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1 (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8639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273 大小:5.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诊1 (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3页
四诊1 (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3页
四诊1 (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3页
四诊1 (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3页
四诊1 (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诊1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诊1 (2).ppt(2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何兆春,四 诊,一 望诊,【目的要求】 掌握得神、失神、假神、常色和病色以及五色 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熟悉常见异常形体、姿态的表现。 了解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望肢体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 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 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望诊的定义】 望诊 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 、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 诊,全身望诊(望神、色、形体、姿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 二阴、皮肤),望排出物(望痰涎、呕吐物、

2、二便等),望小儿指纹(附:望鱼际络脉、爪甲),舌诊,【内容】,全身望诊,全身望诊是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地观察,以期对病性的寒热虚实和病情的轻重缓急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其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望神应包括上述两方面的内容。,望 神,得 神: 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表现】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3、【主病及分析】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表情自然,是心的精气充足的表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是肝肾精气充足的表现;呼吸平稳,肌肉不削,是脾肺精气充足的表现。总之,这是正常人的神气,即使有病,也是脏腑功能不衰,预后良好。,得 神,少 神: 轻度失神的表现。,【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主病及分析】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少 神,失 神: 即无神,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可见于久病、重病患者。

4、,【表现】 因精亏神衰而失神者,其临床表现一般为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识不清。 因邪盛神乱而致失神者,其临床表现一般为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闭。,【主病及分析】 精亏神衰提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严重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病人,属病重。邪盛神乱提示邪气亢盛,机体功能严重障碍,属病重。神昏谵语或言语失伦,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是心的精气衰败;目暗睛迷,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是肝肾精气俱衰;呼吸异常,大肉已脱,是肺脾精气衰竭。若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谵

5、语,是邪陷心包,阴阳离绝的危候。总之,失神是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预后不良。,失 神,失 神,假 神: 是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临终前的预兆。,【表现】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主病及分析】病危。常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表现,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假 神,对比总结表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鉴别表,观察病人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与光泽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望 色,

6、色与泽,【概念】 色皮肤的颜色,色调变化; 泽皮肤的光泽,明度变化。 【意义】 皮肤颜色:面部颜色属血、属阴,反映了血液盛衰和运行的情况。在病理状态下,则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皮肤光泽:面部光泽属气、属阳 ,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面部分脏腑部位: 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的名称分为: 鼻 明堂 眉间阙 额 庭(颜) 颊侧藩 耳门蔽,按照上述名称与五脏相关的位置是: 庭-面首 阙上-咽喉 阙中(印堂)-

7、肺 阙下(下极,山根)-心 下极之下(年寿)-肝 肝部左右-胆 肝下(准头)-脾 方上(脾两旁)-胃 中央(颧下)-大肠 挟大肠-肾 明堂(鼻端)以上-小肠 明堂以下-膀胱子处,望色十法 -浮沉、清浊、微甚、散搏、泽夭,浮是色显于皮肤之间,主病在表;沉是色隐于皮肤之内,主病在里。初浮后沉是病自表入里;初沉后浮是病由里出表。 清是清明,其色舒,主病在阳;浊是浊暗,其色惨,主病在阴。自清而浊,是阳病转阴;自浊而清,是阴病转阳。 微是色浅淡,主正气虚;甚是色深浓,主邪气盛。 散者疏离,其色开,主病近将解;搏者壅滞,其色闭,主病久渐聚。先散后搏,病虽近而渐聚;先搏后散,病虽久而将解聚。 泽是气色润泽,

8、主生;夭是气色枯槁,主死。先夭而渐泽,精神复盛;先泽而后夭,血气益衰。 总之,十法可从总体上辨表里、阴阳、虚实、久近、成败。,常色与病色,常 色 【概念】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 【表现】面部皮肤光明润泽。 【意义】是有神气的表现,显示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中国人正常人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这就是有胃气、有神气的常色。但是由于体质禀赋不同,有人可能偏红、偏黑或偏白;由于生理活动的变化,有时可能偏青、偏白、偏红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所以不论何色,只要有神气、有胃气,便是常色。 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隐约微黄,含蓄不露。,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

