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68731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65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人文地理学》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人文地理学》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人文地理学》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人文地理学》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补充: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结构,文化概念 文化结构,1、辞海 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 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年版,(一)文化的概念,2、泰勒,(1)概念 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评价 侧重文化中的软件,强调文化的多样性的统一,即知识、习俗、才能的复合体。,3、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

2、符号而传 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 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 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 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 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 约因素。,A、定义的三个层次 a.文化是行为模型; b.文化符号是文化载体; c.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B、评价 侧重文化的形成机制及作用功能特点。,(二)文化结构,1、文化结构图,A、结构分层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文化分为两 个方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三个层 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文化,非物质文化,2、文化内容,

3、A 物质文化 内涵 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 特点 物质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现载体; 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B 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内涵 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尤其是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 相对独立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C 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层精神),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

4、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结构层面 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工具发展 :(新、旧)石器、 青铜、铁器 文化 主导产业 :农业、 工业、 信息产业文明 时间角度 :古代、 近代、 现代文明 宗教角度 :基督教、 佛教、伊斯兰教文化 地域角度 :东方、 西方文化 起源角度 :大河、 山(玛雅)、 海文化,文化的表现,颜色角度 :黄色、 蓝色文明 国家角度 :华夏、大和、 美国文化 内容角度 :物质、 制度、 精神文化 文化主体 :精英、 大众文化 社会形态 :原始、 奴隶、 封建、 资 本主义 、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生活 :游牧

5、、农业、商业文化,工具发展(物质文化) (新旧)石器文化 青铜文化 铁器文化,第1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四、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 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 群在空间上的分布。,(二)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一)文化区的定义,1、形式文化区 内涵 某种(习俗)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 文化现象(民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 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如语言

6、 构成 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 特征 (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 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自然状态的形式。,评 价,形式文化区,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 质性为主要特征。形式文化区具有同心 圆的模型空间模式。另外,形式文化 区,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而功能文化 区带有明显的人工影响烙印。,2、功能文化区,内涵 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1)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 (2)界限确切性。 例外:有功能无区(报纸、开放思想、文化辐射),3、 乡土文化区,内涵 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

7、的思想感情上有 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 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表现:(1)感情 (2)符号,4、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 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 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联系 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的扩散,文化源地是指人类古老文化的发生地。世界古文明中心有5个: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 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美洲的印第安古文明中心 文化扩散分两大类:扩展扩散、迁

8、移扩散,(一)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内涵 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程。 特点 (1)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 (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 类型 接触扩散(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等级性) 刺激扩散(刺激反应),(二)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内涵 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特点 (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色、香、味、火候); (2)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 (3)速度快。,文化传承,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散,即不同文化区(相对静态)间的文化要

9、素交流、传播、冲击、融合之外,在文化区这一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区域内部,也有文化要素的代际间纵向的传承、文化绵延乃至发扬光大的问题。,三、 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生态学中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创造文化的人与环境的关系。,1、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A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B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C 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D 和谐文化生态关系,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A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B 环境条件能够对文化的影响起加速或者 延缓的作用 C 环境条件的差异对

10、生产发展方向和民族 文化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影响 D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 形成文化景观,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平衡关系。 文化特质 指一种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方法系统,主要表现为基本文化素质、文化的个性与最擅长的文化能力。,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发挥文化正向功能,促进文化系统迅速发展,提高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扩散力。,我国改革开放: (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由内到外)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计划、市场均为经济调控手段-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经济)开放:四个特区(点)-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

11、线)-沿海开放区(两大半岛)-沿海开放地带(带)-浦东、长江沿线-沿边、内陆-西部大开发(面)。 思想观念:胆子要大一些!步子快一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二者相互冲击与包容、进而整合而演进,区域文化观念在与经济的互动中显示出巨大效应。可以说,经济领域和文化观念领域的改革具有同步性、一致性,二者构成了两条改革主线,而二者的复合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1、景观内涵 景观一词原来在西方称为风景画,指景物、景色。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球表面各种现象的综合体。 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2、人文景观(文化景观)

12、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德国 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美 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 的核心。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 的解释。,卡尔索尔: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 李旭旦: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本教材: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对人文景观的解释,1、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2、自然条件、自然景观是基础,3、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4、文化景物(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躯干(形),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6、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

13、系。 7、文化景观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5、文化各因素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二、人地关系理论 三、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四、文化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图式,二、人地关系理论,(一)环境决定论,1、核心观点 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2、起源与发展 (1)希腊学者亚利斯多德:气候与民族品德。 (2)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气候与民族、政治、 宗教等社会现象。 (3)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4)德国的拉采尔等: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 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 为,人和动植物一样

14、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 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3、代表人物:德国地理学者拉采尔、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和亨丁顿;,4、代表作: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气候与文明,5、评价 (1)它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 “天命论”、“神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但其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二)可能论,1、核心思想:强调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选择力和创造力 2、代表人物: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和他的学生白吕纳。 3、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4、评价: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够彻底。但它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

15、时也反对环境决定社会的观点,具有朴素的辨证观点。,(三)适应论,1、核心观点:强调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 2、评价: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的另一种变化,这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1生物适应 2文化适应,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

16、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其适应性。,(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4)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其着关键作用。,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四) 生态论,1、形成及其主要观点: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地理学中,认为地理学的论题应规定为完全论述人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 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人

17、类普遍关心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有初步的认识,于是生态学的观点再度受到地理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人地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方向。,2、评价,(1)生态学概念的引入,使人类活动、生物作用、自然营力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加以整合,既避免了决定论和或然论各持一端之嫌,又打破了自然和人文的二元论观点; (2)生态学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模式,如结构与功能、营养层次与连锁反馈、生态平衡等观点,以及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测度方法,使其研究更科学化。,(3)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联姻有助于加强环境观点和生态观点的结合,地理学综合分析方法与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的结合,空间地域的研

18、究与物质流、能量流的研究相结合,并可望取得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突破。,(五)环境感知论,广义: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象以及这种映象被修改的过程。 狭义:仅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1、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2、评价 通过研究人类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行为,可透彻地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用人类的行为感知过程把人类与环境关联起来,克服了传统人地关系研究中只把人类活动加以理性化、概括化,且只注重人类活动和环境后果的倾向;,(六)文化决定论,1、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水平决

19、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每一种文化特征水平都对应于特定的人地关系。,2、评价: (1)文化决定论的片面性:虽然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但人类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和俯首听命的。在面临新的人地问题时,人们总是从传统习惯和文化习惯之外去寻找解决办法,从而不断创造新的文化。,(2)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有条件 的,当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而加速生存环 境衰竭的时候,文化价值观也失去了它的 支配作用。,(七)和谐论、可持续发展理论,1、核心观点:人地关系应当“和谐” 2、评价:“和谐论”、“可持 续发展论”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模式和人地关系优化的目标,具有泛科学化的意义。对地理学来说,最重要的乃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构建富有实际地理内涵的人地关系理论。,三、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挑战和应战 逆境美德 中庸之道,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