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鱼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82808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6.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鱼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动物学鱼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动物学鱼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动物学鱼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动物学鱼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学鱼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鱼纲.ppt(1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鱼 纲 2 我们熟悉的鱼 鱼类概述 终终生水生、体被鳞鳞片、以鳃鳃呼吸、以鳍鳍运动动、以上下颌颌摄摄食 的变变温脊椎动动物。 海洋(60%)和淡水(40%);全世界约约有31000多种;我国约约有 3000种2000(海洋鱼类鱼类 )/1000(淡水鱼类鱼类 )。 鱼纲鱼纲 是脊椎动动物中物种数最多的一个类类群,超过过其它各纲纲脊 椎动动物种数的总总和(圆圆口纲纲70多种,两栖纲纲4200多种,爬行 纲纲6500多种,鸟纲鸟纲 9000多种,哺乳纲纲4000多种)。 多呈纺锤形体形,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 终生生活在水中,以鳃呼吸; 以鳍运动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和偶鳍(胸鳍和腹鳍)。

2、 1. 鱼类对水环境的主要适应特征 2. 鱼类鱼类 在动动物演化上的进进步性特征 鱼类开始具备上、下颌(与主动捕食有关)。 鱼类开始出现成对附肢(胸鳍和腹鳍各一对)。 鱼类开始出现了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一、外形 1.体型 纺锤形侧扁形 平扁形圆筒形 2. 体部 头 躯干 尾 以鳃盖后缘的鳃孔(或 最后一对鳃裂)为界 以肛门或泄殖腔孔为界 鱼体 3.3.鳍鳍 1)奇鳍:背鳍、臀鳍、尾鳍; 2)偶鳍:胸鳍、腹鳍; 鳍条 硬棘 (不分节) 软鳍条(分节) 分支鳍条 不分支鳍条 根据鳍条是 否存在分节 根据软鳍条末端 是否分支 3)鳍条构成: 尾鳍类型 原尾:脊柱的末端平直,尾鳍上、下两叶

3、完全对称(胚胎期及刚孵出的 仔鱼)。 歪尾:脊柱的末端折向上翘并伸入尾鳍上叶,歪尾内外均不对称(鲨类 、鲟类)。 正尾:脊柱的末端仍向上翘、但仅达尾鳍的基部,尾鳍的外形对称,但 内部不对称(大多数硬骨鱼类)。 鳍鳍 式式 鳍的种类、鳍条构成和数目等是鱼类分类的依据之一。 鳍的种类、鳍条构成和数目的表达式即为鳍式。 以D、P、V、 A和C 分别代表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大写罗马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鳍条,当硬棘和软鳍条连 续时以“”表示,而硬棘和软鳍条分离时以“,”表示,鳍条数目范 围以“”表示。 鲻鱼:D. IV,I8;A. 8;P. 1617;V. I5;C. 14。 上述鳍

4、式表示:背鳍2个,D1有4硬棘;D2有1硬棘后连8软鳍条; 臀鳍含3鳍棘后连8软鳍条;胸鳍仅软鳍条1617条;腹鳍1硬棘后 接5软鳍条;尾鳍软鳍条14条。 4.口的类型 下 位 口 端 位 口 上 位 口 鱼类的口型与生活 空间与营养生态的 联系? 5.侧线系统 位于鱼类躯体两侧,与背部躯体轮廓大致平行,由皮内侧 线管开口在体表侧线鳞上的小孔连接而成;侧线是存在于鱼类体 表的一种特殊皮肤感受器,能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 二、皮肤及衍生物 1.皮肤 皮肤 表皮 真皮 生发层增殖层 腺层(单细胞腺)粘液 润滑 抗病 凝结悬浮物质 外膜层 疏松层 致密层 功能 2.鳞片 绝大多数鱼类的全身或部

