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201707240133.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944585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20170724013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20170724013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20170724013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20170724013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201707240133.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总结其经验教训。1.重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2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教材整理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

2、系。(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误区警示“一五”计划完成并不等于实现工业化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实现了工业化。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材整理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过程 农业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手工业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

3、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工商业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图解示意图示法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教材整理3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2)内容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

4、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2“左”倾错误发展(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2)表现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4)后果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

5、: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2)内容:1960年冬,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作用: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4“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2)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3)“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5 000亿元。误区警示“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不同(1)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反映了生产关系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2)“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反映了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

6、规律。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一五”计划的实施,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2.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基本建立起来。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探究点一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史 料解 读史料一图一图二结合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合作化”“公私合营”判断历史事件。史料二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由于这是一个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因此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六十年国事纪要结合关键时间和语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7、”“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和省略号后面的表述,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体制。【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两幅图片各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提示】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公私合营。(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后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在经济领域有哪些改变及这种变化的意义。【提示】改变: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史论拓展】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方面改造完成之前改造完成之后革命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8、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管理体制市场调节与计划管理相结合国家实行单一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探究点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 料解 读史料一 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刘少奇的政治报告,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且进一步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战略问题。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

9、出: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史料以句号为界,分三个层次从任务的提出、报告的内容、三大改造的胜利进行了阐述。史料二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抓住史料信息“超过英国”“只需两到三年”“主要是钢”进行分析。史料三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工业产值比上年国家财政总收入比上年1966年2 534亿元17.3%558.7亿元24.4%1967年2 104.5亿元10%419.4亿元25%1968年2 015.3亿元4.2%361.3

10、亿元13.9%从史料中的时间和数据的增减变化分析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认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提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法:发展生产力。(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事件:开展“大跃进”运动。运动:大炼钢铁运动。影响:浪费了人力和资源,生态环境恶化,且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史料三体现了国

11、民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工农业总产值及国家财政收入都大幅下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劫难。【史论拓展】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功与失误(1)成功的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断,是在正确分析国情的情况下的一次正确的成功探索。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到1962年经济形势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探索中的失误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12、社会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958年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破坏。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题模板】抓关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并观察图示增长速度回答排易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

13、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D项错误验结论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两国,A项正确【答案】A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导学号:72040121】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

14、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答案】A2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右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A农业合作化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由图片文字信息“互助模范”以及时间1955年,可知是农业合作化运动, A项正确。【答案】A3观察下面柱状图,图中数据的变化表明()A第一个五

15、年计划已顺利完成B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C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D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观察柱状图,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私营经济所占比例比较少,并逐渐减少,说明我国正处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答案】D4一位北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我们到了长沙。一切都在为钢而战。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这主要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 【导学号:72040122】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解析】从材料信息“土炉炼钢”,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

16、“大跃进”运动中的大炼钢铁运动。【答案】C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材料二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材料三“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

17、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二归纳“一五”计划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的主要原因。(2)结合材料一、三分析,“一五”计划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重大意义。【解析】第(1)问,应根据材料二中“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与苏联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等信息,从地理、资源、工业基础等角度入手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一、三中“相当于7亿两黄金”“苏联援建”等信息,从投入、外援、工业部门和重点地区等方面进行思考。第(3)问,需要根据材料中“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等信息,从直接意义和深远意义等方面进行概括。【答案】(1)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2)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大规模投入;利用苏联的帮助;建立钢铁、汽车等重工业企业;重点建设东北地区。(3)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