,在大岩块下 延长控顶距,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原因分析,4.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工作面与断层垂直或斜交 在顶板活动过程中,断层附近的破断岩块顺断面 下滑,推倒工作面支架局部冒顶,案例分析,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

19、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防治措施,4.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断层破坏带在工作面出现后,加强支护,背好背板 在放顶线处,断层两侧架好木垛,加强支护 迎着岩块可能滑下的方向支设戗棚或戗柱,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冒顶特点,5.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顶板压力不大,支架无变形,无折损 多数情况下,直接顶已沿煤壁断裂 冒顶后,支柱多数沿煤层向下倾倒 多数情况下,发生在回柱放顶过程,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冒顶机理,5.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离层,图3-5 下位软岩层离层断裂,断裂,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

20、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冒顶地点,5.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开切眼附近 地质破坏带附近 旧巷附近 掘进破坏复合顶板的地点,倾角大的地段 顶板岩层含水的地段 局部冒顶区附近 尖灭构造地段,案例分析,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防治措施,5.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掘进上下顺槽时,不破坏复合顶板 应用伪倾斜工作面,以增加阻力 控制采高,使软岩冒落后超过采高,增加六面体 下推的阻力 采用整体支架,用拉钩联接器把每排支柱连起来, 与铰接顶梁十字交叉,形成整体结构,如图3-6所示。 利用戗棚、戗柱加强支护 系统布置树脂锚杆,将开切眼附近和控顶区内的 软

21、硬岩层锚在一起,防止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5.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图3-6 拉钩式连接器 1-金属支柱;2-拉钩式连接器,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冒顶特点,6.金属网下推垮型冒顶,发生在初次放顶前后及回柱时 推垮前支柱受力一般不大 推垮时,支柱无折损 推垮速度快,人力无法抵抗 煤层倾角一般在20以上发生 支护方式一般为单体金属磨擦支柱,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冒顶机理,6.金属网下推垮型冒顶,由于支护失效,首先形成网兜 由于支柱初撑力小,刚度小,在碎块压力下,

22、支架失稳。如图3-7所示。,案例分析,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6.金属网下推垮型冒顶,图3-7 金属网假顶下推垮型冒顶过程,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防治措施,6.金属网下推垮型冒顶,提高初撑力及刚度,增加稳定性 在二分层及以下分层开采时,用内错式布置开切眼, 避免网下碎矸之上存在空隙 用“整体支架”增加支架的稳定性 初次放顶,要把金属网下放到底板,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冒顶特点,7.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垮型冒顶,发生在回柱时或放顶后 游离岩块的重力与支反力不在同一条作用

23、线上, 重力大于支反力,且重力靠老塘侧 一般将支柱推向煤壁,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冒顶机理,7.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垮型冒顶,顶板由断层、裂隙、层理或薄弱岩层切割成 游离大岩块 大岩块形成旋转力矩,将支柱推倒,案例分析,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防治措施,正确判断游离岩块的范围 对游离岩块加强支护 待游离岩块全部处于采空区时,再用回柱绞车,7.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垮型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顶板条件,直接顶较薄,厚度小于采高23倍 直接之上的老顶分层厚度小于56米,8

24、.压垮型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冒顶前兆,煤壁片帮 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加 支柱载荷急剧增大 靠煤帮顶板掉渣 靠煤帮顶板断裂 摩擦柱放炮,8.压垮型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冒顶类型,8.压垮型冒顶,图3-8 压垮型冒顶类型之一、之二,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案例分析 防治措施,加强地质工作,摸清直接顶与老顶的结构和力学特性 进行常规矿压观测,准确掌握来压步距,加强来压预报 合理选择支护方式,合理设计工作面支护强度,特别对 末排支柱要加大支护强度 遇到平行于工作

25、面的断层,要加强维护,不得正常回柱, 待断层进入采空区后再回柱,8.压垮型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冒顶原因,煤层之上是厚而坚硬的砂岩,常常大面积悬而不冒, 老顶来压步距达5070。 当自身强度承受不了自重和上位岩层重量时, 即弯曲应力超过了极限强度时,出现断裂及垮落。 回采过程中遇到较发育的原生裂隙或断层,也会导致 冒落,9.大面积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冒顶前兆,顶板断裂声响的频率和音响增大 有明显片帮现象 底板有可能出现底鼓 巷道超前压力明显 支柱载荷和顶板下沉速度明显增大 有时采空区顶板发生裂

