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7746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5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2,1,单音词的发展 2,2,复音词的发展 2,3,中古汉语的词义变化 2,4,外来词 2,5,中古汉语的同义词,2,1,单音词的发展,2.1.1上古单音词派生出新词 有的写法不变,如:等等待、欢恋人; 唐路延德小儿诗:“等鹊潜离畔,听蛩蟋蟀伏砌边。” 乐府诗集莫愁乐:“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有的写法发生变化,如:坫店,改形符 尔雅释宫:“垝谓之坫。”南朝宋佛陀什五分律卷十二:“尔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从坐坫人乞钵,彼即买钵与之。” 崔豹古今注都邑:“店,所以置货鬻之物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绵棉 改形符,晋法

2、显大般涅槃经卷中:“供养转轮圣王之法,用新净绵及以细氎,合缠其身。” 东晋佛陀跋陀罗僧祗律卷二十五:“从今日後不听兜罗绵纻褥。” 符秦竺佛念鼻奈耶卷十:“若比丘持树绵蒲台用贮充卧具者堕(树绵野蚕绵也)。” 唐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广韵仙韵:“棉,木棉,树名。”,沾添 改声符,说文水部:“沾,益也。”段玉裁注:“沾、添,古今字,俗制添为增益字,而沾之本义废矣。”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裴松之注引吴书曰:“诸将皆劝作土山,添攻具。”,弯湾 加形符,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立子为太子,大赦。”裴松之注引吴录载孙休诏曰:“孤今为四男

3、作名字。太子名。 ,音如湖水湾澳之湾。” 庾信应令:“望别非新馆,开舟即旧弯。” 广韵删韵:“湾,水曲。”,卓桌、倚椅:新造字与旧词同形,唐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到刺史前,著椅子合坐。” 宋孔平仲珩璜新论:“古字通用,后人草则加艸,木则加木,遂相承而不知也,如倚卓遂作椅桐之椅,棹舡之棹。” 明方以智通雅引北宋杨亿谈苑:“咸平景德中,主家造檀香倚卓,俗以为椅子、桌子。” 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y。”郑笺:“桐也椅也,同类而异名。” 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中:“棹zhu树,干叶俱似椿。”,屯邨/村 、 囤:同词分化,加不同形符,广雅释诂三:“屯,聚也。”晋桓玄沙汰众僧教:“逋逃盈於寺庙,乃至一县数千,

4、猥成屯落。” 说文邑部:“邨,地名。”广异记李黁:“转入易水邨,足力少息。” 三国吴支谦菩萨本缘经卷中:“犹如暴雨漂没村落,猛盛大火焚烧乾草。”抱朴子内篇道意:“于是村里闻之,因共为起屋立庙。” 释名释宫室:“囤,屯也,屯聚之也。”魏书高祖纪:“诏诸仓囤谷麦充积者出赐贫民。”,有的一开始就新造字,亲襯、櫬: 左传襄公四年:“秋定姒薨,不殡于庙,无榇,不虞。”杜预注:“榇,亲身棺。” 北史流求:“浴其尸,以布帛缚缠之,裹以苇席,衬土而殡,上不起坟。” 艺文类聚卷五十二引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槛车才至,舆衬已焚。” 宣室志郑德懋:“妇以衬体红衫及金钗一双赠别。” 玉篇衣部:“衬,近身衣。”,2.

5、1.2新造词,新词借用旧词用字,字音不变 坊,古义为“防”,指堤防,后作居民区或城镇街道里巷的通称。 獠,古义为晚上打猎,魏晋以后称南方的少数民族,原作“豸”旁。参:燎,火炬。 弄,古义是玩弄,六朝以后指巷子、胡同。 婆,原用于连绵词婆娑,是舞蹈的样子,六朝时指母亲,后指老妇人。 耶,本是语气词,六朝时指父亲,后写作爷。,记新词后字音变化,港 hng马融长笛赋:“庨窌lio巧老,港洞坑谷。”李善注:“庨窌巧老,深空之貌。港洞,相通也。” gng玉篇水部:“港,水派也。”梁书王僧辩传:“景帅船舰并集北寺,又分入港中,登岸治道。”后指停泊船只的河湾或海湾。宋杨万里舟中买双鳜鱼:“小港阻风泊乌舫,舫

6、前渔艇晨收网。”,坑/炕,kng庄子天运:“在谷满谷,在坑满坑”玉篇土部:“坑,堑也,丘虚也,壑也。” kng旧唐书东夷传高丽:“其俗贫窭者多,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暖。”红楼梦六回:“说着,一起下了炕。”,梭,xn说文木部:“梭,木也。”集韵须润切。 su晋书谢鲲传:“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透,sh 方言卷二:“透,惊也。”广韵式竹切。 to 1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时年三十,谥曰景皇帝。”裴松之注引葛洪抱朴子曰:“兵人辈共举出死人,以倚冢壁。有一玉,长一尺许,形似冬瓜,从死人怀中透出堕地。”广韵候韵:“透

