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焦虑障碍.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70167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焦虑障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五章焦虑障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五章焦虑障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五章焦虑障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五章焦虑障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焦虑障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焦虑障碍.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焦虑障碍,第一节 焦虑障碍概述,一、焦虑障碍的涵义,是一种以消极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APA,1994)。,自我感觉:迫近的危险感、担忧、紧张,不能集中注意力,即刻崩溃的感觉,逃避和摆脱现状的强烈愿望。 行为表现:逃避、言语异常、动作协调困难、解决问题无能。 生理心理反应:心率、呼吸加快与不规律,胸闷心悸,肌肉紧张、震颤,血压升高,手脚出汗,胃肠功能异常、腹泻、尿频,eg:艾琳的考试焦虑、教师的授课焦虑。,二、日常焦虑的适应功能,(一)信号功能:向个体发出危险信号,使人们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险,或者逃避,或者消除它。,(二)动员机体处于战斗准备状态:

2、焦虑发生时,植物神经系统器官出现兴奋状态,警觉增强,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加快,为采取行动做适当准备,提高行为效能。 eg:轻度考试焦虑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狗急跳墙等。,(三)参加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焦虑帮助人们提高预见危险的能力,帮助人们不断调整自己行为,学习应对不良情绪的方法和策略。,三、焦虑障碍与神经症,DSM和CCMD早期都将焦虑障碍称为神经症。但是由于神经症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中的一个学术术语,为避免给读者带来某种倾向性的暗示,自1980年DSM-开始,DSM系统不再使用神经症一词,并且把愿属于神经症范畴的精神障碍分为几个独立的范畴。而我国的CCMD系统则仍然采用神 经症这一说法。这也

3、导致这两个系统在这一领域出现了不同的分类。,在DSM-中,焦虑障碍是指以过分地、没有理由地担忧为主要症状的一类心理障碍。包括恐怖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主要类型。,在CCMD-3中,神经症被定义为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疾病,包括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和其他神经症。,第二节 焦虑障碍的类型,一、惊恐障碍,惊恐发作是一种突发的、强烈的恐惧体验或是剧烈的不适感,这种感觉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症状,包括心悸、胸痛、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以及可能的眩晕等。 惊恐障碍是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

4、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惊恐发作的类型: 情境依赖型:能够预知会在特定的情境下体验到惊恐发作,而在别的情境中不会(如恐高、隧道驾驶) ; 意外型:不能预知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再次体验惊恐发作; 情境易感型:有可能但并不一定在以前出现过惊恐体验的地方再次出现惊恐的发作.,惊恐发作的特点: 引起惊恐的一般是短暂的、情境性的事件,惊恐一般在10分钟内发展到顶点; 患者会出现严重的惊恐发作,不仅有严重的植物神经症性症状,而且有濒死的体验和失控感,并很快聚积为完全窒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症状消失后,患者筋疲力尽,似乎刚刚死里逃生; 两次惊恐发作间,患者一直担心下次惊恐

5、发作的出现; 由于害怕在他人面前出现惊恐发作而没有人帮助他们,有些患者会害怕外出,实际上这就是惊恐症的一种并发症广场恐怖症。,二、恐怖症,对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 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尽管患者知道这些刺激物对自己不真正具有威胁性,他们还是对此表现出强烈的持续的恐惧,并不能自控。如对狗、昆虫等的恐怖;,患者往往躲避引起恐惧的刺激物,即有外显的躲避行为;,恐怖症患者与正常人对事物的恐惧有两点不同:一是出现强烈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出冷汗、瞳孔放大等;二是刻意设计好自己的生活,以躲避那些他们害怕的东西。,(一)广场恐怖症,最初用来描述对

6、聚会的场所感到恐惧的综合症,目前已不限于此。它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也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的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场所的地方。,1、广场恐怖症的几个特点 焦虑症状:担心昏倒,或失去自控;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惊恐发作; 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 人群拥挤的场合、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的地方等情境; 回避行为: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主要是害怕惊恐发作时会招致尴尬而又无人帮助),严重者不能离开自己的家; 多始发于青春后期;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是男性的两倍。,2、广场恐怖与惊恐发作的关系 大部分案例由惊恐发作开始,个体并不对广场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本身感到恐惧,而是害怕自己

