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概是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30481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8.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文化概是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大众文化概是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大众文化概是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大众文化概是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大众文化概是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众文化概是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文化概是论》PPT课件.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众文化概论,目 录,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 第一章 大众社会与大众 第一节 大众社会及其特征 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 第二章 大众文化及其特征 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 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 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 第一节 文化主义范式 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 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范式 第四节 能动受众理论范式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范式 第六节 结构主义及符号学范式 第四章 大众文化的未来,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一、讨论:(一)“神曲”忐忑“火”在何处?http:/ (二)什么是文化?你认为当下最具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或表现是什么?,绪论:大众文化的兴

2、起,二、结论: 1.文化概念的演变带来文化现象及其评价标准的变化。 2.大众文化成为当下中国文化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三、大众文化的兴起: 在特定的理论传统中,大众文化伴随着大众社会而来,或因大众社会而来。 大众文化的兴起不单纯是因为自18、19世纪以来大众文化本身越来越发达,而且也因为上世纪20、30年代以来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而引起普遍的关注。 源自欧洲的文化研究,同时也出于对“美国化”的忧虑。,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通常认为大众文化最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以港台流行歌曲、电视连续剧、武侠小说的输入为肇始。 20世

3、纪90年代以降,大陆本土大众文化蓬勃发展,至今成为重要的文化事实及研究对象。,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了解大众文化及其特征,介绍大众文化研究的几种主要理论范式。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陶东风主编 大众文化教程; 参考书目: 1、【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导论 2、陆扬 王毅 大众文化与传媒,第一章:大众社会与大众,第一节 大众社会及其特征 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第一节 大众社会及其特征,一、 大众社会: 在大众社会理论中,大众社会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后果,是在与传统社会的比较中凸显出自身的特点。 1.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教材P1) “在大众社会与大众

4、文化出现的背后,是与土地相联系的劳动为基础的土地所有制的消除,紧密结合的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和与科学知识的增长相联系的社会的世俗化,机械化的、单调的、异化的工厂劳动的扩展,在拥塞着毫无个性特征的人群的、庞大杂乱的城市中建立的生活模式,以及道德整合作用的相对缺乏(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这些后果要由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来承担)。”(【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P11 2.大众社会的界定(教材P10) 3.大众社会的特征 大众社会的社会结构关系。其与传统社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大众与大众之间、大众与社会权利精英之间关系的不同上。,第一节 大众社会及其特征,大众社会理论对大众社会的描述:

5、 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破坏性结果。,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一、大众与公众 公众(public)是与大众相对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一般指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有理性的,因而卢梭称之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不可摧毁的。,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公众与大众的区别: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从5个方面加以区分 1、就表达意见和接受意见的人数比例来看,在公众当中,有许多人既表达意见也接受意见;而大众则更多倾向于接受群体意见;2、对大众传播反应的可能性而言,公众可能会有立即的反应,而大众则反应

6、困难;3、就意见转变为社会行动的难易而言,公众比较容易,大众比较困难;4、就在社会中的自治程度而言,公众高,权力机构较难进入自治的公众领域,而大众则低,易受权力机构的操控;5、就传播统治的方式而言,公众参与民主运作讨论,大众由传播掌控社会,很少参与讨论。,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二、大众的特点: 1、人数上看,数量巨大,超过其他的社会群体或集团; 2、从存在形式上看,具有极强的分散性和异质性,呈现出一种原子化的存在状态; 3、从行动上看,具有强烈的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国家或权力精英)的操控。,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大众原子化存在 分散性: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合作程度空前紧密; 异质性:

7、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和目的;缺少任何有意义的或道德上的紧密联系; 同质性:行为趋向上,具有极大的同质性具有相同的行为结构,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控。,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1.3 大众传播与大众社会 大众传播在对大众社会及大众文化理论的理解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在大众社会理论系统中,大众传播与大众社会的形成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关系至为密切。大众传播的发展顺应且促成了大众社会、大众文化的形成。 大众传播:(教材P12) 大众传播包含的因素(P12); 大众传播较以往传播形态的转变(P12)。,第二章 大众文化及其特征,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 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特征,第