5、分区域被有鳞片;根据其发生、外形 及构造可将鳞片分为盾鳞、硬鳞和骨鳞(圆鳞/栉鳞)3种。 1)盾鳞 盾鳞鳞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 成,构造似牙齿齿,又称皮 齿齿;为为软软骨鱼类鱼类 所特有 。 在外形上分为为基板和鳞鳞棘 二个部分。 2)硬鳞 为少数硬骨鱼当中的硬鳞鱼类( 鲟、雀鳝等)所具有; 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 列而不呈覆瓦状,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鱼体活动的灵活性。 3)骨鳞 最常见的一种鱼鳞,是真皮的产物,呈覆瓦 状排列仅见于硬骨鱼类。 根据后区形态差异,骨鳞分成栉鳞和圆鳞。 栉鳞:后区边缘齿状,多为高 等硬骨鱼类(如鳜鱼、鲈鱼等 )。 圆鳞:后区边缘光滑无齿,多 为低等硬骨鱼类(如

6、鲫鱼、鲤 鱼等)。 11111111111111111111 侧线鳞与鳞式 侧线鳞数沿侧线从鳃盖后第一个具有侧线 管开孔的鳞片至尾鳍基部最后一个具有侧线管 开空的鳞片的全部鳞片数目。 侧线上鳞数沿斜线从背鳍起始处的第一个 鳞片至侧线上方鳞片的全部鳞片数目。 侧线下鳞数沿斜线从腹鳍起始处(“V”,腹 鳍腹位的鱼类,如鲤形目)或臀鳍起始处( “A”,腹鳍胸位或喉位的鱼类,如鲈形目)的第 一个鳞片至侧线下方鳞片的全部鳞片数目。 如草鱼鱼的鳞鳞式为: 三、骨骼系统 肩带 腰带 头 骨 骨骼系统 中轴骨骼 附肢骨骼 头骨 脊柱 鳍骨 带骨 咽 颅 脑 颅 躯 椎 尾 椎 奇鳍骨 偶鳍骨 肩 带 腰 带

7、1.头骨 鱼类构成脑颅的骨块数多于脊椎动物中 的任何一个纲; 分区:鼻区、蝶区、耳区和枕区。 1)脑颅 鼻区蝶区耳区枕区 2)咽颅 颌弓 (1对) 舌弓 (1对) 鳃弓 (5对) 初生颌 (软骨鱼类) 上颌 下颌 腭方软骨 麦氏软骨 次生颌 (硬骨鱼类) 被前颌骨和上颌骨等膜 性硬骨取代 大部为齿骨和隅骨等膜 性硬骨所代替 舌的支持物。 舌接式舌接式硬骨鱼类以舌颌骨将下 颌悬挂于脑颅的形式。 支持鳃的作用,硬骨鱼类最后1对鳃 弓退化成下咽骨,鲤科鱼类第五对为 咽齿(分类依据) 咽颅 七对分节 弧形骨骼 颌弓与脑颅的连接,随着动物由低等到高等而 逐渐增强其牢固性,连结的方式可分为四种: 双接型:

8、上颌骨以韧带与头骨相连,舌弓又通过舌颌骨以韧带连头 骨与上下颌。 舌接型:以舌颌骨作悬器,将上下颌连于头骨。 自接型:舌颌骨移入中耳,不再作为颌的悬器,上颌腭方软骨直接 与脑颅愈合,其上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成关节。 颅接型:上颌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愈合,方骨和关节骨变为中耳听 小骨,下颌的齿骨直接连脑颅。 2. 脊柱 l形态:一连串的软骨或硬骨的椎骨关连而成; l功能:支持体轴、保护脊髓; l分化:躯椎、尾椎(分化程度低)。 l椎体:原始的双凹型。 躯椎和尾椎在椎体构造上 相同; 但躯椎具有肋骨,而尾椎 具有脉弓。 韦伯氏器(Webers organ) l鲤形目鱼类的前3块脊椎的一 部分变化成韦

9、伯氏小骨,包括 三角骨、间插骨和舟骨;其中 三角骨的后端与鳔壁相接触, 舟骨与内耳的围淋巴腔接触。 l起着声波传导作用 3.鳍骨和带骨 l背鳍和臀鳍。 1)奇鳍骨(支鳍骨、鳍条) 软骨鱼类:虽具有角质鳍条,但鳍的支撑是 靠支鳍条来完成; 硬骨鱼类:支鳍条深入肌肉组织之中,鳍条 担负支撑整个鳍的作用。 尾鳍尾杆骨的上叶和下叶(支鳍骨)、鳍条 。 2)偶鳍骨和带骨 胸鳍骨骼 腹鳍骨骼 肩带 支鳍骨 鳍条 支鳍骨 鳍条 腰带 构造复杂 构造简单 硬骨鱼类的肩带与头骨牢固 结合! (软骨鱼类的肩带不与头骨 或脊柱关连。) 鱼类的腰带与 脊柱没有发生 联系! 硬骨鱼类软骨鱼类 硬骨鱼类 软骨鱼 类 鳍脚