9、(1)主色 【概念】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不变。 (2)客色 【概念】是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表现】春应稍青,夏应稍红,长夏应黄,秋应稍白,冬应稍黑,四季皆黄。人的面色也可因情绪变化、剧烈运动、饮酒、水土影响等而发生变化,但只要明润含蓄,均非病色。,病 色,【概念】疾病时的面部色泽。 【表现】一切反常的色泽都属病色。病色的出现,不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意义】脏腑精气受损,胃气不能上荣。 【分类】病色又有 恶善 之分。,病色交错简表,五 色 主 病,青,青,红,红,黄,白,黑,观察病人形体的

10、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形体,形体弱强 观察形体强弱时,要将形体的外在表现与机体的功能状态、神的衰旺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表现及意义】 体强:即体质强壮。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同时精力充沛,食欲旺盛。说明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有病易治,预后较好。 体弱:即体质衰弱。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同时精神不振,食少乏力。说明体质虚衰,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有病难治,预后较差。,形体胖瘦 正常人体形适中,各部组织匀称。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表现及意义】 体胖能食,肌肉坚实,神旺有

11、力者,多属形气有余,是精气充足、身体健康的表现。 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者,多属形盛气虚,是阳气不足、多痰多湿的表现,易患痰饮、中风等病,即“肥人湿多“。 体瘦食多,属中焦有火。 体瘦食少,属中气虚弱。 形瘦颧红、皮肤干焦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的表现,易患肺痨等病。即“瘦人火多”。 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者,为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浮 肿 面浮肢肿而腹胀为水肿证; 腹胀大如裹水、脐突、腹部有青筋是臌胀之症。,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肢体的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姿态,病人的动静姿态,和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 睑、面、唇、

12、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热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养。 手足蠕动,多属虚风内动。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或因于风,或因于寒,或因于湿,或因于热,或因于虚,多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惊风、温病热入营血,亦可见于气血虚筋脉失养。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 若两手撮空,或循衣摸床,则是失神的危重证候。,若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证,多由阳明湿热或脾胃气虚,或肝肾不足所致。 关节肿痛,以致肢体动作困难,是痹证 。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 卒然昏倒,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中风入脏;若神志

13、清楚,仅半身不遂(偏瘫),或口眼歪斜,为风中经络,或中风之后遗症。 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 卒倒而口开,手撒遗尿,是中风脱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是中风闭证。 盛夏卒倒面赤而汗出,多为中暑。,咳 嗽,呼吸气粗,咳嗽喘促,难于平卧,坐而仰首者肺有痰热,肺气上逆之实证; 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动则喘甚肺虚或肾不纳气; 身肿心悸,气短咳喘,喉中痰鸣肾虚水泛,水气凌心射肺。,局部望诊,一、望头面 1. 头部 (包括头形、囟门、动态、头发) (1)头形 小儿头颅均匀增大,颅缝开裂,面部较小,智力低下者,多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所致。 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合,智力低下者,多

14、因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所致。 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呈方形者,亦是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颅骨发育不良的表现,可见于佝偻病 、先天性梅毒等患儿。,望头面头部,(2)囟门 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后囟呈三角形,约在出生后24个月时闭合。前囟呈菱形,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时闭合,是临床观察的主要部位。 囟门突起:称为囟填。多属实证。为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或颅内水液停聚所致。但在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囟门凹陷:称为囟陷。多属虚证。可见于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的患儿。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 囟门迟闭(解颅):是肾气

15、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症状表现。,望头面头部,(3)动态 病人头摇不能自主,不论成人或小儿,多为肝风内动之兆,或为老年气血虚衰,脑神失养所致。 (4)头发 头发的生长与肾气和精血的盛衰关系密切,故望发主要可以诊察肾气的强弱和精血的盛衰。正常人发黑稠密润泽,是肾气充盛、精血充足的表现。,望头面头部,望头面头部,2、 面部,(1)面肿 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常是全身水肿的一部分。 其中眼睑颜面先肿,发病较速者为阳水,多由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所致; 兼见面白,发病缓慢者属阴水,多由脾肾阳衰,

16、水湿泛溢所致; 兼见面唇青紫、心悸气促、不能平卧者,多属心肾阳衰,血行瘀阻,水气凌心所致。,望头面面部,(2)腮肿 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或压痛者,常为痄腮。为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属传染病。 若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者,属发颐。为阳明热毒上攻所致。 (见图),望头面面部,(3)口眼歪斜 又称口眼喎斜。单见一侧口眼歪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者,为风邪中络。若仅口角歪斜兼半身不遂者,则为中风病,为肝阳上亢,风痰阻闭经络所致。 (4)特殊面容 “苦笑貌“ 即由于面肌痉挛所呈现的痉笑面容

