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关第五章 文学接受.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7120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教程关第五章 文学接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文学理论教程关第五章 文学接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文学理论教程关第五章 文学接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文学理论教程关第五章 文学接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文学理论教程关第五章 文学接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教程关第五章 文学接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教程关第五章 文学接受.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文学接受,“创作作品阅读(接受)评价创作”这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单元。 只有在文学接受之中或完成之后,作品才真正完成它的意义,实现它的价值,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作品”。 以作品接受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称为“接受美学”。 教材中有一段描述了文学接受过程,见189页。,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我们一般认为,文学作品是作为审美对象来接受的。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作为艺术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而文学作品只有在接受中才可能成为审美客体,实现它的审美价值。 文学接受一般有“物词象意”这几个环节。,一、接受与作品的真正实现,作品(文本)在接受中真正完成它的意

2、义,实现它的价值和功能(不仅仅是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 阅读之前,它只是有可能在读者那里呈现意义的“物”,这是作品的“物性”。 阅读它,它才成为“作品”,呈现它的文本含义,实现它的艺术价值。 将它作为审美对象,它才成为审美客体,实现它的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在作品中是以潜在状态呈现出来的,需在读者的审美观照中实现。 认真领会教材所引各家的有关论述。,二、接受的发生与机制,既然作品的意义须在接受过程中真正实现,于是我们就要研究文本意义的产生与获得,研究文本意义的依据。 文本意义的依据有两种基本观念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是文本的意义来自作者,我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最终以作者的意图为准;一是认为文

3、本具有客观意义,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获得这个客观意义。 接受美学则更加注重读者的在接受中的能动作用和文本传统对意义理解的影响。,简释:关于“让作者死去”,在以往的观念中,认为文本有确定的中心意义,作者是阐释这个中心意义的权威。 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等文学理论都对这个观念提出了挑战。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罗兰巴尔特,认为在现代写作中“作者已经死去”;还有福科认为在文本中,“谁在说话又有什么关系呢” ? 这些说法一方面认为文本所属的符号系统会控制作者的写作与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文本在读者的接受中会不断衍生新的意义。 我们以“文学接受”为题,主要研究的是读者的接受过程。,(一

4、)阅读经验期待视野,1、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概念 阅读开始时,读者不是以绝对空白的精神空间接受文本。“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9)读者以既成的心理图式接受文本,即“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参见教材195页的介绍) 文本则“唤起了读者(听众)的期待视野和由先前本文所形成的准则”。 平常人们对阅读期待视野往往不自觉其对自己的影响。,2、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变化,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与一个人的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等有关。具体途径是读者“从类型的先在理解,从已经熟识

5、作品的形式与主题,从诗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中产生了期待系统”。(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28) 这个期待系统大致有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层次。 既有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所要求的期待视野有距离,这可能导致期待视野的变化。可以用这种审美距离说明作品的艺术性。,3、阅读期待视野的作用,是文本接受的心理基础,它可以说决定了一个人对文本的是否接受。与阅读期待视野相符的文本可以顺利接受,与之不相符的文本可能被拒绝,当然也可能引起阅读期待的改变。 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影响作品功能的实现。作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每一种功能都要在相应的阅读视野中才能被理解、应用。 在某一时期、某一民族,可能形成相近或相

6、通的阅读期待视野,符合这种共通的期待视野的作品就成为流行的作品。可以说是共通的阅读期待视野导致作品的流行。,(二)接受动机,接受动机与期待视野是相辅相成的,在逻辑上动机优先,在实际上接受动机与期待视野无法区分先后。 在文学接受中,动机往往不是单纯的。可分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宣泄动机、补偿动机等。 不同的动机激活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层面,由此实现文本的各种功能。 2008年3月24日上课,三、接受与创作的互动,考虑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不能不考虑接受对创作的反作用,关注接受与创作的辩证关系。,创 作,接 受,提供实现,规定制约,生产介入,(一)接受与创作的辩

7、证关系,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可以借用马克思关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的分析模式。“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对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8)在抽象的层次上,文学创作规定着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制约着文学创作。 接受与创作的辩证关系具体而言有以下3个方面。,文学接受与创作辩证关系的具体表现,文学生产提供文学消费的产品,文学消费实现产品(作品)的最后完成,实现各种潜在价值。 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的方式,文学消费同样制约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文学创作生产文学接受者,文学接受者介入文学创作。,读者的各种类型,文学创作与接受存在上述的

