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消化吸收与代谢.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75552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PPT 页数:232 大小:6.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消化吸收与代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2页
第八章消化吸收与代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2页
第八章消化吸收与代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2页
第八章消化吸收与代谢.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2页
第八章消化吸收与代谢.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消化吸收与代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消化吸收与代谢.ppt(2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消化吸收与代谢,正 常 人 体 学 教 研 室,前正中线 胸骨线 锁骨中线 腋前线 腋后线 腋中线 肩胛线 后正中线,(一)胸部的标志线,侧面,后正中线,肩胛线,前正中线,胸骨线,锁骨中线,胸骨旁线,(二)腹部的标志线及腹部的分区 1、九分法: 两横线:上:左右肋弓最低点,下:两髂结节 两垂线:经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 腹上部左、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腹中部左、右腹外侧区和脐区 腹下部左、右腹股沟区和腹下区 2、四分法:用通过脐的水平线和垂直线 把腹部分为四个区: 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右下腹, 组成: 消化管 消化腺 临床上通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为上消化道; 把空肠及其以下的部分称

2、为下消化道。 功能:摄取并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食物残渣。,组成和功能,包括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大消化腺是独立的器官,所分泌的消化液经导管排入消化管腔,如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是分布于消化管壁内的小腺体,如:唇腺、颊腺、食管腺、胃腺、肠腺。,消化腺,消化系统的消化腺属于内分泌腺还是外分泌腺?,思考:,答案:外分泌腺,水、维生素 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肪,新陈代谢,营养物质,人体,消化,吸收,排出体外,外界摄取,概 述,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为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运动,将食物研磨,与消化液 混合,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

3、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内消化酶,将食物中大分子物 质分解为小分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 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 淋巴液的过程。,消化和吸收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消化管基本形态结构,除口腔和咽外,消化管各部组织结构相似,管壁一般分为四层,由内向外依次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一)粘膜 粘膜是消化管壁最内层 1、上皮:衬于消化管腔面。复扁(口、咽、食管和肛门)耐摩擦,保护作用;单柱(胃、肠)消化吸收功能。 2、固有层:上皮深面,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和小腺体等。 3、粘膜肌层:薄层平滑肌。粘膜肌的收缩有助于

4、腺体的分泌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二)粘膜下层 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等。在消化管的某些部位(如食管、胃、小肠),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共同突向管腔,形成环形或纵形的皱襞,以扩大表面积,利于吸收。 (三)肌层 骨骼肌: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 平滑肌:其余均为平滑肌。 (四) 外膜 消化管壁的最外层。咽、食管和肛管的外膜均为纤维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其余为浆膜。浆膜为薄层结缔组织和表面的间皮构成,间皮表面光滑湿润,有利于胃肠运动。,图 消化管模式图,系膜,浆膜,肌层,粘膜下腺,粘膜下层,粘膜层,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粘

5、膜下神经丛,淋巴小结,纵行肌,环行肌,粘膜腺,肌间神经丛,消化管外腺的导管,皱襞,肠绒毛,图 消化管立体模式图,口腔(oral cavity),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其前壁是唇,侧壁是颊,顶为腭,底由软组织封闭,后通咽。借上下牙弓分为: 口腔前庭 固有口腔 当上下牙列咬合时,口腔前庭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与固有口腔相通。在临床上,对牙关紧闭的病人可经此处插管或注入营养物质。,唇和颊,唇分为上唇和下唇。上、下唇围成口裂,口裂的两端叫口角;上唇外面正中线处有一浅沟叫做人中,上唇两侧与颊交界处的浅沟称鼻唇沟。,腭,腭构成口腔的顶,鼻腔的底。腭的前2/3部以骨为基础,表面被粘膜覆盖,称硬腭;后1/3部由肌

6、和腱膜构成,称为软腭。,软腭后缘游离,中部有一向下的突起叫腭垂。自腭垂向两侧形成前后两对弧形的皱襞: 腭舌弓:前方,延伸至舌根外侧。 腭咽弓:后方,延伸至咽的侧壁。 腭垂、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也是口腔与咽之间的峡部。,牙 人体内最坚硬的器官,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 功能: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并对语言和发音有重要辅助作用。 (1)、分类: A、乳牙,出生后6个月,开始萌出,3岁左右出齐。 20颗,包括切牙、尖牙和磨牙。6岁起乳牙开始脱落。 B、恒牙,14岁左右基本出齐;20岁,智齿。 2832颗,包括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2)、牙的形态和构造 牙冠:显露在口