17、,多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等病人。“狮面“,即面部出现凸凹不平的结节,可见于麻风病人。,望头面面部,二、望五官 1、望目,(1)瞳仁: 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见图),望五官目,(2)目神: 眼睛黑白分明,精采内含,神光充沛,有眵有泪,视物清晰,是眼有神,虽病易治。 反之白睛暗浊,黑眼色滞,失却精彩,浮光暴露,无眵无泪,视物模糊,是眼无神,病属难治。 (3)目色: 目眦赤痛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或外感风热,黄为湿热内盛的黄疸。珠肿为肝火。眼胞皮红湿烂,是脾火。全目赤肿,是肝经风热。目眥淡白的是

18、血亏,目胞上下鲜明的,是痰饮病。目胞色暗晦,多属肾虚。,望五官目,(4)目形 (眼态) 目窠肿:目窠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面有水气色泽,是水肿病初起之证。脾虚与脾热也有上下眼睑肿的,脾热的肿势急而色红,脾虚的肿势缓而宽软无力。 目窠内陷:目精下陷窠内,是五脏六腑精气已衰,病属难治。 眼生翳膜:翳生于黑睛,膜生于白睛,皆属外障眼病。多由六淫邪毒外侵,或内有食滞、痰火、湿热等,或七情郁结,脏气虚损,或由外伤所致。外观正常,或瞳仁变色变形,出现视力障碍者,皆为内障眼病。多由七情内伤,气血双亏,或肝肾不足,阴虚火旺,或外邪引动积热而发。总之外障多实,内障多虚。,望五官目,(4)目形 (眼态) 眼睛突起:

19、眼睛突起而喘的,是肺胀。颈肿眼突是瘿肿。单眼突出,多属恶候。 胬肉攀眼:目眥赤脉胬肉,横布白睛,渐侵黑睛,故名胬肉攀睛。多由心肺二经风热壅盛,经络瘀滞,或脾胃湿热蕴蒸,血滞于络或由肾阴暗耗,心火上炎所致。 针眼、眼丹:胞睑边缘,起核如麦粒,红肿较轻,曰针眼;若红肿较重,胞睑漫肿,曰眼丹。 瞳孔缩小:多属肝胆火炽所致;亦可见于中毒,如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瞳孔散大:可见于肾精耗竭的病人,属病危,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如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可见于中风或颅脑外伤病人,亦属危候。此外亦可见于五风内障(青光眼)病人。,望五官目,(4)目形 (眼态) 瞪目直视:即病人两眼固

20、定前视、神志昏迷,为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 戴眼反折:即病人两目上视,不能转动,项强抽搐,角弓反张。为太阳经绝证,亦属病危。 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因足厥阴肝经系于目系,肝风内动牵引目系故可见横目斜视。 昏睡露睛:多属脾胃虚衰。可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为脾虚清阳不升,气血不足,胞睑失养,启闭失司所致。 胞睑下垂:又称睑废。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睑下垂者,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所致。,望五官目,2.望耳,(1)色泽 正常人耳廓色泽红润,是气血充足的表现。 耳轮淡白,多属气血亏虚。 耳轮红肿,多为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 耳轮青黑,可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病人。 耳轮干枯焦黑,多属

21、肾精亏耗,精不上荣,为病重,可见于温病晚期耗伤肾阴及下消等病人。 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出麻疹的先兆。,望五官耳,(2)形态 正常人耳廓厚大,是肾气充足的表现。 耳廓瘦小而薄,是先天亏损,肾气不足。 耳轮干枯萎缩,多为肾精耗竭,属病危。 耳轮皮肤甲错,可见于血瘀日久的病人。,望五官耳,3、望鼻,(1)色泽 正常人鼻色红黄隐隐,含蓄明润,是胃气充足的表现。 鼻端色白,多属气血亏虚,或见于失血病人。 鼻端色赤,多属肺、脾蕴热 。 鼻端色青,多见于阴寒腹痛病人;若兼鼻端发凉,则病情更为严重。 鼻端色微黑,常是肾虚寒水内停之象。 鼻端晦暗枯槁,则为胃气已衰,属病重。,望五官鼻,(2)形态 鼻红

