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合肥天鹅湖购物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9P.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14940 上传时间:2019-06-2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合肥天鹅湖购物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9P.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12年合肥天鹅湖购物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9P.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12年合肥天鹅湖购物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9P.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2012年合肥天鹅湖购物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9P.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2012年合肥天鹅湖购物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9P.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合肥天鹅湖购物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9P.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合肥天鹅湖购物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9P.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2年3月,合肥天鹅湖购物中心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目录,经济及人口研究 地块及区域研究 零售市场研究 地块及项目竞品研究 附部分商业地产数据,2,经济及人口研究,4,国内生产总值 产业发展 人口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人均可支配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 利用外资 高等教育 相关城市经济对比 十二五规划 小结,经济及人口研究,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 近十年来,合肥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2001年至2011年,全市GDP总量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1年,合肥市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人民币3636.6亿元,按可比价格

2、计算,同比增长15.4%,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6.2和1.9个百分点。 合肥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 数据显示,合肥市人均GDP保持继续较快增长。按户籍人口计算,2011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3772元,比上年增长16.8%。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人均DP5,000美元为标志的这一发展阶段是经济转型的重要转折点。这标志着合肥市正处于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城市经济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5,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速,合肥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速,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2011年,合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8.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5%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02.

3、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9.8%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2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4% 。 合肥市经济结构继续保持“二三一”格局。201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为5.7:55.1:39.2,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个百分比。 2001年至2011年,合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9.1% 降至5.7%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从43.6% 升至55.1% , 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则从47.3% 降至39.2% 。这组数据显示出2001年以来合肥市GDP构成中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攀升,而第一、三产业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合肥市与周边城市GDP构成 与2011年周边三省会城市杭州、南京和南昌

4、的GDP构成的比较中,合肥市的第一产业比重最大,而第三产业比重仅超过南昌,比杭州和南京要低。 数据显示合肥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充分,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6,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构成,2011年四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第二、三产业发展,合肥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 2011年,合肥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002.2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一年增长19.8% 。 从2001年至2011年,合肥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3.6%增加至55.1%。 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合肥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复合增长率高于GDP总量的平均增长速度,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合肥市

5、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 在经历了2001- 2008年的快速增长后,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在金融危机后的2年里增速放缓,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2011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26.2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一年增长11.4% ,占合肥市GDP的比重为39.2% 。 合肥市第三产业中,GDP比重占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7,合肥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增长率,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增长率,人口数量及其变化趋势,合肥市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截至到2010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总量已达516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2% 。户籍人口数494.95

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2万人,增长0.7% 。户籍人口出生率10.2 ,死亡率为3.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 ,与上一年持平。 除2004年外,合肥市户籍人口数量基本保持年均1%-3%的稳定增长。“十二五”末,全市常住人口数量有望超过1000万人。 合肥市非农人口数量及其占户籍人口比重 截至到2010年末,合肥市户籍人口中非农人口已达216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重为43.5%。 2000年以来,合肥市非农人口年均复合增长率远高于户籍人口年均增长水平。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合肥市非农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快速增长,已由2000年的32.6%升至2008年的43

7、.5%。,8,合肥市户籍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合肥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及占户籍人口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构成,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 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速增长,从2001年至2011年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 2011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1111.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9%,约占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68%,继续稳居全省首位。 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 在2011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构成中,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为912%。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所占比重为8% 。 据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

8、1-2月,合肥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80亿元,同比增长18.0%。其中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78.3亿元,同比增长19.4% ,占零售总额比重为80.8%;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13.3亿元,同比增长15.0%,占零售总额比重为6.0% 。,9,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2011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性指出,合肥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合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随经济的发展快速增长,从2004年起,每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整体仍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 2011年,合肥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人民币22459元,较上一年增长1 7.9%

9、 。 合肥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自2004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人民币7862元,比上一年增长18.7%。 合肥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及构成 2001年至2011年,合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率略低于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水平。在此期间,人均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比重)在2004年后逐渐降至74.0% 的低点,2011年降至69.9% 。 2011年,合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5697元,比上一年增长12.0% 。 2011年,合肥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最大,为38%。其次分别是娱乐文教服务(13%)、交通和通讯(15

10、% )和衣着(11% )。,10,合肥市城镇居民收支状况及消费倾向,2011年合肥市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构成,固定资产投资,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至2011年,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快速增长,十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2011年,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376.9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6.8%。 合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 2001年以来,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中投向房地产业金额迅猛增长,其增长幅度在2003年达到了124.1% 的顶峰后迅速回落,但仍然保持在35% 的年均增长率左右。2001年至2011年十年间合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

