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理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85076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8.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性生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女性生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女性生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女性生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女性生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女性生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性生理课件.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张晓勇,概述 Synopsis,1.女性一生中各阶段生理特征不同,其中 生殖系统变化最显著 2.掌握本章内容有助于诊治生殖内分泌 相关疾病 3.本章也是目前辅助生殖技术的理论基 础,第一节 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新 生 儿 期,儿 童 期,青 春 期,性 成 熟 期,围 绝 经 期,绝 经 后 期,胎 儿 期,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胎儿期(fetal period) 受精后9周至分娩前 新生儿期 (neonatal period) 出生后4周内 儿童期(childhood) 出生4周12岁左右 青春期(puberty) 月经初潮生殖器官发 育成熟(10-19岁

2、) 性成熟期 (sexual maturity) 18岁开始,约 30年左右 绝经期过渡期(menopausal transition) 卵巢功能开始 衰退直至最后一次月经 40-55岁 绝经后期 (postmenopausal ) 包含老年期(senility) 超过60岁,新生儿期,出生后4周内。 出生时新生儿外阴较丰满,乳房隆起或少许泌乳。 可出现少量阴道流血。 这些均属生理现象,短期内能自然消退。,儿童期,从出生4周到12岁左右称儿童期 儿童早期(约8岁之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卵泡无雌激素分泌;生殖器呈幼稚型;子宫、输卵管及卵巢位于腹腔内。 儿童后期(约8岁之后)

3、:下丘脑GnRH抑制状态解除卵泡受促性腺激素的影响,有一定发育并分泌性激素;子宫、输卵管及卵巢逐渐向骨盆腔内下降;皮下脂肪开始在胸、髋、肩部及外阴部堆积。,青春期,从乳房发育等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的阶段 WHO规定:10-19岁 生理特点:第一性征(生殖器官发育) 第二性征:乳房发育女性青春期 发动的标志 生长加速 月经来潮:青春期的重要标志,性成熟期(生育期),是卵巢生殖机能与内分泌机能最旺盛的时期 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 性功能旺盛,卵巢功能成熟 已建立规律的周期性排卵 生殖器各部和乳房在卵巢分泌的性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规律行经 生育活跃,突出的生理表现,绝

4、经过渡期,从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 可始于40岁,历时1-20年不等 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无排卵性月经 绝经 围绝经期:指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 时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前 绝经后,绝经,月经失调,绝经过渡期,12月,围绝经期,绝经后期,指绝经后的生命时期 卵巢衰竭,生殖器官萎缩老化 骨质疏松 老年期:60岁以后 中国妇女平均期望寿命:78岁,第二节 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月经:指随卵巢的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 脱落及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标志之一。 月经初潮:月经第一次来潮 13-14岁 经血的特征:暗红,有一定成分,不凝 月经周期:两次月经

5、第一日的间隔时间,21-35天 经期:2-8天 经量:30-50毫升,第二节 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月经期的症状: 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 有些妇女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下坠不适或子宫收缩痛,并可出现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少数妇女可有头痛及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第三节 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卵巢的功能 卵巢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其他分泌功能,卵巢的功能,生殖功能:产生卵子并排卵 内分泌功能:分泌女性性激素,卵巢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卵泡期 排卵排卵期 黄体的形成及退化黄体期,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卵泡期),人类卵子成熟的过程十分缓慢,从始基

6、卵泡(女性的基本生殖单位,也是卵细胞储备的唯一形式)发育到排卵前的成熟卵泡无论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女胎发育至5周时,生殖细胞移至生殖嵴成为卵原细胞,并迅速分裂增殖成为初级卵母细胞,到胚胎20周时,大约为600700万个,此期所形成初级卵母细胞开始成熟分裂(减数分裂),但只进行到分裂初期就停止,以后发生退化闭锁,至新生儿出生时约剩200万个,至青春期只剩下约3050万个卵泡。卵泡自胚胎形成后,即进入自主发育和闭锁的轨道,此过程不依赖于促性腺激素,其机制尚不清楚。,进入青春期后,卵泡发育成熟的过程则依赖于促性腺激素的刺激。性成熟期每月发育一批(311个)卵泡,其中一般只有一个