8、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讨论:“漂浮女孩”。http:/ “漂浮”何以成为热点?它折射出当前的哪些社会心态? 一、 大众文化充满争议的概念:Popular Culture or Mass Culture? 关于大众文化的意义及其阐释,据雷蒙威廉斯的概括,主要集中三个方面的问题:1、谁,是什么决定着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从何而来? 2、如何看待商业化和产业化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3、大众文化扮演何种意识形态角色?,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二、 大众文化批判mass culture 麦克唐纳大众文化理论(1944):最先提出使用mass culture概念,大众文化成为“标准文化、程式文化、重复文化和肤浅

9、文化的同义语,是为一种虚假的感官快乐而牺牲了许多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念。” “它是一种低级的、琐碎的文化,同时出空了深层现实(性、死亡、失败、悲剧)和质朴自然的快感,因为现实是太现实了,快感是太活跃了,而无以被诱使麻木接受大众文化以及它所销售的商品,来代替那些游移无定、无以预测,因而也是不稳定的欢乐、悲剧、巧智、变化、独创性以及真实生活的美。而大众,既然经过几代人如此这般堕落下来,反过来要求得到琐细的和舒服的文化产品。”(转引自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 王毅 P21),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FR利维斯大众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失去的是有机的社团以及它所蕴含的活生生的文化。民间歌谣、民间舞蹈、乡间小屋

10、和手工艺产品,都是一些意味深长的符号和表现形式。他们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生存的方式,井然有序,涉及到社会艺术、交往代码以及一种反应调节,源出于遥不可测的远古经验,呼应着自然环境和岁月的节奏。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大众文化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模式,其特点是从现代主义的语言中心转向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中心文化。而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或者说商业文化之间存在的界限被取消;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特征,五种差异的消失:a 内部和外部的差异;b 本质和形相的差异;c 弗洛伊德无意识和显意识的差异;d 存在主义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差异;e 能指和所指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一种无深度性,深层被表面

11、所代替。 对大众文化的敌视或批判,一方面指向大众文化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面还源自对社会文化建构、对文化及其功能本身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社会理想。,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三、 大众文化的辩护 对大众文化批判的两种质疑:1、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列数并且批判了大众文化现象,但却没有解释这些现象的产生,说明其本身对自己的批判对象缺乏了解;2、在一些反批判者眼中,大众文化批判是表现了某些知识分子集团中的怨言,起因是大众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带来的大众民主,对这些集团历来享有的特权构成了威胁。 斯特里纳蒂在通俗文化理论导论中,把大众文化批评放在精英/高雅文化、民间文化比较的维度,将对大众文化的批评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2、精英统治论:精英统治论指一系列引起对通俗文化作固执己见判断的、未经检验的价值标准,它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被授予一种特权地位,从这样的地位上可以理解和解释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这种主张认为:只有从高雅文化或高深理论提供的优势地位,根据源于文化精英和知识精英的美学与鉴赏力原则,才可能恰当地理解和解释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 但在斯特里纳蒂看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讨论:,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1)被设想成正确和有权威性的精英的价值标准和美学经常都未经考察,未做过推理,换言之,是否是真正的权威; 2)精英统治论没有认识到大众文化可以由社会其他群体从独特的、“非精英统治论”的社会立场和美学立场来理解、解释与

13、评价; 3)倾向于忽视大众文化的范围和多样性,以及他们内部的张力和矛盾。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同质性是他们历来认定的事实。但斯特里纳蒂指出,大众文化并非如此:其一大众文化是形形色色的,因为它可以被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群体做多种多样的利用和解释;其二大众文化本身应该被看成是系列多种多样的、变化的风格、文本、意象和表现。 本真文化论 这类观点认为,大众文化是人为的,是为了特定商业和政治目的人为制造的,既非源自民众,也无法代表民众的意愿。因而和源自民众的生活和体验并与之息息相关的真正的、本真的大众文化或民间文化相比,则显得卑微阴险,别有用心。 在斯特里纳蒂看来,有以下的疑问:“本真”是什么?是否真的有本真的

