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上大名曲.pps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12391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S 页数:12 大小:7.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十上大名曲.pps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十上大名曲.pps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十上大名曲.pps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十上大名曲.pps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十上大名曲.pps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十上大名曲.p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十上大名曲.pps(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自动播放或点播曲目),高山流水(04:55) 广陵散琴曲(07:28) 平沙落雁(07:07) 梅花三弄(09:01) 十面埋伏(07:08) 夕阳箫鼓(07:49) 渔樵问答(09:28) 胡笳十八拍(08:52) 汉宫秋月(07:26) 阳春白雪(03:13),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中国古代十大名曲,(04:55),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2、。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后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

3、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中国古代十大名曲,(07:28),广陵散琴曲,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

4、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中国古代十大名曲,(07:07),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

5、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

6、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中国古代十大名曲,(09:01),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

7、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

8、尚品性。,中国古代十大名曲,(07:08),十面埋伏,十面埋伏,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故事性极强。 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

9、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中国古代十大名曲,(07:49),夕阳箫鼓,谈起春江花月夜,相信许多人都知道这首著名的民乐合奏曲。它那富有江南丝竹音乐特点的旋律,委婉优美;节奏流畅多变,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春江花月夜历来深

10、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曾经改编为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合奏曲,亦有将其填词用于戏剧之中,可谓是最广为人知的中国传统音乐。但大家又是否知道,春江花月夜原来是改编自一首著名的传统琵琶文曲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为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最迟在十八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乐曲原分有10段,分别为: 一、夕阳箫鼓 二、花蕊散回风 三、关山临却月 四、临水斜阳 五、枫荻秋声 六、巫峡千寻 七、箫声红树里 八、临江晚眺 九、渔舟唱晚 十、夕阳影里一归舟 乐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春

11、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中国古代十大名曲,(09:28),渔樵问答,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

12、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古代十大名曲,(08:52),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

13、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蔡

14、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07:26),汉宫秋月,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

15、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琵琶曲汉宫秋月:又名陈隋。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有不同传谱。目前一般是据无锡吴畹卿(18471926)所传,但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中国古代十大名曲,(03:13),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由民间器乐曲牌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 “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