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病毒.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8814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5.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病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第五讲病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第五讲病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第五讲病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第五讲病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讲病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病毒.ppt(1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病 毒,照片中的蓝色部分就是H5N1禽流感病毒,下面的红色部分则是健康人体细胞,照片显示H5N1禽流感病毒正在攻击健康的细胞。,一、病毒的发现 1886年,A.Mayer发现具有传染性的烟草花叶病毒(TMV)。 1892年,俄国的植物病理学家D.Ivanovsky研究了烟草花叶病的病原,认为它是一种能通过细菌滤器的“细菌毒素”或极小的“细菌”。,1898年,M.W.Beijerinck研究了烟草花叶病病原体,首次提出其病原是一种“传染性的活性液体”或称“病毒”。 从此,许多学者陆续发现了各种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Ivanovsky,Beijerink,1935年,W M

2、 Stanley首次提纯并结晶了烟草花叶病毒;Bawden等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本质为核蛋白。 1940年,Kausche首先用电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颗粒。 狂犬病最早记载的动物病毒病 1884年 法国巴斯德Pasteur首次研制狂犬病疫苗,Wendell Stanley,1、非细胞结构,基本化学组分是蛋白质和核酸,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者RNA。 2、个体极其微小,在电镜下可见。其大小用纳米表示。 3、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只能在特定的活寄主细胞中生活。 4、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二、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大小的测量单位是纳米(nm)。 病毒的基本形态为球状(腺病毒)、杆状(

3、TMV)、蝌蚪状(T偶数噬菌体)。也有子弹状、丝状、砖状等形态。 此外,还有包涵体(inclusion body)。,烟草花叶病毒,T2噬菌体,脊髓灰质炎病毒,P2噬菌体,病毒粒子的基本形态 球状、杆状和复合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弹状病毒,卵圆形病毒,蝌蚪状病毒,杆状病毒,砖型病毒,丝状病毒,球状病毒,SARS病毒为冠状病毒,乙肝病毒的三种颗粒,乙肝病毒,甲肝病毒,丁肝病毒,戊肝病毒,病毒粒子的大小:20nm-300nm 有的线形病毒长达数微米,螺旋对称形,壳粒沿病毒基因螺旋对称排列,形成杆状的核衣壳,如烟草花叶病毒、狂犬病病毒、正粘和副粘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为杆状; 狂犬病病毒为弹

4、状; 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和副粘病毒为多形性结构,且有包膜。,烟草花叶病毒,螺旋对称的代表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形直杆状,长300 nm,宽15 nm,中空(内径为4 nm) 由于其核酸有合适的蛋白衣壳包裹和保护,故结构十分稳定,甚至在室温下放置50年后仍不丧失其侵染力。,二十面体对称,壳粒排列形成20面体对称型,有12个顶、20个面和30条棱的立体结构,包裹核酸形成球状或近似球状的结构。20面体的每个面都是等边三角形,由许多壳粒镶嵌组成,见于多数球状病毒。 肠道病毒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都是20面体对称球形。,双层、多层二十面体衣壳,轮状病毒,花椰菜花叶病毒的三层结构,双层、多层二十

5、面体衣壳,腺病毒是一类动物病毒,1953年首次从手术切除的小儿扁桃体中分离,引起急性咽炎、咽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和病毒性肝炎。 “球状”,无包膜,直径70-80 nm,有12个角,20个面和30条棱。,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腺病毒,复合对称,病毒体的结构较为复杂,其壳粒排列既有螺旋对称,又有立体对称的形式,如痘病毒和噬菌体。,E. coli的T偶数噬菌体共有3种T2、T4和T6。 (1)头部:长95 nm、宽65 nm,椭圆形二十面体 (2)颈部:头尾相连处 (3)尾部,复合对称的代表T偶数噬菌体,刚性与柔性病毒粒子 烟草花叶病毒:病毒粒子刚硬,不易弯曲。受外力时易折断 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可弯