7、,跳也,他候切。” 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异物”:“以金银铜铁瓦木等器盛之,皆漏;掌承之,亦透;唯瓢不漏。”,新词用新字,袄,宋书孔琳之传:“至于袍袄裲裆,必俟战陈,实在库藏,永无损毁。”广韵皓韵:“袄,袍袄。” 糙,旧唐书高宗纪下:“东都饥,官出糙米以救饥人。”玉篇米部:“糙,粗米未舂。” 袋,齐民要术卷五:“摘取即碓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玉篇衣部:“袋,囊属,亦作帒。” 爹,梁书太祖五王传:“民为之歌曰:始兴王,民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广韵麻韵:“爹,羌人呼父也。陟邪切。”哿韵:“爹,北方人呼父,徒可切。”,2,2,复音词的发展,2.2.1上古复音单纯词 双声

8、 觱发、冹,帮母双声,指寒风凛冽。 踟蹰、踌躇、踯躅,定母双声,徘徊。 恍惚、荒忽、慌忽,晓母双声,隐约不明。 靡曼,明母双声,华丽、柔美。 叠韵 绸缪,幽部叠韵,缠绵,紧密缠绕。 扶疏,鱼部叠韵,枝叶四布的样子。 消摇、逍遥,宵部叠韵,安闲自得的样子。 侏儒、朱儒,侯部叠韵,身材矮小的人。,双声兼叠韵,缱绻,溪母双声,寒部叠韵,反复、固结不散。 蠨蛸、蟰蛸,心母双声,宵部叠韵,长脚蜘蛛。 优游,影母双声,幽部叠韵,从容自得的样子。 辗转、展转,端母双声,寒部叠韵,翻来覆去。 非双声叠韵 苌楚,也叫羊桃,即猕猴桃。 科斗、蝌蚪,青蛙或蟾蜍的幼体。 滂沱,大雨。 权与,开始。,连绵词一般不能从字

9、面上作分析,望洋,阳部叠韵,仰视。不是望着海洋。 犹豫,余母双声,拿不定主意。颜氏家训书证:“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此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谓不决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是望文生义。 左传文公十八年“谓之饕餮”,服虔、贾逵、杜预并云“贪财为饕,贪食为餮”,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二上:“贪财贪食总谓饕餮,饕、餮一声之转,不得分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连绵词有时可以析分,果臝、果蠃,歌部叠韵。果臝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圆而下垂;果蠃是细腰蜂,腹部圆而下垂。源自“果”和“蓏

10、”(蓏,瓜类植物的果实)。 阿傩、阿难、猗傩,歌部叠韵。美盛的样子。诗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毛传:“阿然美貌,难然盛貌。”诗那“猗与那与,置我鞉鼓”马瑞辰通释:“猗、那二字叠韵,皆美盛之貌。通作猗傩、阿难。草木之美盛曰猗傩,乐之美盛曰猗那,其义一也。” 窈窕,幽宵准叠韵,文静美好的样子。扬雄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曰窕。”,连绵词的来源:析分语音,尔雅释天“扶摇谓之猋”,王念孙广雅疏证:“飙者,扶摇之合声也。” 尔雅释虫“蠓,蠛蠓也”,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下:“曰之小者亦曰蠛蠓,鸟之小者亦曰绵蛮,殆皆微字之音转。”,中古汉语的连绵词,双声 含糊、含胡,不清晰,不明确。 敁敠

11、dindu ,玉篇攴部:“敁,敁敠,称量也。”集韵沾韵:“敁,敁挅,以手称物。” 娄罗、偻儸、喽啰,聪明干练、狡黠。唐苏鹗苏氏演义上:“娄罗者,干办集事之称。” 潇洒、萧洒,自然大方,不拘束。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叠韵,斒斓、斑斓、斑兰,色彩错杂鲜明。 餺飥、不托、飥,古代一种水煮的面食。 蹭蹬,失道,走错路。 狼抗,狂妄自大。 潋滟,水势浩大,水波荡漾。 落漠,马虎,粗疏。,非双声叠韵,钴 、钴鉧,熨斗。 狼狈,处境窘迫艰难。 丘八,兵。析形字 支吾、支梧,应付,对付。 附加式合成词,我们将在语法部分对词头词尾作专门的讨论,这里从略。,2.2.2重言词,上古