7、腔内的部分 分部 牙根:嵌于牙槽内的部分 牙颈:牙冠与牙根交界部分 牙质 构成牙的主体 构造 釉质 覆盖牙冠牙质的表面 骨质 包于牙颈和牙根部牙质表面 牙腔牙内的髓腔称牙腔,腔内牙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与并结缔组织一起共同构成牙髓。,牙冠,牙根,牙颈,牙腔,(3)、牙的排列(牙式),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8 7 6 5 4 3 2 1,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 ,5,左上颌第二前磨牙,右下颌乳尖牙,临床上以被检查着方位为准,用“+”记号将上、下颌牙划分为四个区,以数字表示乳牙,以数字18表示恒牙。,(4)、牙周组织

8、,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对牙齿起保护、支持、固定的作用。 牙周膜:连于牙根与牙槽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 牙龈:呈淡红色,被覆于牙槽突的表面并包被牙颈。,小唾液腺,:属粘膜腺,有唇腺、颊腺、腭腺和舌腺等,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1、腮腺,体积最大,位于耳的前下方,腮腺管穿颊肌开口于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深面,导管开口于舌下阜,3、舌下腺,位于舌下襞深面,大管开口于舌下阜,小管开口于舌下襞表面,腮腺,咬肌,腮腺管,下颌下腺,舌下腺,舌下阜,唾液腺,腮腺导管开口,舌背面,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乳头,界沟,舌盲孔,丝状乳头

9、,菌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乳头,舌扁桃体,舌,具有触觉和味觉功能.,舌位于口腔底部,由骨骼肌外覆黏膜组成.舌后1/3为舌根,舌前2/3为舌体,舌体的前端称舌尖.舌的上面称舌背.,舌和咽,舌粘膜,舌下腺,舌下阜,舌下襞,舌系带,舌尖,舌背,舌下面,舌下面的粘膜正中线上有舌系带,向下连于口腔底。舌系带根部两侧的粘膜隆起叫做舌下阜,下颌下腺导管和舌下腺大管开口于此;其外侧的斜行粘膜皱襞被称为舌下襞,其深面是舌下腺。,舌的肌肉(骨骼肌),舌内肌,舌外肌,纵肌,舌横肌,舌垂直肌,颏舌肌,舌肌中最重要的一对,起自下颌体内面的中部,肌纤维向后上呈扇形分散,至于舌中线两侧。双侧同时收缩,伸舌;单侧收缩,使舌伸

10、向对侧;若一侧颏舌肌瘫痪,患者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上纵肌,下纵肌,舌垂直肌,颏舌肌,舌的肌肉均为骨骼肌,可以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咽 (pharynx),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位于C1C6的前方,上端附于颅底,下至C6下缘水平移行为食管。咽是肌性管道,呈漏斗状,前后略扁,前壁不完整,分别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咽以软腭、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喉咽。,1、鼻咽,介于颅底与软腭之间,向前借鼻后孔与鼻腔相通。两侧壁距下鼻甲后端之后约1cm处,有咽鼓管咽口,通中耳鼓室。,咽扁桃体,咽鼓管 咽口,咽鼓管圆枕,软腭,会厌,腭扁桃体,食管,甲状软骨,2、口咽,介于软腭至会厌上缘平面之间,

11、口咽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在其外侧壁上,腭舌弓与腭咽弓之间有一凹陷,内有腭扁桃体。经喉口与喉腔相通,,气管,鼻咽,口咽,喉咽,食管,鼻后孔,咽峡,喉口,3、喉咽,位于喉的后方,经喉口与喉腔相通。在喉口的两侧,各有一深窝,称梨状隐窝,是异物易滞留的地方。,梨状隐窝,食物在咽腔中的位置,1、食管的位置和形态 食管为一扁窄的长管状肌性器官。 上端:C6椎体下缘,与咽相接, 下端:T11左侧连于胃的贲门, 全长约25cm。 临床上测量食管的长度以上颌中切牙为定点,成人全长大约40cm。食管安其行程可分为颈段、胸段和腹段。,二、食管(esophagus),分部,第6颈椎下缘,胸骨颈静脉切迹,膈食管裂孔,

12、胃贲门,颈部,胸部,腹部,2、食管的狭窄部,第一狭窄在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部为食管通过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第一狭窄距 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距 中切牙40cm,食管的狭窄,前面,后面,第一狭窄,第二狭窄,第三狭窄,15cm,20cm,40cm,3、食管的组织学特点,食管腔面有许多条纵行粘膜皱襞,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 粘膜下层含有食管腺和许多较大的血管; 食管的肌层,上段为骨骼肌,中段为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构成,小段为平滑肌; 外膜为纤维膜。,图 食管横断面模式图,食管腺,

