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67051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1.重点: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难点: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教材整理1促进了北方封建经济的发展1农业(1)均田制的推行,促使农业生产在北魏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2)农民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农业因而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民营手工业也日趋活跃。(2)手工业部门中纺织业最为发达。3商业:日趋繁荣,平城、洛阳、长安等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深度点拨北魏时期北方经济能够得到恢复的因素(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

2、经济的发展。(2)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3)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各族人民相互借鉴其他民族的生产经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材整理2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1表现(1)迁都前:北魏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于鲜卑民族之中。(2)迁都后:由于诸多改革政策的推行,有力地推动着以鲜卑为主体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2意义:为北朝末年实现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深度点拨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3、教材整理3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1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异,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和经济繁荣准备了条件。2北魏创立的官秩从品制度和均田制度还为后代所继承。深度点拨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2)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游牧为主的鲜卑人变成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3)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4)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这些措施加

4、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5)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的文化精华最终融于汉族文化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均田制提高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这是孝文帝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2.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得到共同提高。3.北魏孝文帝用改革的方式全方位推动了鲜卑族政权的进步,是不可多得的政治家、改革家。探究点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史 料解 读史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周围百里”“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

5、商胡贩客,日奔塞下”等是理解史料的关键信息。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中国再统一的工具”是理解史料二的关键。【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提示】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史论

6、拓展】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1)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2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2)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3成功原因(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

7、心坚定。(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4认识(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3)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4)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当代肖黎魏孝文帝评传(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 的改革措施有哪些?(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并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规范解答】第(1)

8、问,主要是从制度、语言、服饰、婚姻等方面采取的汉化政策,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可知,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故持否定态度;材料二中作者肯定了改革的贡献。第二小问从评价者的立场、选取的材料、时代背景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1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原因是()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

9、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解析】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使许多荒地得到开垦。B、D两项的实行会提高粮食产量,C项是地方行政体制。【答案】A2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解析】题干信息表明货币流通代替了一度出现的实物交易,这是商业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答案】C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

10、析】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这就是民族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答案】C4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

11、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材料二 孝文帝诏曰:“代人(即鲜卑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其穆、陆等八姓,皆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高祖崩,(元)禧受遗辅政。虽为宰辅之首而潜受贿赂。禧性骄奢,贪淫财色。”(士族)“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姿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偏于远近。” 魏书(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大玩技巧,迂回取直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等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措施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进行归纳概括。【答案】(1)原因: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措施:如迁都洛阳。(2)统治阶级追逐奢华享乐之风逐渐滋长,腐化之迹可见。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