7、会在那些场所出现惊恐发作又得不到帮助。因此广场恐怖症并非一种真正的恐怖症; 伴有惊恐发作的广场恐怖与不伴惊恐发作的广场恐怖。前者是一种彻底的惊恐发作;后者则只有类似惊恐发作症状,如头昏眼花、眩晕、呕吐等。,(二)社交恐怖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与他人交往时会出现严重的胆怯、恐惧和窘迫,并不遗余力地避免在他人面前做出某些行为。,约会及发展亲密关系; 与地位高的人说话; 当众打电话或接电话; 当众发言; 参加集体活动; 与陌生人讲话; 拥挤的公共休息室; 访谈.,社交恐怖症的特点: 害怕与人、尤其是陌生不熟悉者的接触或社会交往,甚至害怕与人的目光接触(学生对老师的恐怖

8、症); 置身于社交情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惊恐(在家或熟悉亲朋间不会); 患者通常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或自己感到发窘、狼狈不堪,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设法逃避这种情景,或极痛苦极焦虑烦恼地忍耐,当事人认识到这种害怕与焦虑反应是过度或不合理的,但无法自制; 显著影响功能职业学习、社交与人际关系,并为此明显感到痛苦烦恼。(销售人员的社交恐惧); 始于青春早期,女性较男性易发.,(三)特殊恐怖症,对存在的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的不合理焦虑与恐惧。,特殊恐怖症的类型: 恐高症:对高处感到害怕(住在高楼不敢开窗,避免到高山旅游) 幽闭恐怖症:害怕封闭的空间(如地铁、电梯等

9、) 血液恐怖症:害怕见到鲜血或流血的场面 动物恐怖症:害怕特定的动物,如蛇、狗、老鼠、昆虫等 ,特殊恐怖症的特点 特殊恐怖症以儿童常见;成人特殊恐怖症中动物恐怖通常起于儿童期;登高、幽暗、雷雨等恐怖则起于青年或中年。 病人接触特殊恐怖对象时感到焦虑,甚至出现惊恐发作,可伴有某些植物性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出汗、头晕等。 病人通常有回避特定情境的习惯,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怖情景的难易度。如对蛇、飞行与狗、医院等的恐怖,前者影响小,后者影响大。,三、广泛性焦虑障碍,一种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主要特征 慢性的弥散性的焦虑状态,患者对生

10、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感到担心,如成年人会担心子女的安全、家庭成员的健康、工作责任等;儿童则会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身体伤害等;老年人则更多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往往会出现肌肉紧张、精神兴奋、容易疲劳、难以集中注意力、易怒以及睡眠障碍等生理症状; 与一般轻度焦虑相比,患者的焦虑是过度的、难以结束的和难以控制的; 常始于青少年期,偶尔也会在儿童期出现,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四、强迫症,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焦虑症状。,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和冲动意向,尽管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虽极力摆脱和

11、排斥,却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和焦虑;而强迫行为则是为阻止或降低焦虑和痛苦而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动作。(自行车轮为什么是前后而不是左右排列-数数13579),强迫症的特点 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完全能察觉 症状具有属我性,即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愿” 症状往往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 患者明知症状表现不应该、不合理,却难以摆脱、控制 显著影响功能职业学习、社交与人际关系明显受损,强迫观念 强迫性穷思竭虑: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现象寻根究底,反复思考。如“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秋天的叶子为什么会变黄?”等。 强迫怀疑: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并常伴有强迫行为。如怀疑煤气

