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江阴改革开放前后对比.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7532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53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3江阴改革开放前后对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03江阴改革开放前后对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03江阴改革开放前后对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03江阴改革开放前后对比.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03江阴改革开放前后对比.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3江阴改革开放前后对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江阴改革开放前后对比.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江阴,江阴作为地处苏南的发达县(市),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长期徘徊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江阴农村发展之快、变化之大,百姓称赞,世人瞩目!去年,在江阴这片面积仅占全国万分之一、人口只占千分之一的热土上,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和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江阴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农村干部群众正齐心协力建设幸福江阴,争取经过不懈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大手笔发展交通事业,形成了干支线连通、内外沟通、城乡贯通、主要干道“六横八纵”的格

2、局。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特大跨径钢悬索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沟通同三(黑龙江同江一海南三亚)和京沪两大国道主干线的过江“咽喉”。连接沪宁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的锡澄高速公路穿越江阴境内。新长(江苏新沂一浙江长兴)铁路取道江阴,连结陇海、渐赣两大铁路大动脉。江阴境内的锡澄运河沟通长江、太湖。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的江阴港可以直通海外。江阴地处江尾海头,境内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被专家称为黄金水道的黄金地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市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思想观念变新,改革开放30年中,最大的变化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0年来,江阴市紧紧抓住三次机遇,不断创新求变,实现了三次

3、思想大解放。 1、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的机遇,提出了以工补农、大力兴办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2、抓住了邓小平南巡讲话快速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思路,加快了由工业立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 3、抓住21世纪科学发展的机遇,提出了统筹协调、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二、产业结构变优,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坚持实行“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巩固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的同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1978至 2007年,江阴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65519调整为1.56335.5。

4、 从第一产业看,虽然占比明显下降,但增加值却年均增长 10。 从第二产业看,虽然占比变化不大,但增加值增幅显著,由1978年的2.3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49.6亿元,年均增长21.9,30年增长315倍。 第三产业看,改革开放以来,江阴服务业持续增长,2007年实现增加值422.65亿元,比1978年增长521倍,年均增长24。,三、经济实力变强,改革开放30年,江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壮大。1978年2007年,全市镇级地区生产总值由3.6亿元上升到964.8亿元,增加260倍;镇级财政收入由7000多万元上升到95.93亿元,增加130多倍;镇级工业销售收入由2.6亿元上升

5、到2775.6亿元,增加1000多倍。去年,全市有7个镇地区生产总值超50亿元,9个镇工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7个镇财政收入超5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江阴已连续6年名列第一。 村级经济在改革发展中规模变大、实力变强、后劲变足。 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农村经济的中流砥柱。到2007年,全市 16个镇(街道)有24家大型工业企业,其中8家跻身中国500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收入2626亿元,实现利润138.8亿元; 9家企业上缴税金超亿元,长江村当年税收净增2亿元;8家大型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其中华西、阳光、三房巷突破200亿元,是全国拥有超百亿企业最多的县(市)。,四、基础设

6、施建设变快,江阴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发展市域交通现代化网络建设的同时,重视农村道路的布局和发展,现在,全市农村公交路网四通八达,开通镇村公交线路57条,全市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自然村通车率也提高到68,公路总里程3397公里,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农民出门和城里人一样方便。目前,13个农村客运站、411个农村客运候车亭正在建设之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设施快速发展。汽车、移动电话、互联网进入普通农民家里。,五、群众生活变富,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农民就业渠道拓宽,收入来源多元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江阴农民人均收入达10641元,在江苏省连续八

7、年名列第一,比1978年的199元,增长52倍,年均增长1479。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六、社会福利保障变多,江阴不断强化民生、民本意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农村社会保障业发展迅速,不仅实现了农民由“养儿防老”到“参保防老”的观念转变,而且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人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1995年,江阴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镇村企业农民的参保率达90.3。2002年,江阴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实施意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到2007年,全市近20万农民参加城保。 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2

8、004年,江阴投巨资在全省独家实施“保养式”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市28.85万名被征地农民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 与此同时,江阴在全国率先实施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市82.5万农民自愿参保,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和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全市65万农民享受免费健康体检,并为每户建立了健康档案。,七、人居环境变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前的30年,江阴农村虽然经历了推到草房翻瓦房盖楼房的变迁,但是,“村庄星罗棋布,房屋天女散花”和“河里洗刷马桶,雨天粪缸满溢”,人居环境仍然较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9、变化,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进“家园工程”,市镇两级投资1亿多元,疏浚清洁1.3万多条“家河”,近80万农民直接受益;新建化粪池7156座,垃圾箱1.15万只,全面取缔露天粪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处理;投资5亿多元实施农村改水,村村通上了自来水。近年来,江阴以实现“三集中”为方向,努力推进新市镇和新型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农民变居民,农村变城镇的步伐。,八、农民素质变高,30年的改革开放,使江阴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这种举世瞩目的变化,不仅表现在直观的,物质的外在形象上,更表现在江阴农民文明意识的增强,整体素质的提高上。 进入90年代以来,江阴

10、始终把乡村文明,农民素质的提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先后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六爱三评”、“创三优树新风”和“卫生城镇文明人”等系列活动,农民文明程度日渐提高,讲卫生,讲公德已成为自觉行动,人与人和睦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氛围逐渐形成。华西村的社会秩序由原来的无赌博、无迷信、无重大刑事犯罪的“老三无”,发展到现在的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的“新三无”。 农民口袋富了,还要“富”脑袋。江阴把读书求知作为造就一代农民,提高素质的途径,1995年,因势利导在全市开展“一二三”家庭读书活动,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在全市农村逐渐形成了“家家有好书、户户都学习、人人求知识、个个讲文明”的好风尚,一批“读

11、书之家”、“乡邻文化之家”、“十佳藏书之家”悄然出现。2007年,江阴以行政村为单位又建成了163个“农家书屋”,农民要“充电”,身边就有图书馆。,改革开放之初,江阴没有一家像样的图书馆、体育馆和文化娱乐场所。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加大投资力度,文化体育等娱乐设施不断拓展。现在,全市三分之以上的镇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先进文体娱乐设施,82.3的村拥有2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娱乐场所,基本实现了“农村公园有文化、文化中心在公园”。,江阴农村在过去三十年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是江阴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顺应民意、凝聚民心、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结果。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市委、市政府从江阴的市情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成功举措,这正是江阴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坚持以推广华西经验为动力,不断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坚持以抓强扶弱为抓手,努力提升村级经济的发展水平。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宗旨,认真办好造福农民的实事。 坚持以政策调控为导向,切实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坚持以强基工程为保证,积极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到基层任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