7、优势卵泡可以完全成熟并排出卵子,其余的卵泡在发育不同阶段通过细胞凋亡机制而自行退化,称为卵泡闭锁。妇女一生中一般只有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仅占总数的0.1%左右。 排卵时,初级卵母细胞才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一极体而成为次级卵母细胞。排卵后次级卵母细胞迅速开始第二次成熟分裂,但停留在成熟分裂中期,当次级卵母细胞在输卵管遇精子穿入时,才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极体而成为卵细胞。,根据卵泡的形态、大小、生长速度和组织学特征, 可将其生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始基卵泡:直径约50m,卵巢的基本生殖单位。 窦前卵泡:直径约200m,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窦前卵泡具备合成性激素的能力

8、。 窦状卵泡:直径增至500m,雌激素和FSH持续影响卵泡液 卵泡腔。 排卵前卵泡(成熟卵泡):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直径可达15-20mm,向卵巢表面突出。,始基卵泡 发育 (999) 退化 卵泡闭锁(atretic follicle) 发育 (1 ) 成熟卵细胞 (400-500个) 颗粒细胞由单层变成复层,其内无血管 必备条件 三种特异性受体的形成 FSH-R E2-R T-R 窦前卵泡 间质细胞分化成 卵泡内膜 生长卵泡 卵泡外膜 FSH 窦状卵泡 卵泡液形成 空腔出现 颗粒细胞增加 卵母细胞增大 卵泡体积增大 芳香化酶的产生 LHR PGR 的产生 PRLR 成熟卵泡 (mature

9、follicle) 体积增大(直径10-20mm) 卵泡液增加 卵泡腔增大 卵泡移行向卵巢一侧表面突出。,卵泡的发育始于始基卵泡到初级卵泡的转化,始基卵泡可以在卵巢内处于休眠状态数十年。 始基卵泡 成熟卵泡:时间很长 始基卵泡 初级卵泡 次级卵泡 150天 120天 9个月 窦前卵泡 成熟卵泡 需要85天(3个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的卵泡期:自月经第一日至卵泡发育成熟,一般需10-14日。,发生在月经第1-13天,排卵前卵泡(成熟卵泡)的结构:,卵泡外膜:致密的卵巢简直组织 卵泡内膜:含丰富血管 颗粒细胞:细胞间无血管存在 卵泡腔:充满大量清澈的卵泡液和雌激素 卵丘:卵细胞深藏其中 透明带:放

10、射冠和卵细胞之间一层很薄的透明膜 放射冠:直接围绕卵细胞的一层颗粒细胞,呈放射状排列。,早期生长卵泡,图注:透明带 卵细胞核 *卵泡细胞 卵泡膜,成熟卵泡,图注:卵丘 *颗粒层 卵泡膜内层 卵泡膜外层,发育成熟的卵泡,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排卵,排卵(ovulation) 定义: 卵细胞和它 周围的一些 细胞一起被排 出的过程。,排卵(排卵期),进入排卵前状态的特点: 卵细胞及其周围放射 冠漂浮于卵泡液中。 卵泡壁及其贴近的卵巢组织变薄。 卵泡如一大水疱,突出于卵巢表面。,排出物包括: 卵细胞 透明带 放射冠 小部分卵丘内的颗粒细胞,排卵机理: 排卵的内分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

11、 E2峰(E2200pg/ml)对H-P的正反馈作用,GnRH+P的协同作用 LH/FSH峰出现卵泡贴近卵巢壁处纤溶酶原激活物 PG及组胺 卵泡外膜平滑肌纤维收缩 临床现象 排卵前LH/FSH峰的出现 及少量孕酮的协同作用,排卵前LH/FSH峰的出现 卵泡壁生成 纤溶酶原激活物 前列腺素 组胺 激活 纤溶酶 水解酶 结缔组织胶原酶 卵泡壁血管扩张 蛋白溶解酶 通透性增强 优势卵泡 卵泡壁溶解 卵泡壁破裂 在PG及神经作用下 卵巢皮质及卵泡外膜层平滑肌纤维收缩 卵细胞释放,时间 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 症状 排卵期出血 ,有时伴有下腹疼痛。出血原因尚未完全肯定,一般认为与排卵期雌激素有短暂性下

12、降有关,下腹疼痛可能由于排卵时盆腔内有浆液性、血性渗出或少量血液积聚所致。 意义 优生优育 避孕(安全期),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排卵,生命如此奇妙!,卵子自卵巢排出后可存活2448h日,而受精能力最强时间是排卵后12小时内;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可存活2-3日。 精子必须穿过20-40cm长的男女生殖道(是精子本身长度的7万倍),方能到达输卵管的壶腹部。能完成这段路程的精子不到百万分之一。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黄体的形成与退化(黄体期),黄体形成 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有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corpu