12、汉语重言词 诗小雅大东:“契契忧苦寤叹,哀我惮人。” 易乾:“君子终日乾乾自强不息,夕惕若厉。” 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和乐刚直也。”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固执,小人哉。” 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采盛美文哉。” 楚辞离骚:“芳菲菲香气浓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楚辞九歌:“纷总总众多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中古重言词,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搜神记卷十五:“问汉时宫事,说之了了,皆有次序。” 张鷟游仙窟:“双燕子,可可自得事风流,即令人得伴,更亦不相求。” 薛昭蕴浣溪纱:“瞥地见时犹可可不在意,却来闲处暗思量。” 王梵志经纪须平直:“经纪

13、须平直,心中莫侧斜。些些微薄利,可可恰恰苦他家。” 白居易不准拟:“篮舆腾腾悠闲一老夫,褐裘乌帽白髭须。” 杜荀鹤赠休祥和:“弟子自知心了了,吾师应为醉腾腾昏沉。”,重言名词动词,北史南阳王绰传:“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阿师是孃孃孝顺子,与我冷水济虚肠。” 北齐书杨愔传:“羊羊吃野草,不吃野草远我道。” 李贺感讽之五:“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宋书孔琳之传:“汉文一谬,承而弗革,所以前贤恨恨,议之而未辩。” 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2.2.3新兴构词方式:补充式复合词,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汉兴

14、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 世说新语识鉴:“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 北史崔挺传:“孝芬将发,入辞。灵太后谓曰:卿女今事我儿,与卿是亲。曾何相负,而内头元叉车内,称此妪须了却!” 唐欧阳炯渔父:“摆脱尘机上钓船,免教荣辱有流年。” 晋书舆服志:“始制天子服刺绣文,公卿服织成文。”,2.2.4新兴构词方式:名量式复合词,三国志蜀志张裔传:“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 宋书张畅传:“魏主有诏,语太尉、安北,近以骑至,车两在后,今端坐无为,有博具可见借。” 宋书刘钟传:“与仲德攻崇民,崇民败走,钟追讨百里,烧其

15、船乘。” 宋书刘敬宣传:“敬宣既至江州,课集军粮,搜召舟乘,军戎要用,常有储拟。” 魏书羊深传:“自天下多事,东西二省官员委积,前废帝敕深与常侍卢道虔、元晏、元法寿选人补定,自奉朝请以上,各有沙汰。”,唐刘禹锡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山薑花,茎叶即薑也,根不堪食,于叶间吐花作穗,如麦粒,软红色。” 梁书文学传臧严:“孤贫勤学,行止书卷不离于手。” 颜氏家训书证:“北土通呼物一块,改为一颗,蒜颗是俗间常语耳。” 搜神记卷一:“後人遇放於阳城山头,因复逐之。遂走入羊群。”,2.2.5超层次复合词,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

16、十而不惑。”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三引苏轼诗:“令閤方当而立岁,贤夫已近古稀年。” 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汉书刘般传:“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抱朴子内篇畅玄:“哀箫鸣以淩霞,羽盖浮於涟漪。” 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后汉书史弼传:“陛下隆于友于,不忍遏绝。” 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超层次复合词的再分析,一,跨层次凝合词 不比/不必/不曾/不宜/从而/否则/可不/可谓/可以/何不/何必/何曾/何谓/无比/无非/无怪/无须/无需/毋宁/毋庸/然而/然则/因而/再不/在乎/在于/至于/所以 局部可替换的多层短语中,经常变换的成分与

17、变换的剩余成分在结构关系上的不对应。在一个A+BC的组合中,处于上位的BC中(如“不必去”中的“必去”),C是一个自由度很大的、经常被替换的独立成分,剩余的B就和A成了这个组合的基础成分,导致结构重新分析,剩余成分AB成为一个词。图示如下: A(BC或D、E) AB(C或D、E),二,层内偏合,以后 以近 以来 以免 以内 以期 以前 以上 以外 以住 以下 以远 以至 以致 之后 之前 其中“以”“之”没有自立能力、靠前后成分夹持。由于关连词前的成分相对完整性和它本身提示下文的作用,加上某些关连组合中后续成分也比较固定,在音律等因素的支持下,它就疏远了前面的成分,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语言单位

18、。完成了层内偏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图示如下: B或C&A B或C&A &A,三,隐缺词,在一个完整的习用词语中把其中表意所需的部分隐而不说,用剩馀部分来表示这个隐去的内容,有的学者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分别称为藏头词和歇后词。 友于,指“兄弟”,出自书君陈:“友于兄弟。” 居诸,指“日月”,时光。诗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孔疏:“居、诸,语助也。”唐韩愈符读书城南:“岂不念旦夕,为尔惜居诸。” 倚伏,指“祸福”,出自老子五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唐徐夤招隐诗:“鬼神只瞰高明室,倚伏不干栖隐家。” 而立,指“三十(岁)”;秋胡戏,指“妻”;七大八,指“小”,小老婆;乘龙快,指“婿”,