11、增长速度。 2011年,合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为880.2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4% , 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6.1%。,11,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合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增长率,利用外资,合肥市实际利用外资 自2001年起,合肥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快速增长,2003年开始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006年的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77.6% 。 2001年至2011年十年间,合肥市实际利用外资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 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2011年,合肥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8.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6.2% ,增速触底回升。 合肥市实际利用外资构成 2011年,合肥市实

12、际利用外资金额中,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为80%,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外商其它投资占了20% 。 自1984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开始,合肥市在近年来呈现出外资存量迅速增加、单体项目平均规模扩大、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特别。2011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66户。,12,合肥市实际利用外资及增长率,2011年合肥市实际利用外资及构成,高等教育,合肥市普通高等院校状况 合肥市的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至2010年已经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44所,在校生人数37.2万人。 2000年至2010年,合肥市高等院校数量从8所快速增加至44所,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合肥市高等教育的

13、蓬勃发展势头。 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 合肥市普通高校在校生及毕业生 2000年以来,合肥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其中2001至2004年由于学生数量的基数较小和高校扩张影响,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增长率较高,从2005年开始,增速有所放缓。 2010年,合肥市普通高校在校人数37.26万人,比上一年增长5.8%。 2000年以来,合肥市普通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逐年升至2004年的57% ,随后迅速滑落。2010年,合肥高校的毕业生为9.7万人,比上一年增长7.7%。,13,合肥市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及增长率,合肥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

14、生和毕业生及增长,合肥市与其他主要相关城市比较,通过与其它城市的比较可以看出,福州市的GDP总量最高,合肥紧随其后,GDP近期增长速度较快。 通过与其它城市人均GDP年度增长趋势比较可以看出,合肥最高,太原与福州其次,合肥尽管起步较低,但2010年已超越福州和太原,排列第一,其发展趋势较为迅速。,14,GDP年度增长趋势,人均GDP年度增长趋势,合肥市与省外主要相关城市经济指标比较,15,合肥市与省内主要相关城市经济指标比较,16,合肥市“十二五”规划摘要,基本思路与奋斗目标 合肥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全国重要

15、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创新型城市。 合肥市“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是:“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三产比例为3:55:42;人均生产总值15000美元;市区人口达到4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4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5%; 产业发展 深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为重点,以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重点打造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3个两千亿元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发展23家产值超500亿元、30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

16、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城市规划建设 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由滨湖新区、老城区和政务文化新区构成中心城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副中心:统筹推进东部、北部、西部、西南部四大组团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 以强化对外辐射、促进组团对接、畅通城市交通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多样、安全、清洁、高效能源体系,增强能源保障的可靠性。 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核心,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合肥”。,17,经济与人口研究小结

17、,2011年,合肥市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人民币363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467元。 2011年,合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08.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02.2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426.2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4.9:53.9:41.2调整为5.7:55.1:39.2 。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合肥市常住人口总量已达570万人,户籍人口数50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已达389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重为68%。 2011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1111.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9%,其

18、中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为92%。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所占比重为8% 。 2011年,合肥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2459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5697元,人均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比重)为69.9% 。 2011年,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376.9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6.8%。2011年,合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为880.2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4%,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6.1%。 2011年,合肥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8.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6.2%,增速触底回升。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为80%,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 2010年,合肥

19、市已经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44所,在校生人数37.2万人,应届毕业生人数9.7万人。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的奋斗目标是: “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三产比例为3:55:42;人均生产总值15000美元;市区人口达到4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4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5% 。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将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由滨湖新区、老城区和政务文化新区构成中心城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副中心:统筹推进东部、北部、西部、西南部四大组团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18,各区域发展研究,20,合肥概况 合肥行政区划 合肥城市规划 合肥交通规划 合肥各

20、分区发展概况 政务文化新区发展概况,各区域发展研究,合肥概况,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 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 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以“ 三国故地、包拯家乡” 而闻名海内外。自东 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 镇。 合肥的交通非常便利,目前有6条高速公路、6条铁路和高铁交汇在此,合肥 新机场将按照4E级标准建设,此外合肥还具有航道280公里,码头28座,是 全国内河航运的重要港口。合肥

21、正形成内外贸并举,水陆联运的格局,将 显著促进沿海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 在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的推动下,合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建设日 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1,安徽,合肥,合肥行政区划,22,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91.95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106.7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平方公里

