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63283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6.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枢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中枢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中枢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中枢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中枢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ppt课件.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授课教师: 余文富,2004年制作,神经系统,总论,组成:脑、脊髓、周围神经 功能 (1)调节机体各部之间的关系,维持其整体性 (2)调节机体与环境的关系,适应生存 (3)储存信息,指导机体的行为活动,人脑的发达有因: -结构高度复杂 -精神活动 -语言中枢 -人脑贮存量(1021byte),一、神经系统区分树,脑 中枢神经 脊髓 神经系统 发出部位(脑神经、脊神经) 周围神经 到达部位(躯体神经、内脏神经) 传导方向(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神经系统区分简表,脑 中枢神经 脊髓 神经系统 脑神经 交感 N 周围神经 脊神经 内脏运动N 内脏神经

2、 ( 植物神经) 副交感N 内脏感觉N,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元(neuron) 1、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 轴突 (2)突起 树突,2、神经元的分类: (1)轴突的多少 1)假单极神经元。 2)双极神经元。 3)多极神经元。 (2)功能 1)感觉神经元(传入) 2)联络神经元(中间) 3)运动神经元(传出),轴突,3、神经纤维 有髓、无髓 4、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 (二)神经胶质 1、小胶质细胞 2、少突胶质细胞 3、星形胶质细胞,三、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节内反射,节间反射。,四、神经系统

3、常用术语 (一)灰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集聚的部位。分布于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称皮质。 (二)白质:在中枢神经内,由神经元轴突组成,大脑和小脑深部的白质称髓质。 (三)神经核和神经节:功能相似的神经元的胞体集聚在一起,在中枢称神经核,在周围称神经节。,(四)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系,起始、行程、终止和功能相同的一束神经元轴突(传导束)。 (五)神经(干):在周围神经系,起始、行程相同的一束神经元轴突。 (六)网状结构:在中神经系,由白质与灰质混合形成。,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 2.脑,第一节脊髓 spina cord,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1、位置:椎管内 2、外形: (1)枕骨大孔-L1

4、下缘(新生儿L3) (2)全长42-45cm. 两个膨大 颈膨大(C5-T1) 腰骶膨大(L2-S3) 脊髓圆锥 终丝、马尾 (3)三层被膜,脊髓前面,脊髓后面,马尾,二、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1、每对脊神经根所连的一段脊髓称脊髓节段。C8+T12+L5+S5+Co1=31 2、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原因:脊髓生长速度椎骨,3、脊髓节段与椎骨 关系的大致计算法: A、上颈髓约平对同序 数的椎骨 B、C5T4减1。例如: T3减1=T2,即第3胸髓 节段约平对第2胸椎。 C、T58减2=T3, D、T912减3=T69, E、腰髓约对L1112 F、骶、尾髓约平对L1。 (详见下层表

5、格),脊髓节段与同序数椎骨对应关系推算表,脊髓节段序数 同序数椎骨 推算举例 颈14 相同 约平对同序数颈椎椎体 颈5胸4 高一个椎体 胸髓3约平对第二胸椎体 胸58 高两个椎体 胸髓6约平对第四胸椎体 胸912 高三个椎体 胸髓10约平对第七胸椎体 腰15 平对1012胸椎体 骶15 平对第一腰椎体 尾髓 -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中央管 前角 (运动) 后角 (感觉) 灰质 中间带 (C8L3有小的侧角) 中央灰质:前.后连合 白质:前索,后索,侧索。 网状结构:后角基部外侧 与白质间的灰白质混合区。 (一)灰质 主要由大小不同的神经元 胞体和树突组成,多成团 或层神经核板层。,根据Rex

6、ed等的研究, 脊髓灰质可分十个板层。 1、后角(IVI) 板层I:后角边缘核。 板层 II:胶状质。 板层III、 IV :含后角固有核。 板层V:后角颈部。 板层VI:后角基部。 VVI层接受后根的本 体感觉一级纤维、大脑 质运动区、感觉区、皮质 下中枢的纤维。,2、中间带(板层VII) C8L3含胸核(Clarke 柱):接受后根的感觉纤维,发出纤维行止小脑。 中间内侧核(内脏感觉):贯穿脊髓全长。 中间外侧核(C8 L3)侧角: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其发出的纤维经脊神经进入交感干。 骶副交感神经核( S2S4 ),板层VII外侧有,它是副交感神经在脊髓的低级中枢。,胸核,脊髓横断面,3