13、内环肌,外纵肌,纤维膜,粘膜下层,粘膜肌层,固有层,上皮,三、胃(stomach),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成人容量约1500ml。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有收纳食物、分泌胃液和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胃还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一)胃的位置 (二)胃的形态和分部 (三)胃壁的组织结构特点,(一)胃的位置,胃在中等充盈程度时,成年人平均长度在2530cm之间(从胃底至胃大弯的下端)。胃大部份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在腹上区。胃前壁有一小部分在剑突的下方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该处是胃触诊的位置。,胃的形态和大小随着胃的充盈程度、体位及体型等状况而不同,但贲门与幽门位置固定,贲门在T11左侧,幽门在L1右侧

14、附近,胃大弯最低点约平脐。,(二)胃的形态和分部,贲门,幽门,胃小弯,胃大弯,角切迹,胃底,胃体,胃有 :出、入两个口,大小两个弯和前、后两个壁,分部,胃底,贲门部,胃体,幽门部,幽门窦,幽门管,贲门部 胃底 胃体 幽门部,胃溃疡和胃癌多发在幽门窦近胃小弯处,胃可以分为四部,角切迹,(三)胃壁的组织结构特点,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其组织结构特点主要是:,1、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当胃空虚或半充盈时,粘膜形成许多皱襞。粘膜表面有许多针孔样小窝,称为胃小凹。粘膜固有层内有大量的胃腺,胃腺的开口在胃小凹底部。,2、胃腺包括贲门腺、幽门腺、胃底腺等。前两种腺体分泌粘液,属粘液性腺。我们

15、把位于胃底和胃体的腺体叫胃底腺,它是分泌胃液的主要腺体。,胃底腺主要由三种细胞组成:,主细胞(胃酶细胞):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盐酸细胞):盐酸和内因子 颈粘液细胞:分泌粘液,保护胃粘膜,胃小凹,壁细胞,颈粘液细胞,主细胞,3、胃的肌层比较厚,有三层平滑肌组成。,内斜 中环 外纵,4、胃壁的外膜为一层浆膜。,四、小肠(small intestine),(一) 小肠的分部,小肠上接幽门,下连盲肠,成人全长57m,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1、十二指肠 为小肠起始部,长约25cm,贴于腹后壁。,2、空肠和回肠 空肠上端接十二指肠,回肠下端连盲肠。空肠和回肠之间无明显界线,近侧2/5为空肠,

16、位于腹腔左上部;远侧3/5为回肠,位于腹腔的右下部。,为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的最深的。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上部 临床上将上部靠近幽门、长约2.5cm的一段肠管称十二指肠球部,是十二指肠溃疡好发的部位。,十二指肠,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十二指肠降部,胰管,胆总管,副胰管,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十二指肠降部有一粘膜隆起,叫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共同的开口。,十二指肠升部在L2左侧急转直下,续为空肠,我们把转折处的弯曲称为十二指肠空肠曲,它被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固定于腹后壁。 Treitz韧带由CT和SMC构成,连于十二指肠空肠曲

17、和膈右脚之间。是确认空肠起始端的标志。,十二指肠升部,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悬韧带,(二) 小肠壁的组织结构特点,1、小肠腔面有三级突起,环形皱襞:由粘膜和粘膜下层突向小肠的肠腔而形成。,绒毛: 粘膜表面伸出的指状突起。,十二指肠(宽大叶状),回肠(短的锥体形),空肠(长指状),小肠的绒毛是由粘膜的上皮层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微绒毛:存在于小肠上皮游离面。,小肠腔面的三级突起: 环形皱襞 绒毛 微绒毛 作用: 使小肠的表面积扩大了约600倍,可达200m2.这样扩大了小肠腔面与食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2、固有层构成绒毛中轴,小肠腺,潘氏细胞,杯状C,柱状C,毛细血管,中央

18、 乳糜管,平滑肌,绒毛中轴:中央有12中央乳糜管,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散在平滑肌,三者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密切相关。,3、固有层内含有大量的小肠腺和淋巴组织。小肠腺能分泌小肠液,内含多种消化酶,特征性细胞,(溶菌酶),五 大肠(large intestine),大肠是从回肠末端至肛管的粗大肠管,长约1.5m。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五部分。,除阑尾、直肠和肛管外,盲肠和结肠在外形上有三种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结肠带,肠脂垂,结肠袋,结肠带:由肠壁纵行肌增厚形成,共三条,沿肠管表面纵 行排列,汇集于阑尾根部。(寻找阑尾) 结肠袋:是肠壁向外呈囊袋装彭出的部分。 肠脂

