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201905171164.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988566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WPS 页数:9 大小:3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201905171164.wps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201905171164.wps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201905171164.wps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201905171164.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201905171164.wps(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配餐作业( (三十一) )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B当种群数量为 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C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 系依次为大于、等于和小于,A 正确、C 错误;种群数量为 K/2 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快, 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D 错误。 答案 A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

2、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研究种群数量 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 持在 K/2 左右时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 解和分析应用能力。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 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根据“S”型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种群数量在 K/2 时,种群增

3、长速率最大;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采用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 B 3.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及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在丁的模型中处于图形底部的是幼年个体 C丙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调查种群密度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1 解析 甲能使种群密度增大,为出生率或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为死亡率或迁出率; 丁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模型中从下往上依次为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丙为性别比例,主要 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有利于

4、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 砍伐及捕捞等。 答案 A 4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 为图表述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 组成可能为图表述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 表述类型 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所示类型 解析 种群数量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从现状看,出生率下降,但出生 率依然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仍在上升,应用

5、图增长型表示。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 鱼,使幼龄个体数量远大于成、老年个体数,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所示的增长型。用性 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成为图所示的衰退型。稳定 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为图所示的稳定型。 答案 A 5.如图所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关于各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第 1 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 2 阶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升后降 C第 3 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接近 K 值 D第 4 阶段种群数量在 K 值上下波动 解析 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的过程中,第 1 阶段种群

6、数量增长速率较低,种群数 量增长缓慢,故 A 正确;在第 2 阶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升后降,在 K/2 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 最大,故 B 正确;第 3 阶段种群数量超过了 K 值,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故 C 错误;第 4 阶 段种群数量在 K 值上下波动,故 D 正确。 2 答案 C 6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 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 80%的种 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 400粒种子;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 前种子数量为 a,则 m 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 N 可以表示为

7、( ) A400a0.8m B0.8a400m Ca320m D320am 解析 据题意可知: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 a80%4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 a80%40080%400 a(80%400)2, 三 年 后 种 子 的 数 量 为 a80%40080%40080%400 a(80%400)3, 以 此 类 推 , m 年 后 种 子 的 数 量 为 a(80%400)ma320m。 答案 C 7(2018江西九江一中模考)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 错误的是( ) 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培养液 C不同实验组测得的

8、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D对照组用不含有机物的培养液培养酵母菌 解析 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培养瓶底部,取样部位不同,实验数据会偏差很大, 因此吸取培养液前要轻轻振荡培养瓶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 正确;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B 正确; 不同实验组测得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C 正确;该实验中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另外 设置对照组,D 错误。 答案 D 8.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下图所 示的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

9、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3 解析 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 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 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答案 C 9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 a 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点为衰退型 Ba 点和 c 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

10、大黄鱼种群的 K 值为 2b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和理解能力。c 点种群增长 速率大于 0,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 错误;c 点比 a 点种群数量多,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 激烈,B 错误;种群的增长速率在 K/2时最大,所以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 K 值为 2b,C 正确; 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 重捕标记个体数 如果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根据公式 ,因为重捕的标记 种群数量 重捕数量 个体数目偏小,则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偏大,D 错误。 答案 C 10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性别

11、比例)进行统计,结果 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性比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 B性比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在知识应用与图文转换方面 的能力。种群的性别比例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的大小;冬季和秋季时性比 4 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小,这说明性比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在春季和春夏之 交,社鼠的种群数量大,说明此时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此时雌雄数量相差不大。 答案 C 11.如图表

12、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 确的是( )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 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甲种群的增长速 率在 t2t3时间内大于 0,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 项错误;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 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 0,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 稳定型,B 项正确;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 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 t5

13、时,C 项错误;若乙种 群为某种害虫,则在 t4之前就应防治,D 项错误。 答案 B 12(2018海南七校联考)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 K 值提高 BBC 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A 到 C 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 D曲线 Y 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解析 K 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的 K 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能使 K 值提高,A 正 确;BC 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 0,种群的数量增加, 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错误;A 到 C 变化过程中

14、,种群的数量增加,故其天敌捕食成 功率将会变大,C 正确;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个体间斗争必将加剧,最终使 “种群呈 S”型增长,故曲线 Y 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D 正确。 答案 B 1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请回答 5 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 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若选取 5 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 N1、 N2、N3、N4、N5(单位:株/平方米),则该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_株/平 方米。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

15、生态系统,这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 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曲线: 图中虚线表示在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 群数量为 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 m 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 n 代以后,田鼠的 种群数量为_。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 图中_(填字母)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何种方法? _,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 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_。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活动, 即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

16、的数量又恢复到 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1)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2)图中虚线表示 “J”型曲线,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的个体还存在,个体 总数为 a(1m)1;繁殖 n 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a(1m)n。实线表示该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最大种群增长速率出现在 K/2时,即图中的 C 点。对田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时,可用标志重捕法,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那么重捕个体中标记数偏小,计 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高。 答

17、案 (1)随机取样 (N1N2N3N4N5)/5 (2) 理想(或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 a(1m)n C 标志重捕法 偏高 灭鼠 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14.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 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6 A前 4 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 5 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第 4 年到第 8 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第 8 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 8 年到第 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 S”型曲线增长 D如果持续第 16 年到第 20

18、“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 J”型曲线增长 解析 根据题意, 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可推知第 10年种群数 量最少。 答案 C 15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 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 10 倍的培养液厚度为 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 M,则 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 2.5M105个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解析 培养液应滴

19、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故 A 错 误;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 10 cm3 故 B 错 误;C 所述的计算结果是 10M2.5M105,故 C 正 确;该 0.2 cm 0.2 cm 0.01 cm 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故 D 错误。 答案 C 16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治蝗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曾 在珠三角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即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 结果仅需 2000 只鸭就能把 4000 亩地里的蝗虫吃干净,有效控制虫害。

20、为了研究蝗虫种群 数量变化规律,某小组尝试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 势)。 (1)甲图模型属于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 7 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调节机制。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_进 化逐步形成的。 (2)乙图中 OA 时间段,蝗虫每天增加 3.5%,并 “呈 J”型曲线增长,假设最初有 3 000只, 则 15天后种群的数量为 N15_(只)。(只写出表达式,不必计算)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蝗虫属于第_营养级,鸭是_消费者。 (4)这种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_,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 药 进

21、 行 的 化 学 防 治 不 可 能 取 得 长 期 持 续 的 防 治 效 果 , 原 因 是 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以种群为主的生态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模 型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1)甲图是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所构建的捕食者猎物的模型, 是一种数学模型。(2)应用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将具体数值带入即可。(3) 蝗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鸭是次级消费者。(4)生物防治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 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因为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 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 (1)数学 负反馈 共同 (2)3 0001.03515 (3)二 次级 (4)生物防治 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 频率增加 8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