26、缝和淋水加大,9.大面积冒顶,案例分析,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防治措施,顶板高压注水,周期来压步距减少6070, 如图3-9所示 强制放顶 循环式浅孔放顶(每1-2个循环,打一排钻孔) 步距式深孔放顶(周期来压前,沿工作面向顶板 打钻孔),如图3-10所示 超前深孔松动爆破(在上下顺槽,向顶板打深孔), 如图3-11所示 地面深孔放顶(地面打钻到放顶位置而后爆破),9.大面积冒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9.大面积冒顶,图3-9 顶板注水钻孔布置方式及其参数 a-四老沟矿8205工作面顶板注水钻孔的布置方式

27、b-云岗矿8205工作面顶板注水孔的布置方式,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9.大面积冒顶,图3-10 “步距式”深孔放顶,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9.大面积冒顶,图3-11 超前深孔松动爆破,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案例分析 防治措施,预测回采工作面围岩动态(主要预测顶底板的稳定性) 确定合理的支护强度(垂直分力小、倾斜向下分力大、 沿层面下滑是控制的主要问题)。 加强工作面支架不稳定性,防止底板滑移。,10.急倾斜煤层顶板事故,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二)各种顶板

28、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防治措施,当煤层倾角超过60,底板开始向下滑动,防止底板滑移的措施有: 推广急倾斜煤层工作面液压支架(支撑力大, 具有防倒防滑性能及煤矸滚落保护装置)。 打紧支柱,软底要下底梁,顺山棚梁要对接。 适当控制采高。,10.急倾斜煤层顶板事故,二、巷道顶板事故的致因及防治,(一)巷道顶板事故的分类,1.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2.巷道交岔处的冒顶事故,二、巷道顶板事故的致因及防治,(二)掘进工作面的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防治,1.冒顶原因,2.案例分析,掘进破岩后,顶部岩石与岩体失去联系,若支护 不及时,随时可能冒落; 已支护的顶部岩石,若支护失败,可能造成冒落。,二、巷道顶板事故的致因

29、及防治,(二)掘进工作面的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防治,3.防治措施,根椐岩性,控制空顶距,当遇到破碎带或层理、裂隙发育时, 应紧跟掘进支护; 严格敲帮问顶制度,危石必须挑下,无法挑下时应采取临时 支撑措施,严禁空顶作业; 在破碎带掘进巷道,要缩小支护棚距,用拉条将棚子连成一体, 防止推跨; 对破碎带有时可超前注速凝剂,固化岩体; 掘进头有空顶区和破碎带必须背严结实,必要时要挂网防止漏空; 炮眼布置及装药量必须与岩石性质、支架和掘进头距离相适应, 防止放炮崩倒棚子; 锚杆支护注意眼深和锚杆密度,必要时锚喷网联合支护,二、巷道顶板事故的致因及防治,(三)巷道交岔处顶板事故的原因与防治,1.冒顶原因,2.

30、案例分析,交岔处断面大,岩层松动范围大,巷道压力大, 可发生冒顶; 交岔处支护复杂,有两巷支架,有抬棚,支架稳定性 要求高,强度大,支护质量不好可发生冒顶。,二、巷道顶板事故的致因及防治,3.防治措施,开岔口应选择岩性较好的位置 严格操作规程,先支抬棚,后拆除原棚 注意选用抬棚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保证抬棚有足够的强度 当开口处围岩夹角被压坏,应及时采取加强和稳定措施,(三)巷道交岔处顶板事故的原因与防治,第三部分:顶板事故的致因防治,思考题,1.煤矿顶板事故是如何分类的? 2.采煤工作面的顶板事故可归纳有几种类型? 3.如何分析采煤工作面事故频发的地点及原因? 4.巷道顶板事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

