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周.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05533 上传时间:2019-06-23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4.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血液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第三章血液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第三章血液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第三章血液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第三章血液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血液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血液周.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血 液,动物生理学 欧阳五庆,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三章 血液,一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组成,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血浆中的血胞组成。,红细胞比容 (Hematocrit) 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一)血液的组成,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 液,血 浆,水(90%92%),晶体物质(2%3%),血浆蛋白 (5%8%),白蛋白 球蛋白,血细胞(40%50%),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Plasma),纤维蛋白原,(二)血量,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动物体内血浆量和血细胞量

2、的总和,即血液的总量。 占畜体的6%8%。并且存在种间的、年龄的、所处生态环境等的不同的差异。正常成人血量为7080mlkg体重(即约占体重的78)。,贮备血量,循环血量,参与机体血液循环的血量,贮存于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的血量,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二 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与气味,颜色鲜红、暗红 血腥气挥发性脂肪酸 咸味NaCl 比重1.0501.060,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二)血液的质量密度(比重),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血液中红细胞数愈多则血液比重愈大,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愈多则血浆比重愈大。血液比重大于血浆,

3、说明红细胞比重大于血浆。,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粘滞性,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碰撞磨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称为血液的粘滞性。(比水高45倍) 血液的粘滞性相对恒定对维持正常的血流速度和血压起重要作用。血浆的黏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四)血浆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 0.5%)和晶体渗透压(99.5%) 哺乳动物的血浆渗透压约等于7.6个大气压。 把0.9%NaCl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或生理盐水。,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

4、性,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约为770kPa。,形成: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1-)形成。,生理作用: 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约为3.3kPa。,形成: 由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生理作用: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浆容量。,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五)血浆酸碱性,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27.5 1、血浆中的缓冲对有: NaHCO3

5、/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3/NaH2PO4等 2、红细胞内的缓冲对有: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 K2HPO4/KH2PO4; KHCO3/H2CO3,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三 血浆,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水:(90%92%),养分:血浆蛋白质、脂类、葡萄糖、维生素等,电解质:Na+、K+、Ca2+、Cl-、HCO3-、HPO42-等,代谢产物:氨基酸、多肽、乳酸、酮体、尿素、 尿酸、肌酸、肌酐、马尿酸、胆色素和氨,气体:O2、CO2、和N2等气体,其他:激素和酶等,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浆蛋白,白蛋白(主要由肝

6、脏合成) 球蛋白 、 纤维蛋白原,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浆功能,运输功能结合蛋白,营养功能白蛋白,形成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参与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参与抗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缓冲功能pH,免疫功能球蛋白,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第三章 血液,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其功能,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禽类(有核、椭圆形),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含有大量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7、(二)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和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在通过后又恢复原状。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缝,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suspe

8、nsion stability) 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血沉。,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血细胞的生成及破坏,18岁左右,只有脊椎骨、肋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但造血组织的总量已很允裕,第五个月,肝、脾减少,骨髓开始造血,婴儿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肝、脾参与应激造血,4岁以后,脂肪细胞逐步填充多余的骨髓腔,卵黄囊,第二个月,肝、脾,1 血细胞的生成部位,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2 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前体细胞阶段,在哺乳动物,红细胞来自定向红系祖细胞,红系祖细胞进一

9、步分化,依次经过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发育阶段,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2 血细胞生成所需原料,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3 血细胞生成的调节,(1)爆式促进激活物(BPA): 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 (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主要)和肝脏等肾外组织产生。 (3)性激素: 雄激素:刺激EPO的产生(主要)或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雌激素: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抑制红细胞的生成。,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4 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被脾脏或骨髓中的巨

10、噬细胞所吞噬,称为血管外破坏,这是红细胞破坏的主要方式; 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而破损,称为血管内破坏。,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数量及分类,白细胞,有颗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 20%40%,无颗粒细胞,单核细胞 2%8%,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白细胞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的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diapedesis)。 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chemotaxis)。 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

11、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chemokine)。,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即免疫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白细胞,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在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病原微生物突破皮肤侵入机体时,淋巴细胞将产生大量化学趋化因子,这些趋化因子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向炎症区运动,并参与防御反应。,1 中性粒细胞:,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胞质颗粒中含组织胺和肝素。组织胺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释放上述两种物质以及其他调节因子能增加局部血流,促进其它细胞向炎症或过敏反应区迁移。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2 碱性粒细胞

