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呼吸道感染细菌.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09160 上传时间:2019-06-2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8.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呼吸道感染细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14+呼吸道感染细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14+呼吸道感染细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14+呼吸道感染细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14+呼吸道感染细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呼吸道感染细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呼吸道感染细菌.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4章 分枝杆菌属,分枝杆菌属特点,形态:细长略弯曲的杆菌,生长时可形成分枝 菌体成份:细胞壁含有大量脂类 染色:不易着色,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后着色,不易脱色,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又称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i) 种类:结核杆菌,非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M. tuberculosis,俗称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 引起结核病,肺结核常见 结核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19世纪,结核病在欧洲和北美大肆流行,散布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穷困人群成了结核病的温床。 许多当年杰出的人物罹患结核病:雪莱、席勒、勃朗宁

2、、梭罗等。结核病的流行甚至影响了诗人和艺术家的思想。,结核分枝杆菌,本菌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肺部感染最多见 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得到控制 艾滋病的流行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等原因,结核病卷土重来 我国现在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约25万,仍是各类传染病之首,结核杆菌的发现,德国的细菌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82年发现,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炭疽杆菌; 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伤寒杆菌; 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蒸汽杀菌法; 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结核病细菌; 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霍乱弧菌;,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染色 形态:细长略弯曲的杆菌 分枝状排列 无芽孢、鞭毛 可出现L型变异-抗酸阴性

3、而G+颗粒 染色:胞壁含大量脂类 抗酸染色,染成红色,背景蓝色,acid-fast stain of mycobacteria结核杆菌,结核杆菌 电镜图,2、培养特性,专性需氧 培养: 营养要求高,罗氏培养基(馋) 温度:37,pH:6.56.8 生长:慢,繁殖一代需1224h, 34周,可见粟米大菌落(懒) 菌落:乳白色或黄色,干而粗糙,不透明, 呈菜花状 (怪) 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粗糙菌膜),3、抵抗力,三抗 抗干燥(尘埃8-10d、干燥痰6-8月) 抗酸碱(酸碱处理标本) 3%HCL or 4%NaOH for 15min,still survive 抗化学消毒剂(培养基加入抑制杂菌

4、) 三敏感: 紫外线敏感 75酒精敏感(细胞壁中含有脂质) 湿热敏感(煮沸),4、变异性,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和耐药性的变异 如:毒力变异BCG 耐药性变异(异烟肼)-染色体突变 L型变异-形态变异,致病 目前多重耐药(MDR)流行全球问题 卡介苗: 1908年,Calmette and Guerin 将牛型 结核杆菌经13年传230代,获得的减毒株,二、致病性,1.致病物质: TB不产生任何内、外毒素以及侵 袭酶,无荚膜及菌毛;其致病性与菌体的 脂质成分、代谢产物的毒性、免疫病理 损伤(IV)有关,致 病 物 质,脂质,脂肪酸(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引起肉芽肿,磷脂:形成结核结

5、节及干酪样坏死 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结合 蜡质D:引起迟发性过敏反应,蛋白质,结核菌素,引起迟发性过敏反应,多糖,趋化中性粒细胞,引起局部细胞浸润,荚膜,黏附、抗吞噬,入侵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黏膜,2、所致疾病,引起多种脏器组织的结核病,肺结核为最多见 肺部感染 原发感染: 儿童多见,外源性感染 原发综合征 原发后感染:外或内源性感染 肺外感染: 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原发感染,结核杆菌 吸入 肺泡, 巨噬细胞吞噬 脂质抗吞噬 繁殖后破坏巨噬细胞 释放 炎症原发灶 经淋巴管扩散 肺门淋巴结肿大 原发综合征 钙化、纤维化 但:病灶内仍有细菌潜伏 1.内

6、源性感染的来源 2.维持机体免疫力 极少部分-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脑,原发后感染 :多见于成人 内源性 原发病灶内 外源性 重新感染 病灶多局限,不扩散,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或干 酪样坏死及空洞 干酪样坏死灶 钙化、纤维化 液化形成空洞 痊愈 开放性结核(传染性强),肺外结核:随血液循环而播散,肾结核、骨/关节结 核、结核性脑膜炎,肠结核,Elongated epithelioid cells, which are transformed from macrophages, as well as a Langhans giant cell are shown here.,Boy sufferin

7、g from Pulmonary tuberculosis,Chest X-ray of sever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结核杆菌感染的分布图,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1、免疫性:有菌免疫或传染性免疫 指结核杆菌(或BCG)在体内存在时,机体对细菌再次入侵有免疫力,而当细菌从体内消失后机体的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包括致敏T细胞和M,三、免疫性和超敏反应,三、免疫性和超敏反应,2、超敏反应 TB的蛋白质与蜡质D共同刺激T细胞,形成DTH -郭霍(koch)现象 致敏T细胞再次遇到TB时,释放出淋巴因子,引起强烈的D

8、TH,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容易发生干酷样坏死、液化形成空洞。,曾感染已痊愈豚鼠,正常豚鼠,24-48h,10-14天,局部红肿、浅溃疡,局部红肿、深溃疡,不扩散, 脱落后自行愈合 (原发后感染),经久不愈、 淋巴结肿大,TB菌,全身扩散 (原发感染),皮下,koch现象,OT实验(+),3、结核菌素试验,将一定量结核菌素注入皮内,如受试者曾感染TB,则在注射部位出现DTH炎症,判为阳性,未感染者则为阴性。 意义:检测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性 结核菌素:旧结核菌素(OT) 纯蛋白衍生物(PPD) 方法: 前臂皮内注射OT或PPD,48-72h观察。注意局部有无硬结,不能单独以红晕为标

