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8399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4.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 概述 l人体组织归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一般把这四类组织称 为基本组织。 l细胞间质对细胞起支持、连接和营养等作用 ,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影响细胞的增殖 、分化、运动和信息传导等活动。 l细胞之间及细胞的游离面和基底面为适应某 些特殊机能,常形成细胞连接、微绒毛、纤 毛和基膜等结构。 教学课件之二 细胞重大生命活动 l一、细胞连接:根据细胞连接的结构和机能 不同可分为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 隙连接等。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结构连 在一起,又称为连接复合体。 l(一)紧密连接(闭锁小带)广泛存在于上 皮细胞间和心肌闰盘等处。 l(二)

2、中间连接(粘着小带)存在于上皮细 胞间和心肌间。 l(三)桥粒(粘着斑)分布甚广,多见于上 皮细胞间和心肌闰盘等处。 l(四)缝隙连接(通讯连接)广泛存在于胚 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 电镜 下柱 状上 皮细 胞微 绒毛 及细 胞连 接模 式图 缝隙连接(通讯连接)超微结构模式图 l二、细胞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结构 l(一)细胞衣:由组成细胞膜的糖蛋白和糖 脂向外伸出的糖链组成。具有粘着、支持、 保护、物质交换及识别等功能。 l(二)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 胞质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与吸收有关 。 l(三)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 质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具有节律 性摆

3、动的功能。 l(四)质膜内褶: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细 胞质内折入形成,扩大了基底面的表面积, 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运转。 l三、基膜(基底膜) l基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糖蛋白,PAS反应 呈阳性。广泛分布于上皮组织基底面与深 部结缔组织间、肌纤维与结缔组织之间, 含有半桥粒结构。 l电镜下,基膜可分为透明板、致密板(基 板)和网板三层。厚薄不一,有的只有透 明板和致密板,无网板。网板由成纤维细 胞产生,成分为网状纤维和无定形的基质 。 l基膜对细胞有支持、连接、固着等作用; 还是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的半透膜。 半桥粒和基膜超微结构模式图 l 第二节 上皮组织 l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l1.覆盖于人

4、体的外表面或衬在体内各管、腔、 囊的内表面。 l2. 细胞排列紧密,间质很少; l3. 有明显的极性,可分为游离面和基底面。向 体表或管、腔、囊内腔的一面,称游离面,与 游离面相对的另一面称基底面; l4.一般没有血管和淋巴管,营养由深层结缔组 织中的血管供应; l5. 表皮、角膜、毛囊的上皮细胞间一般含有丰 富的神经末梢。 l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等功能 。但不同部位的上皮组织功能不尽相同,如皮 肤上皮主要是保护作用,而消化管腔面的上次除 有保护作用外,还有吸收和分泌功能,腺上皮 的功能主要是分泌,生殖腺内的生殖上皮与生 殖机能有关等。 l一、上皮组织的类型与结构 l根据上皮细胞

5、的功能,上皮组织可分为被覆上 皮、腺上皮、感觉上皮和生殖上皮。 l根据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排列层次,上皮 组织可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上皮又根据 细胞的形状(单层上皮)和浅层细胞的形状( 复层上皮)可将被覆上皮分为多种。 l一、被覆上皮 l(一)单层上皮 l1. 单层扁平上皮 l内皮:心血管、淋巴管等内表面; 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等表面; 其它:肺泡壁、肾小囊壁层和髓拌降支等处 2.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上皮等 3.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道、子宫等粘膜上皮 l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等粘膜上皮 5.变移上皮: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等 粘膜上皮 l二、复层 上皮 l

6、1.复层扁 平上皮; l未角化: 口腔、咽 、食道、 阴道等粘 膜上皮; l角化:皮 肤的表皮 l2. 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尿道海绵 体部等粘膜上皮 第二节结缔组织 l结缔组织由细胞、纤维和基质组成。后两者称细胞间质 ,基质为均质状无定形物,纤维呈细丝状。细胞的种类 较多,散在于细胞间质中,没有极性表现。 结缔组织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基本组织,如液 体状的血液、纤维状的结缔组织及固体的软骨与骨组织 等。 结缔组织主要起支持、连接作用,并且有营养和防御、 保护作用,如疏松结缔组织主要起支持、连接作用,同 具有保护、防御功能,血液具有营养作用,并能清除异 物和消灭细菌。骨组织构成身体的支架

