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城大地震.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23759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1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海城大地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辽宁海城大地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辽宁海城大地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辽宁海城大地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辽宁海城大地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海城大地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海城大地震.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辽宁海城大地震,时间: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 地点: 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 强度: 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震中位置示意图,震中位置卫星图,震区描述,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0万。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辽宁省是中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鞍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该区交

2、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1.情景描述,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2.破坏程度,这次地震震中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区内房屋及各种建筑物大多数倾倒和破坏,铁路局部弯曲,桥梁破坏,地面出现裂缝、陷坑和喷沙冒水现象,烟囱几乎全部破坏。,波及范围,这次

3、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北到黑龙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镇和陕西省的西安市,东线越出国境至朝鲜,有感半径达1000公里。,海城地震意义,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可能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递减到1300多人。,李志永,3.预测预防和抗震救灾经验教训,成功进行了短临预报,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据推测,如无预报,人员伤亡将达到15万人左右,经济损失将超过50亿元。 海城地震前,我国地震部门曾经作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早在1970年,全

4、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活动及断裂带活动的新特点,曾确定辽宁省沈阳一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一6级地震。不久,国务院就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一2月,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

5、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14期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点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4日10时30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四条应急预防措施,城乡停止一切会议;工业停产,商店停业,:医院一般患者用战备车送回家,少数重病思者留在防震帐篷里就地治疗。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各级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各街道、乡一方面用广播喇叭,另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危险房屋,有的还在露天放映电影,因

6、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如处于地震烈度9度区的大石桥镇,共有居民72000人,震时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轻伤353人。再如,一个当地驻军,震前正同鞍山市春节慰问团举行军民联欢会,与会人员上千人,当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决定联欢会只讲话不演节目。结果人员刚刚撤离,地震就发生了,礼堂倒塌,只伤了一个最后离开的战士。,震前预报的成功,带来了其他社会、经济效益,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世界。这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由被动到主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它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使人们看到了地震预报的前景是光明的。据估计,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仅就这一

7、点来说,这次预报可以说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成功预报的总结,一、大胆推测: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积极防备 营口已经处在高度紧张中,197

8、4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时刻关注 此后,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五六级地震的可能。,海城地震遗迹,海城地震遗迹,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启示,启示之一,至今仍给科学家们解决地震预报难题以极大的信心。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目前仍处于经验性的预报阶段,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地震能否预报的问题始终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争论。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在预测

9、和预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向人类表明,至少某些类型的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报的,为人类减轻地震灾害带来了希望,也时时鼓舞着地震学家攻克地震预报难关的信心。,启示之二,辽宁各级政府在海城地震发生前后,所作出的果断决策及其所采取的有效防震减灾紧急措施,始终对我国的防震减灾产生着积极影响。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开创了地震的科学预测、政府的风险决策和应急救援工作紧密结合相互协调的先例,获得了一整套地震预报决策的经验,直到今天仍对我国开展地震预报和决策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启示之三,地震预报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与会专家认为,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说明在现阶段,在一些有利的情况下,对一些破坏性地震,作出

10、一定程度乃至成功的预报是可能的。一旦预报成功,减灾实效是十分明显的。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约占全球陆地面积1/14的国土上,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却占全球陆地地震次数的1/3以上,而且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因此我国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开展地震预报工作不动摇。任何无所作为的悲观认识和盲目的乐观情绪都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才能一点一点地攻克地震预测难关。,启示之四,继承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经验,不断探索有效的地震预报方法,再创我国地震预报事业的新辉煌。专家们认为,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经过去伪求真、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挖掘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丰富信息,重视地震孕育、发展、发生机理的深入研究,逐步揭示地震现象的物理本质,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