12、是否关紧,门和抽屉是否锁好,虽然检查了若干遍还是不放心。 强迫表象:头脑中反复出现逼真形象的内容,而这些表象通常是令患者难堪或厌恶的,多见的是生殖器或性行为的形象 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有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动。如杀人、跳过飞驶的汽车、见到异性就想亲吻拥抱等。(武警的强迫) ,强迫行为 强迫洗涤:强迫洗手、洗衣。患者会在接触到任何物品后都洗手,如上厕所后、甚至睡觉前关门窗、脱袜子后,睡前的这一重复行为往往要耗时1个小时之多,且别人的制止无济于事。(麦克白夫妇) 强迫检查:大多继发于强迫怀疑之后,如强迫性地怀疑电视是否关好,每次出家门后

13、都要返回检查若干次。 强迫计数:反复计数台阶级数、路边电线杆数目,而且出现漏数的情况会回头重新计数。 强迫整理:表现为按照某种固定的样式或顺序摆放某些物体,过分要求整齐。(霍华德休斯:排列豌豆、土豆片大小要一致) 强迫性迟缓:过分强调事情的对称性和精确性,从而导致动作迟缓,并明显影响社会功能。(做笔记要求字体对齐) ,第三节 焦虑障碍的成因与治疗,一、恐怖症的病因与治疗,(一)恐怖症的病因,1)遗传因素: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恐怖症患者一级亲属患恐怖症的几率是非恐怖症患者一级亲属的3-4倍。 2)生物学基础:突触后5-HT受体超敏,脑脊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过高。,1、生物学因素,2、心理因素,

14、心理动力学: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反应,焦虑源于本我冲动。人们为了摆脱这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的支配,就通过置换的防御机制,将这种焦虑转移到某些外在的对象或情境上。这些对象或情境同样具有引起冲动、诱发焦虑的作用,通常他们是能够回避的,患者因此而能避免严重的焦虑。如小汉斯就将阉割焦虑转移到对马的恐惧上,通过置换,汉斯能够利用回避马这一策略来减轻焦虑。,行为主义: (1)条件反射结果: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形成对条件刺激的害怕反应;为减少对条件性的害怕反应,个体就通过回避特定刺激物来减轻害怕,并使回避行为得到强化而长期存在,进而使得对条件刺激的恐惧得以持续。如交通事故后患上驾驶恐惧症、被狗咬的人会患上对狗的恐怖

15、症等。 (2)通过观察学习习得,而不必经历创伤性经历:Mineka和她的同事研究发现,在实验室饲养的猴子原先并不害怕蛇,但当这些猴子观看野猴怕蛇的反应后,就很快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反应,并且在3个月后也未消失;又如小时经常听父母讲恐怖的鬼故事,就有可能形成对黑夜的惧怕。 人类存在着易患某些特定恐惧的素质,因而时刻准备着获得某些恐惧。如 Ohman等人(1975)对被试呈现房子、脸和蛇的幻灯片,同时给予电击,被试获得了对所有不同幻灯片的恐怖反应,然而在对这些恐怖反应进行消退的过程中,对房子和脸的恐怖很快就消失了,而对蛇的恐怖反应则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认知理论: 高估所害怕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过分担

16、心某一消极事物将会发生。如社交恐怖症患者对社交中的威胁性信号存在注意偏好,并夸大这些负性信息的作用,比如一个几乎让人察觉不到的脸红,会被患者认为是面红耳赤,因而感到尴尬不已。,动机的影响: Leary认为,决定社交恐怖症的共同因素是动机,即想在他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的动机。一个人只有在他希望在别人心目中造成某种特殊的印象才可能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怖。而决定动机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交往的对象和情境,前者如与重要人物见面,后者如第一次与人见面;二是个体的人格特性,有很强控制欲望、爱面子或者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怖症。,人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从小表现出行为退缩、神经质、害羞、被动、依赖

17、等个性特点的个体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怖症。,3、家庭因素,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社交恐怖症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社交恐怖症患者常将其父母描述为:阻止他们参加社交活动,过分重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采用羞辱作为惩罚的方法;社交恐怖症患者的父母往往对子女缺乏温暖、理解、信任和鼓励,而有较多的拒绝、惩罚、干涉和过度保护。,(二)恐怖症的治疗,1、药物治疗,对恐怖症而言,药物治疗从整体上说是辅助治疗,其作用是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或伴随的抑郁情绪。抗焦虑药能减轻患者的境遇性焦虑状态,使心理治疗容易进行 ,但其本身不能淡化恐惧的条件联系。,2、心理治疗,(1)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冲击疗法)、模仿法