7、,起着支持和保 护用。在机体内各类结缔组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 时也可能相互转化,血液的血细胞经常迁移到疏松结缔 组织内,疏松结缔组织积聚大量的脂肪细胞可变为脂肪 组织等。 l根据其细胞成分和纤维多少的不同,结缔组 织可分为: l 疏松结缔组织:含多种细胞,三种纤维; l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少,纤维多; l脂肪组织:含大量的脂肪细胞; l网状结缔组织:合网状细胞网状纤维; l软骨组织:含有软骨细胞和丰富的纤维。 l骨组织:含骨细胞、骨纤维; l血液:含血细胞、纤维蛋白原。 l一、 疏松结缔组织 l(一)细胞 l 1 .成纤维细胞:机能静止时称纤维细胞,二 者可相互转化;可合成间质中三种纤维和基

8、 质中的蛋白多糖、糖蛋白等成分。 l2.巨噬细胞:分固定和游走两种,固定的巨 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在炎症或异物等刺激 下,固定的可转化为游走的巨噬细胞。主要 机能:具趋化性和定向运动功能;吞噬 作用;合成和分泌作用;参与免疫应答 的调节作用。 l3 .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l4 .浆细胞:主要分布在病原菌易侵入部位, 主要功能是合成、贮存和分泌免疫球蛋白, 参与体液免疫。 l5 .脂肪细胞:最常见的是单泡脂肪细胞,多 沿血管单个或成群分布,合成贮存脂肪。 l6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在炎症或创伤修复 过程中,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 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等。 l(二)纤维 分胶

9、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l(三)基质 l疏松结缔组织 巨 噬 细 胞 成纤维细胞 浆 细 胞 超 微 结 构 模 式 图 三种纤维 二、致密结缔组织 三、脂肪组织 四、网状结缔组织 l五、软骨组织 l分透明软骨 l弹性软骨 l纤维软骨 l六、骨组织 (一)骨的组织结构 1 骨基质:由有机和无机成分构成。有机成 分主要是骨胶纤维(胶原纤维)90%和少量 无定形凝胶状基质;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主 要成分是羟磷灰石结晶Ca10(PO4)6(OH)2 。骨 胶纤维成层平行排列,借基质粘合,并有钙 盐沉积,形成骨板。 l2 骨细胞:位于骨陷窝内,有骨细胞性溶骨 作用,使骨盐溶解,血钙升高。 l3 破骨

10、细胞:常位于破骨和骨改建的骨组织 表面,具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 骨单位横断面模式图 (二)长骨的组织结构 l1. 骨松质:位于骨骺和骨髓腔面,骨小梁间 的空隙内充满红骨髓。 l2. 骨密质:分布于骨干和骨骺外表 l(1)环骨板:内、外环骨板 l(2)骨单位(哈佛氏系统):圆筒状。每 个骨单位由中央管和同心圆排列的骨板组成 。 l(3)骨间板:位于骨单位之间的不规则骨 板,是骨单位吸收后的残存部分。 l3. 骨膜:除关节面外,骨的内外表面分别覆 以骨内膜和骨外膜。 l哈氏管和浮克曼氏管 长 骨 骨 干 结 构 模 式 图 (三)骨的发生和生长 l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l1. 成骨的基本

11、过程 l(1)骨组织的形成: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为 成骨细胞,合成纤维和基质,细胞埋入间质 变为骨细胞,无钙盐沉积的间质称类骨质; 钙化后称为骨组织。 l(2)骨组织的吸收:破骨细胞的作用。 l2. 成骨两种基本方式: l(1)膜内成骨 l(2)软骨内成骨软骨周骨化软骨内骨化 骨的发生和生长 u 骨的发生 膜内成骨幼稚的结缔组织结缔组织膜骨 软骨内成骨幼稚的结缔组织 软骨雏形骨 u 骨的生长 加长:骺软骨增殖、骨化 加粗:骨膜深层的成骨细胞在骨干周围形成新的骨质 软骨内成骨过程示意图 七、血液 (一)血浆 (二)血液有形成分 1. 红细胞; 2. 白细胞; 3.血小板 第三节 肌肉组织 l肌肉组