14、文化?,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在他看来,本真性的概念显然与大众文化理论如何设想过去有联系。他们对往往抱有一种理想化、浪漫化的过去观,具有一种非常理想化和浪漫化的社会观和文化观;进一步追问则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大众文化理论对社会变化和文化变化缺乏一种适当的理解。它记录和批评了大众文化的现象,但未对其作出解释。在这种意义上,它将自己局限于对抨击对象的并不充分的理解之上。这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它的解释权和批评权。”二是”这种理论似乎暗示了,某些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大众文化和大众民主通俗文化、教育、读写能力等对他们作为文化教育者和鉴赏力仲裁者角色所构成的威胁的不满。 鲍德利亚:大众文化是旧文化形式的终结

15、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大众文化与其说是将艺术降格为商品世界的符号的再生产,不如说它是一个转折点,终结旧的文化形式,并将符号和消费引入自身地位的界定之中。因而传统批判理论指责大众文化被框定在极度消费主义之中,风格是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和平庸陈腐,是无的放矢,因为在这一方面,它正是体现了现代文化的真正逻辑。,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四、 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是指在大众中流行、为大众喜爱的文化。它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是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多种特点和功能,包含多种文化形式。,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一、

16、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 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 所谓精英,根据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概括,是指“某个社会构成中属于支配阶层的少数人,他们凭借某些假定的、被认为仅仅属于他们的优异秉赋而实施或宣传对社会与文化的领导权。” 根据威廉斯的考证,精英最初是指被选举出来的人或被证实挑选出来的人。后来主要表达了由于阶级所产生的社会性差异,也用来表达群体间的差异,并越来越与the best, the most important含义相通。在阶级社会,这个词就指代表了某一阶级的行使某种权力的核心人物或团体,与大多数人或大众相区别。 在文化领域,这样的精英主要就是知识分子或知识

17、分子阶层,尤其是那些被国家所承认并被赋予一定职务、担负着专门的传播文化任务的知识分子。,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精英文化则主要指这些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知识分子所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它通常担当文化领域仲裁者的角色。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1.创造者和受众的不同。前者为精英创造并理论上为全社会享用,后者为大众享用;2.价值取向不同。前者往往是社会生活恒常价值的体现,宣扬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传播文明、弘扬正义,后者则追求娱乐性、市场化、商业化,以当下感受为目的,不过多关注价值的恒常性和超越性;3.审美趣味不同。前者是优秀规范和标准的继承者,关注审美的永恒价值,讲求伦理的严肃性

18、,艺术的独创性和个性风格的不可重复性,后者更多以取悦大众为目的,旨在创造短暂的流行时尚,以实现其商业价值。在大众文化理论传统中,大众文化是一种复制文化,追求标准化、程式化、去个性,追求新奇刺激,不太讲求独特的风格技巧。4.文化功用不同。精英文化承担着社会教化使命,发挥着价值规范功能,以此在社会上确立一种道义和真理的普遍信念;后者更多追求一种个体的享乐与消遣。,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高雅文化(high culture):和低俗文化相对,大众文化被认定为低俗从而与高雅文化对立。低俗与高雅主要从品味趣味上加以划分,因而具有相对的模糊性。 二、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folk culture

19、) (教材p18) 民间文化特征:1.不记名、非职业;2.有特定的情境或语境,往往是某一民族或某一时期的文化体现;3.历史性。4.传承特征。 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1.前者从民众中自发生产出来,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结果,有别于后者工业化生产模式;2.前者没有功利性,完全是民众对社会及自身生存状况的表达,后者则有着强烈的商业性和功利性,借助取悦大众而获取利润的最大化;3.二者传播方式不同,口口相传是前者的重要特性,后者则主要通过大众传媒;4.“生命力不同”。前者具有历史性乃至民族性,后者更多追求一次性消费。,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特征,一、大众文化的特征(教材P23-25) 1.娱乐性: 2.商业

20、性: 3.类型化: 二、对大众文化特征的不同解读 1.大众文化性质的不同解读; 2.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第三章 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第一节 文化主义范式 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 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范式 第四节 能动受众理论范式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 第六节 结构主义及符号学范式,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一、文化主义 (一) 伯明翰学派 1964年,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简称CCCS)成立;80年代,中心与社会学系合并,改称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CCS);2002年6月,该系被撤销。伯明

