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本科神经功能对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79580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PPT 页数:163 大小:1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本科神经功能对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级本科神经功能对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级本科神经功能对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级本科神经功能对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级本科神经功能对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级本科神经功能对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本科神经功能对ppt课件.ppt(1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教研室 主讲:王东吉,目的要求: 掌握: 1、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2、躯体痛的类型与特点,内脏痛的特征和牵涉痛 熟悉: 1、脊髓的感觉传导通路;丘脑核团的分类, 2、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 了解: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产生过程:,一、中枢对躯体感觉分析,浅感觉传入通路:传导痛温觉和轻触觉(粗略) 深感觉传入通路:传导本体觉和深压觉(精细),深感觉,浅感觉,躯体感觉,(一

2、)传入通路,1、脊髓-丘脑前传入系统,浅感觉传导通路: 痛觉、温觉脊髓后角脊髓丘脑侧束丘脑感觉接替核 触觉、压觉脊髓后角脊髓丘脑前束丘脑感觉接替核 深感觉传导通路: 精细触压觉、本体感觉脊髓后索上行薄束核、楔束核 内侧丘系丘脑后外侧腹核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三级换元接替: 初级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 二级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或脑干中 三级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丘脑,丘脑: 是各种感觉(除嗅觉外)的总转换站。 内侧丘系: 传导精细触觉、本体感觉。 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觉、压觉。,痛觉、温觉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对侧脊髓丘脑束 相邻上行丘脑后内侧腹核 触

3、压本体觉三叉神经主核交叉对侧三叉丘系丘脑 后内侧腹核,传导路特征: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 脊髓半离断:对侧浅感觉功能障碍;同侧深感觉功能障碍 脊髓空洞症:病变局限中央管前,出现痛温觉(相应节段 双侧皮节障碍)与粗略触压觉(不受影响) 分离现象,头 面 部, 感觉接替核 联络核 髓板内核群,丘脑细胞群分类:,2、丘脑的核团,功能: 除嗅觉外是各种感觉传导换元接替站 进行感觉的粗糙分析与综合,丘脑的主要核团,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 (特异性投射核),功能特点: 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

4、,后外侧腹核:接受来自躯干四肢的传入纤维 后内侧腹核:接受来自头面部的传入纤维 内、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听觉和视觉纤维,功能特点: 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特异性投射核),丘脑前核:接受下丘脑乳头体来的纤维投射皮层扣带回参与内脏活动调节 丘脑外侧核:接受小脑、苍白球来纤维投射皮层运动区参与运动调节 丘脑枕:接受内、外侧膝状体来的纤维投射皮层顶枕颞参与各种感觉联系功能,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非特异性投射核),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经多突触接替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

5、层,功能特点: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3、丘脑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概念:丘脑(第一、二类特异性核) 沿特定途径点对点投射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神经通路 特点 三次更换N元 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 沿特定途径传导(有专一性) 投射纤维与皮层四层大锥体细 胞胞体发生突触联系 其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 统的上行激醒作用 功能 引起特定的感觉 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概念: 各种感觉传入信息脊髓上传至脑干网状结构发出侧支多次换元后发出纤维达丘脑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6、 弥散地投射皮层广泛区域的神经通路 特点 多次更换N元 投射区广泛(非点对点关系) 无专一性 投射纤维与皮层各层细胞树突发 生突触联系 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 物的作用原理) 功能 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头端(上行激醒作用)破坏:昏睡不醒,(二)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区,本体感觉区,1、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3-1-2区) 感觉投射规律: .交叉投射:(头面部是双侧性) .倒置分布:(头面部是正立分布) .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 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如 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 功能:定位明确,感觉清晰,