10、 雄性软骨鱼类的 腹鳍内侧,由一块基鳍软骨 特化形成的一种交配器官。 四、肌肉系统 l原始性:鱼类肌肉系统的分化程度不高,其躯干 和尾部肌肉与圆口类较相似(肌节、肌隔、分节 现象明显)。 l进化性:鱼类体侧肌肉被一水平侧隔分为上下两 部分(轴上肌和轴下肌)。 l特殊性:某些鱼类具有由肌肉转变而来的发电器 官(攻击或防御)。 五、消化系统 咽食管口腔 胃肠肛门 1.口咽腔 l鱼类的口腔和咽并无明 显界限,统称为口咽腔 。 l具单细胞粘液腺,但无 消化腺和消化酶。 l口腔齿(颌齿、梨齿、 腭齿、舌齿、咽齿等) 。 咽齿及齿式 l鲤科鱼类第五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别扩大,特称为咽 骨或下咽骨,上生牙齿,即

11、为咽齿,也称下咽齿。 咽齿的形状与鱼类的食性有关,同时它也是鲤科鱼 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l齿式表示咽齿的数目、排列方式的式子。 鲤鱼的齿式为1.1.3/3.1.1,这个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第五鳃 弓上各有三列齿,其外列,中列都是1个,内列都是3个。 草鱼的齿式为2.5/4.2,这个式表示左右两边第五对鳃弓口各 有两列齿,左边鳃弓外列是2个,内列5个,右边鳃弓外列为2个 ,内列为4个。 2.食管、胃、肠 l食管表面布有味蕾,对摄入的食物有选择及吐弃的功能。 l胃分为贲门胃(与食道相连)和幽门胃(与肠相通)。 l肠管分化不明显(无明显的大肠和小肠之分);肠的长度 常随鱼种、食性和生长特性而不同。

12、 l肠内消化的消化腺为肝脏和胰脏。 肝胰脏鲤科鱼类的肝脏呈弥散状分散在肠管之间 的肠系膜上,其中混杂有胰细胞,因此称肝胰脏。 螺旋瓣 (spiral valve) l鲨、鳐等软骨鱼类的肠管中有由肠壁向管内突出 呈螺旋形薄片结构;具有延缓食物通过和增加消 化吸收面积的功用。 六、呼吸系统1. 鳃的构造 “鳃丝鳃弓鳃耙” 全鳃、半鳃、鳃片、鳃丝、鳃小片、鳃间隔 “对流配置” 2. 辅助呼吸器官 皮肤(鳗鲡) 肠(泥鳅) 口咽腔粘膜(黄鳝) 鳃上器(乌鳢) 气囊(囊鳃鱼) 3.鳔 鳔是绝大多数鱼类所具有的一种位于肠管背侧 的白色囊状器官,囊内充满气体;鳔的主要功能是 调节身体比重。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

13、否存在相通的 鳔管,鱼类可分为管鳔类/喉鳔类(有鳔管)和闭 鳔类(无鳔管)。 调节比重 呼吸作用(肺鱼) 感觉作用(韦伯氏器) 发声作用 鳔在产生声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鳔对附近器官所产生的 声音起着共鸣器的作用。 鳔的功能 七、循环系统 l心脏位于围心腔内,以横隔与腹腔分开,并为 肩带所保护。 l心脏小,约占体重的1%。 l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和心室(1心房、1心室) 等3部分构成。 l各部之间都有瓣膜存在(提高血压,防止血液 倒流)。 1、心脏 软骨鱼类的心室前方还具有动脉圆锥(能搏动,属心脏的部分) ; 硬骨鱼类的心室前方还具有动脉球(不能搏动,由腹大动脉基部 扩大形成,不属于心脏。 42

