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与优化.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82494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6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与优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与优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与优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与优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与优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与优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与优化.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与优化,重点问题 区域产业部门结构与区域产业空间结构 区域专业化部门 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概述,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诸条件作用下所形成的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空间组合。 它既包括部门结构,也包括空间结构。产业部门结构是产业空间(地域)结构的物质内容,而产业空间(地域)结构是产业部门结构的空间表现形式,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常见的有两大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生产)结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地

2、区主导产业结构与辅助产业结构等等。,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条件制约性 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的类型和演化。 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 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是不一样的。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各自条件的不同,其产业结构也有差异。不同的产业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 多样性 区域经济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 构的多样性。 开放性 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 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 交流。,二、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途径

3、 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尤其要确定区域优势。 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必须把某一区域经济条件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通过综合比较分析,认识、确定区域优劣势; 重视人文经济条件的分析; 克服本位主义,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不仅要看到有力条件,也要看到不利条件; 在分析条件过程中,不要把条件看成僵死的东西,有些条件是可以人为改变的。, 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确定区域产业结 构的调整方案。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要注意: 依据发展优势,塑造优势产业。优势的发挥程度是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必须选择主导 产业。主导产业并不一定是优势产业。 提

4、出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这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研 究的最重要一步。, 依据局部与整体的对立统一原则,在地域分工中把 握、确定区域产业结构。 任何一个区域既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考虑当地的效 益,又必须服从整体的安排和综合经济效益。区域产 业结构的确定、调整,在充分考虑局部、子系统利益 的同时,必须从整体(全局)、大系统着眼,要在地 域分工中求得发展机会。 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第二节 区域产业部门结构 一、区域产业部门分类法, 一般部类分类 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两大部类分类法 工农业的分类 农轻重的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 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 产业功能分类 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主导产业 辅助产

5、业 基础结构, 一般部类分类, 两大部类分类法 即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并相应地把生产这些产品的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门。它是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 工农业的分类 即撇开非物质生产活动,将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粗线条地划分为工业和农业两个主要的产业部门。这种分类法对研究地区二元结构及其转换十分重要。 农轻重的分类 农轻重分类法是在工农业分类的基础上,再把工业区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具体研究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这三个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它是分析地区产业结构最常用的分类法之一。, 三次产业分类 即把

6、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它是对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全面划分。 这种划分最初由费希尔于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并以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的名字命名。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又称为“克拉克大分类法”。 费希尔以社会发展阶段为依据,以资本流向为主要标准,把初级生产阶段称为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把第二阶段的生产称为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电力 和煤气业等;把第三阶段的生产称为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业、饮食业以及科学、卫生、文化教育、政府等公共行政事务等。,克拉克确立了三个标准: 产业距离消费者的远近程度。距离消费者

7、远的为第一次产业,近的为第三次产业,介于两者之间的为第二次产业。 产品是否有形。产品有形的分为第一次产业或第二次产业,无形的氛围第三次产业。 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否分离。可分离的划入第一次产业或第二次产业,不能分离的划入第三次产业。这样,他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化为第一次产业,把制造业和矿业划为第二次产业,把建筑业、运输与通讯业、商业、金融业、专业性服务和个人生活服务、政府行政和律师事务、军队等化为第三产业。 可见,克拉克与费希尔的主要区别在于,运输、通讯、建筑、煤气、电力等是划入第二次产业还是第三次产业,军队是否算作第三次产业。,一般而言,三大产业分类如下: 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

8、第一部门、初级产业,是对自然界存在的劳动对象进行收集和初步加工的部门,通常指生产工业原料或生产不须经深度加工即可消费的产品部门。一般而言,第一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矿业。我国规定,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又称第二次产业、第二部门、二次产业,是对第一产业产品今昔功能加工制造或精炼的部门。我国规定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第三部门、三次产业,是指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部门。我国规定,第三产业分为四大部门:第一,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

9、储业;第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第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第四,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和警察。, 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 即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以来程度的差异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 这种分类法对研究区域生产要素优势、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功能分类,产业功能分类,即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着重考

10、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社会再生产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和功能为标志,将各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三大类。 主导产业 它是决定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部门,是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是不同的。, 辅助产业 它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协作配套部门,与区域主导产业具有密切联系,因主导产业不同而有所不同。辅助产业必须适应、配套、服务于主导产业。 一般而言,辅助产业分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等组成部分。 前向关联产业又称上游产业,指由于主导产业的“上”行 联系而形成的产业部门,这些产业主要

