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人教版20170912335.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85338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WPS 页数:8 大小:4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人教版20170912335.wps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人教版20170912335.wps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人教版20170912335.wps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人教版20170912335.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人教版20170912335.wps(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提升练 十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45(45 分钟 10010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分) 1.(2015广东高考)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 大的是 ( )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D.降水多少 【解析】选 B。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降水多少对河床的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河床 的形态;而通航里程不会影响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进而对河床的形态影响不大。 你是否能想象这样的场景:下图中干燥的荒原曾是水下世界,有巨鲸在捕猎游弋。而今天你 可以顺着石头砌边的小道,去看一看那些容纳着亿万年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

2、的巨岩。读下图回 答 2、3 题。 2.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在荒原出现,反映出亿万年以来该地区 ( ) A.陆地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海平面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3.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生物作用 【解析】2 选 A,3选 B。第 2 题,从材料可知图中干燥的荒原在亿万年前为海洋,说明亿万年以 来该地区陆地在上升。第 3 题,图示地区为干燥的荒原,降水稀少,生物也十分稀少,外力作用以 风力作用为主。 (2017郑州模拟)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一处绝壁之巅。这里海拔 1 700米,三面环山,一 面临崖,岩石以砂岩为主。下

3、图为郭亮村绝壁景观图。读图完成 4、5 题。 1 4.郭亮村绝壁岩层 ( ) A.具有层理构造 B.含有丰富的化石 C.由变质岩构成 D.由岩浆冷凝而成 5.郭亮村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 ( ) A.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 B.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 C.外力侵蚀、流水沉积、断裂抬升、固结成岩 D.流水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 【解析】4 选 A,5 选 D。第 4 题,材料中显示岩石以砂岩为主,砂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有层理构 造,有化石,但从图中只能看出水平层理结构,看不出化石;岩浆冷凝形成的是岩浆岩。第 5 题, 砂岩是沉积岩,因此应先是流水沉积

4、、固结成岩;沉积受侵蚀一定会露出地表,而后断裂抬升、 外力侵蚀。 (2017聊城模拟)读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回答 6、7 题。 6. 处的岩石类型和形成的直接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 A.变质岩、变质作用 2 B.沉积岩、冷凝作用 C.岩浆岩、侵入作用 D.沉积岩、固结成岩 7.关于图中信息及其推断正确的是 ( ) A.处表示地壳的水平运动 B.处表示断层构造 C.处多地下水和油气资源的储存 D.处气温常年低于 0,季节性积雪广布 【解析】6 选 D,7选 A。第 6 题,处的岩石是古地中海沉积形成的沉积岩。第 7 题, 处表示 古地中海两侧的地壳相向运动,属于地壳的水平运动。处表示两个板

5、块碰撞形成的峡谷。 处地壳隆起,地下水不易储存。处气温常年低于 0,永久性积雪广布,而不是季节性积雪。 下图示意山东潍坊昌乐古火山口,它是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火山口,数万根六棱 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直插云天。读图,完成 8、9 题。 8.图中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的原因是 ( ) A.流水沉积作用 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 9.若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大类岩石,昌乐火山口岩石属于图中的 ( ) A.甲 B.乙 C.丙 D.三者皆可 3 【解析】8 选 C,9选 B。第 8 题,图中岩石是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呈放射状排列。第 9 题, 图中甲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应为沉积

6、岩;乙岩石经过内力作用形成丙岩石,故乙为岩浆岩,丙 岩石则为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加固训练】 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岩盐是化学沉积的矿物石岩组成的岩石。读图回答 (1)(3)题。 (1)该地区的岩盐属于 (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2)关于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盐丘形成顺序为 T2-T1-T3 B.图中岩盐层的年龄较新 C.油气不可能在盐丘下部聚集 D.盐丘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 (3)该地区的部分盐山表面密布沟渠,甚至形成地下洞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风化作用 D.人为破坏 【解析】(1)选 D,