19、女婿。,四,非理仿词。,台湾方言中,仿“太保”而造的“太妹”,语义结构与“太保”就不一样,“妹”表示少年女子,“保”并无相对的少年男子的意思,但它被“妹”替换了。 仿“酒吧”的“啤吧、水吧、茶吧、果吧”,“吧bar”原指小酒馆,但这些“吧”中,喝的不必是酒,可以是茶水饮料,“爵士吧、迪吧、书吧、网吧、话吧”,在提供饮料的同时,还有一项主要的服务,语义结构已不同了。 旧时军人称“丘八”是“兵”的析字格,仿词“丘九”“丘十”: 那个粗壮汉子惊奇地问:“你们带这些本本做什么?”罗四维冷冷地说:“读书人不带书带什么?”有人笑问道:“你们是丘九?是学生哥?”林珊也笑着说:“我们是丘十,是教书的。” (李

20、英敏夜走红泥岭) 汉语词汇中的非理复合词川大学报03.5人大复印03.11,2,3,中古汉语词义变化,2.3.1词的多义化 惭:愧-感激。搜神记卷二十:“仆是蚁中之王,不慎堕江,惭君济活。”苏轼仇池笔记卷下引昙秀诗:“惭愧南风知我意,吹将草木作天香。” 催:促-快。搜神记卷十七:“有三人入山,见山顶有果树,众果毕植,行列整齐如人行,甘子正熟。三人共食,致饱,乃怀二枚,欲出示人。闻空中语云:催放双甘,乃听汝去。” 乏:少-困乏-疲倦。宋书索虏传:“然被攻日久,城转毁坏,战士多死伤,余众困乏,旦暮且陷,檀道济、王仲德兼行赴之。” 宋史张觷xu传:“更迭交战,士卒饱而力不乏。”,捉。1捕捉。三国志蜀

21、马超传:“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2执掌;控制。三国志吴宗室传:“泰子秀为前将军、夏口督。秀公室至亲,捉兵在外,晧意不能平。”3驾(船)。梁简文帝櫂歌行:“妾家住湘川,菱歌本自便。风生解榜浪,水深能捉船。”4镇守。隋书长孙览传:“帝曰:公著勤诚,朕之所悉。今相州之地故用相委,公其勿辞。于是遣捉相州。”5拾取。世说新语德行:“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6收取。旧唐书黄巢传:“关之左有谷可通行人,平时捉税,禁人出入,谓之禁谷。”7介词,把。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良由画匠捉妾陵持。”,2.3.2新旧词义的发展关系 一,新义旧义并存,,枷,本为连枷,中古表示“枷锁”和“戴枷

22、锁”: 晋书石勒载记上:“腾使将军郭阳、张隆虏群胡将诣冀州,两胡一枷。”北史厍sh狄干:“其子尝啖宫厨饼,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二百,步送还京。” 人才,原指人的才能,中古产生: 1,有才学的人。抱朴子逸民:“褒贤贵德,乐育人才。”2,人的容貌。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楷人才寝陋,兼无德行。”,二,新义存旧义亡,钞,本为叉取,抢掠,中古产生了“抄写”义: 抱朴子内篇金丹:“余今略钞金丹之都较,以示后之同志好之者。”宋书傅隆传:“谨于奉公,常手抄书籍。” 生活,本为生存义,中古产生: 1,生计,境遇。宋书索虏传:“彼年已五十,未尝出户,虽自力而来,如三岁婴儿,复何知我鲜卑常马背中领上生活。”2

23、,过活。魏书胡叟传:“家于密云,蓬室草筵,惟以酒自适。谓友人金城宗舒曰:我此生活,似胜焦先,志意所栖,谢其高矣。”,三,旧义存新义亡,恼,本为恼恨、恼怒,中古产生“招惹”义: 唐李白赠段七娘:“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想象,本为设想,中古产生“仿佛”义: 唐李白淮南对雪:“飘飘四荒外,想象千花发。”,四,多个新义有存有亡,快,本为快乐义,中古产生: 2、3义存,1、4义亡。 1,爽直。旧唐书张延赏传:“武人性快,若释旧恶于杯酒之间,终欢可解。” 2,锋利。北齐书方伎綦母怀文:“今襄国冶家所铸宿柔铤乃其遗法,作刀犹甚快利。” 3,迅速。世说新语汰侈:“彭城王有快牛,至爱惜之。” 4,

24、能。唐居易有感:“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张相汇释:“快,犹会也,能也。”,人物,原指民众或泛指人。1、6存,2、3、4、5亡。,1有影响的人,人才。三国志蜀许靖传: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 2别人。后汉书第五伦传:“不交通人物。” 3品评人。三国志魏武帝纪“唯梁国桥玄”裴注引续汉书:“玄字公祖,严明有才略,长于人物。” 4人的品格。唐李肇国史补卷中:“贞元中,杨氏、穆氏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 5人的外貌风度。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卢虽人物甚陋,观其文章有首尾。” 6人物题材的画。宋苏轼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丹青久衰工不艺,人物尤难到今世。”,五,旧义