8、各种关系,要探讨上述关系必须假设一些类型的读者的存在。如:真实(历史、当代)读者,理想读者等。 真实读者以他们的实际消费表现他们的好恶,从而制约文学的实际创作。有的“读者”甚至以某种霸权强制文学的创作活动。 因此我们希望有一种“理想读者”能给文学创作以最好的影响,理想读者是一种虚构的存在,但它却能给创作以实际的影响。 在文本的层面,假设的读者对文本的构成有重要的作用。,(二)隐含的读者,在文本构成上探讨读者对创作的介入,我们须引入“隐含的读者”这个概念。 “隐含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它揭示了接受者对创作的介入和接受过程的创造性特征。

9、,W.伊泽尔论“隐含的读者”,“如果我们试图理解由文学作品产生的效果和引起的读者响应,我们就必须在不以任何方式预先确定读者的特性或者他的历史情境的条件下,考虑他的存在。我们可以把他称为隐含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不论真正的读者可能是谁,是什么人,他总是扮演本文向他提供的一种特殊角色,正是这种特殊角色构成了隐含的读者这个概念。关于这个概念,存在两个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一方面作为本文结构的读者角色,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 W.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5,46),“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的涵义,其一

10、,“本文结构”预设的读者或阅读的能动性是文本结构、叙述方式、叙述视角的综合点、汇聚点,作者预计所有的文本因素在“读者”处综合而成为一个整体,设想隐含的读者的阅读理解视点作为文本结构的依据。 其二,文本发出的指令激发读者的心理意象,由此构造文本潜在的内容。,(三)研究不同读者类型的不同方法,文学接受的开始、发生,也就意味着隐含读者向现实读者的转化。现实的读者,具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当作者考虑到读者具体类型时,会影响文本内涵、取材、叙述方式等方面的构成。 对隐含的读者进行描述和研究,是属于接受美学的研究范畴;研究现实读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则更多的是文艺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这个标题

11、表明,在我们的文学理论中,阅读和欣赏是不一样的。 教材中指明:“文学阅读和文学欣赏是两种不同的接受形式,前者为消极接受,后者为积极接受,只有持积极的接受方式才可能进入文学的审美活动。”(197页) 文学的阅读和欣赏过程是一个丰富而多层次的、包含潜意识活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只能是近似的把握。,一、消极接受和积极接受,阅读、消极接受、消极阅读,是同一方式的阅读。 欣赏、积极接受、积极阅读,是另一方式的阅读。 做以上的区分是以文本的结构层次为参照坐标的。,文 本,语音,语义,图式化外观,客体世界,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它包括(a)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现象的层次;(b)

12、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c)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d)在句子投射和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教材,53),(一)概念辨析,阅读和欣赏确实可当作两种不同的接受方式或可以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接受状态(尽管不能截然分开)。 阅读消极接受、消极阅读。这种接受方式一般限于对文本语言层面(语音、词义)的理解。 消极接受和积极接受这两个词应该是来自英加登。 “这种纯粹消极的接受的阅读方式它也往往是机械的在阅读文学的艺术作品和科学著作时都经常发生。人们仍然知道自己在读什么,然而理解的范围往往限于所读的句子本身。”(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译,中国

13、文联出版公司,1988,37),欣赏积极接受、积极阅读。 欣赏,是以积极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构成审美意象,将作品转化为读者观照的审美客体。 “在积极阅读中,人们不仅理解句子意义,而且理解它们的对象并同它们进行一种交流。”(英加登,37) “除了两个语言层次以外,文学作品还包括再现客体层次。所以,为了理解整个作品,首先必须达到它的所有层次,尤其是再现客体层次。特别是要超出句子意义明确指出的种种细节,必须在许多方向补充所描绘的对象。在这样做时,读者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它自己是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共同创造者。”(英加登,39-40),阅读与欣赏,对一些文字理解难度的作品,我们也许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接受状态,