21、翰学派主要指当时围绕该中心的学者群。他们的学术努力,非但确立了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使文化研究在英国成为一种潮流,而且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文化研究领域一个无法回避的学派。,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二)早期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贡献: 1、摆脱了英国文化研究的精英主义立场,完成了文化研究的转型。认为任何文化或文化分析都是受制于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因而是特定群体态度和立场的表现 。2、以新左派评论为阵地,发展出一种“文化主义”理论,扩大了文化的内涵,反对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的划分,取消文化产品中审美标准的首要地位。3、拓展了文化研究的领域,认为文化既是实践也是经验,文化研究的主

22、题不只是文化产品也是实践和生产、分配、接受塑造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的过程。,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三)伯明翰学派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视角 从总体上讲,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并非是就文化而言文化,他们总是将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与意识形态、阶级、种族、性别等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探讨。阶级、种族和性别构成了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三位一体”。(李庆本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东岳论丛2010年第1期) 主要内容或视角大致分为5方面:阶级研究、亚文化研究、电视研究、种族研究及性别研究。,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四)伯明翰学派研究的总体特征 萨达尔( Ziauddin Sardar)在介绍

23、文化研究中曾列举了文化研究的五大特点: 第一,文化研究旨在检验文化实践的主旨及其与权力的关系。第二,文化研究具有这样的目标,它在文化的综合形式中理解文化, 它在文化能够显示自身的社会政治背景中分析社会政治背景。第三,文化研究既是研究对象,又是政治批判和政治活动的场所。第四,文化研究试图暴露知识分类的缺陷,使不同的知识能够相互协调,以弥补隐含的文化知识与客观(普遍)的知识形式之间的裂痕。第五,文化研究献身于现代社会的伦理评判和政治活动的激进路线。这五个方面基本上概括了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特点。,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二、代表人物及相关观点 大众文化研究中心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整体上看有一个立场的

24、转移:即逐渐由原先的文化精英主义立场转向底层大众的立场。随之使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一)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识字的用途(The Use of Literary)工人阶级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An older order;第二部分Yielding Place to New。“旧秩序”20世纪30年代工人阶级文化;“新秩序”20世纪50年代大众文化。,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工人阶级文化:20世纪30年代,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对日常生活的享受而非逃避。它是公众自娱自乐的文化,基本上由人们自己创

25、造。 大众文化:20世纪50年代以降。美国式的商业化大众文化。 对过往工人阶级文化的关注与赞美,使文化主义研究开启了对底层大众文化的关注。,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二)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的解析 威廉斯是与伯明翰学派关系密切的学者。 威廉斯对文化的界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让伯明翰派文化研究彻底摆脱了英国精英文化的视角。 在漫长的革命(The Long Revolution)与关键词(Key Words)中细致地梳理了文化概念的演变: 第一:表示过程和发展的文化定义。最早是指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晚被转换成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第

26、二:文化的“文献式”定义,是“由知识作品及实践、尤其是艺术活动”组成,文化成为一个整体社会中知识发展及艺术的总和。 三:文化的“社会学”定义。是指整个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知识的和精神的生活方式。文化成为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描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威廉斯将文化从“少数人”手中夺回,从而摆脱了文化精英主义立场。,(三)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编码/解码理论 霍尔是文化研究中心第二任主任,对文化研究的推进与发展做出了多方面巨大贡献。我们主要讲述其电视编码与解码理论。 电视话语的编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 in television discourse) 基于马克思主义

27、政治经济学理论关于商品生产、流通、使用(包括分配或消费)以及再生产四个阶段的划分,霍尔提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与传播也存在同样的阶段(大众文化与传媒P68),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电视话语的流通,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条件: 第一阶段: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即电视专业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 第二阶段:“成品”阶段。电视作品一旦完成,“意义”被注入电视话语后,占主导地位的便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此时电视作品变成一个开放的、多义的话语系统。 第三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观众的“解码”阶段。,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侯总购物:

28、http:/ http:/ (红宝石); 干露露相关照片及视频http:/ 恶搞电视购物http:/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解码阶段 三种假设的解码立场,“霍尔模式”: “支配-霸权立场”(dominant-hegemonic position): 假定观众的解码立场与电视制作者的“专业编码”立场完全一致,“观众运作于支配代码之内。” “协商代码或协商立场”(negotiated code or position)即既不完全同意,也不完全否定。一方面承认支配意识形态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强调自身的特定情况。观众与支配意识形态始终处于一种充满矛盾的协商过程。,“对立码”(oppositional cod