12、织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许多肌 细胞聚集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肌束 ,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分布。 肌细胞细而长,又称肌纤维,但不同于结缔 组织中的纤维。肌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形 成显微镜下所见的纵纹。肌细胞能缩能舒, 不同于其它所有组织,是机体器官运动的动 力源泉。 肌肉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收缩,机体的各种动 作、体内各脏器的活动都由它完成。 l根据肌肉组织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可分为三 种,即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l骨胳肌一由骨骼肌纤维构成,收缩力强、 但不持久,其活动受意识支配,属随意肌 。 l心肌由心肌纤维构成,收缩力强,且持久 ,但不受意识支配,属不随意肌。 l平滑肌由平滑肌纤

13、维构成,收缩力弱,作 用持久,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属不随意肌 。 l骨路肌和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具有明暗相 间的横纹,因此也称横纹肌,平滑肌细胞 则没有横纹。 l一、骨骼肌 l(一)骨路肌纤维的一般结构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状,大小因肌肉类型和 生理活动的状况而不同。其结构包括肌膜、 细胞核和肌浆(细胞质)。肌纤维膜(肌膜 )的外面有基膜紧密贴附。细胞内有多个甚 至几百个椭圆形细胞核,位于细胞周缘。 l肌浆内含有肌原纤维,肌质网、高尔基复合 体、线粒体,肌红蛋白、脂滴、糖原颗粒等 。 l肌原纤维是细胞的功能结构,呈细丝状,沿细 胞长轴平行排列,每条肌原纤维都有明暗相间 的横纹,且每条肌原纤维的横纹皆

14、整齐地排列 在同一水平,所以整个肌纤维显示出明暗相间 的带,分别称明带和暗带。用铁苏木精法染色 ,暗带着色很深,明带着色较浅。 l暗带又称A带,明带又称1带。I带的宽度可因 肌纤维的不同收缩状态而有差异,收缩时变窄 ,舒张时变宽;A带在任何状态都保持一定的 宽度。 l在A带中部有一浅色窄带称H带,H带正 中有一条深色线称为M线;I 带中部有一 条色深的间线称Z线,肌原纤维每相邻两 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肌节,每个肌节包格 12I带十A带十12I带。肌节是肌肉收 缩的形态结构单位。 l(二)骨路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肌 原纤维由上千条粗、细两种肌微丝 有规律地平行排列组成。粗肌丝长约15um,

15、直径 约14nm、粗肌丝位于肌节中段的A带内,固定于M 线两端游离。细肌丝长约 1um,直径约5um,细肌 丝一端固定在Z线,另一端插入粗肌丝之间,止于H 带外侧。因此,I 带内只有细肌丝,A带中部的H带 内只有粗肌丝,而H带两侧的A带内既有粗肌丝也 有细肌丝。在两侧A带的横切面上可见这两种肌丝 的排列关系。两种肌丝在肌节内的这种规则排列以 及它们的分子结构,是肌纤维收缩功能的主要基础 。 骨 骼 肌 光镜结构 超微结构 横纹 暗带 H带 M线 明带 Z 线 肌节 肌丝 粗肌丝 细肌丝 肌球蛋白 杆部 头部(横桥)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双螺旋结构 结合位点 肌管系统 横小管 肌质网

16、 三联体 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细肌丝 粗肌丝 Ca2+ 粗肌丝与细肌丝的相互作用 肌管系统 l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粗肌丝由许多杆状的 肌球蛋白(myosin)分子平行排列聚集而成 ,肌球蛋白分子呈长杯状而一端球形膨大, 其杆部均朝向组肌丝时中段,头部则朝向粗 肌丝的两端并露于表面,称为横桥(cross bridge)。横桥是一种ATP酶,可结合和分 解ATP产生能量,使横桥发生屈伸运动。 l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三种蛋白质 组成;即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原蛋白 (或称肌钙蛋白)。后2种属于调节蛋白, 在肌肉收缩中起调节作用。 l肌动蛋白分子单体为球形,单体上有与 肌球

