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四十“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验收达标练2017081115.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7067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四十“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验收达标练20170811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四十“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验收达标练20170811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四十“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验收达标练20170811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四十“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验收达标练201708111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四十“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验收达标练2017081115.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跟踪检测(四十)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验收达标练一、“概括分析题”对点练(一)比对人物,看是否误解形象或张冠李戴1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的错误。原文: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时洪迈得稹文,为之赏激。调南康军教授。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倡。调广东帐司,未上,服父丧,免,调临安府教授。倪思荐之,且语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报国矣。”丁母忧,免,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为武学谕,改太学录。选项: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赞叹。危稹有很高的文学才华,洪迈看到他的文章时十分赞赏,杨万里也对他夸赞不已,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

2、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比对: 参考答案:张冠李戴。“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错,倪思的意思是能够得到危稹这样的人,自己就可以报效国家了。参考译文: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1187)中举为进士。当时洪迈得到危稹的文章,为之赞赏激动不已。调至南康军担任教授。转运使杨万里到南康军巡视,与他相见聚会,对他夸奖、叹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调至广南东路担任帐司,没有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免去职务,调至临安府担任教授。倪思推荐他,又对别人说:“我得到这样的一个儒学之士,可以报效国家了。”危稹因服母丧而免职,(不久,)又主管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朝为武学谕,改任太

3、学录。(二)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序颠倒或空间错位2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时序颠倒或空间错位的错误。(1)原文: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选项:高睿自幼教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比对: 参考答案:从时序颠倒角度设误,“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参考译文: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

4、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2)原文:(孙长卿)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选项: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担任河南府通判期间,

5、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终将黑心哥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比对: 参考答案: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题。审理案件是在担任和州知州时,非任“河南府通判”时。参考译文:(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房屋,还没有来得及修葺,你们怎么就有想反叛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将一个首恶分子正法,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任和州知州(时),有个平民上诉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虑这个人所讲的不合情理,问他家产情况,回答说:“家产属上等。”问:“家中

6、几人?”回答说:“仅有这个弟弟而已。”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三)比对关键词语,看有无曲解文意或归纳不全3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曲解文意或归纳不全之处。原文: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

7、,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选项: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比对: 参考答案:曲解文意。“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参考译文: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是太宗特别喜爱的,到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下令有关部门置办的财物嫁妆比长公主(太宗妹妹)的嫁妆翻倍。魏征进谏说:“昔日汉明帝时,将要封赏皇子,汉明帝说:我的儿子怎能和先帝的儿子一样呢!(自己的儿子应

8、少一些)称为长公主,确实是因为长公主比公主尊荣,感情虽有差别远近,但义理上不能有差别。如果让公主的嫁妆超过长公主,恐怕不合礼制,希望陛下(慎重)考虑这件事。”太宗退朝后把魏征的话告诉皇后,皇后感叹说:“曾经听闻陛下看重魏征,一点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实在是个能通过义限制主上的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正直社稷之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世间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国家政事就会变得紊乱。衷心希望陛下好好思考这句话,那么对于整个天下来讲,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皇后因此请求派遣中使带帛五百匹,送到魏征家来赏赐给他。(四)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看是否无中

9、生有或以偏概全4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无中生有或以偏概全”的错误。原文: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选项: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掌管县印时,发现县印丢失,他从容处置,不仅逮捕县府所有小吏,而且把县令及自己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最终找到了县印。比对: 参考答案:以偏概全。“逮捕县府所有小吏”错,文中只有“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的说法。参考译文:

10、当初,任济阴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县令养宠妾,与妻室争宠,县令不能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第二天办理公事,打开印匣,则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果然在县令住房的烟囱中找到。县令听到这件事,仓皇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五)比对关系,看是否改变因果或事件杂糅5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强加因果或事件杂糅”的错误。原文: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

11、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选项: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比对: 参考答案:改变因果。“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杨惠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并非因此而得以到京师。参考译文: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

12、,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二、“文言文语篇”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广宋遗民录序顾炎武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风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无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而或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今人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

13、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慕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呜呼!其心良亦苦矣。吴江朱君明德,与仆同郡人,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过之五龄,一在寒江荒草之滨,一在绝障重关之外,而皆患乎无朋。朱君乃采辑旧闻,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至四百余人。以书来问序于余,殆所谓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所谓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者也。余既尠闻,且耄矣,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疑焉:自生民以来,所尊莫如孔子,而论语、礼记皆出于孔氏之传,然而互乡之童子,不保其往也;伯高之赴,所知而已;孟

