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全册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语文上册教案一套.doc

上传人:youshishuohua 文档编号:2996574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129 大小:35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集全册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语文上册教案一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收集全册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语文上册教案一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收集全册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语文上册教案一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收集全册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语文上册教案一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收集全册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语文上册教案一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集全册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语文上册教案一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集全册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语文上册教案一套.doc(1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收集全册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语文上册教案一套开学第一课(七年级)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

2、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 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 作为基础语言

3、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 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 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四、 具体要求:(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1)一手好字(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3)一肚子名篇佳作(4)一笔好文章(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二)、我们的行囊:(1) 相信自己,勇敢面对(2) 养成习惯,重在坚持(3)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三)、新学期准备:(1)积累(背、默、

4、抄、记)(2)顿悟(悟性、思考、灵感)(3)创造(写作、读书)(4)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认真书写的习惯(作业不过关,重写) 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积极思考、质疑问难的习惯 上课积极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习惯 课文批注、做笔记的习惯 记笔记、随笔的习惯 修改作文的习惯 沉着冷静、积极应考的习惯让优秀的习惯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人!五、老师建议:课内:首先,做好课文的预习: 1.粗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写在书上。 2.再读课文,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如果是

5、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3.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其次,有目的的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最后,整理思路和笔记,写写学习心得。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课外:1、以书为友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多读书,读好书。要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2、生活中学习 文章来源于生活,或直接或间接。学语言、学文章都不能离开生活。六、作业:1、预习

6、春要求:、正确认读和默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并用中方格本按要求抄写3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懂内容,读出情感,划出喜爱的语段,背诵并写出感受。春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春中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学习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赞美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难点:揣摩词语,品味春这篇散文的优美语言。 三

7、、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春天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呢?(2-3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来感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朱自清,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散文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春大致写于1928年,朱自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春天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下面词语的读音。(老师纠正)(纠正读音: 润 水涨(zhng) 捉迷藏(cng) 酝酿(ynning

8、) 应和(h) 薄(b)烟 黄晕(yn) 蓑(su)衣 巢(cho)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色。(三)再读课文,欣赏春景。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春景?作者共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2、齐读课文第1、2节,思考:人们盼春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从“盼望着,盼望着”,两个“盼望”的反复使用可以看出人们以急切又喜悦的心情迎接春的到来;“近了”写出春天降至的喜悦心情。3、齐读课文第1、2节,注意语调的变化,读出盼春的喜悦之情。(老师指导:“盼望”要重读,“近了”要适当拉长

9、音)4、研读春草图,感受春草带来的美。学生代表读,思考:春天的草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嫩,绿,多,软(2)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3)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这句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春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4)通过对春草的描写,作者描绘出春天怎样的景象?写出了春意盎然,充满活力的景象。(四)总结这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

10、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习了课文的前三节,感受了春草传达给我们的春意盎然,充满活力的景象。(五)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前三节;2、把 P54词语注音并解释写在作业本上;3、预习课文后面的内容。第二课时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背诵前三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二、品读课文,欣赏春景图。1、研读春花图,感受春花带来的美。(1)学生代表读第4节,思考:作者笔下的春花有哪些特征?通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划出来,在旁边标出特征)多,艳,甜(2)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来描写“春花”?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比

11、写出了花颜色又多又艳;“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把散落在草丛里的花比喻成眼睛、星星,写出了春花的多。(3)“闹“字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闹,有嗡嗡的声响,而且还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而叫,只表达叫喊的意思,没有用闹字生动活泼。2、研读春风图,感受春风带来的美。(1)齐读第5节,思考:作者从哪些感官来描写春风的?找一找句子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听觉:“唱出婉转的曲子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2)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句子)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拟人:“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

12、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3)如何理解“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风比喻成母亲的手,“抚摸”从人的触觉写出春风的柔和,温暖,给人亲切感。3、研读春雨图,感受春雨带来的美。(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 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3)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

13、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4、研读迎春图,感受人在初春时的心情。(1)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写人,勾勒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2)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达的意思? “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体现了人们迎春的心情。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前者读起来给人一种愉悦的动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后者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5、男生读课文最后3节。(1)女生思考: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有什么样的思想

14、感情?“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段,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三、总结归纳朱自清先生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 的描写,生动地的地勾勒出了春天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赞美和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四、拓展作者朱自清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15、,课后自己欣赏,感受朱自清的散文特色。五、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熟读成诵;2、抄写文中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到摘抄本上。六、板书设计春盼春急切、喜悦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赞美春天绘春 春风图风唱春 热爱生活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颂春新、美、壮课后反思: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