9、准。,A TB skin test is typically performed on the forearm. After sterilizing the skin, a measured amount of PPD is injected intracutaneously.,结核菌素试验结果,阳性:硬结红肿直径515mm之间,表明机体曾感染 过结核,或接种BCG成功,有特异性免疫力 强阳性:15mm,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应进一 步检查 阴性:5mm,说明无结核杆菌感染或未接种过BCG。 但应考虑下述情况: 原发感染的早期,尚未产生超敏反应; 正患严重结核病机体丧失反应能力; 正患有其他传

10、染病(如麻疹等) 使用免疫抑制剂,Within 48 to 72 hours, a positive TB skin test is marked by an area of reddish induration greater than 10 mm. It is the induration (firm bump) that is gently palpated that determines the size, not the area of redness. This reaction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e average positive test 1

11、7 mm in size. n,Tuberculin test with positive reaction,应用: 诊断婴幼儿的结核病; 测定接种卡介苗后免疫效果; 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用于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3.结核菌素试验,四、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取材:根据感染部位 痰、脑脊液、中段尿、粪便 2、直接涂片检查 标本直接涂片:抗酸染色 浓缩涂片 3、分离培养:罗氏培养基上接种培养34周 4、快速诊断:PCR,五、防治原则,1、预防: 接种卡介苗 接种对象: 新生儿及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儿童 接种后可以维持约5年 2、治疗:合理营养、注意休息 早发

12、现,早治疗,联合治疗 药物: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 (联合用药,减少耐药菌株),麻风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leprae),俗称麻风杆菌,引起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流行广泛,主要分布在亚、非、拉丁美洲 形态与结核相似 接触传播(黏膜、飞沫) 瘤型和结核型,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成束、成团) 麻风分枝杆菌是一种典型胞内菌 麻风细胞(胞质泡沫状) 体外人工培养至今仍未成功,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方式 呼吸道 也可通过接触传染 发病慢, 病程长 麻风的免疫主要是靠细胞免疫 细菌主要侵犯外周神经、皮肤 two major types: lepromatous and

13、 tuberculoid with intermediate stagesindeterminate form.,第17章 其他细菌,* G菌,菌体一端或两端彭大呈棒状而得名 * 菌体染色不均匀,出现节段浓染或异染颗粒 * 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L/V形 * 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 * 多为条件致病菌,只有白喉棒状杆菌是致病菌,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人类白喉的病原体 白喉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咽喉形 成灰白色假膜,假 膜,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染色 形态: 细长微弯,末端膨大呈棒状 排列不规则,呈V/L 染色 革兰染色阳性 Albert或Neisser染色:异染颗粒为蓝绿

14、色有鉴别意义,革兰染色,1. 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学特征,异染颗粒 成分: 核糖核酸 + 多磷酸盐 作用: 储存养料、鉴定价值,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较高 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 血平板/吕氏血清 黑色菌落 白色光滑突起菌落,、变异,白喉棒状杆菌形态、菌落、毒力均可发生变异 无毒株 溶原性细菌(产生外毒素),噬菌体,4、抵抗力,抵抗力不强 湿热、消毒剂敏感 抗干燥和寒冷 药物 青霉素、红霉素敏感,二、致病性,1、致病物质-白喉毒素(最主要): 只有携带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 成份:一种毒性强、具有高度抗原性的蛋白质 组成: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 A链毒性

15、功能区,抑制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功能受损 B链无毒性,其功能是吸附于细胞膜上,以协助A链进入易感细胞内。 作用靶:心肌和神经细胞,、索状因子 细菌表面的一种毒性糖脂,破 坏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抗原 细胞壁外面的一种不耐热糖蛋 白,利于细菌的定植,所致疾病 白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或污染物品,儿童最易感 临床表现 细菌-上呼吸道粘膜,生长繁殖,产生毒素 细菌与毒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症状: 炎症,坏死,纤维蛋白渗出 假膜窒息 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外周N-N炎: 膈肌麻痹-呼吸困难 声带麻痹-声音嘶哑 软颌麻痹-吞咽困难 心肌-心肌炎,咽部白喉,咽

16、部白色伪膜,三、免疫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体液免疫:白喉抗毒素阻止B亚单位与易感细胞结合 机体还可通过其它方式获得免疫力: 六月以下婴儿-母亲 成人-隐性感染、疫苗,四、微生物学检查,标本:棉签采取假膜边缘分泌物 直接涂片: 菌体颜色、菌体排列、异染颗粒 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 亚碲酸钾培养基-白喉杆菌为黑色菌落。 毒力鉴定: (鉴别产毒棒状杆菌和其他棒状杆菌的重要方法) 体内法 体外法,五、防治原则,1、预防: 人工自动免疫 类毒素(白百破三联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对易感儿童注射抗毒素紧急预防,同时用类毒素延长免疫力 2、治疗 抗毒素:要早期、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 抗生素: 青霉素或红霉素,预防继发感染,贝林发现白喉抗毒素,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德国细菌学家Emil.von.Behring,表彰他在发现白喉抗毒素方面,为人类医学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以毒攻毒 挽救儿童 白喉抗毒素大量提纯,成为救世良方,thanks,see u next tim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