25、新义都亡,先进,原指前辈,或指首先仕进。 汉书萧望之传:“始育与陈咸俱以公卿子显名,咸最先进,年十八为左曹,二十余御史中丞。” 中古有先行义: 唐元稹奏制试乐为御赋:“于是屏造父,命后夔;或无声而至矣,或先进以导之。”,2.3.3社会发展影响词汇,工商业的影响 铺,唐律疏议卷四:“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沽卖之所为店。称之类者,铺肆、园宅,品目至多,略举宏纲。” 行,1集市中店铺。唐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上“小者坐列贩卖”:“列者,若今市中卖物行也。”唐会要卷八六:“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两京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2行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

26、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工商业的影响(2),团,专售某类商品的集市。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行:“又有名团者,如城南之花团,泥路之青果团,江干之鲞团,后市街之橘子团是也。” 作,1工程。三国志魏志孙礼传:“时李惠监作,复奏留一月,有所成讫。”2作坊。新唐书韦伦传:“伦以荫调蓝田尉,干力勤济,杨国忠署为铸钱内作使判官。”3手工业或艺人。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行:“其他工伎之人,或名为作,如篾刃作、腰带作、金银镀作、钑s用金银等在器物上嵌饰图案和文字作是也。”,科举用语,科目,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 秋试、秋举、秋贡、秋赋、秋闱,唐宋州府秋季举行的选拔省试人员的考试。 春选、春闱、省试,唐宋由尚书

27、省礼部主持的考试,后称会试。 廷试、殿试,省试中试后,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的面试。 科场,科举考试的场所。 别头,科举考试为避嫌疑而另设的考场。 春关,唐宋科举进士登记入选,也指所发的证明。,科举用语(2),策目、策题,科举策试用的题目。 口试、墨试,科举考试的口试和笔试。 口义、墨义,科举考试中口头和书面回答经义。 策举,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 秋课,士人习举业的课卷。 秋卷,唐落第举子过夏课读期间所作的诗文。 榜帖,科举录取的报单。 春榜,科举春试中试的榜。 解榜,唐宋乡试中试的榜文。 科名,科举考试的功名。,科举用语(3),举子,科举应试人。 进士,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 必先,唐代科举应

28、试者互称,也称下第的同人。 前辈,唐代科举中试的人。 前进士,唐代及第尚未授官的进士。 座主,科举主试官。 解,唐宋由州县推荐举进士者入京。 乡贡,唐代不经学馆考试由州县直接推荐科举的考生。 解元、解头,科举乡试第一名。 解副,唐代乡试第二名。,科举用语(4),甲第、乙第,科举考试的第一等和第二等。 及第、登第、登科,科举中试。第,指榜上的甲乙次第。 落第、下第,科举未中试。 榜头,科举发榜名列前茅。 状元、廷魁,殿试第一名。 榜首、榜元,唐宋科举会试第一名。 榜眼,宋科举会试第二名。 色目人、榜花,宋因姓氏生僻被科举录取的人。 驳放,取消科举中试者的资格并作罢黜。,2.4外来词,汉民族与使用

29、其他语言的民族历来有密切的交往,语言接触中的外来影响持续不断。 在语言接触中,站在外语的角度来看,本语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是外语原文影响下的产物。 不同在于,有些本语词与外语词在语义上直接对应,它们之间的转换,并不引起本语的词汇变化;而有些外语词表达的概念在本语中没有可以直接对应的词语,于是在引入外来概念的同时引入了外语词,引起成为本语词汇的新成分,借词。,2.4.1非佛教的外来词,先秦:狻麑狮子,梵语或粟特语(尔雅)、骆驼匈奴语(逸周书)、猩猩匈奴语(尔雅)、师比带钩,匈奴语(战国策)。 两汉:苜蓿伊兰语或大宛语(史记)、葡萄大宛语(史记)、石榴伊兰语或波斯语(博物志)、琥珀突厥语或波斯语(

30、汉书)、径路宝刀,匈奴语(汉书)、摩尼宝珠(道行般若经)、琉璃(盐铁论)、胭脂匈奴语(史记索隐)。 中古:八哥鸲鹆,避李煜讳,匈奴语、菠薐尼泊尔语(新唐书)、胡荽伊兰语(齐民要术)、吉贝棉花,梵语或马来语(梁书)、茉莉梵语或叙利亚语(南方草木状)、西瓜女真语(新五代史)、玻璃波斯语或梵语(酉阳杂俎)、可汗最高统治者,突厥语(木兰诗)、可贺敦可汗妻(北史)、柘枝舞蹈名,波斯语(唐诗)。 南方的借词:仁频马来语或印尼语(上林赋),槟榔(朝野佥载). 意译加标识非外来词:胡饼、胡床、胡鼓、胡瓜(黄瓜)、胡姬、胡笳、胡椒、胡麻(芝麻)、胡琴.,2.4.2佛教引入的外来词,全译: 比丘、比丘尼、刹那、阿

