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67064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1.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章末分层突破自我校对A民族危机B民族资本主义C维新思想D公车上书E定国是诏F戊戌政变G思想启蒙主题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

2、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1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解析】A、C、D三项均是从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的角度上分析的。B项在题干缺乏必要信息支持,另外与

3、历史事实不符。【答案】B主题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社会背景日本: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反动势力较强大。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3具体措施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4国际环境日本: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5思想文化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

4、普及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以接受新鲜事物。2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BCD【解析】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所述不正确;从康有为上光绪帝书中提到的“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并不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错误。故选C项。【答案】C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