14、l圆口类、鱼类: 一心房、一心室 l两栖类:两心房、一心室 l爬行类:两心房、一心室,且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l鸟类、哺乳类:两心房、两心室 2、血液循环闭管式的单循环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不能直接浸浴具体的器官与组织之中。 血液由心脏压出并进入鳃部进行气体交换,后入背大动脉,进 入身体各部的器官组织,再由静脉系统回心。 鱼类的血液循环是仅有体循环而无肺循环的单循环,每次循环 仅1次经过心脏。 单循环是与鱼类的心脏构造简单及鳃呼吸相关的。 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 外周神经 中枢神经 脑 脊髓 脑神经 脊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脑 鱼类的脑结构简单,体 积较小,无脑曲形

15、成。 由端脑、间脑、中脑、 小脑和延脑5部构成。 大脑背壁很薄,由古脑 皮构成,它是鱼类的嗅 觉和运动调节中枢。 2、感觉器官 位于鱼类躯体两侧,与背部躯体轮廓大致平行,由皮内侧线 管开口在体表侧线鳞上的小孔连接而成;是存在于鱼类体表 的一种特殊皮肤感受器,能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 l沟状或管状;埋在皮下的侧线管分出许多小管与外界相通,管内充满 粘液。管壁上分布有感觉器,其感觉细胞上的神经末稍通过侧线神经 而联于延脑发出的迷走神经。 l水流和水压由侧线支管的开口处作用于管中的粘液,再由粘液传递到 感觉器,引起感觉顶发生偏斜,感觉细胞获得刺激,刺激通过感觉神 经纤维,经侧线神经传递到延脑。

16、 构造及作用机理 1)侧线系统 2.听平衡器官 鱼类的听平衡器官为一对内耳,或称膜迷路( 无中耳和外耳)。 内耳主要构成:椭圆囊与3个半规管(上部 平衡机制中心);球囊和瓶状囊(下部 产生“听觉”)。 自两栖类开始,由于有中耳和鼓膜的出现、及 内耳中听壶的出现,其内耳才在真正意义上具 有听觉功能。 3.视觉器官 多数鱼类无眼睑。 鱼眼被有3层被膜:巩膜、脉络膜层和视网膜。 晶体无弹性,本身不能收缩。 镰状突硬骨鱼类调节视距的特有结构,为一 膜质的垂直隆起,一端附着盲点,另一端以韧带 与附着在晶体腹面的晶体缩肌(或铃状体)相连 ,通过该肌的伸缩能稍稍移动晶体的位置,调整 视距,适应观察较远处的物

17、体,但最远的视距一 般不超过15m。 鱼眼的视区情况:无视区、双眼视区和单眼视区 。 九、排泄系统 鱼类的肠管和鳃能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部分 代谢废物,但大部分的代谢废物是通过肾脏和输 尿管以尿液的形式排出的。 鱼类排泄系统由一对肾脏及输尿管组成。 肾脏不仅可排出尿液,也可以通过渗透压调节来 维持鱼体内体液的适当浓度。 1.肾脏(前肾和中肾) l位置:位于体腔最前端背面。 l组成:由许多按节排列的前肾小管组成。 l排泄路径:肾动脉肾血管小球体腔 肾口前肾小管前肾管泄殖窦体外 。 1)前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期或胚胎早期的主要泌尿器官 l部位:中肾位于体腔中部背壁,鳔的背方 。 l构造:由许多肾小体

18、和中肾小管组成。 2)中肾鱼类成体的泌尿器官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球囊 中肾小管前段凹入形成的囊状构造 背主动脉的分支血管,呈球状构造 脊椎动物的肾脏分为前肾、中肾和后肾; 前、中、后不仅反映了它们在动物体内位置的不同,也反映了它们 在发生时间上的差异; 前肾:脊椎动物的胚胎期存在; 中肾:鱼类和两栖类成体的排泄器官; 后肾: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成体的排泄器官。 2.渗透压的调节 淡水鱼类 排水:肾脏发达,大量排尿。 保盐、吸盐:肾小管吸盐;鳃上吸盐细胞吸盐;从食物得盐。 海水硬骨鱼类 保留、补充水分:肾小球不发达,少排尿;从食物中得水;多吞海水 排盐:鳃上排盐细胞排盐 海水软骨鱼类 依靠尿素

