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1.13辛亥革命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911600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WPS 页数:4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1.13辛亥革命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wps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1.13辛亥革命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wps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1.13辛亥革命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wps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1.13辛亥革命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1.13辛亥革命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wps(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20182018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1.131.13 辛亥革命考点集训 新 人教版 一、选择题 1(2016一中)右面的这幅题为废员之希望的漫画,发表于 19081911 年间的清朝末 年。它反映了(B) A清末被淘汰官员的希望 B清廷卖官鬻爵贪腐严重 C清政府借机搜刮民脂民膏 D清末新政的实施 【解析】漫画勾画的仕途由金山银山堆砌,答案选 B。 2(2016一中)“一位宪法史专家评价某个历史文献时说: 它既对以前至高无上的皇帝权 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又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确认,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分工的理念。 这里的 它 指的

2、是(A)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解析】审题 制约皇权”,表明该宪法文献不属于中华民国而属于晚清时期。 3孙中山(18661925 年)在回忆录中说:“28 岁那年,我就与 20多个华侨,在 海外成 ”“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 孙中山 28”岁那年 的主要行动是(C) A 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东沿海起义 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成立兴中会,提出 振兴中华 的口号 D他领导华侨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 “【解析】从孙中山 28”岁那年 可判断时间为 1894“”年,从 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 可 知,这

3、年在海外建立的革命团体为兴中会,C 项正确。 4(2016一中)“同盟会宣言宣告: 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第二 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於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 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民国之根本,胥于是乎 ”在焉。 这表明同盟会主张民国的民主之路是(C) A专制自治宪治 B军阀独裁专制 C军政训政宪政 D通过革命一蹴而就 【解析】理解材料,同盟会主张民主自由在中国应该“循序以进”,分成三期一步步走。 1 既不是独裁也不是一蹴而就。 5(2016一中)“张謇说: 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

4、柄在官收商 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 ”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这反映的是(A) A辛亥革命,人心所向 B君主立宪,广受反对 C商办铁路,不合法规 D各省独立,国家分裂 【解析】审题:“”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体现的是辛亥革命时代,各种派别纷纷响应革命 走向共和之路。各省独立是表明不承认清政府,而非国家分裂。 6. (2017 一中)有学者在评价近代中国某次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 ”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读下图,根据你的理解,这场革命的 兴起地点可能位于(B) A B C D

5、 【解析】注意材料中强调某次革命的历史意义,那就是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 进步意义,这个要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 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得出来。前半句说的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半句说的是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说明这次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故学者评价 的革命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标志是武昌起义,故 B 对。 7(2017雅礼)“著名历史学家秦晖著文指出,辛亥革命时期 民族意志 所要实现的, 是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 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

6、辛亥革命时期的 民族意志 (D) A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目标 B着重培养国民意识 C促进各种宗教、学派和思想的发展 D将实现人权与主权独立相结合 【解析】据题干中“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可 “以看出,历史学家秦晖认为辛亥革命时期 民族意志”指的是对于个人权利和整个国家权利的 追求,即同时追求个人人权和国家主权。其他各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8(2016附中)“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 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 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 2 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

7、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 知,孙中山认为(C) A临时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然的因素 D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解析】B、D 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临时约法本身条款是体现出资产阶级意愿的, A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临时约法被反革命势力利用,大多数民众对临时约法的毁坏无动于 衷可知,C 项符合题意。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 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 ”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这一结论 基于,辛亥革命(A)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8、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其强调辛亥革命为一段 2 132年的历史划上了句号,结合所学应为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 A 项正确。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 是新文化运动;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是新中国的成立;D 项材料无法体现。 10(2016 雅礼)“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实现,往往复返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 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 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A) A近代中国社

9、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 B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 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D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共和难以实现的原因在于社会惰力、守旧武人和 学者,而这些落后因素正是复辟帝制的基础,故 A 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 已从根本彻底地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 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无

10、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 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 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 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 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 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11、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3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 功绩。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 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 功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的觉醒;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 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 城的普通民众中。 理解

12、: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 念的传播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注意: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客观全面的研究与分析。(或全方位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但必须体现历史与客观两个角度)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会党是自清代开始就存在的一种民间秘密社会团体。它之所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 拉拢、联络的对象,其原因有三:一是会党的反清思想与革命派殊途同归。天地会产生于满汉 民族矛盾中,由明朝遗老在康熙、雍正年间初创,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至乾隆时势力大盛。 “随着历史的发展, 复明”“观念逐渐淡薄, 反清”成为辛亥革命前会党的主要

13、思想。共同的斗 争目标成为两者结合的基础。二是会党力量强大,团结互助,会员遍布大江南北。革命派在宣 “传民主革命理论时,忽视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巨大作用,其宣传仅局限于知识分子范围,导致 劝 者谆谆,听者终归藐藐,其欢迎革命主义者,每埠不过数人或十余人而已”,革命力量极其弱 “小。而 内地之人,其闻革命排满之言而不以为怪者,只有会党中人耳”,且会党人数众多, “成员多 骠悍之徒”,内部组织严密。三是会党的主要成员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 者,常常酝酿自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败导致人心浮动,利用会党发动起义就成为孙中山等人 的首要选择。 但是,会党成分复杂,成员涉及各阶层,除贫苦农民外,还有小商

14、贩、雇工、匠人、穷苦 落第知识分子、衙役、士兵乃至殷实户、流氓、地痞等,团体散漫,纪律松弛,个别会员公然 “在茶楼酒肆谈论革命细节,泄漏起义秘密,加之饷械不足,训练缺乏,致使各次起义 发难易, 成功难”。从 1908 年起,革命党人将发动群众起义的重点转向新军。新军士兵参加会党的人数 极多,一般占总数七成左右,如武昌起义时,湖北新军中不少士兵甚至部分下级军官就属会党“中 ”华山 成员。所以联络新军仍然是以会党为媒介进行的。由于有与会党先前合作的基础,所以 革命派在新军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新军的革命积极性、自觉性大大提高。因此, 当起义总指挥部被破坏、领导核心成员被杀害、革命形势万分危急时,新军各标营的革命党人 和会党同仇敌忾,纷纷自动秘密串联,共同集议,相约起义。可以说,正是新军和会党英勇顽 强的斗争挽救了革命,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结合材料,写一篇关于会党和辛亥革命关系的小论文。(要求:字数 180字左右,论点明 确,论证合理) 【参考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