31、弥陀、罗刹、南无、涅般、菩提、般若, 省译: 佛(佛陀)、魔(魔罗)、和尚(乌波底夜耶)偈(偈陀)、钵(钵多罗)、袈裟(袈罗沙曳)、劫(劫波)、罗汉(阿罗汉) 音译中的一词多译: 夜叉阅叉药叉、浮图佛图浮屠、 塔塔婆窣堵坡、沙门桑门、 绝偈偈佗(偈陀、偈他),几个词用同一个汉语形式音译,浮图 1,佛。Buddha。后汉书西域传:“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 2,佛塔。Buddhastupa。北魏吉迦夜、昙曜杂宝藏经卷五:“妇追忆夫,愁忧苦恼。以追忆故,修治浮图及与僧坊。”隋闍那崛多佛本行集经卷二:“时彼比丘亦生心念:我今可以此摩尼宝安置浮图承露盘上,作於宝瓶。生此念已。至於塔

32、所。”也指寺庙。晋僧伽提婆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五:“即於山中化作浮图,园果树木皆悉备具。”,刹,1,刹多罗,地方、国界。Ksetra。三国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一:“昔吾锭光佛前愿得道力,反覆众海指擢须弥,震动天地又移诸刹。” 2,相轮。佛塔顶部的饰物,佛寺。laksata。六度集经卷八:“诸天佥然齐声而云:吾当作刹。时有长者子,名曰贤乾,以微柴插其地曰:吾刹已立矣。”晋法矩、法立法句譬喻经卷二:“有五百猕猴,见诸道人,供养塔寺,即便相将至深涧边。负辇泥石,效作佛图,竖木立刹,巾幡系头,旦夕礼拜,亦如道人。”也指寺庙或佛塔。 3,刹那。Ksana。南朝梁沈约千佛颂:“一刹靡停,三念齐往。”,音译与意译

33、并出,比丘、苾刍、苾蒭、煏刍、备刍、比呼:除恶、除馑、乞士、乞士男、熏士。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比丘者梵有三名,或云比呼,或云苾刍,或云比丘,此无正译。义翻有三,谓怖魔、破恶及乞士。” 菩萨:开士。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者,多指有道心未出家的人。佛成道前也称菩萨。梵文Bodhisattva。 梵志:逝心。出家修行的人。指婆罗门或其它异教的修行者。梵语Branhmacarin的半音半意译。 沙门:息心。出家修道的人。梵语ramana。 优婆塞:善男子、清信士、贤夫。居家奉佛的男子。梵文upsaka。 优婆夷:善女人。居家奉佛的妇女。梵文upsik。,音译似意译,三昧,也译作“三摩地”,意译作“等持”“

34、定”,梵文samdhi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后来引申指事物的要诀,是一个单纯词,而不是复合词。,2.4.3外来影响引发的汉语词汇变化,1,纯音译。用汉语的形式附会外语形式,并且表达外语词的意义,形式没有可分析性。 2,音译兼意译。A记音兼表义,如 “祗洹”作“祗园”,园记音表义;B半音半意译,如“五旬”作“般遮旬”(意译五通);C音译又意译,如 “众僧”(音译“僧”“僧伽”,意译“众”“大众”) ;D音译加表意语素,如“盐王”(阎罗)。 3,仿译。逐一对译外语词语素,外语刺激下用汉语材料和规则创造的新词。 4,翻译引发的词义引申。把外来概念与本语比附,增加汉语词的引申义。 5,新创的

35、意译词。完全用汉语的理解表示外来的概念。,2.4.3.1佛教的意译词,1新形新义。利用汉语语素新创意译词。 慈悲、道场、地狱、烦恼、方便、合掌、金刚、苦海、轮回、平等、如来、三生、世界、世尊、习气、小乘、因明、圆满、真谛、转变。 2旧形新义。A新词与旧词偶然同形: 法门、法事。法,佛法。门,途径。事,佛教活动。*法旧指礼法,天子南面而治,故南门为法门,合乎礼法的事为法事。 六度,度,波罗蜜的意译,借用道教度世成仙概念。*天地春夏秋冬为阴阳六度,度指制度。 三乘,佛教小乘、中乘、大乘,喻佛教运载众生解脱烦恼到达彼岸的方法。*古代下大夫有贰车三乘的定制。,B为汉语词附加新义 (翻译引发词义引申、灌