19、来保持水分的动态平衡。 尿素水 血液浓度排尿量尿素 尿素水 血液浓度排尿量尿素 洄游性鱼类 (鳗鲡)在淡水中生活时,主要依靠肾脏调节水分,当它入海生殖时, 则在鳃上产生特化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而保留水分。 赤鳉的鳃细胞在海水中所排出盐分,而在淡水中则能吸收盐类。 十、生殖系统 1.两性异形 多数鱼类为雌雄异体,且雌雄异形。(少数为雌雄同体,极 少数具性逆转现象)。 性逆转黄鳝等少数鱼类的性腺发育从胚胎期到第一次性 成熟是卵巢(雌性),但经过第一次繁殖后,卵巢内部发生 变化,逐渐转变为精巢,而呈现出雄鱼特征。 鱼类的雌雄异形可以表现在第一性征或第二性征上。 u第一性征(与繁殖活动直接

20、相关的特征),如一些交配 或产卵器官(包括鲨鱼的鳍脚、食蚊鱼的交配器和鳑鮍 鱼产卵管)。 u第二性征(不与繁殖活动直接相关的特征),如个体大 小、体色、珠星等特征。 2.生殖器官 1)雄性 精巢:成熟时多呈乳白色(“鱼 白”); 脊椎动物自鱼类开始出现输精管。硬骨鱼类的输精管与肾 脏无任何联系,而软骨鱼类的输尿管兼有输精管的作用。 2)雌性 卵巢:成熟时多呈黄色; 可分为游离卵巢(软骨鱼)和封闭卵巢(硬骨鱼)。 3.生殖方式 l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营养由卵黄供给(见于绝大多数鱼类 )。 l卵胎生: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营养由卵黄供给;产出时发育完全 (如真鲨科的软骨鱼类和虹鳉等硬骨鱼)。

21、l亚卵胎生:体内受精和发育,营养由卵黄供给,但在母体内发育不 完全,产出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胚胎发育过程。 l假胎生: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发育前期,卵黄供给营养,但发育 后期,由母体直接供给营养(如星鲨、灰刺魟)。 l胎生:体内受精和发育,营养通过脐带从母体直接获得。 罗非鱼为体外受精,体内(口腔内)发育。 62 第三节 鱼纲分类 软骨鱼类硬骨鱼类 内骨骼软骨硬骨 鳞片盾鳞骨鳞或硬鳞 鼻孔腹位背位 鳃间隔发达无 鳃盖无或膜质骨质 鳍条皮质骨质 尾歪尾正尾 鳔无常具有 泄殖腔多具有无 受精体内受精体外受精 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比较(主要形态结构) 63 三、分类 l最大的鱼:鲸鲨:体长20m,体

22、重超过5t l最小的鱼(最小的脊椎动物):胖婴鱼Stout Infantfish Schindleria brevipinguis 体长8mm,体重1mg 鲸鲨 Rhincodon typus Stout Infantfish Schindleria brevipinguis Watson (c) female, ca 8.8 mm. 66 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67 一、软骨鱼类 板鳃亚纲 全头亚纲 鲨形总目/侧孔总目 鳐形总目/下孔总目 软骨鱼类 根据鳃孔是否直 接开口于体表 根据鳃孔 开口位置 (一)板鳃亚纲 l体被盾鳞,鳃裂开口于体表,无鳃盖。上颌不 与脑颅相连。具有泄殖腔。除少数能到淡水

23、中 生活外,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 l此亚纲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支保存了迅速游泳 的梭形体型鲨形总目;另一支则发展为扁 平体型,适于底栖生活、少活动的类型鳐 形总目。 69 1、鲨形总目 鳃孔位于头侧(鳃孔侧位); 胸鳍前缘分离,不与吻相连; 体常呈纺缍形; 背鳍背位; 歪型尾。 70 鳃孔腹位; 胸鳍前部与头侧相连; 体呈平扁形; 背鳍常位于尾上; 尾鳍或有或无。 2、鳐形总目 71 (二)全头亚纲 体表光滑或偶有盾鳞。鳃腔外被一膜质鳃盖,后 缘具一总鳃孔。背鳍2个,第一背鳍前有一强大硬棘 ,能自由竖立或垂倒。雄性除腹鳍内侧的鳍脚外,尚 有腹前鳍脚及额鳍脚。无泄殖腔。 黑线银鲛 二、硬骨鱼类

