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泰县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20170713023.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983418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长泰县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2017071302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福建省长泰县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2017071302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福建省长泰县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2017071302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长泰县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2017071302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长泰县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20170713023.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长泰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西周孝的对象为祖先考妣(不包括健在的人),孝的形式是祭祀,以不断强化祖先权威和同出一祖意识,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至春秋,孔子倡导的孝的基本形式是侍奉父母,将孝下移至庶人,为人子者都是孝的主体。这种变化反映出A. 礼乐制度瓦解 B. 小农经济的确立C. 宗法制走向崩溃 D. 儒家学派的创立2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一支6000人的队伍勤王。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晋因国内乱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说明A. 周王权威开始削弱 B.

2、 齐国当时实力最大C. 宗法分封制受冲击 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3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 世官制到察举制的转变 D.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

3、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5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A. 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B. 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C. 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 D. 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6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

4、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A. 封建剥削集团内部利益一致 B. 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C. 统治阶层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D. 中国封建制度特殊的稳定性7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C. 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8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反映出A. 政事堂制度

5、已被废除 B. 君主专制加强的策略性C. 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 D. 当时朋党之争日趋激烈9(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这反映出A.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 明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10据记载,乾隆以前的军机章京(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只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时扩大到了各部院衙门等,几乎涉及中央所有的要害部门。此变化A. 使皇权受到军机处压制 B. 说明军机处职能开始转变C. 实现了中央权力的平衡 D. 仍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反映11美

6、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12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A民族融合的作用 B分裂中孕育的统一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君主专制逐步的加强13陆游老学庵笔记:“陂泽惟近时最多废。吾乡镜湖三百里,为人侵

7、耕几尽。阆州南池亦数百里,今为平陆,只坟墓自以千计,虽欲疏浚复其故,亦不可得,又非镜湖之比。”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 B. 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C. 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 D. 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14东汉时期,政府把国有的荒地和苑囿以及山林川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农民在最初几年享受免除租税的待遇后,就要向国家缴纳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赋税,并承担其他义务。政府出台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 治理流民问题 B. 防止小农破产 C. 缓解土地兼并 D. 增加财政收人15钱泳(17591844)在履园丛话提到“大凡种田者,必需亲自力作,方能有济,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

8、主人明察,指使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丰收年岁不过收米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以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A. 雇工种田成为普遍现象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农民雇工种田,自身转投商业 D. 农业经营仍以农民自耕为主162013年3月22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首访俄罗斯,并对非洲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此行,他们的穿着引起服装界的轰动。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服装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B. 唐代的缂丝技艺使服饰极具艺术神韵C. 宋代棉布的流行使其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D. 元代

9、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使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17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反映了当时A. 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 B. 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C.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D. 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18乌青镇(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明成化、弘治年间,“宛然府城气象”,清乾隆朝乌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的大市镇之一。乌镇发展的主要条件是A.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C. 纺织业发展最迅速 D. 政府赋税重要来源地19有学者

10、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B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C 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20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装载的物品通常90是黄金白银,有时甚至高达98,只有10的装载物是各种货物。这种现象说明A. 中国成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B. 中国是英国主要的对外贸易顺差国C. 工业革命前中国商品在西方畅销

11、D. 自然经济基本隔绝了外国商品的输入2117、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 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C.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22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A.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B.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C. “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23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

12、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24孟子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墨家的“兼爱”思想C.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D. 法家的“法不阿贵”思想25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且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A. 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 B

13、. 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C. 推行仁爱缓和社会矛盾 D. 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26根据学者许倬云的统计,春秋时期政要人物516人中出身寒微者135人,占总数的26%;到了战国时代,在713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243人,占总数的34%。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A. 宗族制度彻底瓦解 B. 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C. 宗法制度开始下移 D. 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27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A. 提倡“

14、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 B. 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C. 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 D. 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28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A.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 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 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 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29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15、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30“火烧阿房宫”的真假在历史上素有争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认为“阿房宫未成”,杜牧阿房宫赋则写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得出结论是“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并不存在”,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凡是史学大家司马迁的作品均值得信任 B. 史学作品的价值一定高于文学作品C. 双重证据法是史学考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D. 考古太费劲,找到原始记录即可信二、材料题31阅读下列材料:(共17分)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

16、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简明宋史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比较项西汉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42.832.353.2江淮地区15.223.445.6西南地区3.97.19.2简明宋史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

17、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沧海神州年中国历史地理丛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3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6分)(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材料一孔子年表(部分)年份年龄大事记鲁襄公二十五年二岁齐(大夫)崔杼弑其君,立景公鲁昭公二十五年三十五岁鲁三家共攻昭公,昭

18、公奔于齐,季氏执鲁政鲁定公四年四十八岁吴兵破郢(楚国都),楚昭王奔随鲁哀公四年六十一岁孔子自陈迁蔡,楚侵蔡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路宿于石门。晨门(守城门的人)曰:“奚自(从哪里来)?”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生活时代的政治现象。(4分)2据材料二,概括孔子针对以上政治现象而提出的主张。(4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孔子的上述主张(4分)33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称之

19、为“孝宣之治”。材料一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先后三次诏令把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材料二汉宣帝坦言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66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他还先后多次下诏,大赦天下。(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概括“孝宣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6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汉朝实施的“盐铁官营”政策。(5分)2016-2017学年长泰高二年段历史学科6月份月考答题卡-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