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的学第一章 绪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81069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PPT 页数:253 大小:7.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的学第一章 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3页
职业卫生的学第一章 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3页
职业卫生的学第一章 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3页
职业卫生的学第一章 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3页
职业卫生的学第一章 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的学第一章 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的学第一章 绪论.ppt(2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欢迎同学们学习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公共卫生学院 2010年3月,第一章 概 论,4,外出打工身患绝症 无良老板置若罔闻,5,2002年3月11日,18岁的张艳艳躺在许昌市中心医院的病床上,两只无神的大眼睛看着天花板。她左侧鼻孔里塞着的一团药棉,已经被血染红,她的右脚不时地伸出棉被。记者发现,她的脚和脸一样蜡黄。她的妈妈站在病床边,满脸愁容。,6,追踪报道,业主违法使用劣质苯产品,作业场地环境恶劣,职工作业缺乏职业防护和个人卫生防护知识和保护措施,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乃至连续干几十个小时。,7,这些就是吞噬少女生命的无形杀手,8,干活累得喘不过气,气味刺鼻,工人却无暇顾及。,

2、9,年幼无知的少女不知危险就在身边,10,女工的手就这样与苯直接接触,11,一间茅屋就是作坊兼卧室,12,资料显示,白沟镇的箱包生产涉及的周边4县1市,50多个乡镇,从业人员20万左右,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皮包。近几天从白沟返回许昌的近300名打工者中,有近四分之一是童工,最小的1988年出生,年仅14岁。,13,经国务院工作组的专家鉴定,该17人均为苯中毒,其中有5人死亡,12人患病。,14,56的箱包加工户为无执照营业,而且刷胶台面、下料等工序多为同在一室内;胶粘剂中苯含量占30以上的有7种,空气中苯浓度最高为2040mg/m3。,15,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Healt

3、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命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16,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尽早康复。,17,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研究和服务对象应包括个体、人群及其所处环境。个体是群体的基础,对职业人群中个体健康状况和异常发病现象的观察,常能获得职业性有害因素

4、对该人群潜在危害的证据。同时,充分了解人群所处环境状况,才能判断疾病与环境间的联系。所以,对个体、群体和环境的研究,三者缺一不可。,18,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发展史,公元前460-377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告诫他的同事“注意观察环境,以了解病人的根源”。 意大利的拉马兹尼(Ramazzini,1633-1714年)于1700年出版了论手工业者疾病,该书描述了50多种职业病,被誉为职业医学之父。,19,美国的汉密尔顿(Hamilton)-第一位从事职业医学的美国医生于1925年出版了美国的工业中毒。 英国的亨特(Hunter,1889-1976,对职业病倾注无尽

5、心血的通科医生)所著Diseases of Occupation在该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后期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使一些古老传统的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20,我国职业医学概况,宋朝孔平仲(公元10世纪) “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 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1593年)中明确提到铅矿工人的铅中毒。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1637年)中述及煤矿井下简易通风方法。,21,从1954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的防治机构。杰出的内科专家吴执中教授是我国职业医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主编了职业病一书,为我国的职业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22,80年代初开

6、始,在各省市、自治区及部分地区或省辖市及某些工业部门所属机构先后建立了防治机构为一体的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200多所,另外在全国2000多个防疫站都设有劳动卫生科。自2001年以来,国家对卫生防疫机构进行调整,职业病防治工作隶属于疾病控制中心。,23,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劳动条件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 劳动过程 生产环境,劳动条件:,24,25,26,27,28,29,30,职业性有害因素,环境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 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31,物理因素,异常气象

7、条件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等) 电离辐射(X射线、射线),32,高山作业,33,潜水作业,34,异常气压-低气压 高山病(高空飞行 高原作业) 海拔3000米 a.急性高原反应 b.高原肺水肿 c.高原脑水肿 高气压 减压病(潜涵作业 沉箱作业) 下沉10.3米 增加1个大气压 下沉10米 多溶解1升氮 减压过快,溶解的氮气形成气泡, 对组织产生压迫所致,35,36,振动性白指,37,化学因素,有毒物质:金属及类金属、有机溶剂、 有害气体、农药。 生产性粉尘:有机粉尘、无机粉尘、混合性粉尘。,38,工厂粉尘飘荡,39,采石场粉尘满天飞,40,锰冶炼厂,41,锰矿开采,