24、硬骨鱼类 内鼻孔亚纲 辐鳍亚纲 总鳍总目 肺鱼总目 硬鳞总目 鲱形总目 鳗鲡总目 鲤形总目 银汉鱼总目 鲑鲈总目 鲈形总目 蟾鱼总目 真骨鱼 (一)内鼻孔亚纲 口腔内具内鼻孔; 偶鳍呈原鳍型肉鳍(偶鳍具发达 的肉质基部、且外被鳞); 肠内具螺旋瓣; 心脏具动脉圆锥; 分为总鳍总目和肺鱼总目。 矛尾鱼肺 鱼 74 1.总鳍总目 是出现于泥盆纪、繁盛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原 始硬骨鱼。 具鳃、鳔(或肺)和内鼻孔。体表覆以整列鳞, 肠具螺旋瓣。偶鳍基部有发达的肌肉,其中骨 骼的排列类似陆生四足类。 现存1种,即矛尾鱼或称拉蒂迈鱼(非洲)。 2.肺鱼总目 与总鳍鱼的区别特征:偶鳍的鳍骨呈双列式(辐鳍骨列于

25、基鳍骨 的两侧)、具高度特化的迷齿(适于压碎软体动物的硬壳)。 原始特征:上下颌无次生颌、脊索终生保留、尚未形成椎体、具 动脉圆锥、具螺旋瓣、原尾型。 适应环境的特化特征:鳔的发生、构造和呼吸机能都与陆生脊椎 动物的肺相似;除了体循环还首次出现肺循环;心房出现不完全 分隔。 l现有的肺鱼仅有3属。即澳洲肺鱼、非洲 肺鱼、美洲肺鱼。 l澳洲肺鱼偶鳍肌肉质;不能离开水而生活 ,可用口吞空气于鳔(肺)中进行呼吸。 l非洲和美洲肺鱼偶鳍细长如鞭状或细短如 桡状;在干旱季节能分泌粘液与淤泥形成 坚硬的茧,并生活于其中一段时间,用肺 呼吸。 二)辐鳍亚纲 各鳍均由真皮性的辐射状鳍条支持; 被有硬鳞、圆鳞或

26、栉鳞,或体表裸露; 仅具外鼻孔,而无内鼻孔。 种类占现生鱼类总数的90以上,共包括9 总目、36目(我国的有8总目、26目)。 1.硬鳞总目 l本总目是鱼类中古老类群构残余种,除了具有硬骨鱼类 的主要特征外,仍留有一些原始性状:体被外覆硬鳞质 的菱形硬鳞;心脏具动脉圆锥;肠内有螺旋瓣;尾鳍为 歪型尾;具喉板。 l包括4目,即鲟形目、多鳍鱼目、弓鳍鱼目、雀鳝目。 79 1)鲟形目 体形似鲨,吻长,口腹位,有喷水孔。内骨骼为软骨,仅在 头部有膜性硬骨。脊索发达,椎骨骨片直接连在脊索上,而 椎体尚未形成。 我国产2科,即鲟科(中华鲟)和白鲟科(白鲟)。前者体被 5行纵列骨板,而后者体表裸露,无成行骨

27、板。 中华鲟 白鲟 2)多鳍鱼目 背鳍分离为一列小鳍多鳍鱼 胸鳍有肉质的基叶,但其鳍骨与总鳍鱼明显不 同。 尾鳍呈圆形的正型尾。 3)弓鳍鱼目 硬鳞圆形。 喉板发达。 内骨骼多为硬骨。 颌齿发达。 肠螺旋瓣和动脉圆锥极度 退化,出现了动脉球。 4)雀鳝目 硬鳞菱形。 无喉板。 多数种类吻发达如鳄 鱼。 2.鲱形总目 腹鳍腹位; 胸鳍低位,靠近腹部; 鳍无棘(全为软鳍条构成); 体被圆鳞。 主要的四个目:海鲢目、鲱形目、鲑形 目和灯笼鱼目。 1)鲱形目 鳍无棘,背鳍单个;体被圆鳞,无侧线;具 鳔管。 本目中很多种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海产、 淡水),在世界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85 鲱科:口小,口