7、、前角(运动) a神经元(大):梭外肌,随意运动。 r神经元(小) :梭内肌:维持肌张力。,板层IX 外侧群(颈膨大和腰骶膨大)控制四肢肌的运动, 内侧群控制躯干肌的运动。 4、中央灰质:板层X,(二)白质,上行纤维束-(感觉) 下行纤维束-(运动) 固有束-(脊髓节段间) 后外侧束(后根进入带) 内侧部-粗纤维-深感觉 外侧部-细纤维-浅感觉,1、上行纤维束 (1)薄束和楔束 位置:后索 组成: T5以下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形成薄束 T4以上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形成楔束 功能:传导同侧躯干、 四肢本体感觉(深感觉)及精细触觉 CTLS排列顺序与损伤的症状(板书详解) 外侧内侧:CTLS,脊髓传导

8、束层次定位,(2)脊髓小脑束: 1)脊髓小脑后束 同侧胸核发出的纤维 2)脊髓小脑前束 3)脊髓小脑吻侧束 与运动的调节有关系,(3)脊髓丘脑束,位置:前索、侧索 组成:I、IVVII(14567)的纤维-上升1-2节段-前联合(越过中线)-侧索、前索 功能:(传导浅感觉) 1)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2)脊髓丘脑前束:触、压觉。 CTLS排列顺序与损伤的症状(板书详解) 深浅:CTLS,2、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1)皮质脊髓侧束 2)皮质脊髓前束 大脑皮质细胞轴突-皮质脊髓束-脑干内不完全交叉- 85%交叉-侧索(皮质脊髓侧束)-支配四肢肌 15%不交叉-前索(皮质脊髓前束)-支

9、配躯干肌 CTLS排列顺序(侧束) 内外:CTLS (板书详解) 损伤:硬瘫(板书详解),其它下行传导束,(2)红核脊髓束 (3)前庭脊髓束 (4)网状脊髓束 (5)顶盖脊髓束 (6)内侧纵束 (略),四、脊髓的功能 (一)反射功能: 反射弧不经过脑。 屈曲反射(电) 牵张反射 深反射(腱) 肌张力反射(平衡) (二)传导功能 感觉运动的传导,膝跳反射,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肌张力反射,练习题,1、小儿麻痹症(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损伤)引起什么症状? 2、脊髓半切综合症的症状如何? (画图讲解),Page:331,第二节 脑 brain,小脑 延髓 脑桥 脑干 中脑 间脑 端脑 容量:1500m

10、m,菱脑,前脑,1.延髓 2.脑桥 3.中脑,一、脑干,(一)外形 1、延髓 (1)前面: 前正中裂 锥体 锥体交叉 橄榄 舌下N (XII) 副N (I) 迷走N (X) 舌咽N (I) 脑桥小脑三角,锥体,舌下N,橄榄,脑桥小脑三角,锥体交叉,1、延髓 (2)后面: 薄束结节(核) 楔束结节(核) 小脑下脚 髓纹,2、脑桥 (1)前面: 基底沟 小脑中脚 三叉N(V) 延髓脑桥沟 展N (VI) 面N (VII) 前庭蜗N (VIII) 脑桥小脑三角,、脑桥 ()后面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菱形窝,3、中脑 ()前面: 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III) ()后面: 上丘 下丘 滑

11、车神经(IV),4、菱形窝 正中沟 界沟 内侧隆起 髓纹 面神经丘(展神经核) 前庭区 听结节 迷走神经三角 舌下神经三角,5第四脑室 : -菱形窝与小脑之间 -顶呈帐形, 朝向小脑 -底即菱形窝 -其前部由小脑上脚和上髓帆组成 -后部由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构成 -第四脑室脉络丛 (产生脑脊液) -后正中孔、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邻,脉络丛,(二)脑干的内部结构,脑神经核 灰质 非脑神经核 白质:主要是上下行的、长距离的纤维束 网状结构 1、脑神经核 与脑神经相关联的神经核 七种不同性质的核团,神经纤维性质,感觉性,运动性,躯体运动,内脏运动,躯体感觉,内脏感觉,一般内脏运动,特殊内脏运动