7、感觉柱(sensory column) 感觉皮层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同一柱内的神经元 感受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 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 一个柱兴奋时, 相邻柱抑制 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具普遍性), 感觉皮层的可塑性(plasticity) * 现象(phenomenon): 长期废用(如截肢), 原代表区为他区占领 切除某代表区, 原感觉投射到该区周围 训练使感觉灵敏, 原代表区将扩大 同样发生在其他皮层如视皮层 盲人、聋人其他感觉增强 * 意义(significance):大脑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第二感觉区(somatic sensory area ) 部位:中央前回与脑岛之

8、间 面积:远较第一感觉区小 特征:正立, 双侧性投射 各部分代表区不很完善和具体 切除后并不产生显著的感觉障碍 可能接受痛觉传入的投射 2. 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代表区 本体感觉(即深感觉):位置觉和运动觉 部位:中央前回(4区),(三)躯体感觉 1. 触-压觉(touch & pressure sensation) 两条途径传入, 中枢广泛受损才完全阻断 两个系统中传导的触-压觉类型不同:,2. 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 来源:肌肉、肌腱、骨膜、关节等 感受:躯体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等 投射:小脑; 大脑皮层 功能:与其他感觉配合, 共同协调运动 3.

9、 温度觉(temperature) 包括冷、热感受器, 冷点热点 敏感度与皮肤感受器分布密度有关,4. 痛觉(pain) 体表快痛(fast pain)和慢痛(slow pain) 痛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致痛物质 许多痛觉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深部痛(deep pain) 部位: 骨、骨膜、关节、 韧带、肌、肌腱 特点: 一般为慢痛, 表现为 定位不明确, 可伴内脏活动改变 缺血性疼痛: Lewis P因子 可能是K+ 牵涉痛: 可有 (见后面),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 1. 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 自主神经(交感和副交感) T7L2, S24, , , 第1、2感觉区, 运动辅助

10、区, 边缘系统 2. 内脏痛的特点 定位不明确 发生缓慢, 持续时间长,慢痛,有时剧痛 对牵张刺激敏感, 对切割、烧灼刺激不敏感 易产生不愉快情绪, 常伴内脏活动改变,3. 体腔壁痛 如:胸膜炎、腹膜炎 4. 牵涉痛(referred pain) 概念: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此现象称牵涉痛。 临床常见牵涉痛 机制:会聚学说 易化学说,会聚学说: 体表和患病内脏的痛觉纤维经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侧脊髓后角胶状质的层(层接受双侧传入-对侧疼痛),再经同一通路传至大脑,大脑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误将内脏痛判为体表痛。,易化学说: 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持续传入,提高邻近躯体

11、感觉N元的兴奋性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过敏)平常不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患病内脏,课后复习思考题 1.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2.丘脑的核群分类及其功能。 3.第一体感区感觉投射有哪些特征? 4.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有何不同? 5.何谓牵涉痛?是怎样发生的?有何临床意义?,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目的要求: 掌握: 1、最后公路、运动单位、脊休克、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等重要概念。 2、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控制 3、脑干对肌紧张调节 4、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熟悉: 1、脊髓和脑干的运动神经元 2、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

12、了解:脊髓、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N元支配梭外肌 脊髓前角运动N元支配梭内肌 脊髓前角运动N元支配梭外肌和梭内肌。,皮层各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躯干、四肢、头面部皮肤、肌肉、关节等外周传入信息,脊髓前角运动N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最后公路,骨 骼 肌 纤 维,脊髓前角运动N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运动神经元: 大运动神经元:其轴突支配梭外肌(位于肌梭外骨骼肌纤维)中的快肌纤维。 小运动神经元:其轴突支配梭外肌中的慢肌纤维。 运动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Ach.,运动神经元: 胞体较运动神经

13、元小,其轴突支配梭内肌(位于肌梭内的特化肌纤维)。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高,受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常有高频持续放电,以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运动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ACh。,(二) 运动单位(motor unit): 指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运动单位的大小取决于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数目。一般是肌肉愈大,运动单位数也愈大。,1)大运动单位: 如:一个支配四肢肌肉的运动神经元 可支配肌纤维数目达2000根。该类 运动单位有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2)小运动单位: 如:一个支配眼外肌的运动神经元可 支配肌纤维数目仅6-12根。该类运 动单位有利于肌肉进行精确的