14、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饱,取其一节而已。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庄生有言:“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尠闻:寡闻,见识少。尠,同“鲜”。6对下列句子

15、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雨如晦之日乎晦:昏暗B而皆患乎无朋 患:担心C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 徒:徒弟D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 训:教导解析:选C“徒”应解释为“同类的人”。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BA项,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介词,表被动,被。B项,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就。C项,前者为介词,拿、用;后者为连词,表并列,并且。D项,前者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后者为结构助词,的。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克勤著有宋遗民录一书,吴江的朱明德对此进行了扩充,写成广宋遗民录

16、一书,并请顾炎武为之作序。B朱明德与顾炎武是同乡,两人关系密切。朱明德不远百里来让顾炎武为他的作品写序,大概是因为他的身边找不到写序的人。C顾炎武借为广宋遗民录作序的机会,巧妙地借题发挥,感叹坚持民族气节的知音难得,同时对遗民中的变节分子进行了辛辣的嘲讽。D广宋遗民录序前面写得委婉含蓄,后面则痛切批判,但仍留有余地,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愤激之情,寄托了作者无穷的感慨。解析:选B“关系密切”的说法有误。由原文“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可知,两人以前从未见过面,谈不上“关系密切”。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译文: (2)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

17、因书以答之。译文: 参考答案:(1)古人学习如有所收获,未曾不寻求志趣相同的人。(2)像朱先生这样的人,将不会成为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吧?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先生。参考译文: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如有所收获,未曾不寻求志趣相同的人,何况在社会动乱不安、黑暗混乱的时候呢?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来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又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但是(他们)又在中途改变了德行,在晚年丧失了气节,因此士找到朋友就更难了。有时一个地方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慨然思慕千年以前的人。如果有言行完全符合自己心意

18、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树碑立传。唉,士人也是用心良苦啊!吴江的朱明德跟我同乡,彼此相距不过百余里,但没有见过一面。如今朱先生六十二岁了,而我又大他五岁,一个在长满荒草的寒冷的江边,一个在边远险要的地方,都担心没有朋友。朱明德于是采编旧闻,得到程克勤写的宋遗民录并充实了它,使里面记载的人有四百多位。他拿书来让我帮他写序,大概就是所说的一个地方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到几千里之外寻求吧。对于宋代遗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两个名人的文集中,他就将其全部记录下来并写在书中,大概就是所说的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慨然思慕千年以前的人吧。我既见识少,又上了年纪,不能替他订正,虽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问

19、:自从有人类以来,大家所尊崇的人没有人比得上孔子,论语礼记都是出自孔子的弟子,但是互乡的童子,他以前的所有行为并不都是正确的;伯高死后,孔子吊丧,只是相识罢了;孟懿子、叶公这些人,孔子只是与他们相互问答过罢了;孔子在少施氏那儿吃饱,仅仅是少施氏的一种礼节罢了。现在在一两个名人的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难道没有只是短时相识但没能使节操保全不变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吗?所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述啊。虽然如此,但朱先生仍然对这些人恋恋不舍,将他们一起称为遗民,这也是因为求友很难因而在这上面寄托思念吧?庄子说过:“你没听说过越国被流放的人吗?离开本土几天,见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兴;离开本土满

20、一个月,见到本国人就高兴;等到离开一周年后,见到像越国人的人就高兴。”我曾经游览太行山以东以西的地方、黄河以南以北的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发不像了。等探寻到大江以南,过去人们所称道的那些伟大壮士(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却也改变装束和品质,丧失气节。而朱先生却写了这样的书,以便在天地间保存人的节操。像朱先生这样的人,将不会成为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吧?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先生。我老了,希望能教导后辈人,希望敦品行、重节义的为人之道还不至于灭绝。1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

21、之信哉(选自清史稿,有删改)解析:文段主要讲述了左宗棠正直廉洁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评论者对其的看法,大意清晰明了,不难理解。断句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如“矣”“其”“亦”等。参考答案: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参考译文:左宗棠功勋卓著,品行忠贞方面,也有超出常人的地方。廉洁而不说自己贫穷,勤劳而不说自己劳累。以诚信对待将士。善于治理百姓事务,每攻克一处地方,都招引安抚当地人民,让大家感觉好像到了自己的家。评论者说左宗棠有霸才,但治理百姓却用仁义安抚的方法来实行,确实是这样啊。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