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99674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1708140.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 (时间:60 分钟 分值:90 分) 1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以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 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进行了全方位的变法,但它最终却是以失败而告 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明确提出,要像唐初魏征辅助李世民那样,“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 刑措,中国安宁,夷蛮顺服”“”,达到在北宋中叶再现 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 材料二 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元丰年间的枢密院检详官梁焘曾指责说:青苗之钱未及偿, 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

2、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 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以上均摘自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材料三 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 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 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问题,进一 步谈谈你对变

3、法的认识。(8 分) 【解析】 第(1)问,注意语言的学科性和逻辑性。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根本原因一定要透过材料表面信息看到其实质;关于认识一定要紧紧抓住命题意图 来回答。 【答案】 (1)“”目的: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 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封建盛世的局面。 (2)急功好利,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3)原因: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反对。认识: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 不一定能成功,促成变法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2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

4、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 ”之货自作经营 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 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 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 1 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 ”矣。 续资治通鉴 (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 (4 分)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

5、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市易市易司”说明是实行市易法,由 “”材料二中 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 说明是均输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收入和 市场垄断视角分析成效。第(2)问,第一小问,由“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说明是青苗法; 第二小问,从“”“吏缘为奸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等信息中概括答案。第(3)问,属于开放性 试题,建议可以从政府管理与市场发展关系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 (1)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 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

6、收入。 (2)措施:青苗法。理由:造成官吏徇私舞弊;增加了地方政府负担。 (3)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 关注民生。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 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 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 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 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

7、法必定 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 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根据材料分析商鞅 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9 分) (2)“”王安石变法中的 青苗法 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方面的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 注意结合材料信息,“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 的社会的基础”,从中可以得出二者成败的原因。第(2)问,难度较小,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回答 即可,从材料“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

8、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 2 ”新法中得到实惠 中,可以直接根据分析。 【答案】 (1)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因素: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持或推动社会变法的社会基础) (2)青苗法实施后,许多地方官员强制农民“借贷”,民众没有从中得到实惠,缺乏社会(群 众)基础;青苗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 年冯太后、孝文帝颁 布了均田令,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 改革,加

9、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 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 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4分) (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4分) (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

10、识回答即可。第(2)问,两次改革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为学 习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的,一个是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 成效”实际上就是要求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回 答启示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背景: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都是维护其统 治。 (2)侧重点: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 成效:孝文帝改革促使了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王安石变 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

11、:大官僚大地主等势力。 措施: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 (4)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 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 责任感。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 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 ”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3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材料二 熙宁二年(公元 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 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

12、,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 诗书周礼“三经义”。熙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 官。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材料三 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 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 ”矣。 宋史 (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 学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5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 士措施的看法。(8 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2分)

13、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士无廉让,职此之 ”由 可以概括出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第二小问,从“”官乱于上 可推断出官场的腐 败,由此可知要采取的措施是整顿吏治和改革取士制度;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整顿吏治 和取士两个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 ”策论试进士 的信息并结合材料一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看法从培养人才、为改革服务 等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材料中“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说明用人不当,从“卒 ”之群奸肆虐 可以概括出危害百姓的现象,联系所学从改革阻力角度回答。 【答案】 (

14、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 师道 大旨。 途径:清明吏治;改革取士制度。 “”措施:吏治: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 恩荫 制度。(任答一点即可) 取士: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 (2)相同: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 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任答两点即可) (3)因素: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 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盈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盈余, 急则取债于

15、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其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 4 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贵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二 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 消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谷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的实际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一中观点的实质是什么?(3分)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直接引用材料有关内容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北宋 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回答。第(2)问的实质体现了作者的阶级属性。第(3)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 二分别判断其态度,从材料中找出导致其分歧的依据。 【答案】 (1)“材性智愚不同”。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负担沉重。 (2)维护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3)前者反对实行青苗法,后者则主张实行。前者主张维护高利贷盘剥,后者认为高利贷 盘剥是害民。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