8、42,锰矿石,43,制鞋工人,44,生物因素,炭疽杆菌 森林脑炎病毒 布氏杆菌,45,SARS病毒,46,皮肤炭疽,47,布氏杆菌病,48,血吸虫病,49,社会经济因素 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 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50,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国民生产总值、财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劳动立法、医疗卫生制度,都可影响职业人群的健康。如生产管理水平低、厂房建筑或设备简陋、过重体力负荷、生产布局不合理,都可导致骨骼肌肉的损伤性疾病。,51,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劳动组织不完善,作业制度不合理;工作节奏的变动,换班和夜班工作;工作过度紧张,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或过量饮酒;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9、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务工;个人缺乏健康和预防观念,违反安全操作规范和忽视自我保健;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52,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医德是职业卫生服务的重要条件。,53,在实际生产场所中,职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生产环境因素,同时与多种有害因素存在联合作用,加剧了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程度。同一种疾病也可由不同性质的有害因素引起;吸烟可加剧环境因素如粉尘、有害气体或蒸气对呼吸道的损害,以致增加诱发职业性肺癌的危险。,54,职业性病损,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

10、,统称为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和职业性疾患。它可以是轻微的健康影响,也可以是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伤残或死亡。职业性疾患包括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两大类。,55,WHO1996年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职业性外伤1.25亿例,死亡约20万人,每年新出现职业病患者1.6亿例,其中约110万被工伤和职业病夺取了生命。,56,据卫生部的调查,83%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其中60%的企业没有配备任何防护措施,90%以上的粉尘作业场所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近30%的乡镇企业职工接触尘、毒等职业危害,几种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人检出率高达15.8%。目前职业危害的人群覆盖面已经远远超出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

11、故。,57,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58,职业病防治法中的定义:“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59,职业病范围,广义讲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但在立法意义上,指的是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有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对患职业病的工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偿,故也称赔偿性疾病(compensational dise

12、ase)。,60,1987年11月修订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列为法定职业病名单有9类104种。2002年又修订为10类115种。,61,职业中毒:(56项) 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 (不包括四已基铅) 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5.铍病 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7.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8.磷及其化合物中毒,9.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不包括砷化氢) 10.砷化氢中毒 11.氯气中毒 12.二氧化硫中毒 13.光气中毒 14.氨中毒 15.氮氧化合物中毒 16.一氧化碳中毒,62,17.二硫化碳中毒 18.硫化氢中毒 19.磷化氢、磷化氢、磷化铝中

13、毒 20.工业性氟病 21.氰及氰类化合物中毒 22.四乙基铅中毒,23.有机锡中毒 24.羰基镍中毒 25.苯中毒 26.甲苯中毒 27.二甲苯中毒 28.正乙烷中毒 29.汽油中毒 30.二氯乙烷中毒,63,31.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热裂解物中毒 32.四氯化碳中毒 33.氯乙烯中毒 34.三氯乙烯中毒 35.氯丙烯中毒 36.氯丁二烯中毒 37.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中毒 38.三硝基甲苯中毒 39.甲醇中毒 40.酚中毒,64,41.五氯酚中毒 42.甲醛中毒 43.硫酸二甲酯中毒 44.丙烯酰氨中毒 45.有机磷农药中毒 46.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47.杀虫脒中毒 48.溴甲烷中毒 4

14、9.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65,尘肺:(13种),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66,物理因素职业病:(5种),中暑、减压病、航空病、局部振动病、放射性疾病(急性外照射放射病、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烧伤),67,职业性传染病:(3种) 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 职业性皮肤病:(8项) 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其它职业性皮肤病,68,职业性眼病:(3种) 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 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

15、职业性耳鼻喉疾病:(3种) 噪声聋、铬鼻病,69,职业性肿瘤:(8种)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70,其它职业病:(5种) 化学灼伤、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棉尘病、牙酸蚀病,71,72,73,74,当前职业病防治的紧迫举例,重度苯中毒(再障)重新出现 尘肺发病上升:已成为尘肺病人最多的国家,75,发生职业病的条件,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不一定会发生职业性疾患、伤残或死亡,形成这种结局必须具有一定的致病条件,即个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对人体