19、垂: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脂肪突起。,以上三种特征是盲肠和结肠区别于小肠的重要标志。,(一) 盲肠,盲肠在右髂窝内,是大肠的起始部,上续结肠,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其粘膜形成两个半月形的皱襞,叫回盲瓣。,作用,阻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使食物在小肠充分吸收。,回盲瓣,阑尾口,(二) 阑尾,阑尾为一蚓状肠管,长度68cm,外径0.51cm,阑尾根部连与盲肠后内侧壁,远端游离,位置变化大。,盲肠后位 回肠后位 盆位 盲肠下位 回肠前位,多见,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虽然阑尾的位置变化较大,但其根部位置相对固定。,麦氏点(McBurney点):右髂前上棘与脐

20、连线中右1/3交点处。,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和麦氏点固定压痛。,(三) 结肠,1、升结肠:盲肠直接延续,在右腹外侧区上行,至肝下方转向左.移行为横结肠,转折处叫结肠右曲.,2、横结肠:左行至脾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结肠,转折处称结肠左曲.,3、降结肠:在左腹外侧区下行,达左髂嵴处移行为乙状结肠.,4、乙状结肠:在左髂窝内呈“乙”字形弯曲,向下在L3下方移行为直肠.,结肠右曲,结肠左曲,肛管,(四) 直肠,直肠长1014cm,位于盆腔的后部,骶骨的前方,向下穿盆膈移行为为肛管。,直肠在矢状面上有两个生理弯曲,骶曲:沿骶骨前凸向后方,其最凸处距肛门79cm。,会阴曲:直肠绕过尾骨尖

21、形成的凸向前方的弯曲。最凸处距肛门35cm。,会阴曲,骶曲,骶曲,会阴曲,直肠下部显著扩大,称为直肠壶腹。直肠内面常有上、中、下半月形皱襞,称直肠横襞。直肠前方, 男性:膀胱、精囊、前列腺; 女性:阴道、子宫。(直肠指诊),直肠壶腹,直肠横襞,临床灌肠术,(五) 肛管,肛管长约4cm。,肛柱:位于肛管内面的纵行皱襞, 约有610条。,肛瓣:相邻肛柱下端的半月形粘膜 皱襞。,肛窦:肛瓣与相邻肛柱下端围成的 小窝。粪便易积存肛窦炎,齿状线:所有肛瓣与肛柱下端围成的锯齿状线。它是粘膜与皮肤的分界线,又是区分内、外痔的标志。,一、胰(peritoneum),(一)胰的位置和形态,2、形态结构:胰是人体

22、第二大消化腺。呈长棱柱状,质地柔软,长1420cm,可分为胰头、胰颈、胰体、胰尾四部分。,1、位置:胰的位置较深,位于胃后方、在第L1、L2水平,横贴于腹后壁上部。,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胰尾临近脾门。,(二)胰的微细结构,胰的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外分泌部占胰的绝大部分,由腺泡和导管组成。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称胰岛。,胰岛,腺泡,导管,血管,A细胞,B细胞,外分泌部,外分泌部,D细胞,胰岛,胰岛:是散在于腺泡之间的大小不等的内分泌细胞群。 主要有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B细胞数量最多,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23、PP细胞分泌胰多肽.,二、肝(liver),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肝血管极为丰富,有双重血供,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受外力打击时容易破裂出血。,肝的功能:,肝是机体内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器官(糖、蛋白质、脂肪),不仅能分泌胆汁,参与食物的消化,还具有解毒、防御的多种功能,胚胎时期还是重要的造血器官之一。,脾、肾、肝、胃、结肠,(一)肝的形态,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分膈面、脏面。,1、膈面,肝右叶,肝左叶,镰状韧带,肝圆韧带,冠状韧带,肝的上面隆起,与膈相贴,称膈面。镰状韧带将其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宽而厚。,2、脏面,肝的下面凹凸不平,称脏面。脏面朝向后下,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呈“H”排列