11、是为主导产业部门提供基础性服务的; 后向关联产业又称下游产业,指利用主导产业的产品作 原料或者加工利用“三废”所形成的部门; 侧向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部门无直接联系,它是以满足当地居民消费需要为目的的部门,由于其参与提高区内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对主导产业部门有间接影响。, 基础结构 它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和保证生活供应而提供服务的部门、设施、机构的总体,包括生产性结构、生活性结构和社会性基础结构三部分。 基础结构一般具有区域相似性的特点,即不同区域的基础结构一般是相似的。,按照产业功能分类,任何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都可以分解组合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三个大类。这种区域产业结构模式,简称为地区经

12、济的三环同心圆结构。 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三重任务,恰好对应。这三重任务是: 完成国民经济和全国劳动地域分工对本地区的要求; 保证地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地区财力逐年增长,经营规模、投资环境日益改善; 保持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二、区域产业(部门)结构的演化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库兹涅兹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 配第克拉克定律 克拉克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

13、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经揭示过关于劳动力转移的这种现象。他认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种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由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34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 工业化初期阶段 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化后期阶段 后工业化社会 现代化社会, 库兹涅兹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

14、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三、区域产业(部门)结构的演进过程 工业化前期

15、:轻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后期:中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中期:高加工业阶段 工业化后期:技术密集阶段 后工业化社会,四、区域产业(部门)结构的成长规律 产业部门的区域成长 产业部门的区域成长过程就是区域内各产业关联作用不断加强的过程。 主导产业的区域成长 协作配套产业的区域成长 服务性基础产业的区域成长, 主导产业的区域成长 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和演化主角,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推动区域经济全面持续发展。 在区域规划过程中,对于主导产业选择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 区域比较优势原则; 地域分工原则; 产业关联原则; 经济效益比较

16、原则。, 协作配套产业的区域成长 协作配套产业的区域成长过程就使区域内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结构的综合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服务性基础产业的区域成长 服务性基础产业的区域成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区域各种经济活动的基础,其区域成长过程将直接影响到产业部门结构区域成长的质量。, 产业部门成长的区域差异 不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 次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 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 不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 不发达区域基本上为资源型产业结构。 一般而言,不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方向是: 要大力加强基础产业部门的发展,尤其要加强与区外联系的交通和通讯网络建设,加快教育科技的发展; 主

17、导产业的选择要立足于本区自然资源; 选择适应技术,切不可攀“高”求“新”,要从区内劳动力素质出发; 发展适度规模经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要通过资源的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有选择地、适度地发展一些加工制造业; 注意发展生态经济,防止环境恶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次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 欠发达区域的产业结构层次介于不发达区域和发达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一般来说,欠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方向是: 继续培植主导产业,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大力发展关联产业,提高产业关联度,获取结构效益; 从国外和发达地区引进技术并改造创新,武装现有产业结构并积极培育新产业; 重视发展“三产

18、”,促进产业结构走向高度化。, 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 处于发达阶段的区域,交通发达,信息灵通,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基础和管理水平居于较高层次。产业部门相当齐全,协作配套好,产业关联度高。这类区域通常是国家经济重心区,在发达与繁荣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潜在衰退因素。 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方向是: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要向外开拓,不断提高产业开放程度; 加快产业集团化步伐,争取构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众多中小城市为节点,以交通线路为纽带的产业关联网络。,第三节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主要理论有: 增长极理论 点轴理论 核心外围地理论 辐射理论, 增

19、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 1966年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理论发展到地域空间布局原理上,完善了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是在城市区配置下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它不仅是推动型产业及其综合体,而且也是拥有这种产业综合体的城市。 (布德维尔的定义 ),增长极的吸收和扩散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资本的集中于输出; 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产生集聚经济效果。 增长极的形成有两大途径: 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聚集而自动产生; 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 极化效应 主

20、导产业和推动产业配置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生产综合体(增长点),吸引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导致集聚经济优势,出现极化现象。 所谓极化就是物质、能量、信息向区域核心集聚的过程。 集聚效应可分为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种类型。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规模经营规模扩大,可生产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它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 区位经济是指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以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获得经济效益,它源于企业内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 城市化经济是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

21、,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它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的经济合理性。, 扩散效应 增长极一旦形成并继续发展,必然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扩散效应。 具体表现在: 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扩大了市场,推动了区域内相关原料生产部门(行业)的建立和扩大规模; 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量,增大的供给推动区域内使用这些新产品的部门经营规模扩大; 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形成,促使了区域内地域分工的深化,全面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实力; 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对区域内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促使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部分资金的扩散; 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创造新的需

22、求,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引导生产,促进区域发展; 增长极的创新,使其作为技术、信息源不断向区域输入,提高区域内劳动力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点轴理论,点,即增长极(核)、生长点。 轴,即生长轴。 以沃纳松巴特为代表提出的“生长轴”理论,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联结各中心地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资源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集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生长轴”。,点轴理论的其中心内容是: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定若