16、发生职业性损害。,76,有害因素的性质 作用于人体的量 人体的健康状况,职业病发病过程取决于:,77,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个体特征,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工伤、职业性疾患(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伤残与死亡,78,注:,作用条件包括:接触机会或频率;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强度;管理和防护水平。接触时间和接触强度是决定机体接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常用接触水平表示。 个体特征包括: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其他疾病;文化水平;营养不良;心理和行为因素。,79,职业病的特点,病因明确(职业有害因素) 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以检测的 在接触同一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的发

17、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人,一般有剂量-反应关系 发现晚,疗效差,大多数的职业病无特效疗法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不发生职业病,80,我国职业病的特点,传统职业病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 新的职业病危害又不断产生 职业病危害转移 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各类缺乏职业卫生保障的企业,带来各种职业病危害明显增加,81,职业病的诊断,诊断依据与标准 诊断机构 诊断医生: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82,职业病诊断依据,核心问题:职业病危害与所患疾病是否有因果关系。,暴露特征(浓度、频率与时间)是否足 以致病? 病人的临床特征是否与该毒物的毒效 应表现符合? 特异性?,83,职业病诊断依据,职

18、业史是诊断的前提条件,工种和工龄; 接触毒物种类、数量、时间、方式; 防护措施; 同工种其他工人患病情况。,生产环境监测资料是诊断的 重要参考依据,84,职业病诊断依据,病史及临床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病史,注意早期症状、典型症状、先后关系, 体格检查,常规检查有选择地重点检查与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相关项目。, 实验室检查,根据毒作用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毒物代谢物的生物检测。,85,特殊检查项目,反映接触程度的指标(生物材料中 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等); 反映毒作用特点及病损程度的指标 (X线摄片及特殊生理功能等)。,86,87,职业病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与类同疾病或症状鉴别 混杂因素:非

19、职业接触,88,职业病诊断机构与组织,需具有职业病诊断权的机构地市级以上职业病防治机构,或由上述级别的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单位。在诊断上实行以当地为主和以职业病防治机构或职业病诊断组集体诊断为准的原则。,89,职业病法对职业病的界定,患者主体必须是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职业性危害因素而引起的 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90,职业病报告办法规定,慢性职业病15天内上报 急性职业病24小时内上报 急性职业中毒同时3名死亡立即电 话报告 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立即赴 现场调查。,91,工作

20、有关疾病 (work-related diseases),是一组与职业有关的非特异性疾病,广义地说,职业病也属于工作有关疾病,但有所区别。职业病是指某一特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而工作有关疾病则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92,特点: 与职业因素有关,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职业因素不是唯一的病因。 职业因素可以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剧恶化,如一氧化碳可使动脉壁胆固醇沉积增加,可诱发和加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紧张作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调离该职业或改善环境可使疾病缓解或停止发生。,93,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有:矿工的消化性溃疡;建筑工的肌

21、肉骨骼疾病 (如腰背痛);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等。,94,职业性外伤,又称工伤,是职业人群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违反操作规程、缺乏安全操作知识以及必要的防护措施,受外部物理或化学性等因素的直接作用,而导致的突发性意外损伤。,95,想一想,在同一铅锌冶炼厂作业的工人中,为何有的工人出现职业性损害,有的则不出现呢?,环境因素 职业卫生服务 个体易感性 行为生活方式,96,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三 级 预 防 原 则,97,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这包括:改善劳动条件使有害因素控制在安全卫生标准范围以内;检出高

22、危人群避免其从事有害作业。 WTO提出原始级预防(primordial prevention),98,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早期发现病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还有长期病假或外伤后复工前的检查及退休前的检查。,99,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对已患病者做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防止病情恶化和并发症,促进康复。,100,防制措施,法律措施 组织措施 技术措施 卫生保健措施,101,法律措施,2002年5月1日职业病防治法 2002年11月1日安全生产法 19

23、79年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其他职业卫生标准200多个,102,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是执 行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基础 职业卫生监督是依法对职业卫生 和职业病防治进行管理的重要手 段之一,包括预防性和经常性卫 生监督,103,组织措施,领导重视 加强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卫生制度,104,技术措施,改革工艺过程,消除有害因素危害 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 化,减少接触机会 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排毒除尘 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设置 其他:消声吸声、湿式作业等,105,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病危害的预评价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预评价 职业健康监护 其他职业卫生技术服

