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与免疫》等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29990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9.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与免疫》等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传染与免疫》等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传染与免疫》等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传染与免疫》等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传染与免疫》等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与免疫》等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与免疫》等PPT课件.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新华网华盛顿10月27日电(记者王薇 杨晴川)美国肯塔基州一校区因发现一例“超级病菌”感染者,计划于29日关闭校区内所有23所学校并进行全面消毒,预计1万多名学生将受到影响。 此前,派克县一名学生确诊感染“超级病菌”。最近,纽约长岛至少7名学生确诊感染“超级病菌”。本月早些时候,纽约和弗吉尼亚州两名学生因感染“超级病菌”而死亡。 美国医学会杂志本周二刊登研究报告指,2005年估计有1.9万名美国人死于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数字比原先估计高一倍。如果推测的死亡数字无误,死于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人数,超过每年死于感染艾滋病病毒、帕金逊症、肺气肿或谋杀案的人。,本章的目的要求,

2、了解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及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 熟练掌握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了解免疫系统异常(病理)反应; 掌握免疫学方法的应用; 了解生物制品的应用。,第一节 传染,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 (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1.感染的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 感染、接触感染、垂直传播,感染的部位及方式,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 a)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开口 、皮肤表面的创

3、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的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b)极少数能穿过皮肤(如血吸虫、钩虫) ; c)有些能穿过粘膜(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诊病毒) ,然后通过血循环达到特定组织部位、造成病变;有些能附着在粘膜上生长繁殖形成局部病灶,产生毒素,引起各种症状(如白喉杆菌)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和造成病变的方式:,细胞外感染,细胞内感染,兼性细胞内感染,专性细胞内感染,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反而在细胞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原虫只能在靶细胞内增殖,它们必须存在于细胞内才能引起感染,为专性细胞内感染。,一、决

4、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 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哪个是最主要的因素?,(一)病原体 (pathogen),1.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机会致 病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 殊情况下可致病!,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毒力,侵袭力,毒素,毒力:又称致病力(pathogenicity),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 A.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5、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1)吸附和侵入能力:,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造成龋齿。,(2)繁殖与扩散能力:,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旧称“扩散因子” (spreading factor),可水解机体结蒂组织中的透明质酸,引起组织松散、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体迅速扩散

6、,因而可发展成全身性感染。,Streptococcus(链球菌属),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属),Clostridium(梭菌属),链激酶(streptokinase):又称血纤维蛋白溶酶(fibrinolysin),能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胞浆素原),使之变成血纤维蛋白溶酶(胞浆素),再由后者把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凝块水解,从而有利于病原体在组织中的扩散。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溶血链球菌)可产此酶。在医疗实践上,细菌的链激酶已被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肺栓塞以及深部静脉血栓疾病等。 卵磷脂酶(lecithinase):又称毒素,可水解

7、各种组织的细胞,尤其是红细胞。如C.perfringens的毒力和蛇毒主要功能都由此酶引起。,(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c)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d)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2)毒素(toxin),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

8、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特点: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类毒素(toxoid)和抗毒素(antitoxin):,例如:破伤风梭菌的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min)和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毒性仅次于肉毒毒素,当其含量尚不能引起免疫时即足以致病,而毒素与神经突触的结合是不可逆的,一般治疗无效,因此该病的免疫预防特别重要。,(2)内毒素(endotoxin),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

9、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菌体裂解时释放,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对毒性较弱。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异性。,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1mg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鲎试剂法(limulus assay)即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法(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LA

10、L test),原理:内毒素激活变形细胞溶解物(LAL)中的B因子而引发系列的激活过程,使可溶蛋白凝固成为可见的 凝胶反应。,2、病原体数量 不同病原体引起宿主致病所需的数量是不同的。 伤寒沙门氏菌:108-109个/宿主 霍乱弧菌:106个/宿主 痢疾志贺氏菌:7个/宿主,3、侵入门径 消化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 泌尿生殖道感染 创口感染,免疫功能的分类,(二)宿主的免疫力和环境因素,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p290 表解,二、传染后的表症,病原体,不同的个体,相同个体的不同生理状态,不同的结果,病原体侵入其宿主后,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着传染的结局:,隐性传染 带菌状

11、态 显性传染,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带菌状态: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就称为带菌状态。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 何为“伤寒玛丽”? 真名:Mary Malone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有7个地区多达1500个伤寒患者都是她传染的。,显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