17、蛋白头相结合的位点,许多单体相 互连接,形成两条有极性的互相缠绕的 螺旋链。原肌球蛋白是由两条较短的肽 链绞合成的索,彼此相嵌干肌动蛋白分 子链的螺旋沟内。肌原蛋自由3个球形亚 单位组成,分别简称为TnI、TnT、TnC 。肌原蛋白借 TnT而附于原肌球蛋白分 子上,TnI是抑制肌动变它和肌球蛋白相 互作用的亚单位。TnC是与Ca+结合的 亚单位。 l2.横小管 肌纤维的肌膜向细胞内垂直凹陷形成横小 管或称T小管,同一水平的横小管在细胞内分支吻合 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横小管的位置因不同 动物而异,哺乳动物的模小管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两栖类的横小管则位于Z线水平,横小管可将肌膜 的兴奋

18、迅速传到细胞内部。 3肌质网 肌质网属肌纤维内的滑面内质网、位于 肌原纤维之间。在相邻两条横小管之间,肌质网大 致纵行排列,故又名纵小管简称 L小管。但在靠近 横小管处,两侧的纵小管各自膨大,并相互吻合连 接形成终地(Terminal cisterna)。横小管和两侧的 终地共同构成三联体(traid)。三联体是肌纤维兴 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肌质网的膜上有丰富的钙 泵,有调节肌浆中白Ca+浓度的作用。 二、心肌 闰盘 横纹 心 肌 纤 维 纵 横 切 结 构 模 式 图 三 、 平 滑 肌 l四、肌组织的生长与再生 l骨骼肌:源于中胚层成肌细胞,再生很差。 l心肌:源于间充质细胞,无再生能力

19、。 l平滑肌:源于间充质细胞。 l脑科学,又称神经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形 成的一门边缘科学。它融合了神经生理学、生 物化学、神经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 精神病学,甚至信息科学来研究人和动物神经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目的是揭示人脑的奥秘 ,防治神经和精神疾患,发展模拟人脑部分功 能的神经计算机。 第四节 神经组织 l在当代的生命科学中,脑科学的发展已令人瞩目 。曾有人预测,21世纪将是脑科学时代。这种预 测并非无稽的臆断。人类智慧对自然的征服在 20世纪已达到登使造极的地步,但对于做为产生 智慧源泉的人脑的认识,还远未完结。迄今为止 ,对于人脑产生的很多行为,还不能从机能学和 形态学

20、上加以全面解释;对于人类智慧的集中表 现人的思想的产生过程和机制,也都还是“ 未解之迷”。因此,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 类对自身脑的研究始终是处于科学前沿的地位。 l脑科学研究进展的三大里程碑: l1. 神经元学说 l2. 神经元兴奋过程中的离子通道理论 l3. 脑成像技术 l脑科学研究进展的十大进展: l1. 电生理学 l2. 神经递质与受体 l3. 神经营养因子的发现 l4. 信号转导系统 l5. 神经系统发育基因调控 l6. 神经系统疾病基因的定位 l7. 视觉生理学 l8. 学习与记忆 l9. 脑超微结构的研究 l10. 神经网络理论 l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的,它

21、们都是有突起的细胞。神经细胞是神 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亦称神经元。神 经元数量庞大,整个神经系统约有1011个,它 们具有接受刺激和迅速传导神经冲动的能力 。神经元的突起以特化的连接结构突触彼 此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通路和网络。将化 学信号或电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给另一个神 经元,或传给其它组织的细胞,使神经系统 产生感觉和调节其它各系统的活动,以适应 内、外环境的瞬息变化。神经胶质细胞的数 量比种经元更多,但不具有神经元的上述特 性,它们的功能是对种经元起支持、保护、 分隔、营养等作用。 l神经元的胞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内和周 围神经的神经节内。神经元的突起则组成 中枢神经内的神经通路和神