14、运动。,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一个姿势调节系统,该系统分散在脊髓至大脑皮层的各级水平。 脊髓可以完成很多反射功能,但经常受到高位中枢的控制,其自身功能不易表现出来(脊休克加于说明)。 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有调节肌紧张的活动区,不仅能维持正常的肌紧张,还能整合完成多种姿势反射。,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一)脊髓的调节功能 案例:体操运动员桑兰,在1998年7月,代表我国参加美国举行的第四届友好运动会赛前训练时失误,头先着地,造成第6和第7颈堆开放性骨折,四肢和胸以下躯体失去知觉和运动功能。 提问: 1、脊髓反射有那些类型? 2、脊髓对躯体运动的平衡如何调控?与其他高级中枢的运动功

15、能有何关系? 3、基于脊髓反射功能特征应如何进行脊髓损伤后的康复?,1.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在脊髓第五颈段水平以下切断脊髓)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发汗反射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原因:脊髓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进入兴奋性极度低下状态。 特点: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恢复: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如: 蛙仅数分钟;狗需数天;人则需要数周至数月才能逐渐恢复。 恢复过

16、程中,先恢复简单、较原始的反射如:屈肌、腱反射等;慢恢复复杂反射如:对侧伸肌、骚爬反射等。 离断面水平以下的知觉和随意运动能力将永久消失。,(1)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肢体屈曲。 意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对侧伸肌反射: 在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刺激强度加大,则在同侧肢体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的伸展。这是一种姿势反射。 意义:在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持身体平衡。,(2)牵张反射 1)概念: 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stretch r

17、eflex)。,2)牵张反射的类型:,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概 念: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 生的牵张反射 表 现:快速明显收缩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肘反射,腱反射(tendon reflex),包括,肌紧张 (muscle tonus),特点,了解神经系统某些功能状态 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 若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意义,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 反射时很短, 耗时约0.7ms。,特点: 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 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缓慢、 持续、轻微的交替收缩,不易疲劳。,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概念: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

18、引起 的牵张反射 表现:缓慢而持续交替收缩,意义: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姿势 反射的基础;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 状态。 如:人体直立时,由于头部及支持体重的关节 受到重力作用而趋于弯曲,从而牵拉骶棘 肌、颈及下肢等抗重力肌反射性地收缩, 肌紧张增强,抬头、挺胸、伸腰、直腿, 以维持直立姿势。 若: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则无法维持身 体的正常姿势。,牵张反射的感受器,肌梭为牵拉刺激,是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属本体感受器。其功能:发动牵张反射,肌梭外层为一结缔组织囊: 囊内: 有6-12根梭内肌纤维;梭内肌收缩成分位于纤维两端,感受装置位于其中间部,两者呈串联关系;当收缩成分收缩时,感

19、受装置对牵拉刺激敏感性将提高; 囊外: 为一般肌纤维即梭外肌纤维,肌梭的结构:,肌梭(muscle spindle),肌梭的传入和 传出神经: A.传入神经: a类(12-20m):以螺旋末梢缠绕在核袋和核链纤维的感受装置部位; 类(4-12m):以花枝样末梢缠绕在核链纤维的感受装置部位;,B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发出的传出纤维(12-20m)支配梭外肌;与肌梭呈并联关系 运动神经元发出的传出纤维(2-6m)支配梭内肌;与肌梭呈串联关系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和梭内肌,梭内肌纤维有两类: 是呈板状末梢,支配核袋纤维。 是呈蔓状末梢,支配核链纤维。,肌梭内的感受装器:,螺旋 末梢,是牵张反射的感受

