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08592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6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正确运用常见的 修辞方法,一、教学目标: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二、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 三、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四、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借喻是比喻的

2、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借喻:“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 明喻:“反动的家伙像苍蝇”。 借代:“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

3、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

4、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

5、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5)“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拟人,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

6、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

7、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例如:艾青的黎明通篇把黎明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白杨礼赞白杨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尽管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

8、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5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五、典型试题解析。 1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

9、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c,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b,3下列各句中比喻词用的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看一条大蛇,蛇头昂起,

10、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答案 B。B句脚步“踩在棉花上”应当是松软无力的感觉,无法与“轻快”作比。,4以下几句运用修辞方法恰当,并确实增强了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 ) A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 B他的话没有实质内容,全得像战鼓一样。 C蒲公英柔软的茎上顶着小黄伞,雄纠纠地守卫在道路两旁。 D个人的自学,个人的努力,个人的独立钻研,是主要的;但是适当的讨论,相互的讨论,集体的讨论也是必要的。,答案A。A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B把空洞的话比作“战鼓”,不妥。C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但把蒲公英比作“雄纠纠”的卫士,不当,反而影响了表达效果,

11、D项运用排比,但“自学”、“努力”、“独立钻研”不能并列,自学已经包含了个人努力,个人努力包含了独立钻研。“适当”、“相互”、“集体”说的角度不一,“适当”是讲程度,“相互”和“集体”说的是讨论的形式,三者也不能并列。,5.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一泻而下的自然美。 B.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荷塘上月色的清朗纯洁。 C.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荷塘上月光的清纯柔和。 D.用拟人手法,描写月夜的寂静安宁。,答案C。原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方法,而是比喻,但A项的理解没

12、有 抓住喻体“流水”的特征,而C项都抓住了.,6对下面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们的筋骨和脊梁。( 运用了比喻方式,喻指不细致的工作作风 B.“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运用了比喻方法,喻指不细致的工作作风。) C.我的心常在黑暗的岛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作者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我在黑暗的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彷徨的感情,如果没有光明在前面引路,也会

13、消沉下去。) D.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样子。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该似的。(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美。),答案C。A项运用了比喻,没有拟人。B项中分析错误,应为“主观主义的作风”。D项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运用了拟人,如:“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另外,本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松树的那种“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同学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