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结构培训—程序使用中的常见问题.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79619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61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结构培训—程序使用中的常见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0结构培训—程序使用中的常见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0结构培训—程序使用中的常见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0结构培训—程序使用中的常见问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0结构培训—程序使用中的常见问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结构培训—程序使用中的常见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结构培训—程序使用中的常见问题.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结构程序使用中的若干问题,结构学习资料,砼容重:新版PKPM中,砼容重PMCAD里与SATWE总信息里的已经统一,改任意一个数值另一个也相应修改。由于一般楼板计算取砼容重25、整体计算取砼容重2729,所以设计时应注意确认分项计算时的砼容重。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对于一般工程可取2.0,但是对于框支剪力墙结构,为了使框支剪力墙与上部剪力墙有更好的协调性,该值建议取1.0。,按照JGJ3-2002第7.1.5条的要求,剪力墙墙肢的截面高度不宜大于8m。电算时较长的剪力墙(地下室外墙除外)宜开设洞口,将其分为长度较为均匀的若干墙段。,剪力墙连梁和非连梁的定义:应区别连梁(跨高比5)和非连梁(跨高比

2、5),并在梁柱定义时予以区分。另外,由于地震时连梁首先屈服破坏,故对一些重要部位的梁,尽管其满足连梁条件,也可以人为定义为非连梁(画图仍按连梁编号),以保证其地震时不先破坏,从而为人员逃离赢得时间。对一些虽满足连梁跨高比条件但两端不是剪力墙(如两端或一端为高厚比5的墙肢)应定义为非连梁,画图可编为LL或KL均可。,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主要是为了考虑连梁开裂后的折算刚度,当设计人员填入此系数后,实际上就已经允许了该连梁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开裂。为避免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连梁开裂,一般该系数不应小于0.50,一般工程默认取0.7即可,该系数的大小对于以洞口方式形成的连梁和以普通梁方式输入的连梁都起作用。

3、 应注意当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时候不应折减。如6度区风荷载起控制作用时,连梁刚度不应折减,取1.0。,砌体结构受压计算时应去掉构造柱验算墙体受压,以便确定哪些部位的圈梁和构造柱应满足第8.2.8条的要求。 如果墙体受压计算时考虑了构造柱的共同作用,则墙体、构造柱、圈梁等构造应符合该规范第8.2.8条的要求,构造柱的厚度不应小于墙厚,圈梁的高度和纵筋的锚固等均需按规范。 。理正生成独立基础断面时,应注意需输入的基础埋深是fa-d的d,而不是fa计算时的d。导致:生成的基础尺寸偏小,存在安全隐患。,基础面积的基本计算公式:A(Fk+Gk)/fa A Fk/(fa-d),思考:下图中地下室的两根柱子下

4、的独立基础按理正自动生成尺寸时的d取多少?,阳角柱,阴角柱,托柱梁在托柱处应设置与之垂直方向的梁,以平衡柱根弯矩,保证托柱梁的剪扭承载力。此时应注意,该梁与柱相交的一端不应铰接,否则无法平衡柱底弯矩。,框支柱程序可以自动搜索,也可自己定义;框支梁程序没有隐含定义,需要设计人员自行定义,注意不要遗漏。,住宅结构的错层:较大的错层(正常梁高包不住上下板)时应建成两个计算层;较小的错层(正常梁高能包住上下板)可按一个计算层计算,但需要对错层部位的墙梁采取加强措施(错层部位墙需设暗梁,梁高应能包住错层板,错层部位梁需加强箍筋并设抗扭纵筋)。,电梯钢梁荷载当提供样本时应按集中力进行计算(尤其当电梯钢梁支