12、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按发病时间的长短,急性传染:病程仅数日至数周,如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多为细胞外寄生物引起!,慢性传染:病程往往长达数月至数年,如结核病、麻风病等。多由细胞内寄生物引起!,区别: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第二节 非特异免疫,一、生理屏障 1、表面屏障 2、局部屏障 3、共生菌群 二、体液因素 1、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2、干扰素(interferon,IFN) 3、溶菌酶(lysozyme) 三、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四、炎症,非特异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机体的

13、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1、表面屏障(皮肤和粘膜),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健康机体的外表面覆盖着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其外面的角质层是坚韧的,不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粘膜所分泌的粘液的化学性屏障作用; 机体的机械方式如纤毛运动、咳嗽和喷嚏排除异物; 眼泪、唾液和尿液的清洗作用。,2、局部屏障(屏障结构),1)血脑屏障:

14、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脑星形细胞组成,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 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或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2)血胎屏障: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3 正常菌群: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15、,二、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1.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存在于正常机体体液中的非特异性的杀菌物质,包括廿余种蛋白质成分,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产生,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 在一定条件下补体由无活性形式转变为对病原体具有杀灭作用的活性形式称补体激活。,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CP)被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激活,起补充抗体的作用补体,溶胞作用 病毒灭活 促进吞噬 释放组胺,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溶解和杀伤细胞 趋化作用 免疫粘附作用 中和病毒 过敏毒素(促进炎症)作用,对病原体具有杀灭作用的补体活性形式-引起膜不可逆损

16、伤,导致细胞溶解(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脂蛋白膜的病毒颗粒、红细胞和有核细胞)。,宿主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分四类。,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2.干扰素(interferons,IFNs):,干扰素诱生剂,病毒、灭活病毒、病毒RNA 人工合成的dsRNA 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 微生物产物 等,三、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1.吞噬细胞(phagocytes)的种类:,2吞噬过程:,病原体,吞噬细胞(偶然相遇,或各种趋化因子的吸引作用),(吞噬细胞可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感染局部),吞噬细胞伸出伪足,吞入病原体形成吞噬体,与溶

17、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水解酶、溶菌酶等多种酶类和其它杀菌物质的作用下杀灭病原体,不完全吞噬: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具有抗吞噬溶酶体形成或抗溶菌酶等逃避机制,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内,虽被吞噬,却不能杀死,反而随吞噬细胞移动,造成扩散。,完全吞噬: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分解,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吞噬和杀菌作用 抗原递呈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 抗癌作用,四、炎症(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其作用于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病原体感染,组织和微血管

18、损伤:5-羟色胺、凝血因子等,旁路途径激活补体:趋化因子、过敏毒素,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流变缓,血管内细胞和血清成分逸出,各种白细胞吞噬杀灭病原体,活化的补体攻击、溶解病原菌,其它血浆成分扩大炎症反应,有害刺激包括各种理化因素,但以病原微生物感染为主,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的积极方式:,1、动员了大量的吞噬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 2、血液中的抗菌因子和抗体发生局部浓缩; 3、死亡宿主细胞的堆积可释放抗微生物物质; 4、炎症中心氧浓度下降和乳酸积累,进一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5、适度的体温升高可以加速免疫反应的进程。,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

19、ity),一、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二、抗原和抗体 三、免疫细胞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 四、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五、联合抗感染免疫 六、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McAb),一、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1.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的类型: 概念: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获得性、高度特异性和记忆性。,自动免疫,被动免疫,自然获得:经胎盘或乳汁由母体传给婴儿,自然获得 :显性或隐性感染,人工获得:输入免疫细胞,抗血清,人工获得 :接种疫苗,特异性免疫,2.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1)免疫器官:

20、 A.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a.骨髓(bone marrow)是形成各类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血细胞的部位。骨髓中的多功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具有很大的分化能力,b.胸腺(Thymus,Thymus gland):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T 细胞的成熟主要通过胸腺中的网状上皮细胞所分泌的胸腺素(Thymosin)和胸腺生成素(Thymopoietin)等多种胸腺微环境的共同作用而完成.,c.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法氏囊为鸟类所特有,形如囊状,由于其位于泄殖腔的后上方,故有称腔上囊.它是一个促使鸟类B细胞分化、发