7、(2)选 D,(3)选 B。第(1)题,题干中明确指出,岩盐是化学沉积而成的,应属于 沉积岩。第(2)题,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说明其形成受内力作用影响。其形成 过程应是 T2-T3-T1。第(3)题,盐山表面出现沟渠,形成地下洞穴,主要是受流水侵蚀的影响。 其形成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一致。 (2017湖南联考)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 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下左图)“很多只露出 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下 右图)“”几乎是 全裸 的,“”甚至变得 圆头圆脑 ,据此回答 10、11 题。 4 10.“”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

8、 腰身 的主要原因是 ( ) A.“”腰身 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死亡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 陡峻挺拔 C.“”腰身 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 耸立 11.“”干旱地区丹霞地貌 圆头圆脑 的形成条件是 ( )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解析】10 选 C,11 选 A。第 10题,根据题目材料及图示,可以知道,“”只露 腰身 是因为顶部 和底部都有植物生长,“掩盖了地貌的其他部分。而 腰身”,即中间部位,雨水冲刷不严重,因为 地势

9、陡峻,难以发育土壤或土壤浅薄,难以生长植物,“”形成只露 腰身 的现象。第 11题,“圆 头圆脑”的形成条件应该是风化和侵蚀作用的共同作用结果,仅有光照,无法拂去岩石表层碎屑, “”不足以形成 圆头圆脑 ;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貌景观;冰雪融水侵蚀会形成切割地貌,使地表 崎岖。 二、非选择题(共 56 分) 12.(2013全国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8 分)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 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 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

10、原地区。 5 (1)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 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 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 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第(1)题,结合题干分析可知影响沙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的 泥沙在此沉积;二是该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别大,河流有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 枯水季节时,河床裸露提供沙源;三是 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M地刚好处于冬春季节的下风 向,风沙在此沉积。第(2)

11、题,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河谷的走向与风向一致,对风 阻挡作用小;两条河流在 H 县城附近交汇且该地峡谷较窄,容易形成风口。第(3)题,本题为开放 性试题,两种观点都会有自己相应的论据。首先,认真思考两种观点,看哪一种观点提供的论据 更加充分、更具有说服力;其次,选择相应观点提出相应论据即可。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 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 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

12、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 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 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 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6 1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 分) 材料一 2016 年 7 月 3 日上午,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的世界最大单

13、口径射电望 远镜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的吊装,历时 11个月的主 体工程正式完工。大窝凼洼地,岩溶漏斗、落水洞、天坑以及溶洞较发育,是罗甸县大小井、地 下暗河的核心地段,是研究岩溶地区地下暗河和岩溶漏斗发育的典型地区。 材料二 大窝凼地貌图及其所在地局部区域图。 (1)简述大窝凼从海底石灰岩形成天坑的地质过程,并分析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 征。 (2)分析射电望远镜项目选址该地的优势条件。 (3)图示地区除石灰岩外,花岗岩、大理岩等也分布广泛。推测该地花岗岩、大理岩形成的地质 作用过程。 【解析】第(1)题,海底沉积的石灰岩经地壳抬升至地表,在温

14、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被流水溶蚀 塌陷,而形成天坑。喀斯特地貌对自然环境特征的影响,主要从对水文、对土壤、对地形地势等 角度分析。第(2)题,从地形分析工程量小,从地貌分析不易积水,对设备腐蚀较少,从人烟稀少 等分析无线电环境好。第(3)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可 以分析其形成过程。 答案:(1)地壳隆升(或地壳抬升);流水溶蚀(或侵蚀),地面塌陷。 7 土层薄,土壤贫瘠,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势起伏较大。 (2)可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喀斯特地貌区,岩石透水性强,有利于地表水 向地下渗透,便于排水;人口稀少(地处偏僻),无线电磁波的干扰小(干扰信息小);位于高原区(海 拔高),空气稀薄(清洁或大气透明度高);周围高山环绕,能有效屏蔽周围的人为电磁波干扰。 (3)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岩浆活动频繁,岩浆侵入形成众多的岩浆岩(花岗岩)。地质时期 形成的石灰岩,受岩浆的影响(温度、压力变化),发生变质作用成为大理岩。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