24、。横沟叫肝门:是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神经、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肝门,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静脉韧带裂,胆囊,下腔静脉,左叶,右叶,左纵沟:前面是肝圆韧带裂,后面是静脉韧带裂。 右纵沟:前面凹陷,称胆囊窝,容纳胆囊;后面是腔静脉沟。,肝圆韧带裂,(静脉导管),(脐静脉),(二)肝的位置,肝被膈覆盖,呈不规则楔形,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的上界 :与膈穹隆一致。起于右侧第10肋,沿胸侧壁上行,至右腋中线处起自第7肋,经右锁骨中线处平第5肋,在前正中线处平剑胸结合,至左锁骨中线平第5肋间隙。,肝的下界与右肋弓一致,故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在腹上区达剑突下

25、35cm,小儿肝相对较大,肝下界比成人低12cm,七岁后右肋弓不能触及。,(三)肝的组织结构,肝表面覆以浆膜,浆膜下为疏松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随肝门部的血管和肝管的分支伸入肝内,将其分隔形成大量肝小叶(50万100万)。 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各种管道密集的部位为门管区。,1、肝小叶,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呈多面棱柱状体,长约2mm,宽约1mm,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肝板、肝血窦和胆小管。,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板。肝板在切面上呈条索状又叫肝索。肝索之间的间隙叫肝血窦。,肝血窦的窦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围成,窦内含有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的肝巨噬

26、细胞(Kupffer细胞).,相邻肝细胞之间形成胆小管,其管壁由两侧肝细胞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图 肝细胞( 内皮细胞 枯否细胞),2、门管区,模式图,光镜图,每个肝小叶一般有34个门管区,位于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通过,还有淋巴管、神经纤维等。,3、肝的血液循环,肝的血液供应有两个来源,即肝固有动脉和肝门静脉。,肝的血液循环途径如下:,腹主A 腹腔干 肝总A,胃、肠、脾、胆囊等处的V,肝固有A 肝门 V,小叶间A 小叶间V,肝血窦,中央V,肝左V 肝中V 肝右V,小叶下V,下腔静脉,肝V,1、输胆管道,肝内胆小管逐级汇和成肝左管和肝右管

27、,两管出肝后合成肝总管。肝总管下行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下行到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其下端与胰管汇合斜穿与十二指肠壁,形成膨大的肝胰壶腹(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肝右管,肝左管,肝总管,胆总管,胰管,肝胰壶腹,胆囊管,三、肝外胆道,2、胆囊(容量约为40-60毫升),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有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胆囊呈梨形,可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四部分。,胆囊管,胆囊颈,胆囊体,胆囊底,胆囊三角,胆囊底指向前下方,多露于肝下缘并于腹前壁相贴. 胆囊底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的交点的稍下方,并与右腹直肌外侧缘相贴。胆囊炎时,胆囊

28、底处有明显压痛。,胆囊三角(Calot三角):,为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经过,该三角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在肝胰壶腹周围有环形的平滑肌,称为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它控制着胆汁和胰液的排放。,Oddi括约肌,3、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调节,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肝胰壶腹括约肌保持收缩状态,胆囊舒张,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 贮存、浓缩;,空腹时,进食后,在食物的刺激下,通过神经系统的,腹膜,一、腹膜与腹膜腔,腹膜:是覆盖于腹、盆壁内面和腹、盆腔脏器表面

29、的一层浆膜,由间皮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作用:固定、分泌、吸收、修复。,壁腹膜:被覆于腹、盆壁内面的腹膜。,脏腹膜:被覆于腹、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腹膜腔: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移行,共同形成的潜在性间隙,腔有内有少量的浆液,约200300ml,起润滑和减少器官间摩擦的作用。,男性的腹膜腔是封闭的;女性的腹膜腔借着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根据脏器被腹膜覆盖范围的不同,可分三类:,1、腹膜内位器官:表面几乎全部被腹膜所覆盖的器官。 如:胃、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 结肠、 脾、卵巢、和输卵管等。,2、腹膜间位器官:表面大部分被腹膜所覆盖的器官。 如

30、:升结肠、降结肠、肝、胆囊、膀胱、子宫、和直肠 上段等。,3、腹膜外位器官:表面仅有一面被腹膜所覆盖的器官。 如: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胰、肾、肾上腺、输尿管等。,图、 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三、腹膜形成的结构,(一) 陷凹 (二)网膜 (三)系膜 (四)韧带,腹膜在脏器之间以及脏器与腹壁之间相互移行,形成许多结构:,(一) 陷凹,腹膜在盆腔脏器之间移行,形成较大而恒定的腹膜陷凹。,直肠膀胱陷凹,膀胱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男性,女性(Douglas腔),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是半卧位或坐位时腹膜腔的最低点,如果腹膜腔内有积液时,常聚集在这些陷凹内。,腹膜的解剖生理特点,肝肾

