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本科教育与人的发展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15145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2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学-本科教育与人的发展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现代教育学-本科教育与人的发展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现代教育学-本科教育与人的发展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现代教育学-本科教育与人的发展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现代教育学-本科教育与人的发展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学-本科教育与人的发展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学-本科教育与人的发展2.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 育 学,主讲人,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 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顺序性:指个体发展具有一定先后顺序的特性。 阶段性:指个体发展中由质变引起的阶段性特征 教育对策: 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秩序渐进地进行 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儿童从出生到基本成熟的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六个相互连续又相互

2、区别的时期,也就是六个阶段。,乳儿期:出生1周岁; 婴儿期:1岁3岁; 幼儿期:3岁5、6岁;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 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14、15岁17、18岁。,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均衡性: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 表现: 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 2、不同方面的不均衡。 教育对策: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青少年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每年匀速发展,而是经历几次发展的高潮

3、。 第一次高潮是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在这一年内,婴儿身高增长25厘米左右,体重增加7公斤左右。然后就缓慢下来,每年平均身高增长23厘米,体重增加23公斤。 第二次高潮是六七岁。这个时期身高体重的发展不那么显著,而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大脑和心理上。 6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重量(平均1400克)的90%以上,儿童的生理、心理状况已经为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次高潮是青春发育期,即少年期。女孩子大约在十二三岁,男孩子大约在十四五岁。这个时期身高每年增长78厘米,体重增加56公斤。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既有儿童的特征,又有了成人特征的萌芽。,青少年身心发展

4、的不均衡性,1964年美国的心理学家布卢姆发表了题为人类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到8岁再发展30%,8岁以后发展剩下的30% 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严重的妨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稳定性: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青少年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 可变性: 在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是有差异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教育对策: 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发展的稳定性,要掌握每一阶段中那些比较

5、稳定的共同的特征,而不是从教学的主观愿望出发,任意规定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同时,又要重视身心发展的可变性,通过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促使青少年儿童有较快的发展。,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个体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表现: 1、不同的青少年儿童的同一方面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例如:“大器晚成者” 和 “神童”。 2、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 3、个性心理倾向不尽相同。(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岁这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上学了。在学校与家里不一样了,没有父亲与母亲在身边关怀他,处在一大群

6、同龄孩子里孤僻的小阿尔伯特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他总是一个人独自呆在一边,不理会别人。孩子们觉得他是个有意思的小家伙,老师、同学和他说话,他嘴唇嗫嗫地连话都说不连贯,这就更让孩子们感到他有趣了。孩子们给他取了个绰号:老实头。老师对这个孩子似乎也很失望,老师对来学校了解小阿尔伯特情况的海尔曼说:“唉!这个孩子,智力迟钝,不喜交往,话也说不清楚,嘟嘟哝哝地像梦游一样。他是成不了材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对策: 这一规律表明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求教师在照顾到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共同特征的同时,充分注意到发展的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尽其所能地得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