24、务,106,卫生保健措施,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合理供应保健食品和饮料,107,根据毒物损害作用,给予接触者特殊营养,接触肝脏毒物,优质蛋类,易吸收的 碳水化物和维生素; 接触脂溶性毒物,控制膳食中脂肪和 总热能,补充优质蛋白质、维生素C 和VitB等; 高温作业,补充无机盐、水溶性Vit。,108,职业卫生服务,1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及健康监护(health surveillance) 2职业流行病学 3为制订有关政策法令提供科学 4卫生监督 5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培训,109,加强健康监护,健康监护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

25、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评价职业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程度,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疾患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医学监护和环境监测。,110,医学监护, 健康检查 健康监护档案建立 健康状况分析,111,就业前健康检查 (pre-employment examination),包括基础健康问答和全面的体格检查。目的: 掌握被检者就业前的健康状况及 有关基础数据 筛检出职业禁忌证,112,职业禁忌症 (occupational contraindiation),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遭受职业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职业过程

26、中,可能导致对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个儿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113,定期健康检查 (periodic health examination),目的: 及早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工健 康的早期损害或可疑征象,检出高 危人群作为重点监护对象。 为评价生产环境卫生条件提供资料,114,环境监测 (environmental mornitoring),又称接触控制通过对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定性和定量监测,评价劳动环境质量及工人的接触水平。并结合病因分析,从而控制接触。,第二章 劳动生理与心理,116,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人类的劳动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生产活动过程,当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脑

27、力与体力劳动可能达到理想的分配比例,但现阶段仍有所偏重。由于骨酪肌约占体重的40%,故以其活动为主的体力劳动消耗的能量较大。,117,在一般营养条件下,一个人每天摄入约20000KJ的能量,除基础代谢 (约8000KJ)及业余活动等所需能量外,供劳动消耗的能量约为10000KJ。,118,(一)肌肉活动时的能量来源,1ATPCP系列( 三磷酸腺苷 磷酸肌酸) 供给肌肉收缩与松弛活动的能量,首先是由肌细胞中的三磷酸腺苷(ATP)迅速分解提供的,并由磷酸肌酸 (CP)及时分解补充能量。 ATP +H2O ADP + Pi +29.3KJmol CP +ADP Cr + ATP 注:ADP为二磷酸腺

28、苷,Pi为磷酸根,Cr为肌酸。,119,肌肉中CP的浓度约为ATP的5倍,但其贮量甚微,只能供肌肉活动几秒至1分钟之用。故需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来提供再合成ATP的能量。正常情况,一般不动用蛋白质。,120,2.需氧系列,中等及以下强度肌肉活动,ATP以中速分解,糖和脂肪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提供能量来合成ATP,在开始阶段利用的糖类较多,但随着活动时间的延长,利用脂肪的比例增大,脂肪即成为主要的能源。该过程需要氧的参与才能进行,故称需氧系列。,121,此时,一摩尔葡萄糖或脂肪能相应地形成38或130分子ATP,能使活动经济持久地进行。一升氧在呼吸链氧化葡萄糖可产生6.5毫摩尔ATP,而氧化脂

29、肪则产生5.6毫摩尔ATP,故糖类作为肌肉活动的能源比脂肪更经济。但人体内糖类的贮存远比脂肪少。,122,3.乳酸系列,大强度活动时,ATP分解非常迅速,需氧系列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形成ATP的速度不能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此时,需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来提供能量,称乳酸系列。,123,1摩尔葡萄糖只能形成2分子ATP,但速度较需氧系列快32倍,故能迅速提供较多的ATP供肌肉活动之用。其缺点是需动用大量的葡萄糖,产生的乳酸有致疲劳作用,故不经济,也不能持久。,124,肌肉活动能量代谢系统的一般特性,125,(二)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氧需(oxygen demand):劳动lmin所需要的氧量

30、。 氧上限(maximum oxygen uptake):血液在lmin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氧债(oxygen debt):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126,劳动时人体所需要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强度愈大,需氧量也愈多。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其次为呼吸器官的功能。成年人的氧上限一般不超过3L,有锻炼者可超过4L。,127,在作业开始2-3min内,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尚不能满足氧需;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是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其后,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逐渐加强,氧的供应得到满足,即进入稳定状态下工作,这样作业一般能维持较长的时间。,128,若劳动强度较大,氧需超过氧上限,机