21、育以发挥其体液免疫功能的中枢淋巴器官,相当于人和哺乳动物骨髓的功能.,B.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主要是脾脏和淋巴结:由中枢免疫器官产生的T、B淋巴细胞至外周免疫器官定居,在遇抗原刺激后,它们就开始增殖,并进一步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或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以分别执行其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功能。,二、抗原和抗体(免疫分子),1.抗原(Antigen,Ag):抗原是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

22、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inogenicity)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或免疫原(immunog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Hapten, carrier and antigen,复合半抗原:能在试管中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可见反应: 简单半抗原:双无,但能与抗体发生不可见的结合,其结果可阻止抗体与其相应的完全抗原或复合半抗原相结合的可见反应。,抗原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异物性,相对分子量较大,结构

23、复杂,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抗原物质上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应答并与其产物特异反应的化学基团。它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抗原所携抗原决定簇的数目称为抗原价,一般抗原是多价的。,细菌细胞的包含的抗原 表面抗原:细胞壁外层的抗原,主要是荚膜或微荚膜 菌体抗原: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抗原 鞭毛抗原:存在于鞭毛上的抗原 菌毛抗原:菌毛蛋白抗原 外毒素和类毒素:,2.抗体(antibody, Ab),特点: 仅由鱼类以上脊椎动物的浆细胞产生; 必须有相应抗原物质刺激免疫细胞后才能产生; 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非共价和可逆的结合; 其化学本

24、质是一类具有体液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因抗体是蛋白质,故既具抗体功能也可作抗原去刺激异种生物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就是抗抗体(antiantibody)。,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典型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呈Y形,免疫球蛋白,重链 轻链,可变区 恒定区,可变区 恒定区,Ig链: H链,L链 区:V区,C区,铰链区 肽链的氨基酸数:L:220 H:440,补体结合部位,类和亚类:根据重链的血清学类型、分子量大小、糖含量的不同,把免疫球蛋白分为类。例如人的抗体有五类:IgG、IgA、IgM、IgD、IgE。 每一

25、类免疫球蛋白再根据重链的结构变化分成亚类。,型和亚型:根据轻链的血清学类型,把免疫球蛋白分为型。共有两型(型和型) 每一型再按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分为亚型。,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断:,木瓜蛋白酶:两个抗原结合片段和一个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大片段(Fab双体)和小片段 巯基乙醇:对称的半分子,免疫球蛋白的体: 单体: IgG、IgD、IgE由一个Y形分子构成 双体: IgA在分泌液中为双体,称为分泌型IgA(在血清中为单体,称为血清型IgA) 五体: IgM由5个Y形分子构成,连接链:酸性糖蛋白,分泌片:糖蛋白,抗体形成的机制, 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 (识别记忆自身禁忌),抗体的多

26、样性分子机制,三、免疫细胞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免疫细胞包括各种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各种类型的巨噬细胞,广义地还包括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其各类细胞的祖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仅指能特异地识别抗原,即能接受抗原的刺激,并随后进行分化、增殖和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以发挥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群细胞。主要指T细胞和B细胞。因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故也可列入免疫活性细胞内。 免疫活性细胞均来源于骨髓中的多功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即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p299,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 效应性T细胞(TE)

27、,辅助性T细胞(TH):促使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 抑制性T细胞(TS):抑制其它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迟发型超敏T细胞(TDTH,TD):结合抗原后释放淋巴因子(p302 表92),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T细胞(TC):杀死带抗原的靶细胞,(一)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1、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指机体在抗原的刺激下,一类小淋巴细胞发生增殖、分化,进而直接攻击靶细胞,或释放多种可溶性的生物活性物质(淋巴因子)的免疫作用。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抗原递呈细胞递呈抗原,促使成熟的TH 转化为活化的TH后,刺激TC和TD产生淋巴因子

28、。,2)T细胞介导的杀细胞效应,具有杀伤功能的T细胞称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或Tc)。活化的CTL分泌一种穿孔蛋白(peforin),可在靶细胞膜上插入并聚合成孔,随后CTL分泌的颗粒酶通过此孔注入靶细胞内,引起靶细胞的蛋白与核酸降解,细胞死亡。,3)T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能够诱导免疫炎症的T细胞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TD细胞经APC提呈的抗原肽活化后,大量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到感染局部发挥各自的功能。,2. T细胞表面标志(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表面受体: 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E玫瑰花结试验 (检测外周血T细胞数目,比例)。 有丝分裂原受体 (有丝分裂原:在体外条件下,能与淋巴细胞