12、:,嗜酸性粒细胞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它能够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减弱过敏反应的程度,3 酸性粒细胞:,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吞噬和消化作用: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和 损伤组织 分泌功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因子的刺激下分泌多种物质 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杀伤肿瘤细胞,4 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实施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实施体液免疫,即抗体免疫。,5 淋巴细胞:,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的生成及破坏,髓系干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系 粒细胞系 巨核细胞系,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第

13、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增殖受一组造血生长因子(HGF)的调节(或称集落刺激因子)。,与被破坏的组织残片和细菌一起形成脓液,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通过消化、呼吸、泌尿道排出体外,破坏,白细胞生成素和红细胞生成素。,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形态和结构,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细胞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质块。哺乳动物的血小板呈双凸圆盘形或卵圆形,无细胞核,直径约24 m,体积仅为红细胞的1/41/3。,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血小板的生理特征 (即血小板介导的凝血反应),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

14、子 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 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收缩蛋白血凝块回缩 坚实血栓,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血管挛缩,血小板血栓形成,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参与者,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2. 参与凝血 3. 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第三节,

15、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三章 血液,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如何制取血清和血浆?两者有何区别?,血清(serum):血液流出血管不经抗凝处理,就会很快凝成血 块,随血块逐渐紧缩所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浆(Plasma):将采集的血液按5:1的比例与3.8%柠檬酸钠混匀,离心后得到的上清液,呈微黄色或无色的液体部分。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因为纤维蛋白原已转变成纤维蛋白而留

16、在了血块中。此外,血浆中参与凝血反应的一些成分亦被消耗,在血清中也就不复存在了。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tips,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凝血因子( blood clotting factors )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二)凝血过程,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三)抗凝系统,体内的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系统:是指网状内皮系统对已激活的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 体液抗凝系统:包括丝氨酸蛋

17、白酶抑制物(如抗凝血酶每一分子抗凝血酶可与一分子凝血酶结合)、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肝素(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产生,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它能抑制对凝血酶原的激活,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使血液与粗糙面接触,促进凝血因子的激活,进而加速凝血。 适当增加温度可加快酶促反应使凝血加速。 加入一些可与血液中Ca2+结合成为络合物或沉淀的化学物质(如柠檬酸盐、EDTA),减少血液中Ca2+的浓度,从而起到抗凝血的效果。 加入肝素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而延缓血液凝固。 维生素K参与凝血酶原、凝血因子FVII

18、、FIX、FX的合成,有加速凝血和止血的作用。,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二 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由肝、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和肾组织合成并释放进入组织中的糖蛋白。作用是:降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纤溶酶原激活物 (plasminogen activator),纤溶酶原抑制物 (plasminogen inhibitor),纤维蛋白溶解酶 (plasmin),1.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有关凝血因子-内源性激活途径。 2.来自各种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 合成的组织型纤溶酶

19、原激活物(tPA)和由肾脏合成的尿激酶(uPA)-外源性激活途径。,大多是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特异性不高。,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二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溶解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物,降 解,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产物为可溶性小肽抗凝),凝血、纤溶和抗纤溶三方面活动的相互制约,对于凝血和纤溶局限于创伤局部有重要意义,确保机体血液循环的通畅。,第四节,血型,第三章 血液,第四节 血型,血型: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凝集:血型不相容的红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称为凝集,是一种免疫现象。 凝集原:镶嵌在红细胞

20、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或糖脂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是溶解在血浆的-球蛋白。,第四节 血型,一 ABO血型系统,第四节 血型,ABO血型的测定,第四节 血型,二 Rh血型系统,(1)Rh血型抗原: Rh因子:有8种,C、D、E因子普遍存在。以D因子的抗原性最强。 Rh+:有D因子为Rh阳性(汉族99%); Rh- :无D因子为Rh阴性(苗族12%,塔塔尔族16%) (2)Rh血型抗体: 主要是lgG,属免疫性抗体,可通过胎盘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第四节 血型,(3)

21、临床意义: 输血时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 Rh- 妊娠的母亲: 若输过Rh+血,怀孕后其胎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第一次胎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第四节 血型,三 输血原则,输血原则:同型输血,异型之间进行交叉配血实验。,交叉配血实验示意图:,第四节 血型,1. 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 可以进行输血; 2. 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 3. 如果主侧不引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时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交叉配血试验,第四节 血型,四 动物的血型及其应用,(一)动物的血型 广义的血型指血细胞、血清、脏器及其分泌液等。狭义的血型即根据红细胞上抗原差异对血液加以分类的血细胞抗原型。 (二)家畜血型的应用 1. 血型与品种或品系间亲缘程度分析 2. 血型与亲子鉴定和血统登记 3. 血型与经济性状 4. 血型与动物疾病 5. 诊断异性孪生不育,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