16、方法,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在我上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什么季节?(学生齐答:冬季。)对!如果让你在“冬季”前面加一个修饰限定的词语,你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是什么?(寒冷的)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万物凋零的萧条画面。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但我国幅员辽阔,同样是在中国北方,却仍然有些地方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下面,让我们随着语

17、言大师老舍先生,到我过北方的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老舍及其创作:(多媒体显示):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

18、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三、整体感知,集体赏析。、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配乐班瑞德的初雪)学生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b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b、阳光朗照下的

19、山温静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 :绿、清、亮C、作者对济南通天的喜爱和赞美。、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四、合作探究、品析美点:(一)品析美点:的确,济南的冬天无处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笔法,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寻美。(出示课件)修辞运用之美俯瞰仰视之美移步换景之美动静结合之美虚实相生之美景物映衬之美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分四人小组讨论,看哪一个组所寻之美最多。注意:说话

20、的时候要求以“我说之美”开头,结合具体词句,说出它美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在交流过程中解说“俯瞰”、“仰视”、“移步换景”、“映衬”等概念)明确:、修辞运用之美:第2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舒适和暖和。第3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害了羞”写出了小山的可爱。第4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

21、喻的手法,写远山的美。第5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美。第5节“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蓝水晶。、俯瞰仰视之美:第2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这是俯瞰之美。第5节“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写出了济南的美。这是仰视。由河水看到天上,视野阔大,整个济南都美。、移步换景之美(描写景物时,人走景

22、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视线的转移,不断展现新画面。):第3节(朗读相关句子),从山上到山尖,再到山坡,最后到山腰,是移步换景之美。第4节“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从城里到城外,又从山坡上到小村庄,再到房顶上,是移步换景之美。、动静结合之美:第3节,“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动静之美。、虚实相生之美(描写所见所闻的实有景物是实写,通过想像、联想而写事物是虚写。借助于比喻也是虚写的一种方法

23、。):第3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是虚实相生之美。“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是实写,“好像日本看护妇”是虚写。第5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是虚实相生之美。、景物映衬之美(几种景物相互衬托,我们常说的“绿叶扶红花”就是映衬之美。绿叶衬得花儿更红,红花衬得绿叶更绿。):“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这是色彩上的映衬。“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是色彩美。“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

24、着”,草的绿色和暗黄色相映衬,很美。(二)感悟美景:济南的哪一处美景留给你最大的享受,你能不能用“我说济南之美,美在”开头,说一句话?如:“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一圈儿小山,它像一个摇篮,古老的济南城在它的怀里暖和安适地睡着。”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澄清的河水,它又绿又清,像一面镜子。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些小山,它像一个小女孩,又害羞,又秀气。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济南的天,它清亮空灵,像一块蓝水晶。学生自由发言,体验美的享受。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一)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总结:1、细致观察2、抓住特征3、安排顺序4、运用修辞5、情景交融法国雕刻家罗丹曾

25、这样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二)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六、小结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

26、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七、堂上练习: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写完交流。八、作业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类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

27、有关内容。类九、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老舍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过渡 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第2段:阳光朗照下的山。第3段:薄雪覆盖下的山。第4段:城外的远山。第5段: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课后反思:5.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法 情感熏陶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重点难点设计依据: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

28、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

29、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二、感知课文1、听示范朗读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第一段)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30、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双腿瘫痪。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三、深入分析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抓住我的手”执着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一会坐下,一会站

31、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

32、活得最苦的母亲。”4、“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淡雅 高洁 母亲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

33、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拓展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拓展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

34、关庙的回忆【拓展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课文题目的内涵: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6. 散步 莫怀戚【理念设计】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

35、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教材分析】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

36、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

37、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难点】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教学方法】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2

38、.自主合作探究3.品读法【教学过程】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一、导入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 地笑了(生自由答)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 作者)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

39、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二、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三、合作探究(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习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习;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

40、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标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或者选取几位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

41、分。(二)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2)大家不觉得这些

42、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三)讨论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学生小组合作解决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

43、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四)品词句语言学习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放声阅读,重点揣摩具有对称的美的词句)归纳: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

44、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四、感悟体验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交流感悟: “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让我

45、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五、拓展延伸(一)创作诗句,表达感悟1.屏幕显示诗句,在背景音乐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有人说,家是一条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漫长河流我们在船上相互靠紧遇到风急浪险,也不孤单有人说,家是一片港湾,让疲惫的心感到安然,恬静的休憩之后,生命的航船会再度高高地扬起风帆还有人说,家是永远的岸,让漂泊的游子梦萦魂牵从这里起航,向这里停靠,起点和终点重合人生却已悄悄变得饱满2.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学生从左至右,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不间断在聆听中如果有格外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并注明小作者学生依次起立,吟出自己心中的诗句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在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