29、e)。观众能看出电视话语的“编码”,但选择的是自己的解码立场。 其意义在于,首先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即意义不是传送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意识形态的被传送不等于被接受。阅读文本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谈判的过程。,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其二,进而视之,为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提供了一套新理论和新的分析话语。一方面使文化研究从文本分析转向民族志(ethnography)的观众研究,开启对观众作为积极角色研究的先河,另一方面同后现代理论结合,又为文化批评家提供了对付他们自身的武器。 这一理论转变的直接结果,是强化了对少数民族、女性和日常生活研究,以及反思和批判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

30、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P73),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三、文化主义的特点和局限 (一)特点(教材P35) 1.文化由少数人的精英文化走向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其内涵的扩展给大众文化开辟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2.文化走向日常生活,强调了文化经验的重要性,突出了大众文化活生生的特性; 3.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尤其是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大众文化,并强调他们创造自身文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二)局限 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 1.文化主义过分强调人的能动性而忽视了人的被限定性,从而带有一种“简单地肯定英雄主义”,忽视了结构主义所强调的“决定性条件”; 2.强调作为整体的生活方式的文化观念,带有

31、“某种复杂的简单性”。 3.过分重视经验,形成一种“经验拔高”。,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一、法兰克福学派的由来和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孕育于1923年建立的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作为真正学派意义上的法兰克福学派却是在50年代以后才出现。 50年代初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阿多诺等第一代理论家进行理论探索和社会批判,到70年代为止的这段期间是该派理论上的极盛、并走向广阔的国际舞台的时期。 70年代以后,随着阿多诺、霍克海默等相继去世,原先意义上作为一个旗帜鲜明、思想立场一致、队伍庞大、组织机构严密的法兰克福学派已经开始解体。以施密特和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理论家之间出现

32、了严重分歧。尽管作为完整意义上的法兰克福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作为这一学派之传统的批判精神,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却没有完全放弃。,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一)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 1.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实际上是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并非指全部的“大众文化”,而是指大众文化中“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 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 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凌海衡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2.理解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不能和其整体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立场剥离开来。,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

33、,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二)关键词 1.商品拜物教:(教材P39-40) 拜物教(Fetishism) 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2.意识形态(ideology): 上世纪60年代末,撒姆纳总结了意识形态的10种概念:基于虚假意识的信仰体系,虚假意识的根源在于阶级利益;指基于乌托邦幻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乌托邦幻想的根源在于个人旨趣。指根据事物的表象而形成的错误观念;指任何系统化、体系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思想体系;指基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而形成的思想意识;指排斥理论探寻而一味追求实用性的不科学的信念(如民间迷信);指人们在其无意识中幻想出

34、来的与现实世界的种种关系;指思想领域中的各种阶级斗争活动;指具有政治意味和政治效果的社会实践活动;指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人凭此生存于社会整体之中,并切身感受自己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真实”状况。,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上世纪90年代,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引论中,总结了6种定义:一个社会的信仰和价值(the beliefs and values of a society);特定集团和阶级的“世界观”(the world view of a particular group or class);一集团从其他集团谋取利益的合法化工具(a tool for legitimizing the i

35、nterests of one group over another);把人民统一在一个统治强权下的方法(a method of unifying people under a dominant power);维护统治集团的欺骗性话语(a deceptive discourse promoting the dominant group);由社会自身滋生出来的虚假性或欺骗性信仰(false or deceptive beliefs stemming from society itself)。,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特拉西的“观念学”:最早提出Ideology,目的是要建立一门观念科学,即要人们认

36、识到来自宗教、形而上学及其他各种权威性学说或教条的偏见,并在感觉的基础上,重新阐发政治、伦理、法律、经济、教育等各门科学的基本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特定社会群体(主要是统治阶级)的一整套思想观念体系。其本质是编造幻想、掩蔽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是对社会现实的颠倒的反映。是统治阶级用来迷惑被统治阶级、以便更好地实施自己统治、把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和自然化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虚假意识”说。,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依据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马克思将意识形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等,与经济基础关系最为密切,往往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经济基础;第二层次是社会思想