5、撑在结构梁上时),对框架结构来说一般比按面荷载7kPa计算的大。 梁跨度大于9m的墙承重多层房屋,计算软件没有考虑梁端反力的偏心影响,应补充偏心受压的验算。宜按GB50003-2001第4.2.5-4条考虑梁端局部嵌固对墙体产生的弯矩影响。,刚域问题: 刚域是计算中可考虑梁柱重叠部分的范围,刚域的计算可参考JGJ3-2002第5.3.4条。用于框架或壁式框架的梁柱节点。 注:采用混合结构(型钢砼)不建议考虑刚域。,总刚与侧刚:总刚可考虑楼板变形,侧刚一般假定楼板无限刚。按总刚方法计算而按常规侧刚取振型数可能导致一个方向地震力为0的计算结果,设计应注意。(以平面H形一层建筑为例):由于H形四条腿

6、伸出较长,地震时四条腿和横腰可能各自振动,故侧刚方法不适用,应用总刚来计算。总刚振型数一般不受3倍层数的限制,一般可取腿数层数3,如一层H形宜取513=15个振型。,连层柱计算高度: 一般情况下,satwe程序可以考虑连层柱的计算高度。但是当连层柱一侧有梁连接时,程序不认连层柱。对与连层柱相连的为单纯悬挑梁时,应另外进行复核。,生成的计算书应检查字符重叠,如有重叠应挪开,使计算书一目了然,对自己是一种责任,对校审是一种尊重,将来查阅也方便。采用程序的字符避让功能时应注意检查避让的结果是否引起混淆,如上下钢筋错位、移位等,如可能引起混乱则需要人为进行调整,以免引起校审、审查人的误解,同时避免将来

7、自己查阅时的麻烦。,超筋信息文件GCPJ.out 一些超筋的项目在配筋简图上并不显示红色,所以尚应检查gcpj.out。如:剪力墙的稳定性验算。 。基本风压,需注意当H60m的时候应该按100年一遇的风压取用。参见高规3.2.2条(强条)及其条文说明。风荷载计算的结构基本周期应为wzq.out里的第一平动周期,不应按程序默认值取用。,计算结果文件校审时的检查重点: Wmass.out总信息:附加地震力方向角、剪力墙分布筋配筋率、钢筋强度等级、抗震烈度、抗震等级、场地类别、阻尼比(钢结构时)、下层和上层抗剪承载力比值(不宜小于80%、不应小于65%)、是否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框剪结构是否进行了0

8、.2Q0调整; Wzq.out:震型参与质量系数是否不小于90%、最大地震力方向角、Tt/T1、Tx1和Ty1是否接近。 Wdisp.out:层间位移(是否满足规范)、位移比(不宜1.2,不应1.5,1.4时的高层应抗震审查) Sat-k.out薄弱层验算:弹塑性变形是否满足规范。(纯框架结构、超高层、甲类建筑等),图形输出文件校审的重点: 1)应加强前处理图形的校审,如梁柱断面的取值是否合理(是否按一般的经验取值)、是否统一(相似的跨度是否断面相同),荷载是否遗漏(雨篷、挑板、地下室外墙上的线荷、女儿墙荷载等), 2)后处理图形,有层归并时应检查是否按几层中的最大值配筋,计算数值较大处是否满

9、足,较大悬挑梁处内跨KL底筋与悬挑负筋的比值是否满足规范。,多塔结构建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在进行多塔定义时,1号塔应是所有塔中最高的塔,2号塔应是第二高的塔,其余依此类推。 2) 对于带变形缝的结构在定义多塔时,应注意不要让同一个构件同时存在于两个塔。 3) 不要让某些构件不在塔内。 4) 不同结构类型(如框架塔+框剪塔)的塔楼一起进行计算程序尚不能考虑,此时应以分塔计算的结果为准。,建筑顶部有若干刚度较小的小塔楼且距离较远,建模也未按多塔考虑时,可能会出现小塔楼的配筋或位移很大的情况,这主要是未分塔程序按最外边两个塔楼外侧之间的距离来计算风荷载,风荷载相对于小塔楼的刚度来说偏大引起的