22、肿生疮,多属胃热或血热。 鼻端生红色粉刺,称为“酒皶鼻”,多因肺胃蕴热所致。 鼻柱溃陷,多见于梅毒病人。 鼻柱塌陷,眉毛脱落,多见于麻风恶候。 鼻翼煽动,多见于肺热或哮喘病人,是肺气不宣、呼吸困难的表现。,望五官鼻,4、望口唇,(1)唇色: 唇色红润:此为正常人的表现,说明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唇色淡白:此为血亏,血不上荣,故毫无血色。可见于大失血的患者。 唇色淡红:此为虚为寒,多属血虚或气血双虚,体质稍弱而无病之人亦见此唇色。 唇色深红:此为实为热。深红而干,是热盛伤津。赤肿而干者,为热极 。如樱桃红色者,每见于煤气中毒。 唇色青黑:唇淡红而黑的是寒甚,唇口青黑则是冷极。口唇色青,为气滞血瘀

23、,所以青黑也主痛。青而深紫,是内有郁热。环口黑色是肾绝,口唇干焦紫黑更是恶候。,望五官口唇,(2)形态: 口唇干裂,为津液损伤。见于外感燥热,邪热伤津。亦见于脾热,或为阴虚津液不足。 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往往见于小儿,或因中风口歪,不能收摄。(见右图) 新生儿撮口,不能吸吮,见于小儿脐风。撮口色青,抽搐不止,是肝风侮脾。口噤亦见于疫毒痢,也称噤口痢。,望五官口唇,(2)形态: 口糜者是口内糜腐,色白形如苔藓,拭去白膜则色红刺痛。多由阳旺阴虚或脾经湿热内郁,以致热邪熏蒸而成。 口疮是口内唇边生白色小泡,溃烂后红肿疼痛,亦称“口破”、“口疳”。由于心脾二经积热上熏所致。实火者烂斑密

24、布,色鲜红;虚火者,有白斑而色淡红。婴儿满口白斑如雪片,称“鹅口疮”,系胎中伏热蕴积心脾所致。,望五官口唇,望齿: 牙齿洁白润泽,是津液内充、肾气充足的表现,虽病而津未伤。 牙齿黄而干燥者,是热盛伤津,见于温病极期。 若光燥如石,是阳明热盛。若燥如枯骨,是肾阴枯涸。,咬牙啮齿,是湿热动风,将成痉病。若咬紧牙关难开者,为风痰阻络,或热盛动风。睡中齘齿者,多为内热或积滞。 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者,多属肾虚,或虚火上火。 小儿齿落久不生者,是肾气亏。 病重而齿黄枯落者,是骨绝。 牙床腐烂,牙齿脱落者,是“牙疳”之凶候。,望五官口唇,望龈,牙龈淡白者,多是血虚、血少不能充于龈络所致。 龈肉萎缩而色淡

25、者,多属胃阴不足,或肾气虚乏。 齿龈红肿者,多是胃火上炎。 齿缝出血,痛而红肿,多为胃热伤络。若不痛不红微肿者,多为气虚,或肾火伤络。 龈间长出胬肉,此曰“齿壅”,多由好食动风之物所致。,望五官口唇,5、望咽喉:,(1)辨红肿溃烂: 咽红肿胀而痛,甚则溃烂或有黄白色脓点,此为乳蛾,多因肺胃热毒壅盛所致。(见右图) 若红色娇嫩,肿痛不甚,多为肾水亏少,阴虚火旺所致。,望五官咽喉,(1)辨红肿溃烂: 若咽喉漫肿,色淡红者,多为痰湿凝聚。 若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或喉痒干咳,多为气阴两亏,虚火上浮。 咽喉腐烂,周围红肿,多为实证;若腐烂分散浅表者,为肺胃之热尚轻,而成片或洼陷者,为火毒壅盛。溃腐

26、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者,多属虚证;腐烂分散浅表者,为虚火上炎,成片或洼陷者,多为气血不足,肾阴亏损,邪毒内陷。,望五官咽喉,(2)辨伪膜: 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故曰伪膜。 伪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此属胃热,证较轻。 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即复生,此属重证,多是白喉,又称“疫喉”,因肺胃热毒伤阴而成。,望五官咽喉,(3)辨脓液: 咽喉局部红肿高突,有波动感,压之柔软凹陷者,多已成脓;压之坚硬则尚未成脓。 脓液稠黄者,属实证;清稀或污秽者,多为正虚不能胜邪。 脓液易排出,创面愈合快,属体壮正气足;若脓液难清除,溃处愈合慢,属体弱正虚。,望五官咽喉,三、望颈项,1、瘿