23、干经济较为发达、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和远景的重要交通干线经过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在各个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规定各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吸引区域; 确定中心城市和发展轴等级体系。, 核心外围地理论,美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 任何区域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区与边缘与所组成的。核心区可以是由一个城市或城市群及其周围地区组成。核心区居中,其他区居核心的外围地带。 核心区是发展变化的根源,它能够产生和吸收创新,主导着外围区及整个地域的发展方向。当核心区在形成过程中达到能够自我发展所需的规模时,集聚效益显著,吸引着资金和人才。核心区良好的基础

24、设施和社会组织,保证生产效益显著,从而增强外围区的吸引力。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区将其发展所得扩散到外围区去,使外围区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燃料销售量增加,从而促进那里生产发展、就业机会扩大、次级核心区成长。, 辐射理论, 辐射的涵义 经济发展的空间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为辐射源,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是辐射媒介。,它具有六个特点: 辐射是一个双边互动过程; 辐射的结果是随着能量传递而逐渐拉平物体之间的能量; 一个物体的能量只要高于周

25、围其它的物体,净辐射出去的能量数量就大于自然吸收的能量数量; 两个物体距离越紧,能量辐射越大; 两个物体的能量落差越大,辐射越强烈,净辐射的能量数量越大,即能量低的物体吸收的能量越多; 辐射的速度和程度还和辐射的媒介有关,辐射媒介越有效,辐射越充分。, 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从地图上看,中心城市是一个点,沿海、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岸和铁路干线是一条线,这些点、线、面都可以被看成经济辐射源。 点、线、面联网辐射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 点辐射 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 点辐射的有效进行,必须依靠良好的辐射媒介,即良好的交通、信息传播手段和市场机制。这是点辐射有效进行

26、的根本保证。 线辐射 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和上下游地区推开。我们把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称为辐射干线。 线辐射是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的动力。, 面辐射 点辐射和线辐射大大加快了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其结果就会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辐射干线为骨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面辐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墨染式(或称摊饼式)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的生产要素和思想观念在空间上逐渐向外推移;另一类是跳跃式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的生产要素和思想观念在空间上跨过一些地

27、区直接向另一些地区转移。,二、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即产业空间结构是产业部门结构的空间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是由核心、网络和外围地三个要素组成的。, 核心 核心是指区域内的城市系统,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与扩散功能。 区域核心一般都具有以下五个基本功能: 生产功能。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任何区域核心都是多功能的:工业生产、商业流通、旅游休息、行政管理等。 集散功能。集散不仅包涵了物质的集散,也包括了文化范畴产品或某种意识形态及其产品的集散,同时也涵容了物质文化得以集散的传输途径、载体以交通、通讯

28、为主导的基础设施的集散。 组织功能。它包括协作功能、协调功能、引导功能、联络功能等。 管理功能。区域核心主要承担政治任务、行使行政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 服务功能。区域核心不仅组织、管理区域经济,而且也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经济核心自身。, 网络 区域网络是指区域内的诸种交通线路、输电线路和通信线路等的地域分布体系。 它在区域空间结构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它既是联接核心与核心、核心与外围区域的桥梁与纽带,又是产业布局的空间走廊,也是与其他区域进行联系的通道。区域经济成长中的人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等都是通过相应的网络进行传递的。 网络的空间差异是区域空间结构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既反映着

29、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也预示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配置趋向。, 外围地 外围地是相对于核心和网络而言的。 外围地发展水平主要受核心、网络的发展水平所制约,反过来,外围地的发展也支持和影响着核心和网络的发展。 小结: 核心、网络与外围地相互影响推动,共同作用于区域空间,促进区域空间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层次不断提高。,三、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匀质化空间结构阶段 极核化空间结构阶段 点轴化空间结构阶段 均衡化空间结构阶段, 匀质化空间结构阶段 从产业部门过程看,农业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居支配地位,人口中的绝大部分为农业人口。 从空间结构看,这一时期的核心与农村居民点差别不大。由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可提供给城

30、市居民的农产品以及可转化为非农人口的数量有限,所以这一阶段城市(核心)数量少、规模小,呈稀疏均匀点状分布,相互之间处于隔离状态。 极核化空间结构阶段 从产业部门构成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致使工业成为区域产业的主体。 从总体来看,这一阶段是以集聚作用为主,辐射作用为辅。, 点轴化空间结构阶段 随着区域中心的不断集聚,区域中心的承载能力的下降,会产生集聚不经济现象,扩散的效益会相应增加,从区域中心沿着向外延伸的交通线路辐射。 从区域整体来看,区域空间结构表现为以点轴为骨架特征。 均衡化空间结构阶段 点轴化扩散导致人口和产业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其结果是:城市中心和郊区人口将减少,整个城市出现