10、,此时按多塔来定义顶部的小塔楼可以解决配筋大、位移大的问题。,框架剪力墙结构电算中,必须注意框架部分0.2Q0剪力调整。由于satwe最大调整系数仅为2.0,故对某些剪力墙稍多的情况程序调整后仍有可能不满足规范min0.2Q0,1.5Vmax的要求。总信息里面将调整起始层号填为负数即可。 应注意调整层不包括小塔楼的层号。 框支层在3层及3层以上时,每层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的30%。(0.3Q0调整),关于总信息中强制薄弱层的设置:wmass.out中当本层与上一层的(受剪)承载力之比0.8时,(wmass.out文件的最后部分),抗震规范规定本层为薄弱层,地震剪力应乘以1.15放大系

11、数,但程序未考虑需要人工调整,调整方法为在总信息输入的调整信息中设置薄弱层个数及层数,电算时需要注意。,楼板主梁支承在连梁或框架梁上时,一方面主梁端部约束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对支承梁不利,因此要尽量避免。楼板次梁支承在连梁或框架梁上时,次梁端部按铰接处理(高规7.1.10条文说明)。,双柱联合基础当柱间距2.5m时,可以只设暗梁,应注意核算底板受弯、受剪及受冲切承载力以及暗梁的承载力。当柱间距2.5m时,应设置地基梁,地基梁伸至基础两边。 柱下单向条形基础应注意分段,使各柱附近的基础面积满足,不宜按平均线荷载取同一基础宽度(对单向条形基础很长且各柱荷载相差较大的情况按同一宽度很可能发生不均匀沉

12、降导致填充墙裂缝)。,抗震规范规定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 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在总信息填写附加地震数和相应角度。,配筋时,当多种钢筋面积相同时,框架梁钢筋尽量选小直径的钢筋。 如:2D22和3D18,面积均为762,但梁端支座锚固范围内的钢筋重量: 2D2231x2x22x381x7.8x10-6=4.1kg 、3D1831x3x18x254x7.8x10-6=3.3kg ,相差0.8 kg 。 但也不是说越小越密越好,尚应考虑施工的简单性。如7D12(791)锚固重量2.3kg,但施工却比较麻烦。,计算书应注意与图纸一致,以往的工程中往往校正

13、是一套计算结果、审核是一套计算结果、归档又是另一套计算结果,虽然计算书比较整洁,但往往会造成校审工作的浪费、施工图审查时出现图纸与计算书不符审查意见偏多的情况。建议在变化不大情况下尽量采用一套结果。小变化在计算书上标明即可。,注意设计中砼构件的尺寸一定要符合常规。因为一般来说甲方对构件尺寸都有一个大体的认知,比如梁高为梁跨的1/1215,单向板1/301/35,双向板1/401/45等。尽量不要超过这些经验数值,否则容易被人说成浪费。而钢筋却反而不太敏感,因为单个构件的钢筋量没有经验公式可以直接算出。,悬挑梁上部钢筋应标注在悬挑梁部位,有的图纸标在悬挑内侧,但一般总说明表示的都是悬挑端上部钢筋

14、伸进内跨而不是内跨钢筋伸进悬挑梁,故实际上存在施工及理解上的隐患。,PKPM计算托多层墙的托梁时,如果按SAT-8有限元算法或PK次梁算法均无法正确导算梁上荷载,导致配筋偏小较多,从而形成安全隐患。解决荷载正确传递的方法:PMCAD抗震验算按底框计算,再生成底框梁用PK复核,或者手算,这样就可以使托梁荷载正确传递。某工程:整体计算仅4D14复核后改为4D22。,例:面荷4.0(2.0),无梁荷,柱跨5m,层高3.3m,C25,四层。,提示:不要一遇到超筋就加大断面,先搞清超筋的原因很重要。,本例的超筋很明显是抗弯承载力不足,但其它梁却都不超筋且配筋不大,这两根梁超筋很异常。上部配筋一端极大一端

