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3宋明理学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4.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69553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3宋明理学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3宋明理学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3宋明理学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3宋明理学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3宋明理学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4.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3 宋明理学考点集训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6一中)北宋统治者以文立国,士人议论朝政改革的同时在学术上也有创新。宋仁宗时,五经正义或九经正义已不能保持学术垄断地位。北宋学者从推翻正义,怀疑汉儒训诂,直到贬斥孟子,在思想界形成疑古的学风。北宋学术新风气的出现(A)A为理学的创立准备了条件B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瓦解C反映了北宋政治渐趋腐朽D标志着北宋治国方略的转变【解析】材料中“创新”“正义不能保持学术垄断地位”“疑古”等内容反映的是经学地位无法维持,再加上时间是宋仁宗时,所以答案选A。2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无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

2、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D)A宋明时期对外来文化的抵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张载和朱熹的思想都吸收了佛教思想,故选D项。佛教思想源于印度,材料反映了两位理学家的思想都含有佛教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B项所述仅为表面现象,未反映出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明清之际儒学的具体内容,未能体现出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3“北宋五子”之一的程颢有几句名言:“万物莫不有对”“自然之理,生生不息”“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这最能说明(A)A儒学变得更加具有思辨性B程

3、颢是理学的创立者C辩证法是理学的哲学基础D他是唯物主义思想家【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是儒家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思想因此而更具思辨性,题干材料“万物莫不有对”“自然之理,生生不息”“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能够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故A项正确。4程颐说,之所以要求“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是为了积累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即了悟到伦理本体。这说明(B)A理学家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B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C“致知”就是恢复内心固有的天理D“格物”就是为了探求科学的规律【解析】材料讲的是“格物”是为了最终的“豁然贯通”,了悟到伦理本体,即体悟到天理,故选

4、B。A与材料无关,排除。强调“格物致知”的程颐,认为天理与人性符合,但不认为天理是内心固有,排除C。“格物致知”的目的不是求科学之真,排除D。5(2016长郡)“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D)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B有所为有所不为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D自我克制,廉洁奉公【解析】材料所说的意思是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果为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三公的地步,也跟没了下半截的马鞭子一

5、样,没有个好结果。“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强调自我克制,官无大小,都要有为公思想,正确答案为D。6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与“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自由阐释儒家经典”不能等同,据此排除B、C两项;另外“不要拘泥于”不是“否定”,据此排除D项,答案为A。7某思想家曾说:“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为良民而不修其身,尔一念而恶,即恶人矣;

6、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据此,该思想家强调(B)A“去人欲”是“得天理”的前提B“发明本心”是善的关键C“善”是每个人固有的品质D外在探求不如内在反省【解析】由“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可知,题干材料强调人的善与恶在于他本人能否处理好自己的内心。人只有发现自己内心的善念并不断修炼,才能达到善的境地。B项正确。8(2016一中)一日某思想家辗转难眠,突然他在恍惚之中,呼喊狂叫,从床上跳了起来。然后他回顾心中记得的“五经”中的话,印证他的新认识。他发现“五经”之言与他的认识完全相合。该思想家由此得出的认识是(C)A“格物致知”B“存天理,灭人欲”C“致良知”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解析】“回

7、顾心中记得的五经中的话,印证他的新认识”,既体现了内心反省的信息,又与儒家“五经”中的内容相合,因此属于心学范畴。9(2016长郡)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C)A宋明理学吸收了大量佛、道思想 B宋明理学逐渐形成思辨体系C宋明理学逐渐向基层普及 D宋明理学具有规则化、常识化的特点【解析】材料表明理学逐渐从知识分子中扩散到基层民众中,答案选C。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D项说法错误,规则化、常识化是理学思想向

8、基层普及产生的结果。10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A)A追求理论的大众化B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C提倡“知行合一” D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解析】从材料“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反映了宋明理学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理论的大众化,故选A;B项“挽救统治危机”材料体现不出;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是李贽的思想。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

9、,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传习录材料三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

10、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

11、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参考答案】(1)观点:“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理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3)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不同: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

12、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材料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据材料与所学给出理由进行说明。【参考答案】相似之处:应当看到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说明:内容上,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使儒学更加思辨化、哲学化。主张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宋代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宋代知识分子树立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主动积极去全面探索自然界事物客观规律的精神得以确立。宋代时,三大发明得以发展,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高度发展。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