12、,一般躯体感觉,特殊躯体感觉,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1)脑神经核的性质和分类 1)躯体运动核:控制舌肌、眼外肌的运动 2)特殊内脏运动核:控制由腮弓演化来的骨骼肌的运动,如表情肌、咀嚼肌、胸锁乳突肌等 3)一般内脏运动核:控制头、颈、胸、腹平滑肌、心肌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4)一般内脏感觉核:如颈动脉小球 5)特殊内脏感觉核:味觉 6)一般躯体感觉核:头面部皮肤,口腔、鼻腔粘膜一般感觉 7)特殊躯体感觉核:视听觉、平衡觉,附:,脑神经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 神经 4滑车神经 5三叉神经 6(外)展神经 7面神经 8(听)前庭蜗神经 9舌咽神经 10迷走神经 11副神经 12舌下神经

13、,脑神经核: 躯体运动柱: 动眼神经核(III)、滑车神经核(IV) 舌下神经核(XII)、展神经核(VI) 特殊内脏运动柱 三叉神经运动核、疑核 副神经核、面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柱 动眼神经副核、迷走神经背核 上泌涎核、下泌涎核 内脏感觉柱 孤束核 一般躯体感觉柱 三叉神经中脑核、脑桥核、脊束核 特殊躯体感觉核 前庭神经核(VIII) 、蜗神经核(VIII),(2)机能柱:6个 1)躯体运动柱 动眼神经核(III) 位置:中脑上丘平面 纤维联系:参入组成动眼神经 支配:提上睑肌和大部分眼外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滑车神经核(IV) 位置:中脑下丘平面 纤维联系:加入滑车神经 支

14、配:上斜肌 展神经核(V I) 位置:脑桥中部,面神经丘深面 纤维联系:加入展神经 支配: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XII) 位置:舌下神经三角深方 纤维联系:加入舌下神经 支配:舌肌,2)特殊内脏运动柱 三叉神经运动核(V) 位置:脑桥中部,展神经核外上方 纤维联系:三叉神经运动根 支配:咀嚼肌 面神经核(VII) 位置:脑桥下部 纤维联系:参与组成面神经 支配:面(表情)肌,疑核 位置:延髓上部的网状结构中 纤维联系:分别参入组成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 支配:咽喉肌 副神经核 位置:延髓上部的网状结构中 纤维联系:参入副神经 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3)一般内脏运动柱,动眼神经副核(Edi

15、nger-Westphal核) 位置:上丘平面 纤维联系:参入组成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内换元 支配: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上泌涎核 位置:脑桥下部网状结构内 纤维联系:经面神经至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支配: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下泌涎核 位置:延髓上部网状结构内 纤维联系:经舌咽神经进入副交感神经节换元 支配:腮腺的分泌 迷走神经背核 位置:迷走神经三角深方 纤维联系:其发出的纤维是迷走神经的主要成分。纤维经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 支配:颈部、胸腔腹腔的大部分器官,4)内脏感觉柱 孤束核 位置:延髓上部 纤维联系及分部: 舌前2/3粘膜和味蕾神经节面神经(VII) 孤束核 舌后1

16、/3粘膜和味蕾(咽中耳粘膜、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神经节舌咽神经(IX) 孤束核 颈胸腹部脏器神经节迷走神经(X) 孤束核 (VII、IX、X到孤束),5)一般躯体感觉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位置:中脑 纤维联系及分部: 咀嚼肌、眼球外肌本体感觉下颌神经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触压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 位置:脑桥、延髓脊髓后角 纤维联系及分部: 头面部皮肤、粘膜及脑膜三叉神经此两核 (V、VII、IX、X的感觉都传入至三叉神经脊束核),6)特殊躯体感觉柱,蜗神经核(腹侧、背侧) 位置:小脑下脚附近(听结节深面) 纤维联系及分部: 听觉蜗神经节加入前庭蜗神经(VIII) 蜗神经核