15、为0,典型的悬挑梁受力特点。,超筋,怎么处理?加大梁高?,跟模型的假定有关,柱子虽然尺寸能包住两个节点,但计算模型按一根杆来计算(随布置的节点),模型俯视图见下图。由于两个错开节点之间未布梁,程序无法识别梁搭在柱上,使该处形成缺口,房间不封闭,两根梁实际为悬挑梁。这样超筋的解决办法就变得很简单,就是在缺口处两节点间设置一根刚性梁段即可。,缺口,正确的处理方法 正常配筋结果,平行轴线相差不多时(一个柱跨越两个节点),应注意房间是否封闭,两节点之间应用刚性梁段连接。如遗漏则会有以下异常情况发生:a梁配筋异常,梁此处无支座,按悬挑计算故一端配筋大得异常;b两个房间实际为一个房间,楼面荷载只能显示一个

16、。如发现以上异常情况应检查房间是否封闭或遗漏刚性梁。,荷载规范第4.1.2.2条墙、柱、基础活荷载折减的问题: a、只有表4.1.1中第1(1)项方可按表4.1.2的折减系数(SATWE总信息里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对第1(2)7项应采用与其楼面梁相同的折减系数,此时注意不应按默认的总信息折减系数,应对照楼面梁的折减系数(一般为0.9)对总信息中的折减系数进行修改。,b、低层裙房与高层主楼相连不分缝时,以往在总信息中均按主楼层数进行基础活荷折减而忽略裙房层数较少(裙房部分应按较大的折减系数),从而导致裙房部分荷载偏小。如:主楼18层(应折减0.6)、裙楼2层(应折减0.85),程序默认按0.6

17、折减则会造成裙房基础荷载偏小。应另外按裙房层数修改折减系数(最小按0.85)复核裙房基础荷载。,顶部多层塔楼时,应注意程序是按总层数进行荷载折减,此时可能存在折减系数偏大的情况。如:主楼8层塔楼1层,则程序按9层0.60折减,实际应该按主楼层数8层0.65进行折减,此时应人为修改总信息中的折减系数(最小按0.65)。,错层情况,大错层一般均按错层楼面为一层,如右图所示。实际层数为8层,每层错层则建图层数为16层,活荷载折减系数satwe按16层考虑,存在安全隐患。,电算墙分布筋配筋率应注意取0.25%,不应按默认的0.3%,墙的分布筋参与受剪和受弯承载力计算。如电算按0.3%绘图按0.25%则

18、会导致不安全。,结构的位移比是反映结构扭转效应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避免由于局部振动的存在而影响结构位移比的计算,规范规定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计算结构的位移比。因此设计人员在计算此项指标时应在考虑偶然偏心的地震影响下 “强制执行刚性楼板假定”,楼层位移计算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在计算结构的内力和配筋时,则宜将该选项去掉。对于楼板开大洞的结构,或楼板错层、越层等结构,均应采用刚性板假定计算位移比。,大跨或跨高比大的板,特别是又采用高强钢筋(HRB400、冷轧带肋)时,应验算板的挠度和裂缝。,网架结构计算应注意支座约束的定义,以四边形网架为例:应固定一个角支座(平面内双向约束),其它支座应按可以X、Y

19、向伸缩但不能转动的方式相应放松各向约束。,跨度大于4m的板配筋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以往均按四边简支来计算挠度并按砼规挠度限值控制配筋,往往导致楼板配筋较大。而实际楼板四边并非纯简支,但由于院现有计算条件限制无法考虑这些有利作用。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折中计算方法,既考虑挠度控制又不至于配筋太大:对于L4m的板均有施工起拱要求(1.53/1000),故可将此起拱要求与规范挠度限值叠加来作为计算控制的挠度限值。以好帮手双向板计算程序为例:板短跨L,规范挠度限值L/200,起拱1.5L/1000,则计算控制挠度限值L(1/200+1.5/1000)=L/155,所以用好帮手双向板按1/155控制挠度即可,配筋计算也比较适中。挠度控制配筋后不得另行放大,配够即可。,完,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