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96733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69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三时程分析法.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结构抗震分析,李爱群,第三部分 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 ,即E.P.分析方法着眼于弹塑性,可以分为三类: (1)数值分析方法:可以是单质点体系和多质点体系,适用面广,效果最好。 (2)E.P.反应谱法: 作E.P.谱; 由E.P.谱和E谱间的规律找出(推算)E.P.谱; E.P.谱的多质点应用(目前遇到困难)。,(3)等效线性化法: 原系统E.P.系统 (阻尼e和频率e) 等效系统Ee系统(等效阻尼e和等效频率e) A2=min 为算子,研究算子与什么等效 ; ;求e、e。,时程分析法(又称直接动力分析、步步积分法、数值分析法、动态设计法) 特点:直接输

2、入地震波,直接处理运动方程 主要涉及内容: K:kij值取决于计算模型(第三章)(难点);K随时间变化,即恢复力模型(第四章)(在弹性范围内K值不变,因而问题简单)。 的合理选择(第六章) 数值分析(第五章):收敛性、稳定性、快速计算准确。 C:阻尼矩阵,阻尼问题仍需研究。,时程分析法的功能: (1)全面考虑了强震三要素(幅值、频谱和持时),也自然考虑了地震动丰富的长周期分量对高层建筑的不利影响。而反应谱法采用的设计反应谱只反映了地震的强度和平均频谱特性。 (2)采用结构弹塑性全过程恢复力曲线来表征结构的力学性质,从而比较确切地给出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而反应谱法是基于弹性假设。 (3)能给出

3、结构中各构件和杆件出塑性铰的时刻和顺序,从而可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同时对于非等强结构,能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并能计算出柔弱楼层的塑性变形集中效应。而反应谱法只能分析最大地震反应。,一、结构动力分析的 力学模型和刚度矩阵,1 多质点体系运动 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一、结构的模型化 连系体离散化(质量集中法),将无限自由度转化为多自由度 。,二、建立质点(体系)运动方程 动平衡法:将假象的惯性力 (即绝对加速度)施加于节点上,视体系处于假想的平衡状态,列出平衡方程,从而获得动平衡方程即体系振动方程。 其中,M一般为集中质量矩阵。对于一致质量矩阵(从分布质量出发建立起来的矩阵,非对角线元素有很多非零项

4、),在房屋动力分析中很少采用,已用于水坝动力分析。,三、运动微分方程的剖析 1方程适用于各种力学模型层间模型、杆系模型(考虑空间和扭转)。 2x为质点在自由度方向上的位移(广义),包括侧移和扭转。 3M为对角阵(即认为惯性力非耦连),在不考虑各质点惯性力的耦连作用时,M为对角阵,其缺点是计算特征向量的精度较差。,4C为结构的阻尼矩阵。结构的阻尼特性反应了体系在振动过程中的能量耗散特性。 材料的内摩擦内阻尼(粘滞阻尼理论()和复阻尼理论); 构件节点摩擦几乎未研究; 基础、地基土振动通过相互作用(几乎为考虑); 阻力(空气动力阻尼); 外阻尼阻尼器。,阻尼矩阵C 一般采用瑞雷阻尼形式,即质量矩阵

5、与刚度矩阵的线性组合,其表达式为 C=M+K 其中,常数和可有结构体系第i、j振型的阻尼比i、j和自振圆频率i、j反算求得: , 通常i和j分别取1和3,考虑到建筑结构阻尼比一般较小,计算时各振型可采用相同的阻尼比值,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取阻尼比为0.05,对于钢结构阻尼比为0.02。 =ij;=0.1(i+j),计算时在自振圆频率i、j求出以后,可先求,再求。,C=M C= K C= C(粘滞阻尼) + C(非粘滞阻尼),5刚度矩阵KE.P.分析的关键问题之一 列运动方程的过程就是形成刚度矩阵的过程 静:列平衡方程,求解K=P; 动:列假想的动平衡方程,求解 K与x的维数相同,排列顺序对应

6、。xn侧移对应Knn侧移刚阵。 对框架,将K3n3n缩聚成Knn。 弹性K,K的形成和kij的值决定于结构的数学模型(剪切型、弯剪型),且不随时间变化。 弹塑性K,K的形式和kij的值决定于结构的数学模型,且随时间变化(用恢复力模型描述,追踪恢复力模型)。,2结构动力分析的 力学模型及特点,选取动力模型的原则:精度要求(决定于K侧)和费用。 动力模型分为两类: (1)层间模型:以楼层作为基本单元。分为层间剪切模型、层间弯曲模型和层间弯剪(剪弯)模型。 (2)杆系模型:以杆(梁、柱)作为基本单元。分为一般杆系模型和带刚域杆系模型(如开口剪力墙)。,一、层间模型(或称串联多自由度体系) 特点:(1