17、前庭神经核 位置:小脑下脚附近(前庭区深面) 纤维联系及分部: 平衡觉前庭神经节加入前庭蜗神经(VIII) 前庭神经核,与脑神没有关联的核团 为传导核团 大多是非特异性的,功能目前不太清楚,研究前景不容乐观!,2、非脑神经核,1)下丘 下丘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觉反射) 2)上丘 上丘上丘臂外侧膝状体(视觉反射) 3)顶盖前区 上丘臂部分纤维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核 III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4)红核 5)黑质 震颤性麻痹(Parkinson病),(1)中脑的非脑神经核,(2)脑桥的非脑神经核 1)上橄榄核(听觉) 音响定位 2)脑桥核 端脑-脑桥核-小脑,(3)延髓内的非脑神经核 1)薄束核

18、与楔束核 位置:薄束结节、楔束结节深面 纤维联系: 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 2)下橄榄核 运动的控制学习及记忆有关,2、脑干的白质 (1)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 2)脊髓丘脑束(脊丘系) 3)三叉丘系 4)外侧丘系 5)脊髓小脑前、后束 6)内侧纵束 (2)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大脑皮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 腹后外侧核 3 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 薄、楔束核 2 薄束楔束 同侧脊髓后索 脊神经节 1,大脑皮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 腹后外侧核 3 脊丘系(脑干内) 脊髓丘脑束(脊髓内) 交叉 上升12节段 同侧脊髓后

19、角 2 脊神经节 1,大脑皮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内侧核 3 三叉丘系 交叉 同侧三叉神经脑桥核 2 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节 1,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中3/5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 前角 四 肢 肌 躯 干 肌,皮质核束 内囊膝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网状结构,联系广泛 核团小、多、复杂 功能: 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 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运动 与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 生命中枢 参与睡眠的发生,抑制痛觉的传递,二、小脑,(一)外形 小脑半球 小脑引

20、 小脑扁桃体疝 绒球-绒球脚-小结 原裂 (二)分叶 绒球小结叶 前叶 后叶,(三)小脑的机能分区,分叶 种系发生 纤维联系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前庭小脑 前叶 旧小脑 脊髓小脑 后叶 新小脑 大脑小脑,(四)小脑皮层,体积占中枢神经的10%,而神经元数占中枢神经的50%以上 分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和分子层,形成神经元网络 适应对精密复杂的运动的调节和控制,小脑的核团,(五)小脑的功能(page:364),前庭小脑 维持身体的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损伤平衡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眼球震颤 脊髓小脑 调节肌张力 损伤肌张力下降,步态蹒跚 大脑小脑 控制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 损伤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

21、,三.间脑,间脑内的窄腔称第三脑室 间脑可分为五个部分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第三脑室,顶:脉络丛 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前:终板 侧:背侧丘脑,下丘脑 后下:通向中脑水管 侧上:-室间孔-侧脑室,(一)背侧丘脑,1、外形 丘脑间粘合 前:丘脑前结节 后:丘脑枕 内侧:下丘脑沟 2、内部结构 借“Y”形内髓板分为 前核 内侧核 外侧核,“Y”形的内髓板 三大核群: 1、前核 2、内侧核 3、外侧核 背外侧核 (1)背侧组 后外侧核 枕 腹前核 (2)腹侧组 腹中间核 腹后外侧核 腹 后 核 腹后内侧核,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古丘脑):正中核、板内核、网状

22、核 2、特异性投射核团(旧丘脑): (1)腹前核、腹外侧核:齿状核,苍白球,黑质的纤维. (2)腹后外侧核:躯干四肢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 (3)腹后内侧核:头面颈部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的背侧组. (二)后丘脑 1、外侧膝状体: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觉中枢。 2、内侧膝状体: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听辐射 听觉中枢。链结,(三)上丘脑 松果体(钙化) 缰三角 缰连合 髓纹 后连合 (四)底丘脑 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含底丘脑核 损伤:上肢舞蹈症,(五)下丘脑 1、外形 视交叉 灰结节 漏斗 乳头体 脑垂体,2、主要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漏斗核,3