31、体处于供氧不足的状态下工作,肌肉内的贮能物质 (主要指糖原)迅速消耗,作业就不能持久。作业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机体需要继续消耗较安静时为多的氧以偿清氧债,129,非乳酸氧债即恢复ATP、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所需的氧可在2-3min内得到补偿;而乳酸氧债则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完全补偿。有时部分氧债也可在作业的稳定状态期间得到补偿。恢复期一般需数至十余分钟,也可长达1h以上。,130,(三)作业的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作业时的能消耗量是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能消耗量的总和。由于最紧张的脑力劳动的能消耗量不会超过基础代谢的10%,而肌肉活动的能消耗量却可达基础代谢的10-25倍,故传统上用能消耗量或心率

32、来划分劳动强度 (intensity of work),它只适用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一般分为三级(中等强度作业、 大强度作业、极大强度作业)。,131,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最大摄氧量,即在稳定状态下的作业。如工农业劳动。 大强度作业:氧需超过了最大摄氧量,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一般只能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如爬坡搬运重物。 极大强度作业: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如在短跑和游泳比赛时。这种剧烈活动只能持续很短时间,一般不超过2分钟。,132,我国已颁布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3869-83)。它是根据对262个工种工人的劳动工时、能

33、量代谢和疲劳感等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后,提出按劳动强度指数来划分体力劳动强度。 测定劳动时的能消耗量,一般用来划分和鉴定体力劳动的强度等级,以便制定合理的劳动制度和膳食供给。,133,二、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134,(一)神经系统,在劳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实现能量供应和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以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劳动时的每一有目的的动作,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同时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各器官系统适应作业活动的需要,形成动力定型。,135,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原理?,136,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动力定型,使从事该作业

34、时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加迅速、能耗较少,作业更轻松。建立动力定型应循序渐进、注意节律性和反复的生理规律。,137,要破坏建立起来的定型,特别是要用新的操作活动来代替已建立的动力定型时,对皮层细胞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如转变过急,甚至可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138,体力劳动的性质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改变大脑皮层的功能。大强度作业能降低皮层的兴奋性并加深抑制过程;长期脱离某项作业,可使该项动力定型消退导致反应迟钝。,139,(二)心血管系统,1.心率 2.血压 3.血液再分配 4.血液成份,140,心率,作业前后心率变化可作为心血管系统能否适应该作业的标志。作业开始前1分钟稍增

35、加,作业开始3040秒内迅速增加,经45分钟达到与劳动强度相应的稳定水平。一般与静息心率比较,心率增量未超过40次时,则能胜任该项工作。,141,血压,作业时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不变或稍上升,致使脉压增大;当脉压逐渐增大或维持不变时,体力劳动可继续有效的进行。若持续进行紧张劳动,收缩压下降或舒张压上升,当脉压小于其最大值一半时,则表示疲劳和糖原贮备接近耗竭。作业停止后血压迅速下降,一般在5分钟内恢复正常。,142,血液再分配,安静时血液流入肾、内脏器官的量最多,其次为肌肉、脑,再次为心、皮肤(脂肪)、骨等。体力劳动时,通过神经反射使内脏、皮肤等处的小动脉收缩,代谢产物乳酸和二氧化碳使供应肌肉的小

36、动脉扩张,使流入肌肉和心肌的血液量增加,脑则维持不变或稍增多,而内脏、皮肤、骨等都有所减少。,143,血液成份,正常人安静时血糖含量为5.6mmol/L,劳动期间血糖浓度一般很少变动。若劳动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则可出现血糖降低,当降至正常含量一半时,即表示糖原贮备耗竭而不能继续劳动。血乳酸在中等强度和重度体力劳动时明显升高。血乳酸含量变动很大,它取决于无氧代谢乳酸的产量及其清除速率。,144,(三)呼吸系统,作业时,肺通气量随体力劳动强度而增加,有锻炼者主要靠增加肺活量来适应;无锻炼者则靠增加呼吸次数来维持。1L血液能供给组织120ml氧,心脏的最高输出量为每分钟35L时,可供给组织4.2