37、、教育、伦理、艺术等意识形式,虽然关系较远,但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第三层次是哲学、宗教。关系最远,但影响并不比其他的意识形态弱。 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一整套思想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关系。 列宁“意识形态”观念:中性化的转变。,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葛兰西“意识形态”观念:狱中札记区分了两种意识形态:一是特定结构所必需的意识形态,一是特定个人的随意的意识形态。前者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后者则是自身的发展,主要将意识形态从阶级还原论、经济决定

38、论中解放出来,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文化领导权这一概念上。,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概念:区分两种国家机器: (镇压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工会、信息、文化等,“大量并首要地运用意识形态发挥功能”,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新的强大的统治方式,即由武力统治转变为思想统治。 这种统治深刻地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根本特点“物质性”:一是意识形态存在于组成社会结构的机构和实践之中,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二是意识形态为行为者创造一个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并把个人“召唤”为主体。 (除教材所列参考资料外,还可参阅 季广

39、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补充:意识形态的现代运行方式( 【英】JB汤普森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版) 在汤普森看来,意识形态观念的形成要根据象征形式调动意义来服务于建立和支撑统治关系的方式,研究意识形态就是研究意义服务于建立和支撑统治关系的方式。 建立指的是意义可以积极地创建和制定统治关系;支撑是指意义可以通过生产与接收象征形式的现有进程来服务于维持和再造统治关系。,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意识形态运行的五种一般模式,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合法化:统治关系被描述为合法而加以建立和支持,即被描述为正义的和值得支持的。可能的根据:理性根据(靠颁行

40、规章的合法性),传统根据(自古以来的传统的神圣性),感召力(靠行使权威人物的卓越性)。 合法化的典型谋略: 合理化:即建构一系列理由来设法捍卫或辩解一套社会关系或社会体制,从而说服人们值得去支持。,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普遍化:将服务于某些人利益的体制安排被描述为服务于全体人的利益,而且这些安排被视为原则上对任何有能力、有意愿从中取胜的人开放。 叙事化:将对合法性的要求包罗在描述过去并把现在视为永恒宝贵传统一部分的叙事之中。,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虚饰化:统治关系可以通过掩饰、否认或含糊其辞、或者对现有关系或进程转移注意力或加以掩盖的方式来建立和支撑。 典型谋略: 转移:习惯上指用一物或一人来

41、谈另一物或另一人,从而把这个词的正面或反面意义转到另一物或另一人。 美化:把行动、体制或社会关系描述或重新描述,使之具有正面的评价。,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转义:指以文字修辞手法来使用语言或象征形式。主要包括提喻、转喻、和隐喻。 提喻包括局部与全体的语义合成:用表示局部的词来指全体,或者用全体的词来指局部 。主要可以虚饰社会关系、混淆或倒转集体及其局部之间的关系、特定集团及更广的社会与政治形态之间的关系。 提喻(借代,指代)大致归纳为四种情况:a.部分和全体互代;b.以材料代替事物;c.抽象和具体互代;d.以个体代替整个类。,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转喻:用表示一物的属性、附体或特征的词来指代该

42、物本身,虽然该词和所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 隐喻:包括使用对一件事物并非真正适应的词语。,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统一化:通过在象征层面上构建一种统一的形式,把人们都包罗在集体认同性之内而不问其差异和分歧,从而建立和支撑统治关系。 统一化的几种谋略: 标准化:构建一套标准的框架,以使这些象征形式适应,且被宣传为是象征交流可取的共有基础。如“国语”。 统一象征化:包括构建统一的象征、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之在一个集团或许多集团中扩散。如国旗、国徽、国歌等。,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分散化:统治关系可以不必通过把人们统一在集体中而建立起来,而是通过分散那些可能对统治集团造成有效挑战的人和集团,或者通过使