6、曲变形,水稻条叶枯病毒,病毒包膜,某些病毒在衣壳蛋白外由一层包膜围绕。包膜由脂类、蛋白质和糖蛋白组成。大多数有包膜病毒呈球形或多形态,但痘病毒呈砖型,包膜来自细胞膜,但包膜蛋白几乎都由病毒基因编码。 包膜的功能与表面刺突相关。刺突为糖蛋白,能与红细胞结合的糖蛋白谓血凝素(HA);与细胞表面神经氨酸起作用的称神经氨酸酶(NA)。,包膜病毒 许多动物病毒具有包膜,疱疹病毒,包膜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包膜病毒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衣壳形成时为二十面体,在病毒粒子包装成熟时“塌陷”成楔状,有包膜螺旋的对称病毒 埃博拉病毒:在柔性的螺旋对称纤维外面覆以包膜,埃博拉病毒的病毒粒子 美国电影极

7、度恐慌(Outbreak),有包膜螺旋的对称病毒 副粘病毒(Nipahvirus):螺旋对称的病毒核衣壳缠绕成团,外覆以包膜。,有包膜螺旋的对称病毒 麻疹病毒(副粘病毒),有包膜螺旋的对称病毒 流感病毒:RNA基因组分成8个片段,它们分别形成螺旋对称核衣壳,然后聚集在一起,外覆以包膜。,流感病毒,有包膜螺旋的对称病毒 狂犬病毒(弹状病毒):螺旋对称的核衣壳为短杆状,外覆包膜,但一端内陷,呈子弹状,三 病毒的群体特点,种类繁多 多样性丰富 变异迅速 专一性强 有致病性,i.种类繁多 所有细胞生物都应该有病毒感染。 感染人的病毒有上百类,且不断有新病毒发现。 有十多种病毒感染蜜蜂。,ii.多样性丰

8、富 形态 最小:细小病毒(20nm) 最大:痘病毒(小细胞,300nm) 最长:线状病毒(800-900nm,最长:14000nm) 基因组 类型:DNA/RNA;单链/双链/部分单链;线状/环状;分段、多分体,iii.变异迅速 病毒复制周期短、子代病毒数量多 RNA基因组病毒,复制时更容易发生错误 DNA复制的出错率:10-7-10-11 RNA复制的出错率:10-4,iv.宿主专一性 完全依赖特定的宿主细胞,甚至是特定的细胞状态 专一性产生的机理:病毒受体,复制酶,传播载体等。 但专一性并非绝对 (人畜共患病),v.致病性 病毒是许多疾病的罪魁 流感病毒:1918年大爆发,造成2000万人

9、死亡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不到20年,已造成2000多万人死亡及数千万病毒携带者 乙肝病毒:中国有1.5亿携带者,是肝癌的重要病因之一 但:致病并非病毒的本意 许多古老的病毒与寄主建立了平衡关系 大多数病毒因为无明显致病性而不为人所知 很多死亡其实是人体免疫系统造成的,四,空斑,噬菌斑,四 病毒的化学组成,七、理化因子对病毒的作用,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 保护作用:有益于病毒的生存 诱变作用:造成病毒某些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灭活作用:使病毒活性丧失,(1)温度( “喜冷怕热”) 作用机制:使病毒蛋白质,特别是病毒的表面蛋白质变性。 核酸对热的抵抗力较强。 影响因素:蛋白质、钙、镁、蛋白酶、核酸

10、酶 温度的剧烈变化,尤其是反复冻融常可使许多病毒很快灭活。,1、物理因子,(2)电离辐射 机制:电离辐射中的X射线和射线作用于其它物质后产生次级电子,次级电子再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作用于病毒核酸(DNA或RNA)而使病毒失活。 单链病毒对电离辐射的灭活作用比双链病毒敏感约10倍。,(3)紫外线(主要作用于核酸) 机制: 使嘧啶碱基之间形成二聚体 DNA:TT、CT、CC RNA:UU 核酸链断裂 分子内或分子间交联 核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交联 核酸不能复制和转录,从而导致病毒的灭活,但病毒蛋白质的免疫原性仍保持。,(4)超声波(20kHz的声波) 主要以强烈振荡作用对病毒、其它微生物以及细胞呈现杀