36、注新义):,布施:施恩惠于人/供给僧人财物。 幢:一种旌旗/柱状标帜。 精进:精明上进/毗梨耶,坚持修善断恶不懈怠。 咒:祝祷/陀罗尼,真言。 居士:有才德不仕/受戒未出家。 如意:符合心意/阿那律,爪杖。 智慧:/波若,超越世俗把握真理。 众生:人和一切动物/萨埵、有情。 庄严:整治行装/装饰。,阴:妨碍人得道的感知。梵文Skandha,原指积聚、类别。从生因缘老死忧悲苦不可意恼生,如是为具足最苦阴。安世高人本欲生经 著:贪恋喜好(的事物)。诸著是谓为欲。安世高七处三观经 漏:妨碍人得道的思想意识;烦恼。何等为当知漏?谓有三漏:一为欲漏,二为有漏,三为痴漏。安世高漏分布经 染:使人产生欲望的

37、外界因素。以是故诸染为欲。安世高七处三观经 流:外界的不良影响。智者见者,比丘,为得流尽,不智者不见者流不得尽。安世高一切流摄守因经 尘:不正确的思想。复有天与人二千人,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安玄法镜经 垢:不正确的思想。垢除缚解,皆得罗汉。昙果、康孟详中本起经,佛教活动影响汉语词义发展 非翻译因素,觉悟,睡醒、自觉悔悟,引申为领悟佛理。南朝宋谢镇之与顾道士书:“若深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有生为大梦之主,则思觉悟之道,何贵于形骸。” 灯,比喻佛法,唐杜甫望牛头寺:“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俗,风俗、平庸,引申为世俗。宋书夷蛮传:“于是设诸条禁,自非戒行精苦,并使还俗。”,2.4.4音译、仿译和意

38、译,音译词受外来影响,用新的形式表示新的意义,是词汇的借入成分(借词)。 在仿译复合词和翻译引发的词义引申中,外来影响主要作用于词语的意义,而不是形式,仿译词的构成符合本语的构词规则(摩诃衍:大乘,梵文mahyna),是本语可能自然发生的组合,也可以看作是外来影响下基于本语的语用创新;翻译引发的词义引申也是外来影响下的词汇变化。,意译是翻译的最佳选择,意译采用本语的词汇成分,利用大众已有的语言经验来完成表达,较之字面上不可分析的音译,更有利于交流和沟通。如:曼荼罗坛/道场 有些音译形式再加上汉语表意语素以便意义明确,如:隙叶罗锡杖(音译加表意成分) 一些与汉语词汇习惯相差较大的音译形式,如超长

39、的音译形式,不容易融入汉语,因此,音译的“怛萨阿竭(怛萨、怛萨阿竭陀)”虽然在汉代有很高的使用率,但后来还是被意译的“如来”所取代。,意译表意不完备而不如音译 “比丘”的意译,内涵复杂的概念,意译往往顾此失彼而不确切,音译虽不表意,却避免误会,利于阐发: 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著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如佛说。有人能剃头著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渐渐断结离苦入涅槃。(

40、后秦鸠摩罗什大智度论卷三),“比丘”的意译,时佛在众中央坐,佛告除馑众、除馑女、清信士、清信女,今是四部为证。(三国吴支谦大明度经卷二) 又若阿难,若有毁除士、毁除女、熏士、熏女,诸天龙神、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若非人来到尔所,如来至真如在燕坐,汝当为说如是道教。(晋竺法护诸佛要集经卷上。) 除馑,渠镇反。旧经中或作除士、除女,或薰士、薰女,今言比丘、比丘尼,是也。(一切经音义卷十玄应明度无极第一卷音义) 除馑,勤靳反。旧经中或言除士、除女,亦言堇士、堇女,今言比丘、比丘尼也。案,梵言比丘,此云乞士,即与除馑义同,谓除六情饥断贪欲染也。以善法堇修,即言堇修士堇女也。(堇,当作薰。一

41、切经音义卷十六玄应法镜经卷上音义),“比丘”的意译和阐释,苾刍,梵语也,是西天草名,具五德,故将喻出家人。古三释比丘者,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有翻者,翻云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唐湛然维摩经略疏卷一) 师云:苾刍所以不译者,盖含五义故。一者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此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宋道诚释氏要览卷上) 音译的“苾刍”从意译的角度作阐释。,意译词义不明而不如不表意的音译,有些意译词的汉语常用