27、瘤: 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转动,名曰“瘿瘤“或“颈瘿“。多由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望颈项,2、瘰疬: 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名“瘰疬”,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结于颈项。 3、项强与项软: 头项强直者,邪气实,多由温病火邪上攻所致。头项软弱,头重倾垂者,正气虚,多属肾气亏损。 4、颈脉动: 颈脉跳动明显者,多见于水肿病。卧则颈脉怒张,常见于心阳虚衰,水气凌心之证。,望颈项,四、望胸胁外形,1、胸廓扁平: 即胸廓较正常人扁,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又称“扁平胸”。属形瘦阴虚体质,多见于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的

28、病人。亦可见于体弱者。 2、胸廓膨隆: 即胸廓较正常人圆,前后径与左右径相等。胸廓呈圆桶状又称“桶状胸”。多为久病咳喘,耗伤肺肾,以致肺气不宣而壅滞,日久促成胸廓变形。,望胸胁,桶状胸,望胸胁,3、鸡胸: 即胸骨下部明显前突,胸廓前后径长而左右径短,肋骨侧壁凹陷,形似鸡胸,多见于儿童。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不充,骨骼发育异常所致。 4、肋如串珠: 即肋骨与软骨连接处变厚增大,状如串珠。可见于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佝偻病患儿。 5、乳房肿溃: 妇女哺乳期乳房红肿热痛,乳汁不畅,甚则破溃流脓,身发寒热者,为乳痈。多因肝气不舒,胃热壅滞,或外感邪毒所致。,望胸胁,五、望腹部,1、腹部膨隆 即仰卧时

29、前腹壁明显高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若单腹膨胀,四肢消瘦者,多属臌胀病,为肝气郁滞,湿阻血瘀所致 。若腹部胀大,周身俱肿者,多属水肿病,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所致。腹局部膨隆,则多见于积聚病人,须结合按诊进行辨证。,望腹部,2、腹部凹陷 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若腹部凹陷,形体消瘦,多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可见于久病脾胃气虚、机体失养,或新病吐泻太过、津液大伤的病人。若腹皮甲错,深凹着脊,可见于长期卧床不起、肉消着骨的病人,为精气耗竭,属病危。,望腹部,3、腹壁青筋暴露 病人腹大坚满,青筋怒张,多属肝郁血瘀。因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日久而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所致,见于臌胀

30、病的重证。(见右图),望腹部,4、脐部异常 新生儿脐部色青或黑,局部发硬,多为脐风危证。 婴幼儿脐部红肿糜烂,或流脓水,称为“脐疮”,多因脐部不洁,湿热蕴结而发。 水肿、臌胀病人脐部突出,多为脾肾虚衰,属病重。,望腹部,六、望皮肤,1、色泽 (1)皮肤发赤: 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病名“丹毒”。发于全身,初起有如红色云片,往往游行无定,或浮肿作痛,称为“赤游丹毒”。多因心火偏旺,风热乘袭所致,在小儿则与胎毒有关。若发于小腿,则称为“流火”,发于头面者为“抱头火丹”。如下肢红肿,多为肾火内蕴,湿热下注。,望皮肤,望皮肤,(2)皮肤发黄: 皮肤、面目、爪甲皆黄,明显地超出常人之黄,是黄疸病。分阳黄

31、、阴黄两大类: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有汗、尿色深黄如黄柏汁,口渴而舌苔黄腻。一般多因脾胃或肝胆湿热所致。(见图)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畏寒、口淡苔白腻等,多因脾胃为寒湿所困。,(3)皮肤发黑: 皮肤黄中显黑,黑而晦暗,称“黑疸”,又称“女劳疸”。多由劳损伤肾而来。,望皮肤,2、润枯 皮毛润泽者,太阴气盛 ;皮毛枯槁者,太阴气衰。皮聚毛落者,肺损;皮枯毛折者,肺绝。 皮枯如鱼之鳞,称肌肤甲错。若兼眼眶暗黑,为内有干血;若兼腹中急痛,多为内生痈脓。 皮肤脱若蛇皮,或遍身如癣者,或皮肤溃烂而无脓者,多属疠风皮病。(见图),望皮肤,3、肿胀 肿与胀不同,头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肿者曰肿;只