14、而对于一些语言较为轻松、浅易的作品,阅读与欣赏的衔接可能是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的。 阅读重在对语义的正确理解,欣赏是建构文本描述的意向性客体的过程。,所谓“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霍加特的问题是 “文学虚构与认识、真实之间的关系是难以置信地复杂。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从来不可能被确凿地加以证实或证明,而只能被体会到。但是我们可以多做些工作来帮助别人认识到我所说的这种关系,更好地了解文学对社会的揭示是如何实现的”。(霍加特:当代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2) 他认为“文学能为理解文化作出独特的贡献”,因此,注重文学作品的特殊品质是为“最终发现作品

15、中具体体现、反映或拒绝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发现起作用的是什么,是假定的意义抑或不管作家是否知道的任何一种意义”。(同上,34、35) 因此,“价值阅读”与我们讲的欣赏或积极阅读是不一样的。价值阅读追求的是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文化意义,而不是审美意义。,杜夫海纳的观点,教材199页中对杜夫海纳的观点的评述是歪曲了杜夫海纳的本意。 这段话,杜夫海纳说的是绘画。在绘画中,画家省略的东西观众不必补充。在叙事作品中,省略的东西也不必补充,但“省略”与英加登所说的“空白”所指并非同一现象。 空白是作品中提供的“图式化外观”有待读者的填补,而叙事作品的省略是文本未写出的情节,是文本之外的情节内容。 通过以上

16、辨析,要求同学们明确 “欣赏”或“积极阅读”的基本涵义。,思考讨论题:,如何理解“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构成、功能、调整? 文学欣赏与“价值阅读”有何相似之处? “群体接受”这个概念能否成立?,(二)积极接受的过程,积极阅读或积极接受,所指是审美接受过程。这一过程在逻辑上可以分为审美期待的唤起(设置)、审美格局(期待视野)的调整、审美空白(文本空白)的填补、审美意象的生成与升华等。 构成审美客体的主要方式是想象。 因此对欣赏的分析可以说是对接受过程中想象活动特点、机制的理解和反思。,1、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唤起,读者以审美态度对待作品,文本唤起读者的审美阅读期待视野(不是政治、宗教、道德的阅

17、读期待视野)。 确立适当的互文关系。 审美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主要是关于作品形式的先在图式。,2、审美期待视野的调整,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在实际阅读中是不断变动的。 在实际阅读时期待视野也不可能是绝对纯粹的,情感、政治、宗教、欲望等期待视野须不断回复至审美期待视野。 同时读者既有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所要求的期待视野也可能有距离,这也导致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的调整。因为有的创作就是有意要打破原有的阅读期待视野。 文学欣赏应主动调整阅读期待视野,以审美期待视野为主导。,3、文本空白的填补,作品的意义是在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如前所述,读者在语言的层面上得出语义,在形象的层面上想象出审美客体。 英加登认为文

18、学作品是一种图式结构,其中(后两个层次)包含许多“未定点”和空白,读者在积极阅读中通过意向性活动填补这些空白,使作品具体化,从而构成审美对象。 伊泽尔也认为:“本文的剧目和策略只提供了一个框架,读者必须在这个框架中为他自己构造审美客体。”(审美教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43),剧目:本文的剧目是从社会体系和文学传统中选择出来的材料所组成的,它们是存在于文本之中所有为读者所熟悉的成分。(参见伊泽尔,第93、117等) 本文的策略,是引导读者的各种各样的叙述技巧,是已经得到人们承认的传统做法,策略不仅组织本文材料,也组织这些材料使之得以交流的那些条件,它规定了想

19、象力前进所遵循的路线。(参见伊泽尔,83、93、117、125、126等) 总之:文本提供给读者的是包含确定点(剧目)和未定点(空白)并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图式化结构,读者根据文本策略的引导,通过想象活动填补文本的空白,由此构成审美意象。,(1)审美感知 以审美感知的方式接受作品。审美感知的特点是以超功利的态度让作品潜在的审美对象在读者的意识中得以呈现。 “审美对象为审美知觉提出的一项任务,正是不带任何成见地去接近对象,尽可能信任它,将它置于能够证实自己存在的地位。”(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19) 审美感知是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的感知过程,在这过程中构成审美意

