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智力测验.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17149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2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智力测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六章智力测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六章智力测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六章智力测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六章智力测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智力测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智力测验.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智力测验,一、关于智力,(一)什么是智力? 广义: 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能力 目标导向的适应性行为,狭义: 抽象思维能力 学习的潜能 抽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总称 以抽象思维能力为中心的多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二)智力的相关理论 1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1)智力测量的先驱比奈 法国人阿尔弗莱德比奈(Alfred Binet,18571911),智力测量学理论的先驱者 比奈测验所反映出来的智力: 智力多维论 OR 智力单一论?,Binet提出智力有三个主要的成分(多维论): 方向(direction) 适应(adap

2、tion) 批评(criticism) 在所有领域都应有相应的表现(单一论),(2)一般智力因素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harle Spearman)因提出智力的g因素和s因素而出名。 g因素(general factor) s因素(specific factor) s因素与智力不相关,g因素才是智力的关键。,(3)基本心理能力的7因素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ouis Thurstone)和凯利(T.L.Kelly)提出的基本心理能力理论,认为有7种最基本的、相互关联的智力能力。 基本心理能力理论(theory of primary mental ability),言语理解 言语流

3、畅性 归纳推理 空间视觉化 数字 记忆 知觉速度,(4)层次模型(群因素理论) Raymond Cartell & John Horn 群因素(g因素和s因素的综合)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讨论:时间限制多快算聪明? 心理测量学理论的一个最大弊病:时间限制的问题。 速度对智力来说真的很重要吗?,对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的批判: 效度始终值得怀疑 对智力概念的界定太窄 测量方式的问题,如时间限制问题,2智力的现代系统论观点 (1)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和哈奇(H. Gardner & T. Hatch,198

4、9)提出 关键词:8种单独的智力(intelligence),不同的符号系统、模块(modular)、脑区,言语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逻辑数学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空间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 音乐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 肢体动觉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人际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内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关于自然的智力(naturali

5、st intelligence) 与存在有关的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2)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由斯滕博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 分析能力(analytical ability)成分亚理论 创造能力(creative ability)经验亚理论 实践能力(practical ability)情境亚理论,评价 理论结构过于复杂 容易应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3)吉尔福特的180种智力理论 复杂而完整的系统 对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的批判 在超越传统的心理测量理论方面有些成

6、功 缺乏对理论的实验检验 涵盖过多,(三)相关的对智力的争论 1智力的遗传与塑造 基因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差异?遗传系数(heritability coefficient) 智力能够被塑造吗?可塑造性(modifiability)、基因环境相互作用(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环境影响是如何造成个体差异的? 一些培训计划如:“学校的实践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 for School),2对不同智力水平学生的教学:能力分组 能力分组(ability grouping): 根据学生在某门课上相似的成绩和能力水平,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教学组中

7、的做法。 班内分组(withinclass grouping) 班级间分组(betweenclass grouping) 重新分组(regrouping),优点: 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调整教学方法 与同一成就水平的同伴一起学习或许对学生有益 缺点: 班级间分组时间过长 SES造成的分组刻板印象 低能力组学生容易被挫伤自尊心和积极性 能力混编或许对学生有益,(四)对教学的启示 对智力的组成采取更为宽泛的视角,容纳多种能力 帮助学生发现和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能力 强调并引导学生表现出那些尚潜藏的能力 不同的教学情境、内容和要求下,对能力的要求侧重点也不同,帮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 强调智力的学术

8、方面的同时,也要强调其实践方面 给学生发掘自己的能力提供机会,而不是约束 进行能力分组时要谨慎,并且经常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分组,二、关于智力测验:概述,(一)概念 智力测验是为科学、客观地测定人的智力水平而按照标准化的程序编制的一种测量工具。 广义: 智商测验 特殊能力测验(性向测验,Aptitude test) 教育测验(学业成绩测验),(二)智力测验的种类 按照材料分: 文字测验 可以测量人类的高级抽象智慧,但对于未受教育的人却不适用。 图形测验(非文字测验) 避免了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但往往不能测量高级的抽象智慧。,按功能分: 普通测验 考察一个或一群学生在某方面的大概程度。 诊断测验 诊断

9、学生在某能力上的特殊优点和缺点,以作为实行补救教学的根据。,(三)智力测验的重要作用: 1. 辨别智愚的扫描作用 2. 诊断学习困难 主要从智力角度来进行诊断,还可辨别出不同科目上的学习年龄,即智龄。 3. 作为分班的依据 4. 作为教育实验的根据 5. 作为就业指导的依据,三、关于智力测验:介绍,(一)为什么要重视智力测验的选择? 智力测验层出不穷,名目繁多 忽视或不清楚理论基础,滥用智力测验 一定的智力测验必定存在一定的缺陷、盲点 数据导向的取向流行(data-driven-approach) 事先准备不充分,为测验而测验、为数据而测验、为方便而测验,(二)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 历史背景:

10、前身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1905,1908,1911) 基本观点: 智力是一种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测量应从复杂的任务入手,着重测量判断、理解、推理等高级心理过程。,创新点: 首次采用心理年龄(mental age,MA),即智龄来计算成绩。 推孟的修订: 1916年,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L. M. Terman)修订了比西量表。 引入智力商数(intelligentce quotient,IQ,简称智商、比率智商)的概念。 智商IQMA/CA(chronological age,实足年龄),国际版本修订情况: 1916、1937、1960、1972