13、s luteum)。 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在LH排卵峰作用下进一步黄素化,分别形成颗粒黄体细胞及卵泡膜黄体细胞。,成熟黄体 直径 最大1-2cm, 出现 在排卵后7-8日 相当于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 外观 色黄,黄体(卵巢),图注:颗粒黄体细胞 膜性黄体细胞,黄体退化 当卵子未受精 排卵后9-10日 黄体开始退化 机理不详 黄体细胞逐渐萎缩变小 周围的 结缔组织 黄体 侵入 成纤维细胞 组织纤维化 白体 外观色白,白体(卵巢),图注:白体 *卵巢间质,黄体的形成与退化,血体 黄体 HCG 排卵后7-8天 卵子受精 10周后 妊娠黄体退化,胎 盘取代功能 成熟黄体 卵子未受精 黄体萎缩月经

14、来潮 排卵后9-10天 (平均寿命14天) 白体(8-10周后),排卵日至月经来潮为黄体期,一般为14日,卵巢的生命周期,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周期性变化,甾体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 甾体激素的生物合成与降解过程 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雄激素的周期性变化,1.甾体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 甾体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类固醇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均由三个六元环和一个五元环所组成的环戊烷多氢菲环构成。按碳原子数目分为3组: 孕激素:含21个碳原子,如孕酮,基本结构为孕烷核; 雄激素:含19个碳原子,如睾酮,基本结构为雄烷核; 雌激素:含18个碳原子,如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基本结构为雌烷核。,2.甾体

15、激素的生物合成与降解过程,卵巢组织直接摄取胆固醇。 由胆固醇合成的孕烯醇酮是合成所有甾体激素的前体物质。 孕烯雌酮合成雄烯二酮有4和5两条途径。 卵巢在排卵前以5途径合成雌激素。排卵后可以通过4和5两种途径合成雌激素。孕酮通过4途径合成。,甾体激素的降解主要在肝脏。降解产物大部分经肾脏排出。 雌激素 E1 E2 E3 与葡萄糖醛酸酶结合 3/4 经肾脏自尿中排出 肝脏 门V 经肠道再吸收 1/4经胆道 经粪便排出 孕激素 P 孕二醇(pregnanediol) 与葡萄糖醛酸酶结合 尿中排出。,在正常月经周期中,雌激素的排放会出现两个高峰: 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分泌量很少。至月经第7日,卵泡分

16、泌雌激素量迅速增加,于排卵前达高峰。 排卵后卵泡液中雌激素释放至腹腔,使循环中的雌激素出现暂时下降,排卵后1-2日,黄体开始分泌雌激素,是循环中雌激素又逐渐上升,约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循环中的雌激素形成低于第1高峰的第2高峰。,3.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雌激素,两种细胞-两种促性腺激素学说: 两种细胞:卵泡膜细胞和颗粒细胞 两种促性腺激素:LH和FSH,卵泡合成雌激素的机制,在正常月经周期中,孕激素的排放仅有一个高峰。 雌激素? 排卵后,由于血管侵入颗粒细胞层,使黄体颗粒细胞内合成孕酮的胆固醇增加而使孕酮逐渐增加,并得以释放到血液循环中,至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逐

17、渐下降,至月经来潮时降至卵泡期水平。,4.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孕激素,雌孕激素分泌的周期性变化,女性的雄激素主要为睾酮和雄烯二酮,大部分来自肾上腺,小部分来自卵巢。来自卵巢的雄激素由卵泡膜和卵巢间质合成。排卵前在LH峰作用下,卵巢合成雄激素增多,可促进非优势卵泡闭锁并提高性欲。,5.雄激素的周期性变化,1.多肽激素: 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素均为卵巢颗粒细胞分泌。 作用方式:内分泌方式、旁/自分泌方式 2.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作用方式: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卵巢的其他内分泌功能,第六节 卵巢性激素的

18、生理作用,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及拮抗作用 雄激素的生理作用,(一)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雌激素作用广泛,其受体除分布在生殖道及乳腺外,还存在于肝脏、骨骼、心血管等器官。 主要作用是促进和维持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第二性征的出现。 以雌二醇作用最强,雌酮次之,雌三醇作用最弱。,1生殖系统 (1)子宫肌:促进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使肌层增厚;增进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2)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殖、修复。 (3)宫颈:使宫颈口松弛、扩张;宫颈粘液分泌增加,形状变稀薄,富有弹性,易拉成丝状。 (4)输卵管:促进输卵管肌层