22、经网络以及遍 布全身的神经。 l神经系统通过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的各 种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将这种冲动传 入中枢,经过中枢神经的分析综合,发出 调整后的信息,通过效应器以产生适应性 效应,所以神经系统可调节机体的各种生 理活动,使机体与环境相适应 一、神经元 l(一)神经元的结构 l神经元(neuron) 是特殊类型的具有胞突的 细胞。其形态多样,但都可分为胞体和胞突 两部分。 l细胞体 神经元的细胞体的形态和大小有多 种类型。如校形、圆形、星形、锥体形等, 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神经元胞 体表面有细胞膜,内有细胞质和细胞核。 神 经元的细胞膜是可兴奋膜,有接受刺激和传 导神经冲动的

23、功能。细胞核大,呈圆形,位 于胞体中央,核仁大而明显。细胞质内含尼 氏体、神经原纤维和线粒体,还有高尔基复 合体、中心体、脂滴、色素等。 运动神经元模式图多极神经元及突触结构模式图 l尼氏体 是胞质中的嗜碱性物质,可被苯 胶类染料着色。在大型神经元内尼氏体 呈块状分布,在小型感觉神经元内尼氏 体呈颗粒状分布于周围电镜观察尼氏 体由粗面内质网与游离的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可合成神经元活动消耗的蛋白质 。 l神经原纤维 呈细丝束,交织成网。电 镜下是微丝或微管集合成束,分散在细 胞质中,神经原纤维具有支持作用,还 与蛋白质、化学递质及离子的转运有关 。 l胞突 神经元胞突有两种: l 树突 是细胞质

24、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突起,大 多数神经细胞具多条树突,但有的神经细胞 只有一条。树突内含尼氏体。神经原纤维、 线粒体等。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其它神经元传 来的冲动,并将冲动传到胞体。 l 轴突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条轴突,其长短因 神经元类型而异,轴突内的细胞质称轴浆, 内含神经原纤维、线位体及长管状内质网。 轴突从胞体发出的部分呈圆锥形隆起,称轴 丘,此处无尼氏体。轴突分支少,常有侧支 与轴突呈垂直分支。末端分支多,形成终未 支。轴突的功能是把由胞体发出的冲动传到 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腺细胞。 (二)神经元的分类 l 神经元形态多样,不仅胞体形状不同,胞突的长短 也不一致。 l 1.按胞突的数目分类

25、l 假单极神经元 只有一个胞突,胞突从胞体伸出 后呈“T”形分为两支,一支分布到其它组织和器官, 称周围突;另一支进入中枢神经,称中怄突. 假单极 神经元的这两个分支,按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中 枢突是轴突,周围突是树突。这种神经元位于脑、 脊神经节内。 l 双极神经元 胞体有二个胞突,从胞体两端伸出 ,即一支树突,一支轴突,如视网膜和嗅粘膜的感 觉神经元。 l 多极神经元 胞体上有多数胞突,树突一般在三 条以上,但轴突仅有一条;树突数量多可扩大神经 元间的联系,如脑皮质、脊骰灰质及植物性神经节的 神经元。 2.按神经元的机能分类 l 感觉神经元(或传入N元) 多为假单极神经元。主 要位于脑、脊

26、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 肤、肌肉、粘膜等处接受体内、外刺激,将其冲动 传向中枢。 l 运动神经元(或传出神经元) 多为多极神经元, 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性神经节内,把神经冲动 经轴突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 l 中间神经元(或联络神经元) 介于前两种神经元 之间传递信息,多为多极神经元。动物愈进化,中 间神经元愈多。人神经系统中中间神经元约占神经 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内的复杂网络。 l 3.根据神经元传递信息所释放的神经递 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等。 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示意图 二、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间的机能接触点 l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

27、接触点,是神经元 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 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的传送作用实现细胞与细胞间 的通讯。神经系统由大量的神经元组成,其机能活动 依赖于这些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神经元发出 的冲动可传递给多个神经元,同样一个神经元可接受 多个神经元传来的冲动。神经元之间的接触方式有多 种,最常见的有: l轴树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未与另一神经元的树 突接触。 l轴体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未与另一神经元的胞 体接触。 l轴轴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未与另一神经元的轴 突接触。 突触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 触后成分三部分。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 的细胞膜分别称