31、负增长。但是,次级中心和地方中心呈加速增长趋势,整个区域范围的城市体系日趋完善,促进了区域资源充分而合理地开发利用,区域差异逐渐缩小,整个空间结构呈均衡状态。(注意:均衡化和均质化有本质区别),第四节 区域专业化部门,一、区域生产专业化的概念 区域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区域生产专业化是工业化过程中大机器发展的必然产物。,二、区域生产专业化部门 区域生产专业化部门是指一个区域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部门。 区域专业化部门具

32、有特定的区域属性。,三、区域专业化部门的判定 通常用区位商来到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区域产业专门化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区域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区域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其计算公式是: 式中,为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为i地区j部门的产值(增加值或就业人口);为i地区工业总产值;为全国或上级区域(背景区域)j部门的总产值;为全国或上级区域(背景区域)工业总产值。,对一般区域而言,当 1,可以认为j产业是该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当 1时,则可认为j产业是i地区的自给性部门。,四、区域专业化部门的专业化水平判断 一个地区某部门专业化水

33、平的具体计算,是以该部门可以用于输出部分的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来衡量的。如果以表示i地区j部门的专业化系数,则有: 上式可以变换为:,从上式可以看出,当 1时, 0,表示i地区j部门的专业化水平低;当 1时,1 0,表示i地区j部门的专业化水平高。,第五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一、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 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在区域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区域经济发展。 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越高,联系越广泛、越深刻,就越能通

34、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二、主导产业的发展 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解 决如下问题: 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这样说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包括三个部分: 已经具有强大生命力并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这是地区主导产业的主体部分; 目前还有较强生命力,但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这是上一轮主导产业发展的延续; 目前还比较有效但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并且反映区域发展趋势的产业,这是新兴的、将主宰未来时

35、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与主导产业概念相联系,还有支柱产业。 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支持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的产业。 但是,支柱产业并不一定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甚至其中的一部分可能在下一轮的发展中被压缩和淘汰,这就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区别所在。,三、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域经济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的升级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 以全新的、更高技术层析的产业来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在同一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

36、产业结构的升级,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进步,使原有主导产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除了发展主导产业以外,还应该发展如下性质的产业,以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 基础设施产业; 为地方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第六节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一、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层次 第一、二、三产业本身就蕴含着从低到高的概念; 三次产业的内部,也可以进一步分出层次。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

37、。 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是工业化及其完善的过程。其主要表现是: 高加工度化; 高附加价值化; 技术集约化; 工业结构软化。, 产业结构层次及其变动的描述 产业结构层次系数 设某地区有n个产业,将这些产业由高到低地加以排列,所得的产值比例分别记为q(i)。由此可以定义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为 显然,w越大,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越高级。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对于具体地区、具体地区的特定发展阶段来说,不是产业结构越高级越好。,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从宏观上合理配置物质生产的要素,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减少资源的

38、浪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从而为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打下基础。”,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 判断区域产业是否合理主要有以下标准: 是否充分合理利用了自然资源; 各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否存在“瓶颈”产业; 是否能及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是否取得了最佳的经济效益; 国内外的成熟技术是否得到了合理开发与利用; 能否充分开展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 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 产业结构是否具有弹性。,三、 产业政策选择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对应不同的产业部门: 新兴阶段 朝阳产业 支柱产业 夕阳产业 衰落时期,支柱产业 产业地位 先/潜导产业 主导产业 夕

39、阳产业 时间, 不同产业的基本特征和识别 各种产业的基本特征, 各种产业的简单识别 注:*是不确定;N是产业部门数。, 区域产业结构建设 区域产业结构战略的目标取向 区域产业战略的一般目标是明确产业结构建设方向,确保区域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演进。 区域产业战略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挥。, 区域产业政策与战略 A. 先导产业是政府投资的重点,政府不仅要给予优惠的政策,还要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以确保本地区能够有后续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使区域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B. 对于主导产业,政府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给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它们有很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引导社会投资,使其能够及时地获得足够的投入; 三是鼓励、扶持、协调基础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保证主导产业所蕴含的巨大增长带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C. 对于支柱产业,政府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支柱产业本身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二是提高技术帮助,使其能够及时地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延长支柱产业寿命,维持区域经济的繁荣。 D. 即使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夕阳产业也不能任其萧条。 小结: 依靠支柱产业,发展主导产业,扶持先导产业,是区域产业政策的一般原则: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相关产业,优先发展基础产业,是各国政府在区域开发过程中的一般做法(吴殿廷 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