18、,(2)认知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负性的、不合理的想法。研究表明单一的认知疗法对恐怖症治疗疗效有限,如能将其与行为疗法结合将能取得更好疗效。,(3)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如社交恐怖症中可以让患者带着胆怯、紧张或脸红像正常人一样交往,并逐渐让患者不再体验其自身的心理症状,使其症状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二、惊恐障碍的病因与治疗,(一)惊恐障碍的病因,1)遗传因素 惊恐障碍患者一级亲属中有10%受累,而非惊恐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率仅为2%。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也有很高的同病率。但也有研究显示,仅30%40%的变异可归因于遗传。因此,遗传至少部分地与惊恐障碍有关。,1、生物学因素,2)

19、神经递质学说 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异常与惊恐发作有关。研究发现脑干蓝斑区含有中枢神经系统50%以上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用电极刺激猴子大脑的蓝斑区可导致惊恐发作,而损害这个区域则使猴子在真正面临危险时也不能体验到害怕。另使用药物激活蓝斑活性也会引发人类被试的惊恐发作。我国学者研究表明,惊恐障碍患者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经过治疗后,其浓度也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3)乳酸盐假说 研究发现,给焦虑症患者静脉滴注乳酸钠可使大多数患者惊恐发作,同样,让焦虑症患者吸入二氧化碳混合气体、过度换气或在一个纸袋里呼吸都可导致惊恐发作。但正常人则较少因此而引发惊恐发作。 可能的解释是:乳酸在体内

20、代谢水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穿过血脑屏障,使脑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惊恐障碍患者的脑干化学感受器可能对二氧化碳过度敏感,二氧化碳浓度的微小升高就可使呼吸加快,并刺激脑干蓝斑核,使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冲动释放增强,从而诱发惊恐障碍。,4)神经解剖学 惊恐障碍的不同表现与大脑的不同区域有关。惊恐发作与脑干蓝斑的功能异常有关,期待性焦虑则与边缘系统的功能损害有关,而恐怖性回避则可能与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异常有关。,2、心理因素,1)心理动力学观点: 个体都有一些容易引起焦虑的冲动,当我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加以控制时,就会发展出一些对抗这些冲动的防御机制,而当这些防御也失败时,就会出现惊恐发作。此时,以往轻

21、微的焦虑情绪就有可能转化为突发而强烈的惊恐感,而且伴发丰富的躯体症状。,2)行为主义观点: 早期:对恐惧的恐惧-对曾发生过惊恐发作的情境或与之相类似的情境的恐惧。 Hount(1988):惊恐障碍与内感受害怕有关。如惊恐发作开始时会出现心悸,经过条件反射作用,心悸就可以成为以后惊恐发作的预警,即心悸与惊恐发作之间建立了条件反射,心悸获得了激发惊恐发作的能力。,3)惊恐发作的认知模型: 惊恐障碍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受过于敏感,并易于对这些感受作出灾难化的解释和评价。如患者出现心跳加快时,就有可能草率地下结论是得了心脏病或者仅仅是轻微的头晕就认为得了脑瘤。这些灾难性的想法,进一步又会导致更多的焦虑性

22、的躯体症状,这些新症状则又会激发患者更可怕的想法,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并最终出现惊恐发作。,4)惊恐障碍的“易感性-应激”模型(Craske和Barlow,2001): 惊恐障碍患者往往具有“战斗-逃跑”反应过度敏感的生物易感性,一个轻微的刺激就可能引发其心跳和呼吸加快、汗腺分泌加速等应激反应。但这并不足以引发惊恐障碍,当个体对这些症状出现灾难化的观念时,就可以进一步使上述症状更加恶化,并对下一次惊恐发作的种种迹象变得过度警觉,使他们处于一种轻度到中度的 焦虑水平,持续焦虑提高了个体再次惊恐发作的可能性。,(二)惊恐障碍的治疗,1、药物治疗,抗抑郁药,如5-HT再摄取抑制剂 苯二氮 类药物用