32、腹部膨胀鼓起者曰胀,亦称臌胀。肿胀而见缺盆平、或足心平、或背平、或脐突、或唇黑者,多属难治。 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兼有身热不扬等湿热证表现者为“白“,因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属湿温病。 小儿皮肤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小水疱,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兼有轻度恶寒发热表现者,为“水痘“。因外感湿热之邪所致,属儿科常见传染病。,望皮肤,4、斑疹 斑和疹都是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 斑 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阴斑与阳斑之名。 疹

33、 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由于病因不同,故有麻疹、风疹、隐疹之别。,望皮肤,(1)斑:,阳斑: 通称发斑,是温病邪入营分、血分所呈现的一种症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发疹。多由于热郁肺胃,充斥内外,营血热炽,透于肌表,从肌肉而出则为斑,从血络而出则为疹。 (见下图) 斑疹布点稀少,色红、身热,先从胸腹出现,然后延及四肢,同时热退神清,是邪气透泄的佳兆,是轻证、顺证。,望皮肤,若布点稠密,色现深红或紫黑,并且斑疹先从四肢出现,然后内延胸腹,同时大热不退,神识昏迷,为正不胜邪,邪气内陷,是重证、逆证。斑疹色黑而晦滞焦枯的,较危重。,阴斑: 多由内伤气血亏虚所致。其斑点大小不一,大者如钱如环,小

34、者如点,隐隐稀少,色多淡红或暗紫,发无定处,出没无常,但头面背上则不见,神志多清醒,同时兼见脉细弱 、肢凉等诸虚症状。,望皮肤,(2)疹:, 麻疹: 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发作之前,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耳冷,耳后有红丝出现。发热三四日,疹点出现于皮肤,从头面到胸腹四肢,色似桃红,形如麻粒,尖而疏稀,抚之触手,逐渐稠密。(见下图) 顺证:发热,身有微汗,疹出透彻,色泽红润,依出现的先后逐渐回隐,身热渐退。 逆证:壮热无汗,疹点不能透发,色淡红而暗(风寒外闭),或赤紫暗滞(热毒内盛),或白而不红(正气虚陷)。若疹点突然隐没,神昏喘息,是疹毒内陷。,望皮肤,望皮肤, 风疹: 本病是临床上

35、常见的一种皮肤疾患,由于风热时邪所致。疹形细小稀疏,稍稍隆起,其色淡红, 瘙痒不已,时发时止,身有微热或无热,一般不妨碍饮食和工作。 隐疹: 由于营血虚而风邪中于经络,血为风动,而发于皮肤,其疹时现时隐,故名隐疹。其症肤痒,搔之则起连片大丘疹,或如云片,高起于皮肤,色淡红带白,不时举发。,望皮肤,5、痈疽疔疖,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焮热疼痛者为痈,属阳证。多由湿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热盛肉腐而成痈。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为疽,属阴证。多由气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积热,攻注于肌肉,内陷筋骨所致。 疔: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顶白而痛者为疔。疔毒较一般疮疖为

36、重,若患处起红线一条,由远端向近端蔓延,称红丝疔,或曰“疔毒走黄”,是火热毒邪流窜经脉,有内攻内陷之势。疔毒多由暴气毒邪,袭于皮肤,传注经络,以致阴阳二气不得宣通,气血凝结而成。 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多由暑湿阻于肌肤,或脏腑蕴积湿热,向外发于肌肤,使气血壅滞而成。,望皮肤,缠腰火丹: 多发于腰腹与胸胁部。初起皮肤灼热刺痛,出现成簇水疱,绿豆至黄豆大小,围以红晕。多由肝火妄动,致湿热熏蒸皮肤而发。,望皮肤,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排泄物指人体排出体外的代谢废物,分泌物指官窍所分泌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其分泌量增大,也成为排出体外的排泄物。 二者总称为排出物。,望

37、排泄物与分泌物,痰涎涕唾,痰是由肺和气道排出的黏液,其中浊而稠者为痰,清而稀者为饮,均属有形之痰。 涕是鼻腔分泌的黏液。 涎是从口腔流出的清稀黏液。 唾是从口腔吐出的带泡沫的黏液。,望排泄物与分泌物,1.痰与涕, 痰黄粘稠,坚而成块者,属热痰。为热邪煎熬津液所致。 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者,属寒痰,因寒伤阳气,气不化津,湿聚为痰之故。 痰清稀而多泡沫,多属风痰。因肝风挟痰,上扰清窍,往往伴有面青眩晕,胸闷或喘急等。 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属痰湿。因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故量多而滑利易出。,望排泄物与分泌物,1.痰与涕,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痰,甚者干咳无痰,或有少量泡沫痰,亦属