19、发育及上皮分泌活动,并能加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振幅。,(5)阴道上皮: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粘膜变厚;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使阴道维持酸性环境。 (6)外生殖器:使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 (7)卵巢: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 (8)下丘脑、垂体:通过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2乳房 促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 3代谢作用 : 促进水钠潴留; 促进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抑制低密度值 蛋白合成; 降低循环中胆固醇水平; 维持和促进骨基质代谢。,(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生殖系统 (1)子宫肌: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有利于

20、胚胎及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 (2)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化为分泌期,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 (3)宫颈: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分泌减少,形状变粘稠。 (4)输卵管:抑制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频率和振幅。,(5)阴道上皮: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6)下丘脑、垂体:孕激素在月经中期具有增强雌激素对LH排卵峰释放的正反馈作用;在黄体期对下丘脑、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 2乳房 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 3体温 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兴奋作用,可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3-0.5。临床上可以此作为判定排卵日期的标志之一。 4代谢作用 促进水钠排泄。 孕激素通常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发

21、挥作用。,正常典型双相基础曲线,36,36.5,37,37.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 , ,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E P,E P,协同作用: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女性生殖器和乳房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 拮抗作用: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殖及修复,孕激素则限制子宫内膜增殖,并使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其他拮抗作用表现在子宫收缩、输卵管蠕动、宫颈粘液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脱落以及水钠代谢等方面。,(三)雌激素

22、与孕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四)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1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自青春期开始,雄激素分泌增加,促使阴蒂、阴唇和阴阜的发育,促进阴毛、腋毛的生长。 过多会对雌激素产生拮抗作用,可减缓子宫及子宫内膜的生长及增殖,抑制阴道上皮的增生及角化。 2对机体代谢功能的影响 :能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生长,并刺激骨髓中红细胞增生。 在性成熟期前,促使长骨骨基质生长和钙的保留;性成熟后可导致骨骺关闭,使生长停止。 对维持女性的性欲非常重要。 能促进皮脂腺的生长及分泌而形成痤疮。,第五节 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23、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使女性生殖器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尤以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最显著表现为子宫内膜修复、崩解、脱落。,子宫内膜的组织结构,子宫内膜,表面23功能层,周期性变化,当功能层脱落后,新的内膜自此层再生,靠近肌层13基底层,正常一个月经周期以28日为例,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改变可分为3期: 增殖期(proliferative phase) 分泌期(secretory phase) 月经期(menstrual phase) 从腺体、间质、血管三方面的变化来体现,1.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增殖期,月经周期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卵泡期)阶段。 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呈增

24、殖状态。 增殖期又分早、中、晚3期。,1)增殖期早期:月经周期第5-7日。内膜增殖与修复在月经期即已开使。此期内膜较薄,仅1-2mm。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间质较致密,细胞呈星形;间质中的小动脉较直、壁薄。 2)增殖期中期:月经周期第8-10日。此期特征是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且有分裂象;腺体数目增多、伸长并稍呈弯曲形;间质水肿明显;螺旋小动脉逐渐发育,管壁变厚。 3)增殖期晚期:月经周期第11-14日。此期内膜进一步增厚至3-5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上皮细胞呈高柱状,增殖为假复层上皮,核分裂象增多;腺体更长呈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呈网状;组织水肿明显;螺旋

25、小动脉略呈弯曲状,管腔增大。,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28日,相当于黄体期。 雌激素的存在使内膜继续增厚;在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血管迅速增加,更加弯曲,间质疏松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 分泌期也分早、中、晚期。,1)分泌期早期:月经周期第15-19日。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显;腺上皮细胞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元小泡,称为核下空泡,为分泌早期的组织学特征;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弯曲。 2)分泌期中期:月经周期第20-23日。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裂,细胞内的糖原排入腺腔,称为顶浆分泌,为分泌中期的组织学特征。