23、于抗抑郁药不能耐受时 阿普唑仑,氯硝西泮主要用于快速控制预期焦虑和恐怖性回避症状,2、心理治疗 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使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具体做法是:通过某些现实的联系使患者能稳定地引起类似惊恐的感觉,如让始于换气过度而引起惊恐发作的患者快速呼吸3分钟,当患者感受到类似惊恐发作的症状时,要求患者体验这些症状是安全的,并应用已经学会的认知和放松技术缓解症状。由此,患者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治疗师的帮助,认识到“失去控制”的感觉是无害的,并能通过有过有效的手段加以控制。,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与治疗,(一)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1、生物学因素 遗传:一级亲属约有15%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远大

24、于普通人群的4%。同卵双生子的 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 生物学基础:与大脑边缘系统的-氨基丁酸不足或-氨基丁酸受体不足有关。尽管现在的研究还不能明确是因为-氨基丁酸能系统功能低下导致焦虑还是焦虑出现时出现了这一系统功能低下,但可以确定的是, -氨基丁酸功能低下可以导致焦虑症状的持续存在。,2、心理因素,心理分析观点: 自我与本能冲动之间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根源。本我中的中性或攻击的欲望力求在自我中表现出来,而自我因为无意识地害怕惩罚,不允许这些冲动表现出来,从而导致了一种漂浮不定的焦虑或无名焦虑。与恐怖症患者成功应用防御机制,以某些外在对象替代了焦虑不同,广泛性焦虑障

25、碍患者未能形成合适的防御机制,无法成功应付自己的焦虑,从而使焦虑几乎持续存在。,人本主义观点: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往往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会使他们学会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形成了价值条件化。到了成年,个体还在继续价值条件化的过程,这会使个体只将那些最可能被生活中重要人物赞许、爱和支持的内容纳入自我概念。这就非常容易导致外在的信息与自我概念不一致,从而使个体产生焦虑。(所做非所想),认知理论观点: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知模型: (1)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更易于感到应激事件不可控或不可预测,而这种倾向与其早期生活经历中经历了若干不可控的重要事

26、件有关; (2)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往往过度消极地评价内外信息,形成以“不好”为主题的负性自动化思维,如“别人会嘲笑我”、“我没有机会取得好的成绩”等,这些自动化思维会激活个体的“焦虑程序” ; (3)广泛性焦虑患者在加工含有危险因素的外在信息时,倾向于把注意力自动化投向环境中具有危险意义的信息,并比正常人更容易对此形成负性的评价,从而加重患者焦虑情绪。,(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1、药物治疗,苯二氮 类药物能有效降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焦虑水平,但只是在短期内(4-8周)有效,长期使用则效果明显下降;有副作用,一般只在症状严重或有短暂危机发生时使用该类药物以缓解症状。,2、心理治疗,心理动力学:

27、探寻个体潜意识中的内容,帮助患者认识到本我与自我冲突的根源所在。 来访者中心疗法:在真诚接纳和关心的良好气氛中,使患者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我和探索自我,从而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思想和情感,当他们最终达到对自我的理解和接纳,达到自我概念与经验的和谐一致时,焦虑症状就自然得以消除。 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焦虑对象不够明确和具体时;系统脱敏法焦虑对象相对明确时;生物反馈控制焦虑所带来的躯体反应。,认知行为综合疗法 (1)针对焦虑的生理症状(如肌肉紧张)采用渐进性肌肉放松法;(2)对焦虑相关的认知采用认知重构的方法;(3)对焦虑的行为成分如回避、谨慎、兴奋和烦躁,采用担忧行

28、为阻止法、时间管理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担忧行为阻止法,阻止患者一些纠正性、预防性或仪式性的行为。(如担心上班迟到,总要检查是否设定好闹钟的时间); 时间管理,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往往会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任务压得无法承受,因为他们总是夸大这些小事的影响。因此时间管理和任务设定技巧可以帮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努力完成当前任务,而不是担忧未来没有完成的任务。时间管理策略包括,把任务委派给其他人、自信心训练(如学会说“不”)以及合理安排时间并遵守日程安排。 问题解决,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在问题面前往往会用一种泛泛的、模糊的、灾难化的方式看待问题,不能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问题解决就是要帮助患者组织和集中思