28、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二 者之间宽约15一30nm 的狭窄间隙为突触间隙 。突触前后膜均比一般细胞膜略厚,这是由 于其胞质面附有一些致密物质、在突触扣结 内含许多突触小泡,还有少量线粒体和神经 原纤维等. 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称神经递质 ,不同的神经元,其突触小泡含的化学物质 不同,如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突触小泡含有 乙酸胆减,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末梢含有去 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突触前膜上含电位门控通道。突触后膜上 则富含受体及化学门控通道,当神经冲动 传导到轴突终末时,即触发突触前膜上的 电位门控钙通道开放,引起Ca+内流,促 使实触小泡附于突触前膜上通过出胞作用 将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

29、触间隙,经 过扩散作用到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引 起与受体偶联的化学门控通道开放,使相 应离子进入或出突触后膜,从而改变突触 后膜两侧离子的分布状况,出现兴奋性或 抑制性变化,进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或 非种经细胞)的活动。 l三、神经胶质(细胞) l(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l1. 星形胶质 l2. 少突胶质 l3. 小胶质 l4. 室管膜细胞: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内表面 l(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l1. 神经膜细胞(施万细胞Schwann cell) 形成髓鞘。 l2. 卫星细胞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l(一)神经纤维:主要由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 树突(二者统称轴索)及包在外表的神经胶质

30、细 胞构成。包裹中枢神经纤维的胶质细胞是少突胶 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轴突的是雪旺氏细胞 ,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可分 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l1. 有髓神经纤维 轴索外包有一层节段性的髓鞘 和一层施旺鞘(或神经膜)。髓鞘与神经膜是一 个神经膜细胞的两个部分,神经膜是细胞含有细 胞质和细胞核的部分,髓鞘是神经膜细胞的细胞 膜反复缠绕在轴索周围形成的多层膜结构。 l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距离,髓鞘便有间断, 此处变窄称神经纤维节或郎飞氏结。两个郎 飞氏结之间的一段称结间段。一个神经膜细 胞构成一个结间段的髓鞘和神经膜。 l电镜观察髓鞘是由脂类分子和蛋白分子相互 交替作同心园

31、排列,形成明暗相间的板层结 构,板层是神经膜细胞的胞膜呈螺旋形卷绕 轴索形成的。暗板层密度大,由神经膜细胞 二层胞膜中间的蛋白分子层组成;明板层密 度小。由神经膜细胞二层胞膜中间的脂类分 子层组成。构成髓鞘的细胞膜没有钠泵和离 子通道。这样使有髓鞘包裹的轴突部分离子 不能通过。 l2. 无髓神经纤维 轴索外面没有髓鞘,仅 被神经膜所包裹,神经膜细胞连续地包在轴 索外表,无髓神经纤维无神经纤维节,植 物性神经的节后纤维、嗅神经或部分感觉 神经纤维属于无髓神经纤维。 l3. 神经纤维的分类:按周围神经纤维的直 径及传导速度分为A、B、C三型。 l(1) A型:122m,5120m/s,恢复慢 l(

32、2) B型:13m,315m/s,易恢复 l(3) C型: 0.31.6m,2m/s,再生较快 l(二)神经:指中枢以外神经纤维束。 五、神经末梢 l神经末梢是周围神经纤维外围突的终未部分。 神经元通过神经末梢与器官和组织发生联系, 把动物体内外的刺激传递给神经元,或者把神 经元上的冲动传到其它组织。 l(一)感觉神经末梢 l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周围突的终未部分,该终未与其它结构共同组 成感受器, 感受器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 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 l外感受器 主要分布在体表皮肤,感受外来的 各种刺激,如冷、热、痛、触、压等。 l内感爱器 主要分布于体