29、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并刺激淋巴细胞的一类物质,它可促进淋巴细胞合成DNA和进行有丝分裂,因而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抗原受体: T细胞抗原受体(TCR): 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递呈的Ag,抗原递呈细胞(APC):,指任何能与血细胞、血清成分和细菌细胞等在内的多数抗原相结合,经摄取、加工后递呈给特种T淋巴细胞并使之激活的免疫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B细胞等。,Immune responses occur primarily in the lymph nodes and spleen, which contain large numbers of antigen presenting cel

30、ls (APCs).,B细胞: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再分化成前B细胞,进一步发育成为成熟B细胞。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先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是一种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合成的免疫球蛋白(也称膜抗体)的淋巴细胞。,(二)B 细胞,1、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机体接受抗原刺激的阶段,抗原,巨噬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免疫活性细胞表面有抗原受体,所以能够识别抗原。每个淋巴细胞表面只有一种抗原受体,只能识别一种抗原,当它们结合后,抗原刺激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阶段

31、: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即被活化进行增殖、分化,被特异性抗原激活的T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再增殖、分化,成为有免疫效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被特异性抗原激活的B细胞被活化后,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 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细胞在中途停顿下来,不再增殖分化,成为记忆细胞,在体内能较长时间存在。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分化增殖成大量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分别产生大量淋巴因子及抗体。 效应阶段:抗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B细胞应答,依赖于T细胞,不依赖于T细胞,依赖于T细胞的体液免疫:依赖于T细胞的体液免疫是B细胞对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的应答。,T

32、非依赖性体液免疫应答,T非依赖性体液免疫应答是B细胞对非胸腺依赖性抗原的应答。被TI抗原活化的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具有分泌抗体能力的浆细胞,大量分泌IgM型抗体,其特异性和该B细胞mIg的特异性相同,从而可以与相应Ag结合,通过直接中和,调理吞噬,激活补体等途径发挥免疫防御作用。,TI抗原即非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它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或是对T细胞依赖程度很低的抗原,包括多糖类、脂类和核酸类抗原。,B细胞表面标志(受体和抗原),有丝分裂原受体: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膜表面抗原受体): SmIg 补体受体: Fc受体:抗体可结晶片段受体 B细胞的表面抗原:,其他淋巴细胞,第三

33、淋巴细胞 1、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可在无抗体、无补体或无抗原致敏的情况下就去杀死,某些肿瘤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2、K细胞:能专一地但非特异性地杀伤被IgG所覆盖的靶细胞。 第四淋巴细胞:同时具备T细胞和NK细胞特征的淋巴细胞,四、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机体第一次接触某种抗原引起特异抗体产生的过程。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该机体以后再次受到同样抗原刺激所产生的抗体应答过程。,初次应答: 潜伏期长,效价低, IgM为主 再次应答: 潜伏期短,效价高, IgG为主,五、联合抗感染免疫,机体对大多数致病微生物的应答是复杂

34、的,涉及多种免疫机制的联合。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均是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并无界限. 只不过根据感染的类型,感染的阶段不同而表现为以某型免疫为主。以病毒感染为例。病毒进入机体之前首先受到生物屏障的阻挡,若病毒突破屏障侵入体内则造成感染。灭活和清除游离于细胞外的病毒主要依靠中和抗体。吞噬细胞可以吞噬消灭病毒,抗体和补体对此有调理促进作用。,产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 1、巨噬细胞的抗原递呈作用 2、T细胞对B细胞的激活 3、浆细胞产生抗体,在一个同时存在有多种抗原的复杂抗原系统,例如细菌细胞中,只有该系统自身特有的抗原,称为特异性抗原;而为多种复杂

35、抗原系统所共有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某些天然抗原分子上含有相同抗原决定簇,能够促进机体产生共同的抗体产生的免疫反应叫做交叉反应。 吸收反应:利用交叉发应除去共同抗体,用于制备单价抗血清。,六、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McAb),常规技术制备的抗血清: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McAb): 由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经分化、增殖的浆细胞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制备淋巴细胞杂交瘤的实验方法:,1)选择亲本 2)混合 3)促融 4)捡出 5)扩大培养,第四节 免疫病理,一、超敏反应 二、自身免疫病 1隐蔽抗原释放 2交叉抗原(分子模拟) 3改变的自身抗原 4多