28、裂不超过眼的后缘;腹 缘通常具有锯齿状棱鳞。(鲥鱼、鳓鱼) 鳀科:口大,口裂超过眼的后缘;臀鳍 较长。(凤鲚、刀鲚) 凤鲚 刀鲚 鲥鱼鳓鱼 86 2)鲑形目 具脂鳍; 具侧线。 脂鳍 大麻哈鱼 脂鳍鱼鳍的一种,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状突起,无骨骼支撑 ,常位于背鳍后方而与臀鳍对生。 香鱼科 原尾型。 口底黏膜呈1对大形褶膜。 我国仅1种香鱼。 香鱼脊背上有一条满是香脊背上有一条满是香 脂的腔道,能散发出脂的腔道,能散发出 香味,故称为香鱼。香味,故称为香鱼。 88 银鱼科 体呈箭形; 细长而透明; 周身裸露无鳞(雄鱼臀鳍上方具有一行鳞片 )。 太湖新银鱼、大银鱼。 大银鱼 太湖新银鱼 89 鲑科

29、 口裂大,齿锥形,侧线完全。 为北半球定居性、或溯河洄游的冷水性鱼类 。 大麻哈鱼、哲罗鱼。 大麻哈鱼 哲罗鱼 90 狗鱼科 吻突出似鸭嘴,上颌骨无齿。 背鳍与臀鳍相对,无脂鳍。 分布在北半球的冷水性淡水鱼类。 91 enigmatic Lepidogalaxias salamandroides 3.鳗鲡总目 体鳗形; 腹鳍腹位或缺; 背鳍及臀鳍的基底长,与尾鳍相连。 个体发育具有变态。 鳗鲡科:鳞片细小。 海鳗科:无鳞。 鳗鲡 海鳗 93 4.鲤形总目 腹鳍腹位,有些种类具有脂鳍; 鳍多具硬棘,且不超过3根;背鳍1个。 具有鳔管; 具韦伯氏器。 分为两个目,即鲤形目和鲇形目。 1)鲤形目 体

30、被圆鳞或裸露; 多无颌齿,但咽齿发达。 我国有6科,其中重要的有胭脂科、鲤科和鳅科 。 胭脂科 u口小,下位。 u背鳍鳍条50根以上。 u咽齿一行,数目多而排列成栉状。 鲤科 上颌口缘由前颌构成,咽齿13行,须无或不超过2对; 鳔的前部大多没有膜囊或骨囊包围; 无脂鳍。 本科是鱼纲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约有2000余种。 草鱼 青鱼 鲢鱼鳙鱼 鳊鱼 团头鲂 鳑鮍 红鳍鲌 麦穗鱼 棒花鱼 鳅科 中小型底栖鱼类; 体多呈圆筒形; 口小,口须35对; 咽齿1行,齿数甚多; 鳔小,前端为骨囊包围。 我国产100多种。 泥鳅 中华花鳅 99 2)鲇形目 颌齿发达,咽齿较退化; 口须14对; 具韦伯氏器;

31、体表裸露或局部区域具有骨板; 通常具有脂鳍;胸鳍和背鳍常具有一强大的鳍棘 。 我国产10科,常见的有鲿科、鮠科、胡子鲇科和 鲇科。 鲇 胡子鲇 黄 颡 鱼 5.银汉鱼总目 圆鳞; 腹鳍腹位; 背鳍与臀鳍对生。 鳉形目无侧线。 颌针鱼目侧线低位。 食 蚊 鱼 青 鳉 燕 鳐 鱼 鱵 颌 针 鱼 101 6.鲑鲈总目 圆鳞或裸露; 许多种类颐部具有一小须; 腹鳍胸位或喉位。 大头鳕江鳕 7.鲈形总目 胸鳍多胸位或喉位,鳍常具鳍棘; 体多被栉鳞,偶有骨板或皮肤裸露。 1)合鳃目 体形似鳗,无偶鳍,而奇鳍彼此相连,无鳍棘; 左右鳃孔于头的腹面合二为一; 无鳔。 黄 鳝 2)鲈形目 背鳍2个,分别由鳍棘