31、施是什么?,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1.直接顶初次垮落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图4-1 直接顶初次垮落形成过程,(a) (b) (c),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2.老顶的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对工作面顶板管理的影响,图4-2 老顶断裂成岩块后的转动,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2.老顶的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对工作面顶板管理的影响,图4-3 老顶周期来压的力学模型,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3.直接顶的完整性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节理裂隙按生成原因又分为三类: 原生裂隙 压裂裂隙 构造裂隙,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3.直接顶的完整性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图4-4 各类裂隙图,R1:平行于层面 R2:垂

32、直于层面 R3:向煤壁方向倾斜 R4:向老塘方向倾斜 R5:楔形裂隙,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4.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的编制是工作面安全生产 的重要依据,图4-5 工作面实际测定的“St”曲线 1采煤机距测点15米;2采煤机距离测点10米;3放顶过测点S点; 4放顶过测点15米;5放震动炮后;6采煤机距测点6米,5.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对顶板管理的影响,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6.回采工序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对 安全生产的影响,图4-6 回采工作面支架调压试验所得“PL”曲线 周期来压情况O表示最大值; - O表示平均值;A支架工作稳定区;B支架工作不稳定区,7.回采工作面支架支

33、撑力的选定应遵循的原则,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8.回采工作面回柱顺序对安全生产的影响,9.顶底板条件对支护效果的影响,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10.采煤工作面丢失顶煤和底煤的危害及伞檐煤 的有关规定,采煤工作面任意丢失顶煤或底煤,会带来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浪费资源,使工作面回采率达不到规定要求。 对于有自然发火倾向的煤层,丢失在采空区内的 煤炭可导致自然发火,引起内因火灾。 会导致“顶板+支架+底板”组成的支护系统的刚度 降低,引起单体支柱钻底或液压支架底座下陷, 顶板状况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顶板事故。,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11.新暴露顶板的离层危害及防治,图4-7 短顶梁与

34、基本顶梁配合情况,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12.来压期间与回采期间煤壁片帮的危害及防治,13. 回柱放顶时的隐患及防治,14.回采工作面控顶距离对工作面顶板管理 造成的影响,15.放炮崩倒工作面支柱的危害及防治,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16.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及收作应注意以下问题,17.工作面端头支护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及防治,18.工作面前方两道超前移动支承压力对顶板 管理的影响,19.处理工作面冒顶事故应注意的问题,20.开采顺序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21.底板岩石巷道位置的选择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图4-8 巷道围岩不同时掘进期间的移动量 1、2围岩比较稳定和中

35、等稳定的岩巷; 3、4围岩中等稳定和不稳定的半稳定岩巷,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21.底板岩石巷道位置的选择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图4-9 巷道周围煤、岩的非均质性 造成的支架变形和折损,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21.底板岩石巷道位置的选择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图4-10 地质构造造成的巷道破坏,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22.采掘过程中应严禁两个问题,其一,严禁任意扩大和缩小设计规定的煤柱。 采空区不得遗留未经设计规定的煤柱。 其二,严禁破坏工业广场、矿界、防水和 井巷等的安全煤柱。,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23.严禁在控顶区域内提前回柱,主要原因: 有利于形成再生顶板:作下分层开

36、采时的顶板用之, 一般压实时间为46个月。 可灭火除尘; 可防自然发火:水有很大的吸热能力,1升水汽化成 蒸汽时能吸收2256焦耳的热量,使物体冷却后停止自燃。,24.采用分层跨落法开采时,必须向采空区 注水或注浆,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25.来压期间与回采期间煤壁片帮的危害及防治,26.深井矿压参数对安全开采的影响,27.巷道过断层或破坏带的隐患排除,28.支护材料的选择及支护质量对巷道稳定性 的影响,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29.锚杆支护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图4-11 (1)锚杆悬吊作用,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29.锚杆支护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图4-11 (2)锚杆组合作用

37、,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29.锚杆支护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图4-11 (3)锚杆挤压作用,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30.巷道岔口位置的选择及支护对巷道稳定性 的影响,31.采用锚杆锚喷支护形式应该注意下列问题,32.巷道维护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思考题,如何认识煤矿顶板事故隐患的危害? 2. 试分析与外力量及消除煤矿顶板事故隐患的重要性。 3. 试分析事故隐患与事故的关系。,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第五部分:冲击地压的基本知识,一、概述,二、冲击矿压的形成和机理,三、影响冲击矿压发生的因素,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一、概述,(一)国内外冲击地压的发生情况,1.根据冲击地压的