36、克隆B细胞激活 三、移植免疫 1.组织相容性抗原 2.移植排斥的机制 3.提高移植器官存活期的基本措施,四、免疫缺陷 1、原发性免疫缺陷 2、继发性免疫缺陷,一、超敏反应,当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免疫应答反应过强 或反应异常,造成机体损伤或功能障碍时,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通常分为四类 见下页图表。,二、自身免疫病,1、隐蔽抗原释放 :体内某些组织如脑、晶状体、睾丸、精子等在解剖结构上与免疫系统隔离,称为隐蔽抗原。 2、交叉抗原(分子模拟):某些微生物感染发病不是由于其毒力,而是由于病原体与机体组织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称为交叉抗原。 3、改变的自身抗原:微生物感

37、染及多种理化因素可以引起宿主自身组织成分的抗原性改变,招致免疫系统将其作为异物而攻击。 4、多克隆B细胞激活 :这种激活是多克隆的 。,三、移植免疫,1、组织相容性抗原 :引起移植免疫应答的抗原称为移植抗原(transplantation antigen,TAg),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HAg) 2、移植排斥的机制 3、提高移植器官存活期的基本措施: 尽量选择合适的供体 通过全身或局部放射线照射、给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品等方式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功能,避免或减轻排斥反应的发生。,四、免疫缺陷,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异常或功能障碍,造成免疫功能不全或缺失

38、,称为免疫缺陷。 1、原发性免疫缺陷 :原发性免疫缺陷多系遗传基因缺陷所致,免疫系统的任一组成部分都可能发生。 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原微生物感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代谢病及接受免疫治疗等均可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第五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 (一)、凝集反应 (二)、沉淀反应 (三)、补体结合试验 (四)、中和试验 三、免疫标记技术,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1、特异性 2、可逆性 3、定比性 4、阶段性 5、条件依赖性,(一)凝集反应 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后,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可逐渐聚集,出现肉眼可

39、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 在实际操作时,一般要稀释抗体。 具体的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二、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早在1896年,Widal就利用伤寒病人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成功地诊断伤寒病。1900年andsteiner在特异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ABO血型,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受电解质影响出现的沉淀现象。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可以是类脂、多糖或蛋白质等;抗体称为沉淀素。在操作时,一般要稀释抗

40、原。,早在1897年,Kmus发现鼠疫杆菌的培养滤液能与相应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二)沉淀反应,沉淀反应的主要方法:,经典方法 现代方法,环状沉淀反应 絮状沉淀反应,单向琼脂扩散法 双向琼脂扩散法 对流免疫电泳法 火箭电泳法 双向免疫电泳法,环状沉淀实验 絮状沉淀反应,鉴定血迹 测炭疽病等,测梅毒、测抗毒素等,单 双向琼脂扩散法,对流免疫电泳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火箭电泳法,双向免疫电泳,(三)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未知抗体或抗原,中和试验是免疫学和病毒学中常用的一种抗原抗体反应试验方法,用以测定抗体,中和病毒感染性或细菌毒素的生物学效应。 中和抗体:凡能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感染力的抗体

41、。 抗毒素:能与细菌外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作用的抗体。,(四)中和试验,中和试验可以在敏感动物体内(包括鸡胚),体外组织(细胞)培养或试管内进行。观察特异性抗体能否保护易感的试验动物死亡,能否抑制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或中和毒素对细胞的毒作用;以及测定抗体的其他生物学效应。,三、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酶技术 放射性免疫测定 免疫电镜技术 发光免疫测定法,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双抗体夹心法 间接免疫吸附法,第五节 生物免疫制品,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常规疫苗 新型疫苗,疫苗(活疫苗、死疫苗) 类毒素 自身疫苗,亚单位疫苗 化学疫苗 多肽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疫苗 抗抗体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剂 免疫调节剂,抗毒素 抗病毒血清 抗菌血清 免疫球蛋白制剂 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 白细胞介素 胸腺素等,SUMMARY,传染病的危害 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有各种屏障结构、化学防御、吞噬作用和炎症反应; 特异免疫系统通过复杂的免疫应答系统而实现; 免疫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和应用; 生物制品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极大的贡献。,思考题,简介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制。 什么是血清学反应?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