29、维,相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教给患者如何把问题明确化,如何把问题分解为多个可以掌控的小问题;还要协助患者找到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无论合理与否),然后评估每一个解决方法的利弊,确定最可行的那种方法。,四、强迫症的病因与治疗,(一)强迫症的病因,1、生物学因素,1)遗传:有一定遗传基础。80对同卵双生子中54对共患强迫症,29对异卵双生子中有9对共患强迫症;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率为10.3%,远大于一般人群的1.9%。 2)脑影像学: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额叶眶区基底节丘脑结构的神经回路异常。如额叶眶区、基底节内的尾状核代谢性增强。额叶眶区是性、攻击、排泄等原始冲动产生的地方,这些冲动传至尾状核,

30、并受尾状核过滤,使其中最强烈的冲动传至丘脑,使个体开始思考这些冲动,并有作出某种行为的可能,一旦完成了该行为,冲动就消失。然而,强迫症患者由于额叶眶区或者尾状核过度活动,无法正常关闭这些冲动和行为,从而导致一种不断的令人烦恼的想法和行为。 3)5-HT功能异常:有研究提示,强迫症患者存在5-HT活性过高,或存在对5-HT过度敏感的某些大脑结构。,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迫行为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这些被压抑的冲动引起个体的焦虑,从而使个体发展出了一系列的防御机制,并最终形成强迫症状。如用一些可以被人接受的念头或行为来替代那些可怕的念头和冲动(替代);妇女出现某些想象中的

31、“出轨”想法时,便试图以某些不可思议的强迫行为来获得原谅(消退)等。,行为主义的观点:当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能引起个体焦虑或躯体不适的刺激同时出现时,这个中性刺激就与焦虑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了引发个体焦虑和躯体不适的能力;个体为了减轻焦虑和痛苦,于是开始采取一些回避性质的行为,并因此而使焦虑水平降低,这些行为便得到强化,一直保持下来,并反复出现,最终形成强迫行为。上述观点虽可解释强迫行为,却无法很好地解释强迫观念的形成。,认知理论观点:强迫症患者由于存在某些负性自动思维(如绝对化思考方式、过高的责任感、完美主义要求、过高的道德标准等),进而产生一些对个体当前或未来具有威胁性的闯入性的想法,引起个体

32、的焦虑情绪。个体为摆脱这种焦虑情绪,有时会拼命压制这些闯入性的想法,结果却适得其反想得更厉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个体会采取一些具体的或象征性的行为来预防和排除这种闯入性想法,并可能因此而减轻自身的焦虑水平,因而使这类行为被强化,最终形成持久的强迫行为。,(二)强迫症的治疗,1、药物治疗,氯丙咪嗪、百忧解、帕罗西汀 停药后易复发,2、心理治疗,心理动力学:揭示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领悟其症状中无意识的真正涵义。,认知行为疗法:暴露与反应阻止法要求患者反复地长时间暴露于引发焦虑、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的物体和情境,同时克制强迫行为。这可使患者认识到停止这些行为对自身并无任何伤害,从而矫正患者一直持有的负性评价,最终对先前的“威胁性刺激”形成习惯化,达到治疗目的。,森田疗法:一般认为主要对强迫观念有效而不适于强迫行为。张向阳、吴桂英(2000)等结合自己治疗强迫症的实践经验将森田疗法“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原则改进为: 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对强迫观念采取任其出现,任其存在的态度,忍受痛苦,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越是出现强迫观念就越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忍受痛苦,有所不为任由相应强迫观念的出现,坚决克制强迫行为,克制因强迫观念而伴随的联想回忆等; 寻找痛苦,为所怕为在从事有意义活动时,应主动接触引起强迫观念、恐惧和焦虑的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