38、物理特征,按发生原因分为三类。,压力型冲击地压 突发型冲击地压 爆炸型冲击地压,(二)冲击地压的分类,一、概述,(二)冲击地压的分类,2.根据冲击地压的能量特征,按冲击时释放的 地震能大小分为五个等级。,微冲击 弱冲击 中等冲击 强烈冲击 灾害性冲击,一、概述,(二)冲击地压的分类,3.根据参与冲击的岩体类别分为两类。,煤层冲击(煤爆) 岩层冲击(岩爆),一、概述,(二)冲击地压的分类,4.根据冲击力源分为3级,重力型 构造型 中间型,一、概述,(二)冲击地压的分类,5.我国对冲击地压的分类,一般冲击地压 破坏型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事故,一、概述,(三)冲击地压的危害及研究现状,主要成果:,冲击

39、地压机理研究 煤层冲击倾向试验研究 钻屑法的研究 地音 煤层注水(已推广使用 ) 煤层卸压爆破(已部分推广使用) 坚硬顶板处理(注水软化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大冒顶等冲击地压现象),(四)冲击地压在我国矿区的分布,二、冲击矿压的成因和机理,冲击矿压的成因和机理可用以下准则的原理模型加以说明 :,强度准则:,式中:,-分别为自重和构造应力;,-分别由开采引起的附加应力和其他条件(水、温度等)引起的应力;,-煤体与围岩交界处的应力;,-煤体和围岩系统强度;,二、冲击矿压的成因和机理,能量准则:,式中:,-围岩与煤中贮存的弹性能;,-消耗于克服煤体与围岩边界处和煤体破坏等阻力的能量;,-围岩系统和煤体内

40、的能量释放速度;,-克服围岩边界阻力和煤体破坏时吸收能量的速度;,-分别为围岩系统和煤体内能量释放的有效系数;,二、冲击矿压的成因和机理,冲击倾向准则:,式中:,-煤体(围岩)的冲击倾向度指数,是用来描述冲击地压危险性的指标;,-试验确定的冲击倾向界限值。,三、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1.开采深度,假设煤层中的形变弹性能被塑性变形所吸收,则体变弹性能全消耗于破坏煤体和使其产生运动。若不计应力集中的影响作用时,则有,(一)矿山地质因素,三、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1.开采深度,(一)矿山地质因素,令,则,三、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1.开采深度,设煤在单向载荷时的抗压强度为,则用于破碎煤块的单位

41、体积所需要的能量为:,(一)矿山地质因素,故,三、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1.开采深度,若考虑巷道周边的岩块处于双向受力状态,则所需能量要比U1大,现用一般性系数K0(K01)来表示,则破坏单位体积的能量U2为:,(一)矿山地质因素,三、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1.开采深度,按能量准则:,(一)矿山地质因素,所以:,化简得:,此处的H即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临界深度,国内外资料表明为200米。,三、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1.开采深度,释放出来的动能应为:,(一)矿山地质因素,由于矿井条件的复杂性,上式只能说明达到一定开采深度是形成冲击矿压的一个基本条件,并非达到这一深度必有冲击发生,而是发生冲击地

42、压的基本条件必须为H深度以上,实际资料表明,多数矿井的开采深度达到200米以上时才发生冲击地压。,三、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1.开采深度,表5-1 我国部分矿井发生冲击地压的临界深度,(一)矿山地质因素,三、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1.开采深度,表5-2 发生冲击地压的强度和频次与开采深度的关系,(一)矿山地质因素,三、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1.开采深度,表5-3 波兰发生冲击地压的频次与开采深度的关系,(一)矿山地质因素,三、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煤层和顶板岩石性质及特征,(一)矿山地质因素,.地质构造,三、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煤柱,(二)开采技术因素,.放炮,.采煤方法,图5