26、子宫内膜的分泌活动在排卵后7日达高峰,恰与囊胚植入同步。此期间质高度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进一步增生、卷曲。,3)分泌期晚期:月经周期第24-28日。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子宫内膜增厚达10mm,呈海绵状。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细胞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此期螺旋小动脉继续增长超出内膜厚度,也更弯曲,血管管腔也扩张。,月经期,在月经周期第14日 子宫内膜功能层从基底层崩解脱离,与血液相混排出,形成月经血。 妊娠未成,何以形成子宫内膜剥脱?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撤退。,月经来潮,螺旋状动脉痉挛性收缩,内膜表层2/3处于缺血,

27、缺血后即有组织坏死,当血管收缩经过一段时间又再度舒张时,损坏的血管破裂出血,在内膜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功能层与基底层分离、脱落,脱落的内膜随开放的血窦产生的出血一起由子宫经子宫颈及阴道而排出体外,表现为月经的来潮,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2.子宫内膜的生物学变化,(1)酸性粘多糖: 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能产生一种和蛋白质结合的糖类,称酸性粘多糖(AMPS )。 雌激素能促使AMPS在间质中浓缩聚合,成为内膜间质的基础物质,对增殖期子宫内膜的生长起支架作用。 排卵后,孕激素可抑制AMPS的生成和聚合,促使其降解,致使子宫内膜粘稠的基质减少,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有利于营养及代谢产物的

28、交换,并为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做好准备。,(2)血管收缩因子: 月经来潮前24小时,子宫内膜缺血、坏死,释放前列腺素F2和内皮素-1等血管收缩因子,使其在月经期达最高水平。 另外,血小板聚集产生的血栓素A2也具有血管收缩作用,从而引起子宫血管和肌层节律性收缩,导致子宫内膜功能层迅速缺血坏死、崩解脱落。 (3)甾体激素受体: 增殖期子宫内膜腺细胞和间质细胞富含雌、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在增殖期子宫内膜含量最高,排卵后明显减少。孕激素受体在排卵时达高峰,随后腺上皮孕激素受体逐渐减少,而间质细胞孕激素受体含量相对增加。,(4)水解酶: 在子宫内膜中有一类特殊的细胞颗粒称溶酶体 溶酶体中含有各种水解酶,能

29、使蛋白质、核酸和粘多糖分解 雌、孕激素能促进这些水解酶的合成 由于孕酮具有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这些水解酶平时贮存在溶酶体内,不具活性。 排卵后若卵子未受精,黄体经一定时间后萎缩,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溶酶体膜的通透性增加,水解酶进入组织,影响子宫内膜的代谢,对组织有破坏作用,因而造成内膜的剥脱和出血。,(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宫颈粘液 阴道粘膜 输卵管,1.宫颈黏液周期性变化 在卵巢性激素的影响下,宫颈腺细胞分泌粘液,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泌量均有明显的周期性改变。 雌激素浓度,宫颈粘液分泌量,至排卵期变得稀薄、透明,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这时宫颈外口变圆,增大约为3mm,呈“瞳

30、孔样”。若将粘液行涂片检查,干燥后镜下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排卵期最典型。 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粘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地变粘稠且浑浊,拉丝度差,易断裂。涂片检查发现结晶逐渐模糊,至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结晶完全消失,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椭圆形。 临床上检查宫颈粘液,可以了解卵巢功能状态。 雌、孕激素的作用使宫颈在月经周期中对精子穿透发挥生物阀作用。,子宫颈粘液图,2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 阴道上皮是复层扁平上皮,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 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作用下,底层细胞增生,逐渐演变为中层细胞与表层细胞,使阴道上皮增厚,表层细胞角化,其程度在排卵期最明显。 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表层细胞脱落

31、。 阴道上段粘膜对性激素最敏感,临床上检查阴道上1/3段阴道侧壁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体内雌激素浓度和有无排卵。,3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在雌激素作用下,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生长,体积增大;非纤毛细胞分泌增加,为卵子提供运输和种植前的营养物质。 雌激素还促进输卵管发育及输卵管肌层的节律性收缩。 孕激素能增加输卵管收缩速度,减少输卵管收缩频率。 孕激素可抑制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的生长,减低分泌细胞分泌粘液的功能。 雌、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保证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的正常运行。, 引文,卵巢周期性变化,使生殖系统各个部分发生相应的周期性改变,这些变化是性周期的内在联系,而性周期的外在表现的重要标志就是月经