11、灭或破坏作用。 病毒学中的应用:破碎细胞,释放病毒粒子,2、化学因子,化学灭活剂 化学保护剂,(1)化学灭活剂 酶类 蛋白变性剂 氧化剂 酸、碱 其它化学试剂:福尔马林和亚硝酸等,酶类 核酸酶 破坏核酸 磷脂酶 破坏囊膜磷脂 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等 pH 大多数病毒 pH 6-8 稳定 pH9.0 迅速灭活,脂溶剂 乙醚、氯仿、丙酮:灭活有囊膜病毒 氟里昂、正丁烷:抽提脂质和蛋白质,常用于病毒提纯,机制:与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或蛋白质的胺基作用。 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都有破坏作用,但首先是作用于病毒的核酸 用于灭活病毒生产疫苗的甲醛浓度:0.05-0.2%,甲醛

12、和戊二醛,戊二醛 对病毒的作用与甲醛相似,但灭活作用更强,常用于实验室污染器材消毒。,机制:烷化剂上的活性烷基使蛋白质分子上游离的-COOH、-NH2、-SH、-OH和核酸分子中的N发生烷基化作用,使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结构改变,功能丧失,从而被灭活。 种类: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溴化甲烷、丙内酯、乙酰乙烯亚胺等 病毒学中的应用:气体消毒剂 灭活病毒,制备疫苗,烷化剂,石炭酸 阳离子去污剂:SDS、去氧胆酸钠 非离子去污剂:吐温-20、吐温-80、NP-40,蛋白质变性剂,石炭酸 剥离病毒粒子的蛋白质衣壳 吐温和去氧胆酸钠 破坏病毒的囊膜,但可保存病毒粒子原来的蛋白结构和抗原性。 SDS 剥离病毒

13、粒子的蛋白质衣壳 使蛋白质降解为多肽 溶解病毒囊膜 NP-40 裂解病毒蛋白质,能够减轻病毒保存过程中其他理化学因子对病毒的损伤,从而保持病毒的感染性、抗原性等生物活性的物质。 甘油: 在50%的甘油盐水,病毒可存活达几十天、几个月至几年(牛瘟病毒例外)。 二甲基亚砜DMSO:减少冷冻过程中微小冰晶的形成,(2)保护剂,(一)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 噬菌体即原核生物的病毒,包括噬细菌体、噬放线菌体和嗜蓝细菌体。,五、病毒及其繁殖方式,1、噬菌体的繁殖 特点:与其他细胞型的微生物不同,噬菌体和一切病毒粒并不存在个体的生长过程,而只有其两种基本成分的合成和进一步的装配过程,所以同种病毒粒间并没有年龄

14、和大小之别。 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和裂解(释放)。(图3-6)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以上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反之则称为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裂解性周期或增殖性周期。 以E. coli的T偶数噬菌体为代表: 吸附 侵入 增殖 成熟 裂解,(1)吸附: 当噬菌体与其相应的特异宿主在水环境中发生偶然碰撞后,如果尾丝尖端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接触,就可触发颈须把卷紧的尾丝散开,随即就附着在受体上,从而把刺突、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1 吸附,吸附的机理:尾丝尖端与受体

15、发生共价结合。,影响因素:噬菌体数量;阳离子;辅助因子;温度。,2 侵入,从吸附到侵入的时间极短,只有几秒到几分钟。例如T4只需15秒。,(3)增殖: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核酸进入寄主细胞后,操纵寄主细胞代谢机能,大量复制噬菌体核酸,以及噬菌体各部分“组件”。,首先,噬菌体以其核酸中的遗传信息向宿主细胞发出指令并提供“蓝图”,使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按严密程序、有条不紊的逐一转向或适度改造(酶),从而转变成能有效合成噬菌体所特有的组分和“部件”,其中所需的“原料”可通过宿主细胞原有核酸等的降解、代谢库内的贮存物或从外界环境中取得。 一旦大批成套的“部件”已合成,就在细胞“工厂”里进行

16、突击装配,于是就产生了一大群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子代噬菌体。,4 成熟(装配),把合成的各种“部件”进行自行装配的过程,5 裂解(释放),最后:大肠杆菌死亡并破裂,释放出里面的病毒,新一代病毒开始新的生命旅程,植物病毒 1 植物病毒大多为ssRNA病毒,基本形态为杆状、丝状和球状(二十面体),一般无包膜。植物病毒对宿主的专一性通常较差。 2 植物病毒的增殖过程与噬菌体相似,但在具体细节中有许多差别。 (1)因它们一般无特殊吸附结构,故只能以被动方式侵入,例如可借昆虫(蚜虫、叶蝉、飞虱等)刺吸式口器刺破织物表面侵入,借植物的天然创口或人工嫁接时的创口而侵入等。 (2)在植物组织中,则可借细胞间连