20、象。,4、审美意象的生成,(2)审美体验,在审美感知中形成的审美意象具有准主体的品格,读者与之展开思想、情感交流,这就是审美体验。 作品呈现的情境与现实情境也有相似之处,读者可以想象进入作品描述的情境,以超功利的立场体验作品展现的情境,从而体验人类的另一种生存的可能性。 但不是进入作品情境,硬充某一角色而自作多情。,(3)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作品展现的存在者的真接呈现,是一种直观的判断“它是什么”。 审美判断让人恢复天真的眼睛,是一切真理的基础,是人类美好理想的基础。 它的直观特点使之尽可能地避免各种情感、理性的偏向。我们得以更真切地观照作品中呈现的人的思想、情感。(2008年4月7日) 以上

21、是对文学审美接受的原则性说明,以下是进一步具体分析文学接受的心理活动方式。,二、语感、体认和想象,文学欣赏从比较抽象的层面上说可以分为审美期待的唤起(审美态度的确立)、审美期待视野的调整、文本空白的填补、审美意象的生成等几个阶段,但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意识活动过程。 文学欣赏中与上述阶段相应的具体的心理活动方式我们可以分别从语感、体认和想象几个方面进行描述。,文学接受简图(回顾),创作作品接受评价创作,阅读,欣赏,语音、语义,图式化外观、审美客体(世界),期待视野唤起与调整、填补空白、审美意象生成,语感,体认,想象,1、语感,我们用“语感”描述积极接受(文学欣赏)对语音、词义的理解与感受。因为在

22、积极接受中对词义的理解和感受实际上已含期待视野的唤起、调整,文本空白的填补等审美意识活动。 语感是指个人对话语形式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直觉反应。 文学欣赏的语感特征:它不求唯一的语义,而是力求感受词语中包容的形、色、声、情等内涵,并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积极接受对诗中所述“山、水、云、雾”应有意象化的理解和感受,进而感受意象中的情感、意蕴。,例:关于山水云雾的不同理解和感受,2、体认,文学体认是不断修正调整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与作品描写的人物、事件产生认同感的过程。 伊泽尔说:“归根结底,策略的基本功能就是把读者熟悉的东西陌

23、生化。”(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18)因此读者接受文本有一个由陌生到认同的过程,可以称之为体认。 文学体认类似于认知过程的“同化”与“顺应”。,想象在文学欣赏中具有填补结构、形象空白的重要作用。(注意这里讲的是欣赏中的想象) 我们知道,由于语言艺术的特点,文学文本为读者提供的是由确定点和未定点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图式化结构。读者根据文本的引导,通过想象活动填补文本的空白,构成审美客体。 文学中的形象刻画、场景描写、情节发展都需要读者的想象参与才能最终构成生动的形象。 文学欣赏中的想象比绘画、影视想象更自由、空灵、丰富。,3、想象,例:一开三千年,

24、结实大于斗。,此图吴昌硕所作,画蟠桃,但“一开三千年,结实大于斗”的含义画面就无法表现,所以只好题诗补足此意。可见文学想象自由和灵活的特点。,三、欣赏的再创造文本与读者的交流,文学欣赏是一种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因为不存在一个先验的文学审美客体等读者去感受,文学接受是一个建构意义和审美客体的过程。因此,再创造是文学接受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我们需要做的具体分析是,在什么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或者说阅读的再创造是以什么方式进行再创造的,它能再创造些什么。 这一部分讲的是积极阅读的基本原理,主要借鉴了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一)交往与阅读,欣赏的再创造,与人的相互理解的特点有关。因为

25、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经验的不可了解性,所以人的相互理解不是“纯粹的”感知,而是解释的结果。(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经验的不可了解性,是一种间隙,或称虚无。如庄子秋水:“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人的社会交往、社会交流是消除这种间隙的需要) 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文学文本是虚构的。虚构,其主要功能是作为一种交流结构。这是我们讲欣赏的再创造的理论前提。 “不确定性”是从文学的交流功能中产生出来的。“在本文中,不确定性有两种基本结构空白和否定。”(伊瑟尔:审美响应理论,248),(二)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与不确定性,“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不断唤起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