31、隐窝:肝右叶、右肾和结肠右曲之间。,(二) 网膜,网膜:指与胃大、小弯相连的双层腹膜结构,两层腹膜间夹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结缔组织等。,1、小网膜,概念:小网膜是自肝脏下方的肝门 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肝胃韧带:连于肝下面和胃小弯之间的部分 肝十二指肠韧带:连接肝与十二指肠上部的部分。,小网膜右缘游离,后方为网膜孔,通过此孔可进入胃后方的网膜囊.,存在于小网膜和胃后壁的后方的一个间隙,它是腹膜腔的一部分,又称小腹膜腔。网膜孔是网膜囊通向腹膜腔其他部分的唯一通道。,网膜囊:,2、大网膜,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结构,形似围裙,悬垂于横结肠和空、回肠的前面。,大网膜

32、具有防御功能,当腹腔脏器发生炎症或穿孔的时候,大网膜可,作用:,概念:,向病灶处移动,并包裹病灶。小儿的大网膜较短,下腹部的炎症病灶不宜被大网膜包裹,炎症宜扩散。,(三) 系膜,系膜由两层腹膜构成,将一些脏器系于腹后壁,两层之间有血管、神经、淋巴管、淋巴结等。这些系膜主要包括:,小肠系膜 横结肠系膜 乙状结肠系膜 阑尾系膜,空、回肠和乙状结肠的系膜较长,活动度较大,有时会发生肠扭转,导致肠梗阻,甚至肠管的缺血坏死。,(三) 韧带,韧带是脏器之间或脏器与腹、盆壁之间双层腹膜结构,如肝的镰状韧带、冠状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子宫阔韧带等。,冠状韧带,镰状韧带,脾胃韧带,脾肾韧带,第四节 食物的消

33、化,(一) 唾液及其作用 分泌部位: 唾液腺 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 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无机物(Na+、K+、HCO3-、CL-等)。 分泌量:11.5L/d,食物 口腔 咀嚼磨碎与唾液混合 食团 咽部 其中少量淀粉被唾液分解。,一、口腔内的消化,大唾液腺 小唾液腺:口腔粘膜内,2、唾液的作用 1.湿润作用:湿润口腔和食物,利于吞咽 并引起味觉; 2.消化作用:食物中淀粉 麦芽糖 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短,消化量少(细嚼慢咽); 3.清洁和保护作用:清除食物残渣或异物,唾液中溶菌酶有一定杀菌作用。,

34、唾液淀粉酶,1、咀嚼 上下颌牙齿 磨碎食物、舌搅拌、食物与唾液混合 食团。(随意反射活动) 2、吞咽 食团从口腔经咽和食道移入胃的过程。 吞咽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舌翻转 舌背 咽部 第二阶段: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软腭上升,喉口上移,食管上口张开 第三阶段:食管胃(食管蠕动),(二) 咀嚼和吞咽,3、蠕动: 是消化道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将食物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基本运动形式。,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肌肉收缩),食团刺激,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肌肉舒张),总之,吞咽是由一连串的反射活动组成的高度协调的动作,反射中枢在延髓。(注意:昏迷、深度麻

35、醉、某些NS疾病患者的护理,防止分泌物、食物误入气管。),(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分 泌 胃腺及胃粘膜上皮细胞。 性 质 无色,pH0.91.5,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 1.52.5L/d。 成 分 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和Na+、K+、 CL-、HCO3- 等无机物。,二、胃 内 的 消 化,胃具有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食物在胃内经过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形成食糜,然后逐渐被推送入十二直肠。,1.盐酸 来源 胃底腺壁细胞分泌。 形式 游离酸: 大部分 结合酸:盐酸蛋白盐 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PH: 2-3),提供酶适宜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促进

36、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酸性环境可抑制和杀死细菌。,酸度总和 总酸度,分泌过少:消化不良 分泌过多:损伤胃粘膜屏障 溃疡,2.胃蛋白酶原 来源 胃腺主细胞分泌 作用 胃蛋白酶原,临床: 用盐酸和胃蛋白酶结合治疗消化不良 (健胃消食片),3.内因子 (1)来源 胃腺壁细胞分泌 (2)作用 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12的吸收。 (3)临床 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胃大部切除术,壁细胞减少,内因子缺乏,维生素12吸收,贫血,4.粘液和HCO3- 来源 颈粘液颈细胞和胃粘膜上皮分泌; 成分 粘液成分为糖蛋白,覆盖在胃粘膜表面。 作用 形成胃粘液-HCO