17、丝而实现病毒粒的扩散和传播。 (3)与噬菌体不同的是,植物病毒必须在侵入宿主细胞后,才脱去衣壳即脱壳。,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 1 人类的传染病约有70%-80%是由病毒引起的。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约有15%是由于病毒的感染而诱发的。 畜禽病毒病,许多是人畜共患病 2 种类很多:dsDNA、ssDNA、dsRNA、ssRNA,有包膜、无包膜 3 增殖过程: (1)吸附:大多数动物病毒无吸附结构的分化。少数病毒如流感病毒在其包膜表面长有柱状或蘑菇状的刺突,可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粘蛋白受体上,腺病毒则可通过五邻体上的刺突行使吸附功能。,(2)侵入:吸附之后,病毒粒可通过 胞饮:吸附的病毒被细胞膜包围,在

18、细胞质内形成吞噬泡,将整个病毒粒子包入寄主细胞内,如痘类病毒; 包膜融入细胞膜:包膜病毒上的刺突与寄主细胞上受体结合,促进了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核衣壳释放到细胞质内,如流感病毒; 特异受体的转移等作用。 侵入细胞中,接着就发生脱壳、核酸复制和衣壳蛋白的生物合成,再通过装配、成熟和释放,就形成大量有侵染力的子代病毒。 4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80年代初开始在全球流行,“世纪瘟疫”、“黄色妖魔”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四)昆虫病毒 农林业上常见的鳞翅目害虫的病原体。 多角体:多数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光镜下成多角形的包涵体,称为多角体。 其直径一般为3m(0.5-10m

19、),成分为碱溶性结晶蛋白,其内包裹着数目不等的病毒粒。 多角体可在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形成,功能是保护病毒粒免受外界不良环境的破坏。,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3类。 一 类病毒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目前只在植物体中发现。其所含的核酸为裸露的环状ssRNA,但形成的二级结构却像一段末端封闭的短dsRNA分子,通常由246-375个核苷酸分子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很小,还不足以编码一个蛋白质分子。 典型的类病毒是PSTD类病毒(PSTV),是由T.O.D

20、iener于1971年发现的。 PSTD:马铃薯纺锤块茎病,亚病毒,拟病毒 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病毒或病毒卫星,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拟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有裸露的RNA或DNA所组成,被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又称辅助病毒,拟病毒则成了它的卫星(卫星病毒)。拟病毒的复制必需依赖辅助病毒的协助。同时,拟病毒也可干扰辅助病毒的复制和减轻其对宿主的危害。(生物防治) 拟病毒由澳大利亚人Randles首次在绒毛烟的斑驳病毒(VTMoV)中分离到(1981)。VTMoV是一种直径为30nm的二十面体病毒,在其核心中除含有大分子线状ssRNA(RNA-1)外,还含有环状ssRN

21、A(RNA-2)及其线状形式(RNA-3),后两者即为拟病毒。实验证明,只有当RNA-1(辅助病毒)与RNA-2或RNA-3(拟病毒)合在一起时才能感染宿主。 目前已在许多植物病毒中发现了拟病毒。近年来,在动物病毒中也发现了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其实就是一种拟病毒(含ssRNA),它的“宿主”即辅助病毒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七、病毒与实践 1、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大罐液体发酵受噬菌体严重污染时,轻则引起发酵周期延长、发酵液变清和发酵产物难以形成等事故,重则造成倒罐、停产甚至危及工厂命运。 措施:不用可疑菌种;注意环境卫生;勿乱弃活菌液;灭菌要彻底;通气质量要保证;经常筛选、轮换菌种;严格会

22、客制度等。,2、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 优点:资源丰富、致病力强、专一性强 现阶段由于其杀虫速度慢、不易大规模生产、在野外易失活和杀虫范围在等缺点,还难以普遍推广。,昆虫病毒类型: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nuclear polyhedronsis virus): 在昆虫细胞核内增殖,具有蛋白质包涵体的双链DNA杆状病毒。经口感染后侵入细胞核,在核内增殖并形成多角体,每个多角体含许多病毒束,每个病毒束含一个或多个病毒粒子。 发病症状:感染后食欲减退,动作迟钝身体变软、皮肤易破裂,体内组织液流出,有虫体倒挂现象。,质型多角体病毒CPV(cytoplasmic polyhedronsis virus)