38、肺燥。因秋燥伤肺。 痰中带血,色鲜红者,为热伤肺络。临床多以阴虚火旺者为多见。若咳吐脓血腥臭痰,或吐脓痰如米粥者,属肺痈。由热邪犯肺,热毒久蓄,肉腐而成脓。 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者,为肺痿。 鼻流浊涕是外感风热,鼻流清涕为外感风寒。久流浊涕不止者为鼻渊。,望排泄物与分泌物,2.涎与唾, 口流清涎者,由于脾冷;吐粘涎者,因脾热。临床之口中涎多,多见于脾胃虚寒 ;口中涎粘,多见于脾胃积热。 涎自口中流出而不自知,睡则更甚者,多属脾气虚不能收摄。小儿胃热虫积,也多见流涎。 吐出多量泡沫,多为胃中有寒,或有积冷,或有湿滞,或有宿食。 多唾亦可见于肾寒、肾虚证。,望排泄物与分泌物,3.望呕吐物,呕吐为胃气

39、上逆所致。 呕吐物清稀无臭 ,多为寒呕。因胃阳不足,难以腐熟水谷,水饮内停,致胃失和降,多因脾肾阳衰或寒邪犯胃所致。 呕吐物秽浊酸臭,多为热呕。因热邪犯胃,或肝经郁火,致胃热上逆。 呕吐物酸腐夹杂不化食物,多属食积。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宿食不化,久则腐败,致胃气不降,故吐出酸腐食物。若呕吐不化食物而无酸腐味,多属气滞,常频发频止,由肝郁犯胃所致。,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望排泄物与分泌物,4.望大便,望排泄物与分泌物,5.望小便,小便清长,见于病人多属虚寒证; 小便短黄,见于病人多属湿热证; 尿中带血,多因热伤血络,或湿热蕴结膀胱; 尿有砂石,见于石淋,多因湿热内蕴,煎熬成石; 小便浑浊如米泔水

40、或如脂膏,见于尿浊、膏淋,多 因脾肾虚衰,清浊不分,或湿热下注,气化不利。,望排泄物与分泌物,八、望小儿指纹,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络脉的变化。 望小儿指纹图(见右图) 部位:食指的第一部位为风关,即掌指关节横纹向远端至第二节横纹之间;第二节为气关,即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第三 节为命关,即第三横纹至末端。,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方法:抱小儿向光,医师用左手握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推数次,指纹愈推愈明显,便于观察。 正常形色:正常的指纹色泽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显,多是斜形、单 枝、粗细适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望小儿指纹的临床

41、意义,部位:指纹显于风关时,是邪气入络,邪浅而病轻。指纹从风关透至气关,其色较深,是邪气入经,主邪深入而病重。若指纹显于命关,是邪气深入脏腑,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称为命关。若指纹直达指端,叫做“透关射甲”,病更凶险,预后不佳。 浮沉:指纹浮露者,主病在表,多见于外感表证。指纹沉滞者,主病在里,多见于外感和内伤之里证。,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望小儿指纹的临床意义,深浅:色深浓的病重,色浅的病轻;色淡为虚,色滞为实。 色泽:色紫红的,主内热;色鲜红的,主外感表证;色青主风,也主各种痛证;色淡的为虚;紫黑色主血络闭郁,为病危之象。 形状:络脉增粗者,多属热证、实证;变细者,多属寒证、虚证。,望排泄物与分泌

42、物,二 舌诊,【舌的结构】 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上面称舌背,下面称舌底。舌面覆盖一层半透明的黏膜,黏膜皱折成许多细小突起,称为舌乳头。根据乳头形态不同,分为丝状乳头、蕈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四种。丝状乳头形如圆锥状乳白色的软刺,高约0.52.5mm,呈角化树状。脱落细胞、食物残渣、细菌、黏液等填充其间隙,形成白色苔状物,称为舌苔。 中医认为,舌苔乃胃气熏蒸所形成。,【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心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 本。 脾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 散舌下。 肝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舌面上的脏腑分布】,舌尖多反映心肺