37、3-屏障,保护胃粘膜。,润滑:防止食物机械损伤; 中和胃酸:HCO3- + H+ H2CO3 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自身的消化。,另外,胃粘膜上皮细胞与覆盖在其表面的胃粘液-HCO3-屏障形成胃粘膜屏障,保护胃粘膜。,酒精、细菌等 激素(肾上腺素) 药物(阿司匹林),胃粘膜屏 障受损,胃炎、胃溃疡,(二)胃的运动,1、胃运动的形式 (1)容受性舒张 胃空虚时容积:约0.5L;进食后:1.0-2.0L,食物,口腔、咽、食管的感受器,胃底和胃体舒张,胃容积,作用:增加胃容积,容纳和贮存食物,迷走N反射,(2)紧张性收缩 胃壁内SMC常处于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为紧张性收缩,对于维持胃的形态和位

38、置有重要意义。,(此过程胃内压基本不变),(3)蠕动 食物入胃5min,胃蠕动开始,频率约为3次/min. 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 作用:研磨食物成食糜,并使其与胃液充分混合。,概念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 因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水 糖 蛋 脂 10min 2h 23h 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动力 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间的压力差。 原 动 力:胃的运动。,2、胃的排空,胃内食物,胃的排空的过程,胃蠕动,胃内压 十二指 肠内压,食糜入十二指肠,幽门开放,高渗液 盐酸、脂肪,神经调节(肠-胃反射),体液调节,抑制,抑制,感受

39、器,胰泌素 抑胃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 呕吐中枢在延髓。颅内压升高 喷射性呕吐 呕吐感受器分布: 舌根、咽部、胃、肠道、泌尿生殖器官、内耳、前庭器官等处。,呕吐,临床:大量、频繁呕吐消化液大量丢失,引起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补液,注意补钾),三、小肠内的消化,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内有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可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小肠的运动有助于食物机械性消化。营养物质大部分在小肠内被吸收。,(一)胰液及其作用 (二)胆汁及其作用 (三)小肠液及其作用 (四)小肠的运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38h,1、胰液性质和成分 来源 胰腺外分泌部,经胰管排入十二指肠。 性质 无色

40、碱性液体, pH 8.0 呈间歇性分泌,分泌量约为12L/d。 成分 水、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糜蛋 白酶原、还有碳酸氢盐。 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含消化液的种类 最全面,消化能力最强。 胰液缺乏-消化不良,一、胰液及其作用,1. 碳酸氢盐 胰腺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为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蚀;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提供最适PH环境。 2. 胰淀粉酶 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对生、熟淀粉都能水解,效率高、速度快。,3. 胰脂肪酶: 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4.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刚分泌出来是无活性的酶原。,肠激酶、胃酸、 胰蛋白酶

41、,胰蛋白酶,多肽和氨基酸,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月示、胨,蛋白质,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二) 胆汁及其作用,来源:肝细胞(不含任何消化酶的消化液) 分泌量:8001000ml/d,2、成分和作用 味苦、浓稠的有色液体。刚分泌的透明澄清,金黄色、偏碱性;胆囊储存后颜色变深(部分水份和碳酸氢盐被吸收),呈弱酸性。,成分:水(97%)、胆固醇、胆盐、胆色素、磷脂、无机 盐(K+、CL-、HCO3-等) 胆盐是胆汁内胆汁酸钠盐的总称。它与消化和吸收有关的主要成分。 胆盐的作用 (1)激活胰脂肪酶,促脂肪消化; (2)乳化脂肪、增加酶作用面积; (3)促脂肪吸收,同时促脂溶性维生素

42、吸收。 总之胆盐主要与脂肪消化、吸收相关 肝、胆疾患的病人(胆囊切除):脂肪类物质消化、吸收不良-限定脂肪类物质摄入(少食多餐),来源:小肠腺 分泌量:13L/d PH: 7.6(弱碱性) 成分:肠激酶、淀粉酶、肠肽酶、二糖酶等 作用:,(三)小肠液及其作用,淀粉酶:水解淀粉 麦芽糖 肠肽酶:水解多肽 氨基酸 二糖酶:水解二糖 单糖 肠激酶:促进胰液中胰蛋白酶原活化。,(四)小肠的运动,1、紧张性收缩:是小肠进行其他运动的基础。,增强:促进小肠内容物混合,食糜推进加速。 减弱:肠管扩张,食糜推进延缓。,2.分节运动 小肠壁环行肌有节律收缩和舒张的活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利于食糜与消化液混