33、内脏器和血管壁 ,感受来自内脏和血管的刺激。 l本体感受器 分布在骨骼肌、关节及肌腱 ,接受来自这些部位的刺激 l1. 游离神经末梢 是一种 结构较简单的神 经末梢,较细的有髓或无髓神经纤维失去 雪旺氏细胞,终未段反复分支直接穿行于 组织细胞之间分布于皮肤的表皮、粘膜 上皮、浆膜、肌膜以及结缔组织等处。主 要机能是感受冷、热、轻触和疼痛刺激。 l2.触觉小体 呈卵圆形,周围包有结缔组织被囊 ,被囊内含有横列的扁平细胞触觉细胞。有髓 神经纤维进入被囊前先失去髓鞘,进入被囊后, 轴突分成细支盘绕在触觉细胞之间。触觉小体分 布在皮肤真皮、手指掌侧的皮肤内最多、触觉小 体的功能是感受触觉,其数量可随年

34、龄增长渐减 。 l3. 环层小体 呈园 或卵园形小体,被囊由多层同 心圆排列的扁平细胞组成,小体中央有一条均质 状的圆柱体。有髓神经纤维进人被囊前先失去髓 鞘,裸露的轴索进入被囊后,穿行于小体中央的 圆柱体内。环层小体分布很广,在手掌、足跖的 真皮深层较多、还分布于骨膜、胸膜、腹膜及胰 腺等处。环层小体的功能是感受压觉和振动刺激 。 l4. 肌梭 肌梭是分布在骨骼肌内的梭形小体 ,肌梭表面包有结统组织被囊,被囊内有若 干条细小的骨骼肌纤维称梭内肌纤维。梭内 肌纤维的中段胞浆较多,肌原纤维较少,有 些肌纤维细胞核集中或成串排列在肌纤维中 段,线粒体丰富。感觉神经纤维进入肌梭时 ,失去髓鞘,其轴突

35、细支包统在梭内肌纤维 中段。肌梭内也有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在梭内 肌纤维的两端。肌梭是一种本体感受器,主 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 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二)运动神经末梢 l突触后膜上有乙酰胆碱N型受体。轴突终末 与肌膜之间的间隙为突触间隙,与肌膜相对 的轴膜是突触前膜,它富含电位门控钙通道 ,轴突终未内有大量圆形的突触小泡,内含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还有许多线粒体和一些 微管、微丝等。 神经冲动传到运动终板时, 引起钙通道开放,Ca+进入轴突终未内,促 使突触小泡与实触前膜接触,并藉出胞作用 释放其内的乙酰胆碱到突触间隙。后者与肌 膜(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钠通道开放 ,大量Na+

36、 进入肌浆内。使肌膜两侧离子分 布发生变化而产生兴奋,从而引起肌纤维的 收缩。 l1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是分布到骨骼肌的运 动神经末梢。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 角或脑干,轴突离开中枢神经后成为传出神 经纤维,有髓运动神经纤维接近肌纤维时失 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 萄状终未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 此连接区域是卵圆形板状隆起,所以称运动 终板或神经肌肉连接.在电镜下,运动终板处 的肌纤维含丰富的肌浆,有较多的细胞核和 线粒体,肌纤维表面凹陷成浅槽,轴突终末 嵌入浅槽内.槽底肌膜即突触后膜又凹陷成许 多深沟和皱褶,使突触后膜的表面积增大。 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是分布到内脏平

37、滑肌、 心肌和腺上皮细胞等处的运动神经末梢。内脏 运动神经属植物性神经系统,节前神经元胞体 位于脊髓灰质侧角或脑干,节后神经元胞体位 于植物性神经节或神经丛,后者发出节后纤维 分布到内脏和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其轴 突终未分支常呈串珠样的膨体与效应细胞建立 突触联系。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可将中枢发出的 指令传递给内脏平滑肌、心肌或腺上皮细胞, 引起平滑肌、心肌的收缩和腺细胞的分泌。 六、神经纤维的溃变与再生(自学) 谢谢惠顾! 膀胱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被,钌红染色的电镜超薄切片 (梁凤霞,丁明孝) (a)胶原纤维的分子结构与形成过程(); (b)胶原纤维的电镜照片 Various Cell Various Cell JunctionalJunctional Complexes Complexes 各类连接的比较 Hemidesmosomes Hemidesmosome TEM Keratin filaments Gap junction DesmosomeDesmosom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