7、)未知位移少(n层为n阶); (2)可发现薄弱层,用于检验罕遇地震下结构薄弱层位置以及层间变形,校核层间极限承载力,以控制薄弱楼层位移,防止倒塌。 (3)无法了解各杆件进入塑性阶段的次序。 水平位移由两部分组成:(1)楼层水平错动;(2)结构的总体弯曲(对应于柱受压或受拉)。 以(1)为主,为层间剪切型;以(2)为主,为层间弯曲型。若(1)、(2)都不能忽略,则为层间弯剪模型(弯曲变形所占比重大)或层间剪弯模型(剪切变形所占比重大)。,(一)、层间剪切模型 1 变形特征:层间位移下大上小。 2假定:(1)只有水平错动;(2)第i层的层间剪力只与该层的层间位移有关。因此K为三对角阵。 Qi=ki

8、i=ki(xi-xi-1) 由于各层仅水平错动,其层间刚度仅取决于该层中各竖向构件的GA和EI;横向构件的弯曲变形和竖向构件的轴向变形均忽略不计。 3适用情况:(1)不太高的框架(H/B4);(2)低矮墙;(3)较高框架的近似计算;(4)强梁型框架(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大于5)。,(二)、层间弯曲模型(不计剪切变形) 1变形特征:层间位移上大下小。 2楼层有转动,导致K为满阵。 3适用情况:烟囱、电视塔、桅杆结构、高桥墩等。,(三)、层间弯剪(或剪弯)模型 1变形特征:层间位移中间大、上下小。 2K一般为满阵。对于青山博之(日)SB模型(在剪的基础上把kii控制在一定范围内),K为三对角

9、阵。 3适用情况:(1)高层框架;(2)强柱弱梁型;(3)框剪体系、框筒体系(不能忽略楼层处弯曲转角和柱轴向变形时,需采用层间弯剪模型)。,二、杆系模型质量集中于节点处 特点:(1)可了解杆件进入塑性的先后次序;(2)费用大、工作量大。 关键:弹性阶段的单元刚度矩阵与弹塑性阶段的单元刚度矩阵表达式统一(要求能自动转换)。,三、杆系层间模型 概念:(1)动力分析用层模型,得到侧力;(2)将侧力施加在杆件上(静力分析)。 孙业杨等,高层建筑杆系层间模型的弹塑性动态分析,同济大学学报,1980,No.1 该模型在总结了层间模型和杆系模型的优缺点基础上,按照“静按杆系、动按层间、分别判断、合并运动”的

10、原则进行动态分析。具体做法是:首先按杆系形成每片抗侧力刚度矩阵,利用楼板在平面内刚度无限大的假定,形成整个结构的抗侧力刚度矩阵,这时,以质量集中于楼板处的层间模型来求解动力方程,得到每一时刻的总体位移,再回到杆系模型,解出各位移、内力,从而判断杆件所处的弹塑性状态,这样往返计算,直至算完输入地震波为止。,3 层间剪切模型的 刚度矩阵,1K侧形式为三对角矩阵,2弹性分析时的层间剪切刚度计算 (1)简单杆件(墙),i,(2)框架结构(三种方法) (a)近似计算:D值法 (b)模型试验 (c)静力弹塑性分析(逐级加载):全过程分析(仍是静力分析) 3弹塑性分析时程刚度计算见后,4层间弯曲型(或剪弯型

11、)结构的K侧形成方法,方法一: 思路:先计算柔度矩阵,可得K侧=-1 1先形成单刚,后形成总刚 2每层施加集中力,求其他各层位移ij 3得到柔度矩阵 4K侧=-1 朱镜清指出对于这种方法,该体系的柔度矩阵在数据组成规律上类似于Hilbert矩阵,一般矩阵达到7、8阶时,通过普通的求逆方法来形成刚度阵会导致失败,他推荐方法二。,方法二: 用三弯矩方程直接求k i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试刊,第2期,朱镜清、张其浩:“高柔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1)概念:k ij为j点发生单位沉陷,i支座的反力 2)方法: Pi=1时各点Mj-三弯矩方程 求i点挠度i i=1时各点, 用 求支座反力,形成k

12、ij,方法三:缩聚法 1)写 2)写总刚阵(用刚度集成法) 3)将总刚度矩阵缩聚 得到 因此,,方法四:考虑重力影响的结构总侧移刚度矩阵的建立(武藤清公式,见结构物动力设计武藤清等) 1杆端力与位移的关系,2消去节点转角 a) i点平衡条件 b) i杆平衡条件 c) 用Qi 、Ri表示i 即 注:它与层间剪切模型的Qi=kii=ki(xi-xi-1)相对应,3写运动方程,即 常规表达为 则 ,为满阵。,5结构等效层间刚度确定,三种常用方法: (1)模型试验(2)静力分析(逐级加载)(3)近似法 方法之一:结构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P269 第一步:对结构进行静力分析,得到y、,第二步:计算等效杆Y