20、装置,兴奋由Ia类N纤维传入。,花枝末梢,可能与本体感觉有关,兴奋由类N纤维传入。,牵张反射机制,传入冲动,肌梭兴奋性,肌梭张力,梭外肌收缩,a传入冲动,肌梭敏感性、兴奋性,牵拉肌梭螺旋末梢,梭内肌收缩,N元兴奋,N元兴奋,N元兴奋梭外肌收缩,牵张反射(-环路),对抗牵拉,如膝跳反射: 叩击肌腱 肌肉受到牵拉刺激 肌梭兴奋性 Ia类和类 N纤维传入 运动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 (牵张反射),腱器官 (tendon organ) 肌腱胶原纤维间与梭外肌串联 腱器官与肌梭的比较,小结: 牵拉肌肉时肌梭首先兴奋而引起牵张反射; 若牵拉过度则兴奋腱器官而抑制牵张反射,以防止肌肉被过度牵拉而受损。,(二)脑

21、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1.脑干对肌紧张 的调节 电刺激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不同区域,观察到存在有抑制或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 分别称:抑制区 易化区,(1)易化区和抑制区 易化区: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分、 脑桥被盖、中脑中央灰质及被盖、下丘脑和 丘脑中线核群、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等 与抑制区相比,活动较强,在肌紧张平 衡调节中略占优势。 抑制区: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分 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等,(2)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机制,抑 制 区,易 化 区,网状结构背外侧部 (脑桥被盖中脑中央灰质及被盖等),网状结构腹内侧部,部 位,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 (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

22、),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 (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上级中枢,下传通路,作 用,特 点,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 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网状脊髓束 抑制N元兴奋性 肌梭敏感性 肌紧张和肌运动,网状脊髓束 加强N元兴奋性 肌梭敏感性 肌紧张和肌运动,(3)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明: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横断脑干切线,去大脑僵直发生原因:,是因为较多的抑制系统被切

23、除,特别是切断了来自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僵直:高位中枢下行作用运动神经元活动肌梭传入冲动运动神经元活动 若切断脊髓后根,消除肌梭传入冲动,僵直消失。 去大脑僵直(-僵直)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通过网状-脊髓束来完成。,去大脑僵直产生机制有两种:,-僵直:高位中枢下行作用脊髓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活动。若在上述切断后根的去大脑猫,再切除小脑前叶,僵直再现即为-僵直;在此基础上再切除第8对脑神经,消除半规管、前庭传至前庭核的冲动,-僵直再次消失,更说明是-僵直。 通过前庭-脊髓束来完成。,去大脑僵直产生机制

24、有两种:,人类: 蝶鞍上囊肿去皮层僵直 中脑疾患-去大脑僵直,临床:中脑受压(血肿、肿瘤)、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若出现去大脑僵直表明病变侵袭到脑干,是预后不良的信号,2.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了解) 状态反射 迷路紧张反射 颈紧张反射 翻正反射 (三)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了解) 去皮层僵直 跳跃反应 放置反应,三、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随意运动发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设想,设计,执行,随意运动,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节,皮层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中央前回,运动前区,脊髓小脑 (小脑半球中间部),运动传出通路,运动,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的示意图,特征:交叉支配: (头面部-多

25、为双侧,下部面肌和 舌肌-对侧) 倒置分布: (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 精细正比: 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正比: 功能定位精确:,1、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运动区,其他运动区,辅助运动区,(两半球纵裂内缘及扣带回4区之前),设计运动动作,部位: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功能: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4区) 肢体远端肌,(6区) 肢体近端肌,双侧支配,第二运动区等,(第1、2体感区、5、6、7、8、18、19区),协调随意运动,(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2、运动传导通路及其功能,运动传导通路,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侧束 前束:,皮质脑干束: 皮层运动区发出纤维经内囊中途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皮质脊髓束:

26、皮层运动区发出纤维经内囊、延髓锥体下行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在延髓锥体处: 80%纤维跨中线交叉到对侧沿脊髓外侧索下行组成皮质脊髓侧束(较新)其纤维止于脊髓前角外侧运动神经元 侧束:纵贯脊髓全长 特点:单突触联系 功能:控制四肢远端的肌肉,与精细的 、技巧的运动有关。 破坏:选择性破坏皮质脊髓侧束,人和 灵长类动物都将失去四肢远端肌 肉精细的、精巧的运动控制能力。, 皮质脊髓束在延髓锥体处: 20%纤维未交叉沿同侧脊髓前索下行组成皮质脊髓前束(较古老)与中间神经元接替其纤维止于脊髓前角内侧运动神经元 前束:只降到脊髓胸段 特点:多突触联系 功能: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与维持姿势

27、和粗大运动有关。 损伤:皮质脊髓前束,四肢近端肌肉失去神经 控制、躯体平衡的维持、行走和攀登均 发生困难。,其功能与皮质脊髓侧束相似,参与远端肌肉的精细运动的调节。,皮质脊髓束发出侧支与运动皮层的纤维经脑干某些核团接替后又组成:,顶盖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其功能与皮质脊髓前束相似,参与近端肌肉的粗略运动和姿势的调节。,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软瘫和硬瘫 关于巴宾斯基征 关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关于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 经元,软瘫与硬瘫 运动传导通路损伤后表现形式,柔软性麻痹(软瘫): 临床上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或周围性瘫 见于脊髓或脑运动神经元损伤。如:脊髓灰质炎, 痉

28、挛性麻痹(硬瘫): 临床上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硬瘫不准确)瘫或中枢性瘫。如:内囊出血引起的中风 高位中枢运动控制系统包含姿势调节系统、运动传出通路和小脑运动调节系统。如: 姿势调节系统损伤为硬瘫 单纯运动传出通路损伤 为不全性麻痹,运动能力减弱和受累肌张力降低。 小脑损伤运动协调功能障碍,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区别 类 型 上运动N元麻痹(硬瘫) 下运动N元麻痹(软瘫) 麻痹范围 较广泛 常较局限 随意运动 丧失 丧失 肌 紧 张 张力过强、痉挛 张力减退、松弛 腱 反 射 增 强 减弱或消失 浅 反 射 减弱或消失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阳性 巴彬斯基征阴性 肌 萎 缩 不明显

29、明 显 产生原因 姿势调节系统损伤 脊髓或脑运动神经元损伤,注:上运动神经元指管理脊髓运动N元的所有上位N元(包括 姿势调节系统、运动传出通路和小脑运动调节系统);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和脑干运动N核发出轴突并直接控 制骨骼肌活动的运动N元。,人类皮质脊髓侧束损伤后可出现: 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阳性体征 检查方法:被检者下肢伸直,检查者轻划足跖外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屈,其他四趾外展呈扇形散开。提示皮质脊髓侧束受损。本质上是屈肌反射,因为刺激加强时,还可伴有踝、膝、髋关节屈曲。正常时屈肌反射受高位中枢抑制,不易表现出来。婴儿因皮质脊髓束发育不完全、成人深睡和麻醉状态下也可表现为

30、阳性。,皮层脊髓束,皮层脑干束,脊 髓,延髓锥体,内 囊,(4、6、3-1-2、5、7区),大 脑 皮 层,旁锥体系,皮层起源锥体外系,锥体外系,(运动皮层+感觉皮层),皮层下中枢,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系统皮层起源部位多有重叠 纤维广泛联系,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类 型 上运动N元麻痹(硬瘫) 麻痹范围 较广泛 随意运动 丧失 肌 紧 张 张力过强、痉挛 腱 反 射 增 强 浅 反 射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阳性 肌 萎 缩 不明显 产生原因 姿势调节系统损伤,临床上将所谓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硬瘫的一系列表现,称谓“椎体束综合征”,其说法也不正确,(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1、基底