32、和鳍条组成,无 脂鳍; 多被栉鳞; 鳔无鳔管。 本目是鱼纲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目。 鮨科 下颌常长于上颌; 头和颊部被鳞; 鳃盖骨上有棘。 鳜鱼花鲈 石斑鱼 石首鱼科 小黄鱼大黄鱼 头上具有发达的粘液腔; 颐部具粘液孔或小须。 鲹科 大 甲 鲹 部分侧线鳞特化为棱鳞; 第二背鳍及臀鳍后方常有数个小鳍; 尾鳍叉形。 鮣科鮣科 第一背鳍特化成一长椭圆形吸盘,位于头顶部; 第二背鳍与臀鳍无硬棘,且对生。 无侧线; 左右腹鳍在胸部接近; 尾圆形。 塘鳢科塘鳢科 沙 塘 鳢 鰕 虎 鱼 带鱼科 带 鱼 体带形,尾端细如鞭梢;体带形,尾端细如鞭梢; 无鳞,但具侧线;无鳞,但具侧线; 背鳍较长;背鳍较长; 臀鳍

33、由分离的短棘组成;臀鳍由分离的短棘组成; 胸鳍短小;胸鳍短小; 腹鳍消失或退化为一对鳞片突起。腹鳍消失或退化为一对鳞片突起。 鳢科 鳍无棘; 具鳃上器; 头似蛇形。 乌 鳢 鲭科 体纺锤形; 被有小圆鳞; 背鳍两个,第二背鳍与臀鳍对生; 背鳍后具有分离的小鳍。 金枪鱼 鲐鱼 体侧扁; 被有小圆鳞; 侧线完全; 背鳍与臀鳍同形;无腹鳍; 尾叉形。 鲳科鲳科 银 鲳 被细鳞; 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 背鳍前方有多枚游离的小棘; 无腹鳍。 刺鳅科刺鳅科 刺 鳅 虾虎鱼科虾虎鱼科 腹鳍胸位。腹鳍胸位。 左右腹鳍愈合呈一吸盘状构造。左右腹鳍愈合呈一吸盘状构造。 3)鲉形目 第二眶下骨后延成一骨突,并与前

34、鳃盖骨相连。 头部粗壮,常具棘棱或骨板。 胸鳍基底宽大。 松江鲈鱼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黄河鲤鱼、兴凯 湖鲌鱼、松花江鲑鱼)之一。 红娘鱼 松江鲈鱼 4)鲽形目 体形侧扁。 成鱼的眼、鼻、口、齿和偶鳍等均不对称,且两 侧的体色也各不相同。幼鱼的身体呈两侧对称。 发育中具有变态现象,在变态的过程中,头骨发 生变化,而一侧的眼移位到另一侧,并以无眼侧 平卧水底营底栖生活(比目鱼)。 鲆 科 鳎 科 舌 鳎 科 鲽 科 117 5)鲀形目 身体粗短,皮肤裸露或被有刺、骨板、细鳞等 。 腹鳍胸位或连同腰带一同消失。 暗纹东方鲀 三、鱼类的洄游 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 殊要

35、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 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 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 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 生殖洄游 索饵洄游 越冬洄游 海洋性鱼类的洄游大、小黄鱼 溯河性鱼类的洄游鲥鱼、大麻哈鱼 降海性鱼类的洄游鳗鲡、松江鲈鱼 淡水性鱼类的洄游“四大家鱼”、铜鱼 海、淡水盐度不同,渗透压有差异,因此作溯河或降海洄游的鱼类 ,过河口时往往需要在咸淡水区停留一段时间,以适应这种生理机 能的转变。 产生鱼类洄游的原因,是由于鱼类本身的生理要求,包括对饵料丰 富水域、适宜的产卵地或越冬场所的追求。 影响

36、鱼类洄游的环境因子有水流、底形、温度、盐度、水质、光线 等,其中水流是对洄游的定向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120 野外取样花絮 123 鱼类的生境 124 海洋生境鱼类 125 Epipelagic fishes: 2500 species 126 Mesopelagic fishes: 900 species 127 Bathypelagic fishes: 150 species 128 Benthopelagic fishes 129 Benthic fishes 130 Shallow seas and coastal regions Warm-water fishes: 10000 species 131 Fishes of temperate and cold waters: 1000 species 132 Estuarine fishes 133 Intertidal fishes 134 Freshwater fishes 135 鱼类生物地理 136 137 谢谢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