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阶段质量检测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20190508.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93475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阶段质量检测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2019050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阶段质量检测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2019050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阶段质量检测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2019050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阶段质量检测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2019050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阶段质量检测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20190508.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阶段质量检测(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解析:选A材料仅叙述了江东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是整个长江流域,更体现不出“广泛使用”,故选A项。2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

2、,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 B广种薄收C休耕轮作 D少种多收解析:选C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C项正确。3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抑制商业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小农户纳税,

3、但是不能反映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纺织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跟市场有联系,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D项正确。4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选C三则材料中仅一则提到“土牛”,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

4、材料“率妻子,戮力耕桑”“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了男女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妻子耘于前”等主要反映了耕作,没有涉及女织,故D项错误。5唐代元稹在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解析:选A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封闭性主要指技术工艺的传承仅限于家庭内部,“传男不传女”,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

5、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措施,故A项正确。6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这反映了()A耕地面积缩减 B经济结构重大变动C农业生产发展 D农产品商品化提高解析:选C根据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体,没有发生重大变动,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从明朝末年到清朝嘉庆年间,土地价格逐渐提高,说明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收益增加,因而土地价格也随之

6、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土地价格提高,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故D项错误。7班固汉书张安世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材料反映了当时()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 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解析:选D由题干信息“安世尊为公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由“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可知其纺织作坊颇具规模,故D项正确。8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7、)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解析:选D材料描述了当时棉花的种植、加工与销售情况。棉纱在市场的贸易使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9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匮乏B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落后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私营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的压制解析:选C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C项正确。10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

8、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解析:选A文物A是商代的妇好扁足方鼎,它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故A项正确;文物B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文物C是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文物D属于彩色瓷器,出现于明清时期,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11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市场交易发展繁荣 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C专业市场开始形成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东汉”“北市门、南市门”可以看出,东汉时

9、期的市场交易发展繁荣,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还未形成专业的交易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市”,并未强调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12(2018温州一模)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民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解析:选C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自始至终该政策都没有改变过,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实行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自

10、给自足、男耕女织,材料没有否定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纺织业、饲养业、种植业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纺织业,还有饲养业和种植业,而D项只提到纺织业,故D项错误。13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A冶铁业的进步 B甲骨文的成熟C兴起了棉纺织业 D已经有了养蚕业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商代青铜器纹饰,冶铁业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甲骨文,故B项错误;棉纺织业是宋元时期兴起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青铜器上的蚕纹,可以推断商代已经有了养蚕业,故D项正确。14唐朝李嘉祐诗曰:“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

11、禽。”宋朝苏轼又说:“(居民)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甚众。”南宋年间鄂州的南草市,“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由此可见草市()A唐宋时期开始出现 B打破贸易时空限制C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受到政府严格管理解析:选C东晋时期就有草市,并设草市尉进行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草市打破空间限制,未体现打破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草市便于商品交易,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宋朝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故D项错误。15东京梦华录载:“每日如宅舍宫院前卖铜铁器、衣箱、磁(瓷)器之类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

12、馀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马行(街)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傅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材料主要体现了北宋()A市场分布类化 B彩瓷交易频繁C商帮经营兴盛 D长途贩运繁荣解析:选A材料中“宅舍宫院前卖铜铁器、衣箱、磁(瓷)器之类新郑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反映了不同种类的商品市场,故A项正确。16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A包含着否定商业

13、发展的基本因素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解析:选A材料表明经商并非是这些人的原本的动机,而是之后转向科举、农业的手段,故A项正确。17(2018嘉兴选考模拟)资治通鉴记载,德宗贞元十三年:“置白望(唐代宫市宦者派在市场的采办人员。因他们于市中左右望,白取民物,故人称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指街巷),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这反映出唐代()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监管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宫廷的特权现象A BC D解析:选D材料未涉及唐代政府对市的管理,故错误;根据材料“两市”“要闹坊曲”“宫市”,除

14、两市外,尚有“要闹坊曲”和“宫市”,故正确;材料不涉及“市”的交易时间问题,故错误;根据材料“白取民物”“则敛手付与”,表明宫廷有较大特权,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18(2018温州一模)唐代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到宋代,废除了以上规定。这表明宋代( )A市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B放松了对“市”的时空限制C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D商人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解析:选B材料意思是:唐代规定,不是州县的地方不准设置市场,中午击鼓二百下市场开始贸易,太阳落山前击钲三百下离去。由此可看出,唐代对市的管理严格,严格控制了市的地点及聚散时