31、神经节的结构,纹 状 体,尾 核 新,壳 核 新,苍 旧 白 旧 球,丘脑底核,黑 质,红核,丘 脑,运动皮层,脊髓,基底神经节,因基底神经节内 存在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 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定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间的纤维联系,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间的回路, 直接通路:大脑皮层(谷)新纹状体(GABA)苍白球内侧(GABA)丘脑前腹核、外侧腹核皮层运动前区和前额叶,间接通路:大脑皮层(谷)新纹状体(GABA)苍白球外侧部(GABA)丘脑底核苍白球内侧部(GABA)丘脑前腹核、外侧腹核皮层运动前区和前额叶,皮层广泛区域,新纹状体 D2 D1,苍白球内侧部,

32、苍白球外侧部,皮层运动前区,丘脑前腹核 外侧腹核,丘脑底核,谷氨酸(+),黑质,GABA (-),GABA (-),GABA (-),DA(-),(+)DA,谷氨酸(+),(-) GABA,(+), 苍白球内侧部具的紧张性活动 当直接通路被激活时苍白球内侧部紧张性活动受抑制丘脑前腹核、外侧腹核紧张性抑制作用结果丘脑活动增强此称为去抑制(disinhibition)。平时以直接通路活动为主。 当间接通路被激活时因新纹状体-苍白球外侧-丘脑底核通路也存在去抑制丘脑底核活动增强加大苍白球内侧对丘脑-皮层投射系统的紧张性抑制。可见,间接通路活动可部分抵消了直接通路对大脑皮层的兴奋作用。,2、黑质-纹状

33、体投射系统 黑质:有致密部和网状部之分,其投射系统由 致密部发出。 新纹状体:内有两类细胞: 中间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和GABA神经元) 中型多棘神经元(投射神经元) 主要接受大脑皮层谷氨酸能纤维投射;接受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纤维投射;还接受新纹状体内GABA能和胆碱能中间神经元的纤维投射。 其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是GABA,2、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 新纹状体内存在两种类型中型多棘神经元,其神经膜上分别有D1 D2受体:其传出纤维分别组成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纤维末梢释放的多巴胺 通过激活D1受体增强直接通路传出效应; 通过激活D受体抑制间接通路传出效应,皮层广泛区域,新纹状体

34、 D2 D1,苍白球内侧部,苍白球外侧部,皮层运动前区,丘脑前腹核 外侧腹核,丘脑底核,谷氨酸(+),黑质,GABA (-),GABA (-),GABA (-),DA(-),(+)DA,谷氨酸(+),(-) GABA,(+),3、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又称震颤麻痹 症状:肌紧张增高, 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常伴有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病理:双侧黑质病变: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受损对直接通路的激活作用(经D1受体介导)和对间接通路的抑制作用(经D2受体介导)运动皮层活动 治疗:左旋多巴、东莨菪碱或安坦,亨廷顿病(H

35、untington disease)又称舞蹈病 症状: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常 伴有肌张力降低 病理:双侧新纹状体病变:新纹状体GABA 能神经元或胆碱能神经元受损间接通路活动 而直接通路活动相对运动皮层活动 治疗:利舍平,4、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主要参与: 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的调节; 肌紧张的调节; 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 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心理行为和学习记忆等,(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小脑和基底N节均参与,运动设计、程序编制、运动协调、调节肌紧张、对本体感觉传入信息进行处理。,小脑不仅参与运动设计,还参与运动执行。,1、小脑分区,小脑,灰质(皮质),白质(髓质),

36、深部小脑核(顶核、间置核、齿状核),前叶,后叶,绒球小结叶,皮质部,按原裂、外侧裂横向分,按正中、外侧纵向分,蚓部,中间部,外侧部,据小脑传入、传出纤维联系不同将小脑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反射:前庭器官前庭核前庭小脑前庭核脊髓运动N元肌肉。 功能:维持姿势平衡和眼球运动,但不影响随意运动。其功能与前庭器官密切相关。,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2、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功能受损后的表现: 动物实验: a切除绒球小结叶的猴:不能保持身体平 衡,站立不稳,只能依墙角而立,但其 随意运动仍很协调,能完成进食动作。 b切除绒球小结叶的犬:运动病消失; c切除绒球小结叶的猫:出现位置性眼震 颤