37、L氧,这相当于有高度锻炼者的最大摄氧量。因此,决定氧上限的主要因素是心血管的功能。,145,(四)排泄系统,1.肾脏:体力劳动使尿量大为减少,达50%90%。尿液成分变动较大,乳酸含量可从每小时20mg增至1001300mg,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2.汗腺:排汗具有调节体温与排泄的双重功能。体力劳动时,排汗增加且汗中乳酸含量增加。,146,(五) 体温,体力劳动时有所上升,以利于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的进行,但增幅不应超过1;否则人体不能适应,劳动不能持久。,147,三 、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脑力劳动是与以体力劳动 (physical work)为主的作业相比较而言的,也称信息性劳动。一

38、般认为:凡以脑力活动为主的作业为脑力劳动 (mental work)。,148,脑力劳动内容与生理特点: 脑力劳动多数是非重复性的,属抽象的或以抽象为主的思维活动,具有明显的创造性,如科学研究、教学活动、技术革新和文艺创作中产生创新思想,寻求新答案,发明和发现新事物等。其特点在于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经中枢神经系统加工处理信息,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转化和输出信息。,149,1脑的氧代谢较其他器官高,安静时约为等量肌肉需氧量的1520倍,占成年人体总耗氧量的10%,即使是最紧张的脑力劳动,全身能消耗量的增高也不致超过基础代谢的10%。,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150,葡萄糖是脑细胞活动的最重要能源,平时

39、90%的能量都靠糖分解来提供。但脑细胞中贮存的糖原甚微,只够活动几分钟之用,主要靠血液送来的葡萄糖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来提供能量。因此,脑组织对缺氧、缺血非常敏感。但仅增高总摄氧量并不能使脑力劳动效率提高。,151,2脑力劳动常使心率减慢,但特别紧张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稍加快、脑部充血而四肢和腹腔血液则减少;脑电图、心电图也有所变动,但并不能用来衡量劳动的性质及其强度。,152,3脑力劳动时,血糖一般变化不大或稍增高;对尿量没有影响,对其成分也影响不大,仅在极度紧张的脑力劳动时,尿中磷酸盐的含量才有所增加;对汗液的量与质及体温均无明显的影响。,153,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工作场所

40、安静,噪声不超过45dB。 室内光线明亮,防止阳光直射,光线应从左边来,人工照明足够亮,一般为500Lx. 墙壁颜色明亮柔和,避免使用黑色、深色或刺眼的颜色。,154,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室内温度夏季2428,冬季1922 提供的信息应该明确,量要适中,信号的区分度要高,否则会加重脑力劳动的负担。 脑力劳动者应该注意改进记忆和思考的方式方法。,155,4.作业类型与劳动负荷的评价,劳动类型:传统上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作业类型:根据肌肉收缩状况、参与劳动肌肉量的多少以及是否做功等可将作业分为静力作业和动力作业两种类型。,156,静力作业特征是能消耗水平不高,氧需不超过1L/min,但很

41、容易疲劳。 动力作业分为重动力作业和反复性作业,重动力作业时参与作业的多是大肌群,因此能量消耗高,反复性作业又称轻动态作业,参与作业的是一组或多组小肌群,其量小于全身肌肉总量的1/7,肌肉收缩频率高于15次/分钟,如键盘打字。,157,高抬举作业中含有静力成分,工作肌肉血液输送不足;由于工作肌与心脏的垂直距离增加,静水压增高,导致心血管高度应激,工作肌乃至全身极易疲劳。如手上举焊接、紧固螺丝和打孔等。,158,劳动负荷评价,客观方法和指标:1)体力劳动(劳动能量代谢率、心率、肌电图、皮肤温度和血乳酸含量。2)脑力劳动:瞳孔测量术、心率变异性、脑诱发电位。,159,主观方法和指标 1.体力劳动:

42、Borg量表。 2.脑力劳动:Cooper-Harper量表、SWAT评估法和NASA人物负荷指数。 3.观察方法:介于客观和主观之间的是观察方法,观察方法可用于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可用于整个劳动系统或个别具体项目的评价。,160,5.作业能力,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 (1)体力劳动作业能力的动态 (2)脑力劳动作业能力的动态,161,体力劳动作业能力的动态,可通过测定单位作业时间内产品的质和量来直接观察,还可通过测定劳动者的某些生理指标(握力、耐力、视觉运动反应时等)的动态情况来衡量。因此,可将一个工作班分为工作入门期、稳定期、疲劳期和终末激发期。,162,脑力劳动作业能力的动态,脑力劳动