43、合 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面积-利于吸收,作用:,是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速度缓慢。 特点 小肠近端的蠕动速度远端。 作用 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蠕动冲 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可一次将食糜从小肠始端推送到末端,甚至推送到大肠。 肠运动时,肠管内的水和气体被推动产生的声音称为肠鸣音。肠蠕动亢进,肠鸣音增强;肠麻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回盲瓣(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阻止结肠内容物反流入小肠; 控制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3.蠕动,来源:大肠粘膜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 成分:为粘液和碳酸氢盐(pH8.38.4)。 作用:保护大肠粘膜免受机械损伤和润滑大便。 大肠内细菌 多种(主要有大

44、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呈菌群集落方式分布,各菌群相互间能相互制约繁殖生存。排出的粪便中约有2030%为细菌。 正常菌群作用: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抗菌素滥用),四、大肠内消化,大肠的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吸收水分,形成和排出粪便。,(一)大肠液及其作用,大肠的运动形式 分节和蠕动等, 特点:较缓慢 (利于水分吸收),集团蠕动 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将粪便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粪便刺激,直肠压力感受器,盆神经,腹下神经,脊髓腰骶段 初级排便中枢,盆神经,阴部神经,降结肠、乙状结肠、 直肠收缩 肝门外括约肌舒张,肝门内括约

45、肌舒张,大脑皮层,+,-,便意,排便反射,粪便排出,膈肌和腹肌收缩 腹压增大,有意抑制排便反射 便秘,口 部分药物(如硝酸甘 油、吗啡等)。 胃 酒精和少量水分。 大肠 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 葡萄糖和一些药物。 小肠 能力最强、种类最多, 是主要吸收的部位。,第五节 营养素的吸收,一、吸收的部位,面积保证:长56米皱褶 绒毛微绒毛 200m2; 动力保证:小肠运动和绒毛 伸缩。 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约 38h;,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淀粉 糖、半乳糖、果糖)。糖类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 是逆浓度差、耗能(能量来自钠泵)的 继发性主动转运。,淀粉酶

46、,双糖酶,单糖(葡萄,麦芽糖,吸收机制,葡萄糖,葡萄糖,管腔侧 以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形式,与Na+同向转运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内; 管底侧 葡萄糖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入血液,Na+ 则由钠泵转运至细胞间隙。 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的吸收,吸收机制 与葡萄糖相似,为与Na+偶联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目前已证明有些可以直接被某些转运系统直接转运到细胞内,而后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入血。,氨基酸转运系统,Na+,蛋白酶,氨基肽酶,(二)蛋白质的吸收,机制:被动 混合微胶粒 脂肪酸 甘油一脂 甘油三脂 乳糜微粒,胞吐,淋巴管,(三)脂肪的吸收,途径:淋巴途径为主。,载脂蛋白,(四)无机盐、水和维生素的吸

47、收,无机盐: 单价盐类如钠、钾、铵盐吸收快,而多价盐 类吸收很慢。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 如磷酸钙、草酸钙等,则不能吸收。 水: 是被动的,依粘膜上皮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维生素: 主要依靠扩散方式。,第六节 营养素的代谢,本 章 主 要 内 容,糖的分解 糖异生作用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血糖,糖类代谢,物质代谢,糖类代谢,物质代谢,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一类多羟基的醛或酮类有机化合物。 分为单糖、寡糖、多糖等 单糖:按碳原子个数分为三碳糖、四碳糖、戊糖(如核糖、脱氧核糖)、己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等)、庚糖,细胞内葡萄糖的主分解途径包括糖的无氧分解即糖酵解作用、糖的有氧分解和戊糖磷酸

48、途径。,糖类代谢,物质代谢,一、糖的分解代谢,无氧分解乳酸,有氧分解CO2、H2O,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无氧 乳酸(糖酵解)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丙酮酸,有氧,二氧化碳和水(糖的有氧分解),磷酸戊糖途径,糖原1-磷酸葡萄糖,糖类代谢,物质代谢,一、糖的分解代谢,糖类代谢,物质代谢,糖酵解在细胞胞液中进行, 无氧条件下葡萄糖经过一系列酶催化作用降解生成乳酸,并伴随生成ATP的过程。 它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一、糖分解代谢糖酵解,糖酵解概念,糖酵解过程,葡萄糖(6C),G-6-P(6C),F-6-P(6C),果糖-1,6-二磷酸(6C),二羟丙酮磷酸 ( 3C ),甘油醛-3-磷酸( 3C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产能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