26、读期待,但唤起它是为了打破它,使读者获得新的视域。如此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即所谓文本的召唤结构。”(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95) 这个“召唤结构”后来在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一书中表述为不确定性的两种基本结构:空白和否定。 “本文和读者之间存在的不对称现象在读者方面引起了一种构造活动;从本文中产生出来的空白和否定给这种活动提供了一种特殊结构,这种结构控制本文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30),伊瑟尔的“空白”概念,空白,伊瑟尔用来表示“在于

27、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vacancy)”,(伊瑟尔,249)是文本潜在的联结点,或可以看成是文本中联结的中断。 在一般的文本和对话中,可联结性是必需的、明确的,否则无法建构意义无法相互理解。 而在文学文本中,“空白粉碎了本文图式的可联结性”(同上,253)因此要求读者发挥想象力,构建本文图式之间中断的联系,即填补空白。从而构造审美意象,形成审美客体。,伊瑟尔的“空白”概念更为宽泛,空白是作为文学交流的一种基本条件而发挥作用的,如果没有空白读者也就无从开展构造行为。 英加登的“空白”指的是图式化外观的空白,伊瑟尔的“空白”是处于整个文本系统中的所有“空位”,包括情节的中断、视野的交叉

28、、意象的多义、意象相互矛盾的多级建构、文本叙述的多种可能性等等。 不同类型的文本对空白的使用各不相同,主题性作品尽量控制文本中的空白,系列故事故意扩大空白,某些现代派作品则以设置空白为文本的主旨。,空白的功能,读者的阅读须联系以前阅读过的文本,形成一个参照性视域,“空白”为此提供可能性。 对这个参照性视域的形成,空白发挥着控制、引导作用。 已阅读的文本处于视域边缘,形成空位(空白的一种)影响、制约当下的阅读主题,读者最终融合文本中的各种视野并转化为审美客体。 “总而言之,空白在虚构性本文中引起并引导读者的构造活动。”(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277),不确定性中的“否定”,“不确定性”的另一基本结

29、构是否定。 文学文本的剧目中包含读者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体现着某种社会规范,现在这些规范被作者从原有的语境中抽出来,放在一个新的语境中,本文否定了这些规范的有效性。 这就迫使读者重新评价这些规范,激发读者开拓新的思维空间。 “这样一种否定造成了一个具有能动作用的空白,因为规范的这种失去意义,表明了被作者选择来的规范之中存在的缺陷。所以,读者被迫发展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他能够发现被这种否定指出、但是却没有得到本文系统表述的东西。”(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291),(三)欣赏的创造性,可以说是文学文本中的不确定性的两种基本结构空白和否定,导致了欣赏的再创造。 空白,引导读者填补空白、融合各种

30、视野,从而完成审美意象、建构审美客体。 否定,迫使读者放弃习惯性思维、既有规范,以新的眼光审视社会人生,开拓新的思维空间和新的生存可能性。 欣赏中的再创造是读者与文本交流过程中的再创造,不是任意的胡思乱想。 (2008年4月14日),第三节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的一种理性的方式。 “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4) 文学批评“是指涉及文学的全部学术研究和鉴赏活动”,“批评是一种思想和知识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有权利存在,页且不

31、依附于它所讨论的艺术,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一、批评和阐释,广义的文学批评“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教材,214) 文学批评的要点:是一种理性活动、阐释活动和价值评价。,(一)文学批评的理性特征,首先,是批评要有文学理论作为批评的理论依据。不能直接援用神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的依据。 其次,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系统研究及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评价。在实际批评中至少是对

32、文学活动的某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和评价。 文学批评主体必须注意反思自己的理论依据,以求更合理、全面地理解各类文学作品及文学活动,尽可能避免偏见。 因此文学批评不是随感式的鉴赏或读后感。中国传统的鉴赏式批评往往有隐形的理性结构。,文学批评作为阐释活动,把文学批评看作是一种阐释活动,必然有一个前提,即文学需要阐释。同时也要尽可能将阐释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文学批评。 阐释,总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的阐释。理论依据不同,对文学就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同时对文学有不同的要求。 阐释是文学批评的主要活动方式,是理解、解释、应用融为一体的实践活动。 阐释的目的是理解并解释: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文本的含义及