13、、,其中EIi、GAi待定。,同理:,由 求,方法之二:武藤清结构物动力设计P64 这两部分之和u可由动力方程确定 由静力定EIuM,然后uQ=u-uMGA 1柱轴向变形满足平衡假定 2柱轴向变形不满足平衡假定(见图) ,二、反复荷载下结构的恢复力模型,用静力(伪静力试验)下反复荷载的力和位移关系代替动力下的恢复力和位移关系。目前伪动力试验的资料很少。 地震下结构变形的特点:(1)为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循环次数有限;(2)变形速度不高;(3)变形量值较大。因此结构地震破坏接近于低周疲劳破坏。,1若干名词,1恢复力特性曲线(Restoring Curve) 恢复力:结构或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14、恢复力特性:表示结构或构件的外力与变形的关系。 M(曲率)曲线;M(转角)曲线;Pf(位移)曲线 了解结构刚度了解强度了解延性(变形能力)了解耗能能力(常指积累耗能) 2滞回环(Hysteresis) 3骨架曲线(Envelop;Skeleton):与单调加载曲线相类似,4恢复力模型:概括了结构或构件的刚度、承载力、延性和吸能等多方面的力学特性,恢复力模型将恢复力特性曲线简化,要求能描写结构或构件的特性,且便于计算。 杆件滞回曲线:对实际结构测定恢复力特性非常困难,通常测定杆件(梁、柱、墙体、节点、层间框架单元)的恢复力曲线作为分析结构的依据。 将滞回曲线用两项骨架曲线(二线型或三线型)和滞回

15、规律来描述。(见图),钢筋混凝土杆件的滞回曲线 (a)弯曲杆;(b)剪切杆,5骨架曲线的特征参数 对于双线型:弹性刚度k0;层间屈服剪力Qy;刚度折减系数 对于三线型:弹性刚度k0;层间开裂剪力Qcr;层间屈服剪力Qy;开裂点折线刚度k1;屈服点折线刚度k2;,6刚度退化 后面的滞回环比先前的滞回环更倒向横轴,2 RC构件恢复力特性 曲线的主要特点,加载初期呈直线; 开裂前:加载刚度基本不变;卸载时残余变形很小。 开裂后:刚度明显降低。 屈服后:(1)强度略有增加;(2)刚度退化,卸载位移越大,退化越严重;(3)再次加载时刚度退化严重(用指向曾经到达过的最大位移点来描述,试验表明略有超前现象)

16、;(4)小滞回环(地震波造成的)对以后的大滞回环影响不大。,3 几种常用的恢复力 模型(分段线性化),一、双线型模型 1不退化的双线型(BL),又称硬化双线型模型 2Nielson模型(退化的双线型模型DBL) :较适用于简化计算和焊接钢结构计算。 3退化的Clough模型(理想弹塑性双线型模型):理想双线型,卸载时刚度无退化 (见图),二、三线型模型 1武藤清模型(刚度退化的三线型) 2D-TRI模型:在屈服前增加一开裂点。,三、四线型模型 四、倒塌模型(见图) P-效应:附加水平力,与恢复力反向 P-效应可通过单元刚度矩阵考虑,也可通过倒塌模型考虑。 五、其他模型,4恢复力计算模型中 的特

17、征参数的确定,恢复力计算模型中的特征参数的确定即确定骨架曲线上开裂点、屈服点等特征点的坐标。 开裂点:开裂荷载Fcr(或Mcr)和弹性刚度K0 屈服点:Fy(或My)和屈服点割线刚度降低系数y 1R.C.构件 (1)梁柱等构件的开裂弯矩 为考虑截面形状、截面高度和e0影响的塑性系数,1.02.0 ftk为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W0为换算截面弹性抵抗矩 当为受弯构件,e0,则Mcr=ftkW0,(2)梁柱等构件的屈服弯矩 梁: 柱: 式中 (3)屈服点割线刚度降低系数y 式中,(4)弹塑性阶段刚度降低系数,2框架 一、弹性刚度K0 二、层间开裂剪力Qc确定:取本层柱的“平均开裂强度” 层间开裂剪力、层间开裂位移:令框架j层所有柱上、下端截面同时到达其开裂弯矩Mcrij,利用层间结构脱离体的水平力平衡条件,可得j层的开裂剪力。,三、屈服剪力Qy:取各层屈服剪力之和 第一步:计算梁柱屈服弯矩,判断弱梁型框架或弱柱型框架 第二步:根据不同结构类型计算,取柱等效屈服剪力(见图) 四、屈服点割线刚度降低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