43、潜在的反对势力面向邪恶、有害或可怕的目标而建立。 典型谋略: 分化:强调人们和集团间的区分、不同和分歧,通过这些特性的强调使相关个人和集团分离,并阻止他们对现有关系构成有效挑战,或者阻止他们在权力行使中成为有效的参与者。,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排他:构造一个邪恶、可怕或有害的敌人,要求人们一起来抵制。这个敌人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 具体化:通过叙述一项过渡性的历史事态为永久性的、自然的、不受时间限制的方式来建立和支撑统治关系。过程被描绘为近似于自然的事物,从而掩盖他们的社会与历史性质。 典型谋略: 自然化:社会与历史产生的一项事态被处理为一种自然事件或者自然特点的必然结果。 “免名”阶

44、级。,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永恒化:社会历史现象被描绘为永久的、不变的和不断重现的,从而剥夺了他们的历史性质。男女社会分工。 名词化和被动化:主要是靠文法与句法的方式来实现。当句子或句子的一部分、行动和行动的参与者的描述都改为名词时,就形成了名词化。如以“禁止出口”代替“总理已决定禁止出口”; 被动化即将动词改为被动形式。如“嫌疑犯正在被调查”代替“警察正在调查嫌疑犯”。 这种方式使听者或读者注意某些主题而忽略其他主题。,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三)大众文化的特征 1.具有商品化与“商品拜物教”的特性。 阿多诺:“说到作为典型的文化工业产物的文化产品时,我们不再说它们也是商品,它们现在是彻头彻

45、尾的商品。” “自从自由交换结束以后,商品就失去了它的经济性质,而有了偶像崇拜性质,这种偶像崇拜的性质一成不变地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商品拜物教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有两点:一是使艺术生产失去了其固有的独特性,变成为迎合大众口味、赚取丰厚利润而量身定做的商品生产;进而使艺术欣赏变为商品消费,大众文化亦走向消费化道路。,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2.统一化与标准化的特征。 统一化主要针对艺术由创造的独特性转为针对具体目标的类的创作;标准化如阿多诺所言主要指大众文化生产的工业化特点。,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四)大众文化的功能 1.欺骗性。享乐是一种对现实的

46、逃避。 2.操控性。与欺骗性相关;传播的单向性。 操控无所不在。 有预谋、有计划的操控。 隐蔽的、巧妙的操控。,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三、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质疑 大众文化辩护者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没有为自己的理论提供经验上的证据; 2.用来表达其观念的语言晦涩艰深。(斯特里纳蒂P85),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范式,一、葛兰西与文化领导权理论 (一)葛兰西其人:1891年1月23日出生于意大利,1914年以前加入意大利社会党,1921年1月21日创立意大利共产党,1926年11月被捕,1937年4月27日在罗马逝世。 主要著作:狱中书简1947年出版,收录1926-

47、1936年书信; 狱中札记1948年始出版,收录1929-1935狱中所著。共分6卷。,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范式,(二)文化领导权(霸权)理论:Hegemony 1.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提出基于社会及阶级冲突。 “一个社会集团的至尊地位以两种方式展现自身,其一是支配,其二是知识和道德领导权。一个社会集团支配着它的对抗集团,而后者是它有意甚而是使用武力来肃清或征服的。这导致利益亲近的集团加盟进来。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事实上也必须在夺得统治权之前,就先已来施行领导权(就赢得这类权力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主要条件)。当它实施权力的时候,因而便占据了支配地位,但是即便它牢牢将权力握在手中,它也必须继续来领导下

48、去。(大众文化与传媒P39-40),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范式,2.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文化领导权是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手段,社会中各种统治集团(包括最基本的统治集团,但不专指统治阶级)凭借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通过协商建立一种将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合为一体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舆论,确保各种从属集团(包括工人阶级)“自动赞同”。(斯特里纳蒂P183-184) 一个政治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是指:那个阶级成功地说服了社会的其它阶级接受它自己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标准。(乔尔 转引自上书P184),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范式,文化领导权实现的主要方式 “霸权的真相要以以下情况为先决条件:要考虑将向其施行霸权的各集团的利益和意向,应当形成某种妥协的平衡换言之,领导集团应当做出经济方面的一些牺牲。但是没有疑问,这些牺牲妥协不能触及本质的东西;”,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范式,3.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几个概念: 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国家 上层建筑由政治社会(political society)和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组成。 政治社会是政治集合体,以军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