11、 项目分布情况: 共100多个项目被分至20个年龄组,25岁儿童每半岁一组,每组6个正式项目,1个备用项目;614岁儿童每岁一组,项目数同上;另外还有1个普通成人组、3个不同水平的优秀成人组。,国内版本修订情况: 陆志韦1924年以1916年的斯比量表为基础修订了中国比奈西蒙智力测验,1936、1982又在吴天敏的参与下进行了数次修订,得到中国比奈测验。 总体测验年龄范围218岁,项目数5154个。,内容举例,比较线的长短(3:1) 说出自己的姓(3:2) 数硬币四枚(3:3) 说出自己的年龄(3:4) 顺背数目(3:6) 辨别形式(4:1) 数硬币13枚(4:2) 说出颜色(4:3) 说出物

12、名(4:4),三种职业(4:5) 摹画方形(4:6) 问手指数(5:1) 上午与下午(5:2) 倒数数目(5:3) 三角形拼成长方形(5:4) 说明性别(5:5) 简单的迷津(5:6),评价: 智力测验的鼻祖,地位不可取代 重视儿童发展与智力的关系,比率智商的思想得到了发扬 主要适用于年幼儿童 测量抽象能力,不够具体 测验项目和材料老化严重,(三)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D. Wechsler)教授编制 1939:韦氏智力测验第一版 1949:韦氏儿童智力测验(WISC,适用对象:616岁) 1955:韦氏成人智力测验 1967:韦氏幼儿智力测验,基本观点: 智力是个人有

13、目的地行动、理智地思考以及有效地应付环境的综合能力。 智力不能以抽象的术语来定义,规定智力概念时必须有四个限制: 1. 一项智力活动对个体来说必须是清楚明白的; 2. 必须有意义; 3. 必须合理; 4. 必须有价值。,韦克斯勒还认为: 智力能力虽然以多种具体能力的形式存在,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它是一种综合、全面的能力,不是分测验所命名的那些东西,而是个体以自己的智慧迎接世界上各种挑战的能力,是受环境和遗传共同决定了的适应外界的能力。,测验基本结构: 言语能力 包括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背数六项测试项目 操作能力 包括填图、排列、积木、拼图、译码、迷津六项测试项目,其中: 译码分为译码甲

14、和译码乙,前者为8岁以下儿童使用,后者为8岁和8岁以上儿童使用。 译码和背数两测验不是必做项目,只作为其他测验因故失效时的替换备用项目。 每个分测验题目编排由浅入深,言语和操作测验交叉施测 通常用时4560分钟,内容举例,常识: 第6题:会捉老鼠的动物是什么? 第25题:玻璃主要用什么原料制成? 类同: 第2题:轮子杯子 第8题:电话收音机,算术: 第19题:一个盒子里有4个小盒子,每个小盒子里又有4个小盒子,总共几个盒子? 理解: 第11题:为什么说话必须守信用?,后来的修订情况: 1974:韦克斯勒发布WISC修订本 样本:616岁儿童2200人,取自美国32个州 1984:中国心理学家林

15、传鼎、张厚粲主持修订了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中文版(WISC-R) 样本:616岁儿童2237人,取自中国11个省市 近年张厚粲等人正在修订最新版,评价(韦氏与比纳测验的比较): 比纳测验主要评估抽象的认知能力;韦氏测验主要测量个体的总体表现、竞争与环境适应能力。 比纳测验所得出的IQ是恒常的,更接近固有的遗传能力;韦氏测验所得IQ是变化的,会随社会所推崇的实用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比奈测验只给出一个反映一般能力的分数;而韦氏测验是多个分测验的分数合成一个对智力的总体评估。,(四)麦卡锡儿童能力量表 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卡锡于20世纪70年代初编制,简称MSCA。 对象:2.58.5岁儿童的认知和运动能力

16、 结构:18个分测验,产生六个维度的测验分: 言语能力(V)、知觉操作(P)、计数能力(Q)、运动能力(Mot)、记忆能力(Mem)、一般认知能力(GCI),测试时间: 大约1小时 可了解的方面: 词汇概念的形成、视动协调、短期记忆、注意、空间关系、早期语言发展、言语表达、非言语推理、精细运动、大肌肉运动等。,内容举例,5. 计算:让儿童口算一些算术问题,测试儿童运算能力(Q、GC) 6. 按顺序敲键:让儿童跟随指令重敲四键木琴(P、GC、Mem) 7. 词汇记忆(V、GC) 12. 画草图:让儿童根据记忆画一个草图并临摹一个复杂的几何图案(P、GC、Mot) 17. 反义词:测试儿童的概念能

17、力。如羽毛是轻的,石头是?(V、GC),评价: 理论上麦卡锡接受了皮亚杰和格塞尔的理论,将具体运算和前运算的认知任务作为测试目标,强调命名、分类、动作等功能。 针对年幼儿童易疲劳、分心的特点,麦卡锡结合自己临床和教学的经验,创立了新颖的、适合儿童的灵活多变的测验材料。,诊断性强,可诊断学习困难、动作障碍、短时记忆障碍等。 与学校操作任务关系最密切 儿童认为最有趣 对儿童学习操作的反应最敏感,(五)古德依纳夫(Goodenough)画人测验 适用对象:515岁儿童 要求:画一个男人或女人或自己的画 施测:团体、个人均可 评价: 简单易行 标准过于主观 使用并不广泛,(六)瑞文推理能力测验(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 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于1938年设计。 理论基础: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 主要测量其中的g因素 适用对象: 6岁以上,65岁以下的正常人,瑞文标准测验的结构: 60个项目分成5组,每组12个项目。 A组:知觉辨别、图形比较、图形想象 B组:类同、比较、图形组合 C组:比较、推理、图形组合 D组:列关系、图形套合 E组:套合、互换等抽象推理能力,评价: 目前最好的非言语智力测验,不受文化、种族、语言的限制 施测灵活、使用方便、结果解释直观简单 能进行智能诊断、人才选拔与培养、区别正常人与弱智 有时颇为耗时,必须注意时间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