37、(因前庭小脑也接受经脑桥核中转来自外侧 膝状体、上丘和视皮层的视觉传入,调节眼 外肌,控制眼球运动,协调头部运动时眼的 凝视运动), 患者的临床表现: a.平衡障碍:尤其是与前庭联系受累时, 表现为站立或步行时易向病侧倾斜,摇 晃不稳,沿直线行走时更为明显,但四 肢运动仍协调。如:第四脑室附近的肿 瘤压迫绒球小结叶时。 b.眼球运动异常:尤其是与前庭联系受累 时,可出现双眼来回摆动的震颤。,脊髓小脑(前叶蚓部、后叶中间带),脊髓-小脑束三叉-小脑束听觉、视觉,接受,脊髓小脑,蚓部传出纤维向顶部投射:,经前庭核、脑干网结下行,脊髓前角内侧,经丘脑外侧腹核上行,皮层的躯体近端区,后叶传出纤维向间置

38、核投射:,经红核下行,脊髓前角外侧,经丘脑外侧腹核上行,皮层的躯体远端区,功能:,前叶:调节肌紧张:对肌紧张具有抑制和易化双重作用。在进化过程中,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易化作用逐渐增强。,协调随意运动-后叶中间带区,调节肌紧张-前叶,a、前叶蚓部(空间分布倒置): *抑制同侧肌紧张。其作用是通过延髓网状结构 抑制区实现的。 *参与维持躯体平衡。蚓部病变发生躯干性共济 失调。上蚓部受损易向前倾倒,下蚓部受损易 向后倾倒。 b、前叶两侧部(空间分布倒置): *易化肌紧张。其作用是通过网状结构易化区实 现的。,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易化作用抑制作用; 小脑前叶损伤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临床:,小脑后叶的中

39、间带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并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在执行随意运动指令有重要作用。 小脑后叶损伤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后叶中间带区: a、加强双侧肌紧张(空间分布正立) b、协调随意运动:,临床:,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 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及限度方面的紊乱和肌张力减退。手指接近目标时动作迟缓或出现动作震颤。 指鼻试验:动作笨拙,指鼻不准,手指常超过目标或未及目标即停止。 协同不能:患者不能协调地进行复杂的精细动作。 快复轮替试验:患者不能完成前臂快速的内旋和外旋动作 小脑步态:行走时双腿分开较宽,行走摇晃,常向侧方倾斜,状如醉汉。,皮层小

40、脑(后叶外侧部),不接受外周感觉传入信息。接受大脑皮层广泛区域(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传来的信息,与大脑皮层形成环路:,一部分传出纤维脑桥核(换元)对侧小脑后叶外侧部齿状核(换元)丘脑外侧腹核(换元)返回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另部分传出纤维红核小细胞(换元) 纤维投射,下橄榄核主核(换元) 经橄榄小脑束返皮层小脑,脑干网状结构(换元) 经网状-脊髓束脊髓,1. 大脑皮层运动区 2. 脑桥核 3. 皮层小脑 4. 齿状核 5. 红核 6. 丘脑外侧腹核 7. 下橄榄核 8. 脑干网状结构,皮层小脑-大脑皮层纤维联系示意图,功能: 与大脑皮层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与运动计划的形

41、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在精巧运动的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精巧运动学习的过程: 学习初始阶段:动作不协调 大脑皮层通过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发动的动作是不协调的 (因皮层小脑尚未发挥其协调功能),学习中期:动作渐协调 大脑皮层与小脑不断地进行环路联系,皮层小脑不断地接受感觉传入信息,逐步纠正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运动逐步协调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小脑参与了运动计划的形成和程序的编制。,学习后期:动作渐熟练 皮层小脑贮存了一整套程序。当大脑皮层发动精巧运动时,先通过环路中的下行通路到小脑提取程序,再经环路将程序回输到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再通过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发动运动,这就非常协调和