32、,是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出血。 生殖系统各个器官为什么能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改变?月经周期又是如何调节的呢?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下丘脑、垂体与卵巢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而又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称之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下丘脑生殖调节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腺垂体生殖激素:促性腺激素 卵泡刺激素(FSH) 黄体生成素(LH) 催乳激素(PRL)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第四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一)下丘脑生殖调节激素,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1)化学结构:一种神经激素

33、,为十肽结构。 (2)产生部位及运输:由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分泌,直接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输送到腺垂体。 (3)分泌特点及生理作用:呈脉冲式,脉冲的频率、幅度在周期中有规律性,脉冲间隔为60-90分钟。其生理作用是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2.催乳素抑制因子(简称PIH): 下丘脑通过抑制来调节垂体催乳激素(PRL)的分泌。脑组织中多巴胺即有此作用,故有认为多巴胺即系PIH者,但也有认为系经激发另一种物质而起作用,至今尚无定论。,1.促性腺激素:包括FSH和LH (1)化学结构:均为糖蛋白,均由和两个亚基肽链以共价键结合而成。其亚基相同,亚基的结构不同,亚基决定激素特异抗原性和特异功能,但

34、需与亚基结合成完整分子才具活性。 (2)产生部位:FSH和LH均由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所分泌。,(二)腺垂体生殖激素,(3)分泌特点及生理作用:脉冲式分泌。 FSH是卵泡发育必需的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是: 直接促进窦前卵泡及窦状卵泡的生长发育; 激活颗粒细胞芳香化酶,促进雌二醇的合成与分泌; 调节优势卵泡的选择与非优势卵泡的闭锁; 在卵泡期晚期与雌激素协同,诱导颗粒细胞生成LH受体 ,为排卵及黄素化做准备。 LH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在卵泡期刺激卵泡膜细胞合成雄激素,为雌二醇的合成提供底物; 排卵前促使卵母细胞进一步成熟及排卵; 在黄体期维持黄体功能,促进孕激素、雌激素合成与分泌。,2. 催乳激

35、素(prolactin,PRL) 是由19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激素,由腺垂体催乳细胞分泌,具有促进乳汁合成的功能。 其产生主要受下丘脑分泌的多巴胺(催乳激素抑制因子,PIH)的抑制性控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也能刺激催乳激素的分泌。,H-P-O轴是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是H-P-O轴的启动中心。,(三)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1.下丘脑对垂体的调节方式 通过垂体 垂体前叶 下丘脑分泌GnRH 嗜碱细胞 门脉系统 FSH(促卵泡素) LH(促黄体生成素),2.垂体激素对卵巢的调节方式 在一定量LH (1)FSH 使卵泡发育成熟,并持续分泌雌激素 协同作用下 子宫内

36、膜增生 一定量FSH (2)大量LH 成熟卵泡排卵 形成黄体 协同作用 使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化成分泌期内膜 分泌雌孕激素,3. 卵巢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活动的影响 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活动的影响称为反馈作用 按作用方式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性激素反馈作用于中枢使下丘脑GnRH和垂体促性腺激素合成或分泌增加时,称正反馈; 性激素反馈作用于中枢使下丘脑GnRH和垂体促性腺激素合成或分泌减少者,称负反馈。 按路径分为长反馈、短反馈和超短反馈: 长反馈是指卵巢分泌到循环中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作用; 短反馈是指垂体激素对下丘脑GnRH分泌的负反馈; 超短反馈是指GnRH对其本身合成、分泌的

37、抑制。,决定反馈形式,主要取决甾体激素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以及下丘脑和垂体当时的功能状态。 雌激素对下丘脑有双重效应。一般小剂量雌激素呈负反馈,但在卵泡发育过程中,雌激素持续分泌,量不断增加,作用逐步加强,当血浓度达到200pg/ml时,则呈正反馈效应。 一般而言,孕激素对下丘脑起负反馈效应。,在卵泡期,循环中的雌激素低于200pg/ml时,雌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GnRH和FSH、LH分泌(负反馈)。随着卵泡发育,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负反馈作用逐渐加强,循环中的FSH浓度下降;当卵泡发育接近成熟时,卵泡分泌的雌激素达高峰,循环中雌激素浓度200 pg/ml时,刺激下丘脑GnRH和垂体FS