43、的作业能力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故对其作业能力的变动就更难确切地描述。,163,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1)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2)个体因素 (3)环境因素 (4)工作条件和性质 (5)疲劳和休息 (6)锻炼和练习,164,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作业能力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制度(如医疗保健和劳保制度,工资待遇,奖金分配以及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心理因素主要指劳动者对工作是否满意,其动机是否得到充分激励;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是否受到关心和尊重;是否感到彼此有共同的职责;能否相互交流和支持等。,165,个体因素,体力劳动作业能力与年龄、性别、身材、健康和营养状况等有关。,1

44、66,环境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作业能力。如空气污染、严寒、高温、不良照明等都对体力和脑力作业能力有较大影响。,167,工作条件和性质,劳动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设备与工具对作业能力至关重要,能否达到人机匹配,尽量减少静力作业成分和作业的紧张程度等。 体力劳动者消耗量的最高水平要以不超过劳动者最大消耗量的1/3为宜,在此水平以下即使连续工作8小时也不致引起过度疲劳。工作的分配与协作、轮班值的安排是否合理等也对作业能力有影响。,168,疲劳和休息,疲劳是体力和功能性效率暂时的减弱,它取决于工作负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经适当休息又可恢复。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 休息一般指工间休息,涉及人体机

45、能从疲劳至正常状态的恢复过程。时间短、次数多的休息可降低应激程度,预防疲劳发生,又可提高作业能力,工效学设计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作息制度均应遵循这一总的原则。,169,疲劳分三个阶段: 1.疲倦感轻微,作业能力不受影响或稍下降 2.作业能力下降趋势明显,质量下降产量不变 3.疲倦感强烈,作业能力急剧下降,170,锻炼和练习,锻炼是通过反复使用而改善劳动者先天固有的生理功能和能力。练习是通过重复来改善那些后天学得的技能。在生产条件下,锻炼和练习常同时存在,使机体形成巩固的连锁条件反射动力定型,故不易疲劳,也提高了作业能力。,171,提高作业能力的主要措施?,172,加强营养: 每日供给足够的热量;膳

46、食中保证各类营养素的供给。 加强锻炼和练习:增强肌肉的活动力量和准确性;加强心血管机能,使心肌纤维增粗,心肌内的能量贮备增多,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加强呼吸机能,呼吸肌的力量加强,肺活量增加,每分通气量增多。 改革工艺,革新技术 合理运用体力如减少静态作业成分 改善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 改善劳动环境,173,劳动心理,劳动心理是研究职业群体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多种因素,除了对劳动者生理功能的影响外,还可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174,社会心理因素 职业紧张 劳动过程中的紧张源 紧张反应的表现 职业紧张的控制与干预 常见的身心疾病,175

47、,社会心理因素,来源包括家庭生活、学业负荷过重,超出个人的能力,或与个人的愿望不相符合、人际关系差,缺乏社会支持,可能遭遇到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的特殊刺激,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使人们在生理、心理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甚至造成疾病。,176,作业方式:单调作业、夜班作业 职业接触:物理因素接触(噪声、高温)、生产性毒物接触、生产性粉尘接触 脑力作业,177,职业紧张,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是个体对内外因素(或需求)刺激的一种反应,当需求和反应失衡时,就会产生明显的(能感觉到的)后果(如功能变化)。,178,

48、理想的职业紧张模式应能从理论和因果关系上阐明产生紧张的源头(作业环境)、易感者(个体特征)和影响或制约应激反应因素(家庭及社会支持)间的交互作用、过程及紧张效应后果。由此而提出两个模式:NIOSH模式和生态学模式。,179,劳动过程中的紧张源,个体特征:包括A型行为、性别、支配感和支配决策权。 职业因素:劳动过程中引起职业紧张的职业因素主要有角色特征、工作特征、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 应对能力,180,A型行为,时间紧迫感,欲望高,不耐心,言谈举止快速伶俐 竞争性强 敌对性,一般A型行为的冠心病发生率、复发率及死亡率比非A型行为者高2倍以上,181,快速反应:C型行为有什么特征? 内向、善思 安静 被动胆小、善克制 内在行为比外在行为丰富生动,C型行为是一种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182,紧张反应的表现,适度的紧张是有益的,是个体必需的。只是长期过度紧张才对个体不利,甚至是有害的,紧张反应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