43、-1易形成冲击条件的特例,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预防原则:,二是改变煤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减弱弹性能的能力。,一方面降低应力(能量)的集中程度;,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一)超前开采解放层,图52 超前开采解放层 1危险层;2保护层;3保护区;4缷载区,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二)无煤柱开采,完全沿空掘巷 留小煤柱的沿空掘巷 保留老巷部分断面的沿空掘巷,.应用沿空巷道,()沿空掘巷,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二)无煤柱开采,图53 完全沿空掘巷,.应用沿空巷道,(1)沿空掘巷,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二)无煤柱开采,图5留小煤柱的沿空掘巷,.应

44、用沿空巷道,(1)沿空掘巷,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二)无煤柱开采,图55 沿空留巷,.应用沿空巷道,(2)沿空留巷,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二)无煤柱开采,图56 沿空掘开切眼的方式,.应用沿空巷道,(2)沿空留巷,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二)无煤柱开采,图57 倾斜长壁沿空留巷,.应用沿空巷道,(2)沿空留巷,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二)无煤柱开采,图58 底板岩石平巷上部留有煤柱时应力集中情况,2.进行跨巷回采,(1)跨越平巷回采,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二)无煤柱开采,图59 跨越平巷回采方式及平巷内压力变化情况,2.进行跨巷回采,(1

45、)跨越平巷回采,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二)无煤柱开采,图510 跨上山回采时区段煤柱对冲击的影响,2.进行跨巷回采,(2)跨上山回采,不留区段煤柱,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三)合理安排开采顺序,禁止工作面对采和追采,图511上下层采煤工作面的超前关系,由图可知上下层工作面的安全错距 可采用下式计算:,式中:,安全错距(米);,M 层间距离(米);,层间距离(米);,L 两工作面间的备用距离, 一般为3550米(即一个月的推进度)。,b 最大控顶距,避免跳区段回采 避免对采 追采的安全距离 背离采空区回采,四、具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技术,(四)避免在高应力区掘进巷道,前已述

46、,(五)采用长壁式工作面开采具有冲击危险 的煤层,(六)改变煤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四、具有冲击地压 煤层的开采技术,(七)设置冲击地压监测系统,图512所示的冲击地压综合 防治方案,可供相关人员参考。,思考题,试分析冲击地压的机理及冲击条件。 试分析采深与冲击地压的关系 从开采技术上应如何预防冲击地压的发生。,第五部分:冲击地压的基本知识,第六部分:深井矿压知识分析,一、研究深井矿山压力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二、深井开采极限深度的确定,三、深井巷道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四、深井采场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五、深井与冲击地压的关系,六、深井巷道、采场的支护措施与研究方向,一、研究深井矿山压力的重要性及其意

47、义,随着采深的增加,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带中巷道顶底板 移近量也相应增加,其梯度为:,围岩强度为30MPa 移近量212mm/100m(采深) 围岩强度为50MPa 移近量115mm/100m(采深) 围岩强度为90MPa 移近量35 mm/100m(采深),煤体内支承压力带总宽度增加37%,(平均增量为6 m /100m) 支承压力带内最大压力增加一倍,(平均增量为2.4 MPa /100 m) 沿煤层法线方向,顶板强烈破坏带的高度增加77%,(平均增量为4.6 m /100 m)。,(一)国外煤矿巷道极限深度的确定,.原苏联,表达式为:,二、深井开采极限深度的确定,即:,式中: 覆岩重量,t/ m3; H 极限深度,m; Rc 单向抗压强度,kg/cm2;,极限深度确定为:H=800m (注:不同的岩性有不同的容重及单向抗压强度),为不稳定状态时的极限深度,(一)国外煤矿巷道极限深度的确定,2. 德国,结合实测数据及实验室实验,计算所得的极限压力值与极限深度值为:,二、深井开采极限深度的确定,式中: 极限压力 MN/ m2; 底板岩层强度MN/ m2, 岩性不同, 值也不相同; H 极限深度,m,为此得出德国煤矿的极限深度为8001200m, 1200m为超深度或大深度开采。,(一)国外煤矿巷道极限深度的确定,3. 英国,极限深度为750 m。,二、深井开采极限深度的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