38、H、LH大量释放(正反馈),形成排卵前LH、FSH峰。 成熟卵泡在LH、FSH排卵峰的作用下排卵,继后黄体形成,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黄体形成期在雌、孕两种性激素的联合作用下,使FSH、LH合成和分泌又受到抑制(负反馈),进而抑制卵泡发育;黄体萎缩时,循环中雌、孕激素下降,两者联合对LH和FSH的抑制作用逐渐解除,LH、FSH回升,卵泡又开始发育,新的卵巢周期开始,如此周而复始。 可见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分泌的激素的相互作用是女性生殖周期运转的机制,卵巢是调节女性生殖周期的生物钟。若未受孕,卵巢黄体萎缩,子宫内膜失去雌、孕激素的支持而坏死、脱落、出血。因此月经来潮是一个生殖周期失败,而一个

39、新的生殖周期开始的标志。,卵巢激素的 反馈作用,4. 下丘脑激素的分泌调控: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受多种因素的调节,主要有: 1.神经介质的调节: 去甲肾上腺素(NA)可促进GnRH释放, 内源性鸦片肽抑制GnRH释放, 多巴胺对GnRH有抑制作用,但多巴胺可以代谢为NA,因此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表现特殊的双重调节作用。 5-羟色胺(5-HT) 有抑制GnRH的作用。,2. 内分泌激素的反馈调节: 小剂量雌激素呈负反馈,大剂量雌激素呈正反馈。雌孕激素协同作用呈负反馈作用。 3. 松果体: 位于第三脑室顶部的很小的腺体,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分泌降黑素,能抑制GnRH的释放。,1.下丘脑控制着垂体的

40、分泌功能。 2.垂体的促性腺激素控制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3.卵巢激素一方面影响子宫内膜的发育,另一方面又通过正负反馈作用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4.下丘脑的活动除受性激素反馈作用影响外,同时又受大脑皮质神经介质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小结,用图示如下:,NA DA 下丘脑 垂体 卵巢 卵巢激素 5-羟色胺 控制子宫内膜 松果体 (降黑素),女性生殖系统的调节,大脑 下丘脑 垂体 卵巢 体循环,生殖内分泌轴,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垂体,促性腺激素,FSH,LH,孕激素,雌激素,中枢皮层,?,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 概述如下 通过垂体 垂 体 FSH 1. 下丘脑分泌GnRH 门脉系统

41、 前 叶 LH 在一定量LH 促使卵泡发育,并分泌雌激素 子宫内 协同作用下 膜增殖,() 2. 成熟卵泡分泌大量雌激素 丘脑下部 作用垂体前叶 一定FSH GnRH LH 成熟卵泡排卵 协同作用 形成黄体 分泌雌、孕激素 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 3. 大量雌孕激素 丘脑下部 GnRH FSH、LH 黄体萎缩 雌孕激素 子宫内膜萎缩、 缺血、坏死、破溃出血 月经,生殖激素、卵巢及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示意图,第七节 其他内分泌腺对月经周期的影响,1.甲状腺 甲低:青春期前原发性闭经 、月经初潮延迟 青春期月经过少、稀发、闭经 育龄期不孕、自然流产、胎儿畸形 轻度甲亢:月经过多、频发、

42、月经失调 中重度甲亢:月经稀发、经量减少、闭经,2.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是女性雄激素的主要来源 雄激素抑制GnRH,对抗E闭经、男性化、 PCOS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21-羟化酶缺陷)女性假两性畸形 3.胰腺 I型糖尿病:卵巢功能低下 高胰岛素血症:引起雄激素、月经失调、闭经,4.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 (1)对下丘脑-垂体功能的影响:诱导释放GnRH,LH (2)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促进卵泡发育、卵巢激素分泌、诱发排卵、黄体维持及溶解 (3)对子宫肌的影响:使子宫肌收缩或松弛 (4)对输卵管的影响:调节卵子运输 (5)对月经的影响:促进螺旋小动脉收缩;引起痛经,小 结,

43、1.了解妇女一生各阶段在性激素支配下的生理变化 2.掌握月经的临床表现,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3.掌握卵泡的发育过程和性激素的分泌以及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4.熟悉卵巢、子宫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思考与练习,名词解释 1、月经(menstruation) 2、卵巢周期(ovarian cycle) 3、排卵(ovulaion),思考与练习,问答题 1、试述女性第二性征的特点 2、何谓月经? 为什么月经血不凝固? 3、试述卵巢的功能 4、简述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5、试述生育年龄妇女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6、试述有排卵的妇女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7、在生理作用上雌、孕激素有哪些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8、试述子宫内膜组织学的周期性变化,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