23、: 是一类在昆虫细胞质内增殖的具有蛋白质包涵体的双链DNA球状病毒。经口感染后进入消化道。碱性胃液将多角体蛋白质溶解并释放出病毒粒子,侵入中肠上皮细胞人,在细胞质内增殖,每个包涵体含多个病毒粒子。 发病症状:感染后食欲不振、上吐下泄、大量失水而死,无虫体倒挂现象。,3、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载体:在基因工程操作中,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使之表达的中介体,称为载体。 除原核生物中的质粒外,病毒是最好的载体。 游离于原核生物染色体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又称cccDNA。在大肠杆菌细胞中,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分别独自复制。质粒中,有些称为附加体的DNA能整合进染

24、色体DNA,这时它的复制就和后者同步进行。,四、朊病毒(Prion) 朊病毒(prion)是一类具有侵染性、不含核酸,并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如人的库鲁病(Kuru)、羊搔痒病(scrapie in sheep)、疯牛病(mad cow disease)等的病原体为朊病毒,这些疾病潜伏期长,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严重的影响。 1982年,美国科学家S.B.Prusiner在研究羊搔痒病病原体时发现朊病毒,并因此获得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朊病毒通常借食物进入消化道,再经淋巴系统侵入大脑。,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同类蛋白质

25、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朊病毒由美国学者S.B.Prusiner于1982年研究羊瘙痒病时发现。(于199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羊瘙痒病羊瘙痒病朊病毒蛋白“PrPSc” 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PrPBSE”,来自于羊瘙痒病,羊的肉骨粉饲牛。 人的克雅氏病(一种早老性痴呆病,病原同疯牛病);库鲁病(一种震颤病);G-S综合症等。,朊病毒是一类小型蛋白质颗粒,约由250个氨基酸组成,大小仅为最小病毒的1%。据报道,其毒性很强,1g含朊病毒的鼠脑可感染1亿只小鼠。 与真病毒的主要区别是:呈淀粉样颗粒状;无免疫原性;无核酸成分;由宿主细胞内的基因编码;抗逆性强,能耐杀菌剂(

26、甲醛)和高温(约120-130处理4小时后仍具感染性) 朊病毒的发病机制都是因存在于宿主细胞内的一些正常形式的细胞朊蛋白(PrPc)发生折叠错误后变成了致病朊蛋白(PrPSc)而引起的。,疯牛病,1985年4月25号这个日子对英国兽医惠特克(Colin Whitaker)来说是难以忘记的,可以追溯的英国第一例疯牛病案例就来自于他的记录。这天位于肯特郡中部的普仑顿庄园农场的奶农给惠特克来电说一头奶牛行为怪异,请他过去看看。惠特克检查后认为是卵巢囊肿导致它出现攻击性并且丧失身体平衡,初步治疗似乎很成功,但数周后病情开始呈进行 性加重,最终它还是死了,被宰杀后送去做了饲料。接下来18个月中,庄园里又

27、有7头奶牛生病死亡。到1986年,英格兰西南部的三个郡中都发现了相似病例均无法救治。,1996年3月20日,英国政府宣布,英国20余名克-雅氏病患者与疯牛病传染有关,引起世界的震惊。为此,英国将疯牛病疫区的1100多万头同群牛屠宰处理,造成了约300亿美元的损失,并引起了全球对英国牛肉的恐慌。,曾经袭击人类的疫情回顾,我国怎样杜绝疯牛病,目前,我国没有发现疯牛病,但一定要提高警惕。要做到: 一、堵漏洞,海关进出口要堵住。 二、查内源,要查我们本土自己的牛羊有没有朊病毒引起的疾病。朊病毒可打破种群界限,现发现18种动物都会得到传染,其中16种通过消化道传染。 三、强基础,加强基础研究。目前,朊病

28、毒研究被列入国家“863”项目,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已建立多项具有知识产权的诊断方法。,8.7.3 疯牛病朊病毒,疯牛病 (“mad cow” disease) 学名为“牛海绵状脑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 - BSE) ,是一种发生在牛身上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症状与羊瘙痒症类似,俗称“疯牛病”。病牛脑组织呈海绵状病变,并出现步态不稳、平衡失调、搔痒、烦燥不安等症状,通常在14至90天内死亡。由于种类的不同,疯牛病的潜伏期长短不同,一般在2到 30年之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疯牛病暴发流行期,主要的发病国家如英国及其