15、间,到了宋代,逐渐废除,推出宋代逐渐放松了对市的时空限制,B项符合题意。19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解析:选C题干中该官员奏折的大致含义是:岭南乡村,隔一天就会有集市,被称为“墟市”,请皇帝您降旨,让他们到城市里去进行交易;而宋太宗回答得很干脆:你这就是在扰民,不要去改变这种情况。“间日”是隔一天的意思,而A项强调的是“每天”,故排除A项;乡村市场的繁荣是材料所述的现象,不是反映的实

16、质,故排除B项;君臣之间的一问一答,看似简单,实质上蕴含了两种不同的管理经济的手段,即大臣想要“严管”,遭太宗反对,即太宗走的是“宽松”路线,故选择C项;本题与“坊市制”无关,故排除D项。20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班固()A有农商皆本的意识B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C推崇重农抑商政策D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解析:选A据“食谓农殖货谓布帛可衣二者,生民之本”可以得出对农业和商业都重视的思想,故A项正确。21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

17、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阿拉伯商人蒲罗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钱达98万,特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赐予“公服履笏”。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A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B招徕外国货船可以增加官员政绩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D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选D材料中说明鼓励外国商人从事商业贸易,“收息钱达98万”,反映了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2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晚明海外贸易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臣请言开洋之利。我中国人若贩吕宋,则单是得其银钱而已。是以中国

18、湖丝百斤至彼悉得价可二三百两。”何乔远请开海事疏“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征银百五十两。”张燮东西洋考“所通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易其银钱,满载而归,往往致富。”李廷机李文节集A晚明政府禁止民间海外贸易B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C西方殖民者垄断东西方商路D中国商人主导对外贸易解析:选B三则材料中都能体现出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故B项正确。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其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指的是(

19、)A重农抑商的实施 B牛耕推广到全国C铁制农具的使用 D刀耕火种的消失解析:选C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其经济上的社会大变革是指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故C项正确;A项是经济政策,不是经济上的大变革,B项发生在汉代,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24史记中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观点,南北朝时齐民要术中表达了“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的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商皆本观念强化B商品经济日渐成熟C做官成为多数农民的追求D以农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解析:选D工商皆本观念强化与材料“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故B项错误;做官成为多数农民的

20、追求与材料“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得出以农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25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者。上述记载()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了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解析:选B材料表明工匠子承父业,世代相传以为生计,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故选B项。A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在“家族之间”,D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均可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江

21、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材料二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丝

22、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1)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商贾骈集,物货辐萃”“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得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商船倭舶,岁常辐凑

23、”得出海外贸易的兴盛。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得出出现专业化市镇,据材料二“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得出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据材料二“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得出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得出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据材料二“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得出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答案:(1)特点:工商业兴盛;呈现出城市化特征。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2)表现: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

24、络形成;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变革: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27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

25、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

26、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塑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10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从丝绸之路的地理范围、交易内容和贸易对象上分析其变化;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其影响。第(2)问,对于汉唐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联系所学汉

27、唐时期的社会状况来分析,一般来说从政治、政策、开明程度、经济水平与商人的贡献展开叙述即可。答案:(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

28、;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28明清时期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政策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中叶以后徽商开始达到鼎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即回家乡购置土地,因此,民间的土地纠纷,告争者纷纷。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官府为了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并动用官银刊刻成书,各里发给一部,以作宣传和在土地管理时使用。徽州官府丈量土地前,首先组成丈量人员,丈量人员由各图之中推选出公证人一名,书手两名,号手两名,算手两名。规定一日限丈量二百

29、亩,一个月内丈量完成。徽州所属之各地同时进行田地山塘清丈,以村镇编成都图及字号,并根据顺序编号编制成“都图册”,土地清丈根据“都图册额”及丈量结果再编制成鱼鳞册。鱼鳞册分草册,正册各一部,草册由公证人或土地持有者收存保管,正册均送交官府每页印后存档以便官府复查及日后赋税之用。摘编自朱英寿谈明清两朝徽州土地管理(1)依据材料,指出万历年间为什么要制定“田亩丈量条例”?概括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两个论述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观点1:徽商购买土地的原因在于明朝商品经济不发达。(5分)观点2: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5分)解析:第(

30、1)问,材料共两段话,第一段话说明了制定“田亩丈量条例”的原因,第二段话阐释了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概括两段话的内容即可。第(2)问,首先判断观点的正确与否,然后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答案:(1)原因:土地纠纷越来越多;漏报与少报户籍。程序:先组织丈量人员、规定丈量进度要求;再制定各地都图册额作为依据;最后根据都图册额编制鱼鳞册图草册与正册。(2)观点1判断:观点错误。理由:商品经济发展壮大徽商经济实力;土地买卖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徽商购买土地并不是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观点2判断:观点错误。理由: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增加税收;便于加强对农民的管理;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