42、义与佛教义容易相混,在这种情况下,音译词的专有性,有助于它的流传和使用,比如 “僧”意译为“众”“大众”,但“众”和“大众”也指佛教群体以外的各种群体,不如“僧”。 有些意译词本身意义不明,如用“应器”翻译盛食器ptra,不如音译的“钵”。或时行者,若在郡在县在聚亦馀处,依行清朝起,著衣持应器入郡县求食。安世高长阿含十报法经 若有除馑者,未下正道,或积聚法衣,或积聚应器,是以彼除馑,用无上正真道开导之。安玄法镜经,有些意译的系统性不足,而不能取代音译。,如声闻四果,初果“沟港”,把初入道比作河沟,与江湖海洋相对,形象性强,但其它三个果位的意译形式(频来、不还、应仪无著、无所著)没有采用水域名作

43、比喻,处在同一序列而表意互不照应,可解度低。 后来把“沟港”改译“预流”、“频来”改译“一来”“一往来”、“不还”改译“不来”、“应仪”改译“应供”等,都没解决表意的系统性,反而纷乱不堪,不如音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音译词的生命力,1,表达佛教一些基本或常用概念,使用率高; 2,符合汉语词汇的一般要求,比如双音为主,也有一些单音和三音。 3,文献传承的影响,不少音译词在早期佛经中有广泛使用,为后世佛教徒所接受。 4,一些高频使用的音译词在语用中跟其它成分组合,具有了一定的构词能力,加强了它们在汉语词汇中的地位。 5,音译词强烈的外来色彩,昭示文化本源,满足使用者的朝圣心

44、理。 音译和意译各有所长,各有所宜。,外来成分的基本特点,大量的外来成分,导致佛经用语与一般中土文献用语之间出现距离,不过,佛经用语中的外来色彩,主要在于表达汉地汉语中本来没有的、特殊的外来事物方面,尤其以专名为主。 一些特定的词语,在汉语中只有音译形式,它们中大多是使用率非常低的专名,只有少数属于佛教中高频使用的基本词语。 许多词语,都既有音译也有意译,包括人名这样的专名,更有不少只有意译没有音译的外来成分。 应该承认,早期的佛经翻译者是非常重视用尽量汉化的表达方式来达到传播佛教的目的。,2.4.5语用中的词语形式变化 妙法莲花经敦煌变文集妙法莲花经讲经文,窃闻妙法莲花经是南阎浮提众生病之良

45、药。(p494) 情存妙法花经,转更心生恭敬。(p500) 我有大乘,名妙法莲花。(p488) 一个世尊来出世,一遍宣扬妙法经。(p499) 有何意,舍荣花,刚要求闻妙法花!(p490) 谁人解讲法花经,万劫千生终不负。忽若便能谈妙法,身充奴仆不相违。(p491) 我有莲花中道经,世间之中应罕有。(p498) 闻佛号兮受持,得莲经囗兮讽转。(p488),合掌,旧题汉佚名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一:“合掌白佛言。”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央掘魔罗经卷二:“澡手合十指,顶礼佛舍利。”又中阿含经卷二一:“合十指掌,请诸上座。”后秦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卷六:“合十指爪,以偈赞佛。”又卷七:“净藏净眼合十指爪掌白母。”北

46、魏瞿昙般若流支不必定入定入印经:“此福胜彼过阿僧祇,何况复有合十爪掌。”隋阇那崛多四童子三昧经卷上:“或合爪掌涕泪交流而复号哭。”新唐书傅奕传:“瑀不答,但合爪曰:地狱正为是人设矣。”全元散曲赵彦晖醉中天嘲人右手三指:“把盏难舒手,施礼怎合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二:“一好女至,合什作礼,请问法要。”,2.4.6来自译经的成语,晋佛陀跋陀罗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若於佛法中,其心随平等,入不二法门,彼人难思议。” 汉支谶阿閦佛国经卷上:“诸不可计无央数、不可思议无量世界中,诸佛天中天今现在说法者,唯天中天。” 汉支谶般舟三昧经:“汝所以能作是问者,汝乃前世过去佛时所作功德常有大慈大悲所致。”

47、 隋阇那崛多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九:“今复更有精进之人,功德圆满,菩提行备,以具足得三十二相。” 北凉昙无谶悲华经卷三:“而於其中常得六根清净,即於生时得无漏,喜受於快乐,自然成就一切善根。” 汉康孟详修行本起经卷上:“勇猛精进,一心思微,学圣智慧,仁活天下。”,中国佛教徒创造的成语,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若有意,自救不了。云:既无意,云何二祖得法?师云:得者是不得。云:既若不得,云何是不得底意?师云:为尔向一切处驰求,心不能歇,所以祖师言:“咄哉丈夫,将头觅头,儞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 宏智禅师广录卷三:“上堂云:六户不掩,从教万法通同;四衢无踪,祇么一尘不受。”大觉禅师语录卷中:“所以一尘不染之者趣向无门,滴水不沾之人瞻仰有分。” 坛经:“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日。”,2,5,中古汉语的同义词,2.5.1不同词意义引申造成同义 疾患。疾,病。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