29、他欧洲国家有大量的牛患病并被宰杀,发生疯牛病国家的牛肉及牛肉制品的出口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尽管欧洲各国纷纷采取预防措施,但是到了1989年,疯牛病还是攻破了英国的近邻爱尔兰的大门。瑞士和法国1990年也各自发现了第一例疯牛病。到1997年11月,葡萄牙、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也相继出现疯牛病。1998年疯牛病又跨出了欧洲,来到南美洲的厄瓜多尔。2000年后,西班牙、瑞典、捷克、希腊、斯洛伐克、芬兰、奥地利先后“陷落”。值得注意的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日本,在2001年也报告了亚洲首例疯牛病。2002年,以色列和波兰相继出现了国内首例疯牛病。,2003年5月,加拿大发现一例疯牛病,这是近10年来北美

30、大陆发现的首例疯牛病。2003年12月,美国发现首例疯牛病。不到20年工夫,疯牛病就已扩散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几十个国家。英国是发生疯牛病最多的国家,1999年统计占总发病数的99。到2000年7月,在英国有超过34000个牧场的17.6万多头牛感染了此病,最高发病时间是在1993年1月,每月至少有1000头牛发病。截至到2002年,英国共屠宰病牛1100多万头,经济损失达数百亿英镑 。 截至2003年12月底,中国尚未发现疯牛病。,受疯牛病危害的不仅是牛,人若食用了被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等,也有可能染上致命的新型克雅氏症。患者脑部会出现海绵状空洞,先是表现为焦躁不安,后导致记忆丧失,身体功

31、能失调,最终精神错乱甚至死亡。新型克雅氏症患者以年轻人为主,发病时间平均为14个月。截至2003年底累计已有至少137人死于新型克雅氏症,其中多数在英国。,疯牛病是1985年4月最早在英国出现的一种新病。1996年确诊,1997年Weels等正式报道,疯牛病的致病因子是朊蛋白(Prion)。 朊蛋白是一种以糖蛋白为主体的特殊病原因子,其分子量很小。它是一种传染性蛋白因子,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PrP)。 生物学特性: 可滤过性,增殖非常缓慢; 与已知病毒特征明显不同,不具有病毒结构,未检出核酸; 对福尔马林、蛋白酶、加热、电离辐射、紫外线抵抗力强;,分子量2700030000D,由22

32、0257个氨基酸组成,形成螺旋折叠,在油镜下,呈纤维状2股或4股缠在一起的蛋白丝,即prp蛋白。沉降系数40200S,不含DNA或RNA。,羊瘙痒病PrPC与PrPSC的三维结构,折叠,PrPC(正常),PrPSC(致病),疯牛病的检测,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可建立初步诊断,确诊必须采用脑组织病理学检查、PrPSC检测(细胞免疫化学检查、免疫印迹、组织印迹、ELISA等)及PrP基因分析。 1998年爱尔兰报道了一种BSE免疫学检测,2h可报告结果,1d可检测1.4万头牛。,1999年7月Moynagh等报道了三种理想的方法: 1、单抗检测PrPSC的免疫印迹法(Prionics) 2、多

33、克隆抗体检测PrPSC的化学发光ELISA(Enfer)法 3、在变性和浓缩后用两种单抗检测PrPSC的夹心免疫法(CEA),禽流感病毒,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至今由禽鸟传人的禽流感有三种:甲型H5N1、甲型H7N7及甲型H9N2。禽流感主要通过横向传播,即通过易感禽类与感染禽类的直接接触或与病毒污染物的间接接触而传播,如被污染的饮水、飞沫、饲料及其他被污染的蛋筐、蛋盘、运输工具等。,被病毒污染的羽毛和粪便是重要的传染物,因为病毒含量高而且存活时间长,应特别注意。该病能否垂直传播,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但从自然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鸡蛋蛋黄、蛋清及蛋壳中均能分离到病毒,所以感染鸡群的蛋不能用作孵化,不经消毒处理的不能运至非疫区。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传播 途径是接触染病的鸡、鸭,也存在呼吸道传播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