43、病变; 舌中部多反映脾胃病变; 舌根部多反映肾的病变; 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另一种划分是: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舌诊方法及注意事项】,1.光线:应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好。 2.姿势:一般要求患者取正坐姿势,要尽量张开口,自然舒展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 3.顺序: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情况,次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胖瘦、老嫩及动态等情况。部位方面,可从舌尖看到舌根。,4.饮食:饮食常使舌苔形、色发生变化。如某些食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称为“染苔“。 5.季节与时间:正常舌象,往往随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而稍有变化。如夏季暑湿盛时,舌苔多厚,或有淡黄

44、色;秋季燥气当令时,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再如晨起舌苔多厚,白天进食后则舌苔变薄;刚刚起床,舌色可见暗滞,活动之后,往往变得红活。,【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色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干湿适中,不粘不腻。,舌诊的内容,(一)望舌质,1.舌神 “荣 ”就是荣润红活,有生气,有光彩,故谓之有神,虽病也是善候。 “枯 ”是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故谓之无神,乃是恶候。,2.舌色 (1)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的,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

45、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亏。若淡白湿润,而舌体胖嫩,多为阳虚寒证。淡白光莹,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亏。,(2)红舌 较淡红色为深的,甚至呈鲜红色,称为红舌。(见左图)主热证。 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的,多属实热证。 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3.绛舌 较红舌更深的红色,称为绛舌。(见上、右图)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在外感病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 在内伤杂病,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则是阴虚火旺。另有舌绛少苔而津润者,多为血瘀。,4.紫舌 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见图),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5.青舌

46、,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青筋“,缺少红色,称为青舌。(见下图) 主寒凝阳郁和瘀血。 全舌青者,多是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 舌边青者,或口燥而漱水不欲咽,是内有瘀血。,3.舌形,老嫩舌 老是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不论苔色如何,都属实证 嫩是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一般都属虚证,胖大舌,若舌淡白胖嫩,舌苔水滑,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以致积水停饮。 若舌淡红或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肿胀舌,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为肿胀舌 其成因有三: 一是心脾有热,舌多鲜红而肿胀,甚者伴有疼痛。 一是素善饮酒,又病温热,多见舌紫而肿胀。 一是

47、因中毒而致血液凝滞,则舌肿胀而青紫晦暗,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见下图) 主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 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 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点刺舌,点是指鼓起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黑色星点。刺是指芒刺,即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并逐渐形成尖锋,高起如刺,摸之棘手。舌面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青紫色或紫黑色斑点,并不突出于舌面,则称为瘀斑。 无论红点、黑点和白点,皆因热毒炽盛,深入血分之故。,红点多主温毒入血;或热毒乘心;或湿热蕴于血分。(见上图) 白点多是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是将糜烂之兆。(见下图) 黑点多为血中热甚而气血壅滞。(见下图) 舌

48、见瘀斑,在外感热病,为热入营血,气血壅滞,或将要发斑。在内伤杂病,多为血瘀之征。(见下图) 舌生芒刺,总属邪热亢盛。 芒刺而兼焦黄苔者,多为气分热极。 绛舌无苔而生芒刺者,则是热入营血,阴分已伤。 据芒刺出现的部位,还可分辨热在何脏,如舌尖芒刺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为胃肠热盛,裂纹舌,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称裂纹舌 其主病有三:一是热盛伤阴;一是血虚不润;一是脾虚湿侵。 红绛舌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虚液涸; 淡白舌而有裂纹,多是血虚不润; 若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者,则属脾虚湿侵,齿痕舌,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或称齿印舌。常与胖大舌同见。(见下图) 若淡白而湿润,则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舌疮,舌生疮疡,如粟米大,散在舌四周上下,疼痛,称为舌疮。(见图) 若由心经热毒上壅而成,则疮凸于舌面且痛。 若为下焦阴虚,虚火上浮而成,则疮多凹陷,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络隐约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正常情况下,脉络不粗,也无分枝和瘀点。若舌下有许多青紫或紫黑色小疱,多属肝郁失疏,瘀血阻络;若舌下络脉青紫且粗张,其意义与青紫舌相似,或为痰热内阻,或为寒凝血瘀。总之,舌底络脉青紫曲张是气滞血瘀所致,舌态,强硬舌(舌态是指舌体的动态) 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謇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