23、、主要核团的纤维联系 视上核、室旁核加压素、催产素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轴突)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正中隆起 垂体门静脉垂体前叶(腺垂体) 血管靶器官 漏斗核ACTH 结节漏斗束正中隆起 ,下丘脑的功能(page:371),神经内分泌的中心 体温、摄食(饥、饱中枢)、生殖、水盐平衡、内分泌等 情绪反应、防御 昼夜节律的调节(生物钟),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中枢,四、端脑,(一)外形和分叶,外形 表面为皮质(灰质) 沟回多 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相连 大脑横裂 大脑纵裂,分叶,三条沟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两条辅助线 辅助线1:枕前切迹与顶枕沟上端在上外侧面的连线 辅助线2:辅助线1的中点与外侧

24、沟后端的连线 分五叶 额叶(运动、发音语言、高级思维) 顶叶(感觉、味觉、语言) 枕叶(视觉信息的整合) 颞叶(听觉、语言、记忆) 岛叶(内脏感觉),链接,岛叶,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1,2,枕前切迹,半球主要的沟回1,(1)上外侧面 1)额叶: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2)顶叶: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内沟,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角回。 3)颞叶:颞横回。颞上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爱因斯坦,半球主要的沟回2,(2)内侧面 胼胝体 胼胝体沟 扣带沟 扣带回 中央旁小叶 顶枕沟 枕叶:距状沟,楔叶。,(3)底面 1)额叶:嗅球、嗅束、嗅三角。嗅三角与

25、视束之间是前穿质。 2)颞叶:枕颞沟,侧副沟,海马沟;枕颞内侧回、枕颞外侧回、海马(旁)回。海马旁回钩。在海马沟上方有齿状回,齿状回的外侧为海马(居侧脑室下角底壁)。 齿状回 海马结构 海 马,半球主要的沟回3,海 马,边缘叶 在半球内侧面,环绕脑干上界有诸多脑回组成的结构:隔区(胼胝体下回、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等。 情绪、内脏活动,(二)大脑皮质,26亿个神经元 (Pakkenberg 1966 ) 最新(140亿个) 一般将具有一定功能的脑皮质区称为中枢。(这些中枢只是执行某些功能活动的中心部位) 分部: 原皮质(海马结构)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 Brodmann分

26、区(1909年)52区 功能定位,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1、第I躯体运动区(4、6区) 1)位置: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 2)投影特点: 上下颠倒,但头面部是正的 左右交叉,少数双侧支配 投影面积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呈正比,运动中枢定位,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2、第I躯体感觉区(3、1、2区) 1)位置: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 2)投影特点: 上下颠倒,但头面部是正的 左右交叉 投影面积与感觉的灵敏程度呈正比,感觉中枢定位,、视觉区(17区) 枕叶,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听觉区(41、42区) 颞叶,颞横回。,颞横回,5、平衡觉区 6、嗅觉区 7、味觉区(43区) 8、内脏运动区,9、语言

27、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区 额下回后部(44、45区)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8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角回(39区),关于优势半球,RW斯佩里(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裂脑人,左脑: 抽象语言、意识、数学 逻辑、推理 右脑: 形象音乐、图形、时空 颜色、节奏,E=mc ax +bx+c=0,2,2,基底核 靠近基底部的灰质团块 侧脑室 内腔 髓质 上、下行传导束,(三)端脑的内部结构,1、基底核 尾状核 豆状核(壳、苍白球) 屏状核 杏仁核 旧纹状体苍白球 纹状体 壳 新纹状体 尾状核,(1)中央部,顶叶内

28、(2)前角,额叶内; (3)后角,枕叶内; (4)下角,颞叶内。 侧脑室脉络丛位于中央部和下角内 室间孔第三脑室,2、侧脑室,3、大脑半球的髓质 (1)联络纤维 联系同侧皮质的纤维。 勾束、上纵束、下纵束、扣带 (2)连合纤维 连合两侧半球的纤维。 a:胼胝体(pin zhi) 嘴、膝、干、压部 b:前连合 连接两侧嗅脑和颞叶。 c:穹隆和穹隆联合 穹隆是海马到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连接两侧穹隆的横行纤维称为穹隆连合。,胼胝体,内囊,内囊 位置: 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 分部: 1)内囊前肢 2)内囊膝 皮质核束 3)内囊后肢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内侧丘系、脊丘系) 视辐射 听辐射 内囊损伤:“三”偏症 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偏盲,(3)投射系,(五)边缘系统 (略) (六)神经干细胞 (展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