33、自律性,从而作为作品评价的基础。,(二)文学批评的一般内容,不同理论基础的文学批评,其内容有所不同。 阐释作者的生平、教养、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关系;作者与文学传统、时代文学思潮的关系;作品内容与时代思想意识、现实生活的关系等,由此进一步阐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文本的结构层次关系,阐释文本话语、意象、境界的独特含义及形上意蕴。 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阐释文学基本原理。,(三)文学批评的分类,从批评主体的态度、方式不同可分为专业的批评与一般读者的批评、艺术家的批评。 审美批评是最基本的文学批评,但也不可能只有纯粹的审美批评,还有对文学现象的社会学批评、道德批评、政治批评、文化批评等。对文学现象的各种

34、批评应是在审美批评的基础上获各它们的合理性。 文学是人的生存的一种方式,文学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它不可能拒绝或排斥非审美的批评。,二、文学批评的意义,教材的说法仅可参考:对作品的评价、对创作的规范、对读者的引导、对文学理论的突破等。 超越时尚追捧,阐释作品的真正价值。“一个社会若欲抛弃批评,并声称自己知道需要或爱好什么作品,其实是在粗暴摧残文学艺术,连自身的文化传统也遗忘了。”(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5) 阐释作品的含义、意蕴。“批评能够讲话,而所有的艺术都是哑巴。”(同上,5),三、批评尺度和价值判断,批评总会根据主体对文学的认识和自身的价值取向给出批评的标准。问题在于如

35、何确定合理的批评尺度。 “文学的本质、效用和评价必然是密切地互相关联的。”(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273),(一)文学评价标准的确立,1、确立标准的基本依据 文学它本质上是什么,它对我们有什么效用,这是我们进行评价的立足点,也是我们确立标准的基础。 对本质上不同的事物我们自然会得出不同的评价尺度。因此对文学本质的把握不同,所提出的标准自然也就不同。 某一事物对我们有何效用,这也是我们确立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简单说,文学评价标准的确立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文学本质属性,一是主体的价值取向。,2、多层次、多侧面的标准,在认定文学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之后,在具体的批评中还会提

36、出各个层次的批评标准。 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是对社会的审美反映,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所以要求文学具有审美价值,它反映社会生活应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合理性。现实主义文学是最适合这种理论的文学创作方法。在小说中要求在典型环境中再现典型人物,要求作品中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观念具有正确性。同时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对生活具有反作用,所以应该结合社会历史运动来分析、阐释文学现象。 俄国的形式主义文学批评,认为艺术的功能是恢复人对生活的感觉,其手法是陌生化,所以评价作品的标准是它是否实现了这种效果及作者是如何获得这种效果的。 新批评派则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独立

37、的世界,意义产生于文本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因此文学批评要阐释文本中的话语、意象、客体在这个结构体系中的独特的含义。 各种标准尽管都有它的合理性,但如果背离了文学的艺术性批评文学,就不是一种合理的批评标准。,3、教材论述的文学本质与文学批评,教材关于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教材,第49页) 根据这个定义,文学批评标准最核心的内容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这个说法可以借鉴,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有各种不的理解,所以如何确立文学批评的标准仍是一个永远要探讨的问题。,(二)文学评价标准的“自立”与“通用”,如果我们承认文学作品

38、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世界,那么在逻辑上也就得承认其评价标准也应是自立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作品、流派、风格要求以适合它们的标准来阐释它们,而不是用一个通用的标准一刀切。 考虑到文学的发展,各种批评标准也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不变的。 但文学作品总是人的作品,在各个层面上又会有一些相通的基本结构,因此又会有一些普适的标准。 因此,在具体的批评中,不能援引一种固定的标准评价一切作品,而要细致地寻绎作品自立的标准与通用标准的合理关系,确立一个最适合于这个作品的批评标准。,四、文学批评范式,各种文学理论形成它自己的文学批评范式,我们要认真理解各种文学批评范式,才能在实际的文学批评中对不同的作品采取合适的批评标准。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其文学观念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观念,能容纳各种文学批评模式。,其它课外阅读了解的文学批评范式,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 英美“新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原型批评(参阅弗莱批评的解剖中参与争鸣的导言一文) 2008/4/21上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