42、精确了。如打字、体操、乐器演奏、织毛衣等的学习。,如:损伤则精细运动障碍,综上所述: 基底神经节与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比较: 共同点: 都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编程、运动协调、 肌紧张调节、本体感觉信息处理等 不同点: 基底神经节主要在运动的准备阶段起作用 小脑主要在运动的进行过程中起作用 基底节主要与大脑皮层构成回路, 主要参与运动的设计 小脑还与脑干、脊髓有大量纤维联系, 还参与运动的执行,复习思考题 1.何谓牵张反射?其类型有哪些?比较腱反射与肌紧张的概念、表现、特点及意义? 2.何谓脊休克?试述其主要表现、发生机制及其恢复特点? 3.何谓去大脑僵直?简述脑干对肌紧张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4.简述

43、皮质脊髓束的传导路径、特点及其功能?,5.比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不同表现。 6.基底神经节在运动调节中有何作用?举例说明基底神经节损害后临床表现。试述其发病机制。 7.简述小脑的分类、功能?损伤后出现哪些症状?,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较 局 限 (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肾上腺 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较 广 泛 (几乎所有脏器),N 纤维长度 节前 节后 节前 节后,节前节后11117 节前节后12,纤维数量比,支配的效应器,神经节位置 离效应器远 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中枢部位 脊髓(中间)T1L3灰质侧角 脑干(、对脑神经) 脊髓骶段(24节)侧角,特 征

44、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释放递质,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节前纤维为Ach 少部分节前纤维为ACh 大部分节前纤维为NE,一.自主神经系统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本能和情绪的调节,(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1.对同一效应器双重支配: 二者作用多数是相互拮抗,有时二者是相互协同。 2.紧张性支配:切断心迷走神经,心率加快; 切断心交感神经,心率减慢。 3.对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刺激交感N:动物未孕子宫收缩有孕子宫收缩 幽门处收缩时刺激迷走则舒张 幽门处舒张时刺激迷走则收缩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应急状态下: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45、 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见表10-5),代谢 促进糖元分解和肾上腺髓质分泌 促进胰岛素分泌,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循环 心跳加强加快大部血管缩 心跳减弱减慢部分血管舒 (腹腔内脏、皮肤、 外生殖器等) (软脑膜、外生殖器血管等) 肌肉血管可收缩(NE能)或舒张(Ach能),消化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肠运动 抑制胆囊收缩,促进括约肌收缩 促进胆囊收缩,使括约肌舒张,呼吸 支气管平滑肌舒 支气管平滑肌缩,粘液分泌,促进胃液及胰液分泌,泌尿 逼尿肌舒,括约肌缩, 逼尿肌缩,括约肌舒,生殖 怀孕子宫缩,未孕子宫舒,眼 瞳孔扩大,睫

46、状肌松弛 瞳孔缩小,睫状肌缩,,促进泪腺分泌,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二、 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有一定的反射调节功能 ,但受高位中枢的控制 。如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 但不能很好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如脊休克过后,一些躯体和内脏反射有所恢复,但不稳定。 说明:脊髓内有调节自主性功能的初级中枢,可以完成一些低等反射。 说明: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一) 脊髓的内脏调节功能,(二) 低位脑干的内脏调节功能, 支配头面部所有腺体、心脏、支气管、喉头、食管、胃、胰、肝和小肠等。 延髓有“生命中枢“之称: 生命中枢:支配心血管、呼吸、消化器官 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部位 脑桥是呼吸节律的调整中枢 说明: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三)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解剖:前区、内侧区、外侧区、后区 与皮层及皮层下结构功能紧密联系 传入:边缘前脑、丘脑、脑干网状结构 传出:以上传入部位、腺垂体、神经垂体 功能特点:较高级的内脏活动调节中枢 多样性和复杂性 常为复杂生理活动调节中的一部分,下丘脑结构: 前区:视前核 视上核 视交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