22、。,合肥整体城市规划,23,合肥市将建设由滨湖新区、老城区和政务文化新区构成的中心城区;打造近期50万人口,远期100万人口的四大城市副中心;按照10到20万人口规模规划试点建设一批镇级市,实现城市空间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元化、开敞式转变。其中滨湖新区坚持紧凑型开发,把握好项目布局和建设时序,逐步形成环境优美的行政办公、金融商务、会展旅游中心。老城区实施城市更新,加强基础设施和城中村、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深刻发掘、传承城市记忆,建设一批特色街区,打造国内知名的商贸、商务、金融、文化中心。政务文化新区,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区域特色,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打造功能先进的行政商务、文化体育和休闲居住中心

23、。 四个城市副中心分别是:以店埠为核心,包括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肥东经济开发区、撮镇、桥头集,加快形成东部城市副中心;以北部新城为核心,包括双墩、三十头、双凤,形成北部城市副中心;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为核心,包括南岗科技园、蜀山经济开发区、柏堰科技园、小庙,形成西部城市副中心;以上派为核心,包括桃花工业园、新港工业园、桃花、严店,形成西南部城市副中心。,合肥整体交通规划,24,铁路。建成合蚌、合福、商阜杭客运专线、铁路枢纽南环线和南客站,西合线增建第二线,改扩建合肥西站;规划建设合六、合巢芜、合淮、合安九等城际快速铁路。加快与长三角经济圈城际铁路的衔接,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 航空。

24、建成启用新桥国际机场,推进新桥空港物流园建设,增加国际国内航线、航班,鼓励发展通用航空,加强合肥机场对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和航空服务能力,推进合肥经济圈内城市异地候机楼建设,培育区域内航空客运市场,形成一体化的航空客运系统。 公路。改造提升连接周边城市的快速公路网,改扩建312国道合六段、206国道合淮及合安段、105省道合巢段,建设环巢湖公路,推进徽州大道南延、繁华大道西延、方兴大道东延、蒙城北路北延项目,建设连接合肥经济圈内城市第二通道。实施合宁、合巢芜等高速扩建工程。建设长丰至新桥机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以及淮南至合肥煤炭外运通道等项目。 水运。加快建设合肥港综合码头、派河码头、大兴码头,建

25、成裕溪和巢湖复线船闸,提升合裕线航道、派河航道以及店埠河、丰乐河航道通航等级,打造江淮流域内河航运中心。 城区交通。加强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交通联系,加快组团之间快速路建设和城市出入口建设。加强城市道路网建设与衔接,跟进配套设施,着力构筑快速路,继续完善主动脉,健全微循环,优化慢行系统,形成较为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完成城市轨道1号线,启动2号线建设。,瑶海区概况,瑶海区位于合肥东城,东与肥东县接壤,西、南滨南淝河,与包河区相望,总面积90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街道,1镇及1个省级开发区,常驻人口近80万。 瑶海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老的大兴集,以“一里三公墓”(宋朝包公墓、明

26、朝蔡文毅公墓、清朝李鸿章公墓)闻名中外。历史悠久的“坝上街”,自古就是车船码头,是庐州仓廪米布交易的繁华之地。古庐州“东大街”也曾是商贾云集之所。 瑶海区位优势明显。作为合肥城区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合徐、合宁、合芜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安徽汽车客运枢纽站、安徽邮政枢纽以及合肥火车站座落区内,南淝河水运通道通江达海,区内路网不断完善,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瑶海三产发展迅速。以专业市场为主格局的“商圈经济”已成为瑶海的品牌和特色。汇聚了建材、家具、汽配、服装、花鸟等一大批专业市场以及家乐福、沃尔玛等数十家大型商业网点和大型物流配送企业,是全市商贸物流集中区。元一希尔顿、古井假日、海汇假

27、日、富临名家、圣大国际等一批星级酒店座落区内,是全市重要的酒店服务业集中区。 瑶海发展空间广阔。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占全市总量近一半的危旧房、城中村和棚户区,是老城区开发改造的宝贵资源。加速发展中的龙岗开发区以及大兴镇,为现代化新瑶海的拓展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由80.5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总产值由73亿元增加到247.4亿元,年均增长27.2%。财政收入由2.25亿元增加到7.72亿元,年均增长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1.36亿元增加到5.37亿元,年均增长31.6%。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2.3亿元,年均增长49.9%,其中工业

28、性投资307.8亿元,年均增长69.9%。,25,合肥,庐阳区概况,庐阳区以合肥老城区为主体,向西北延伸与长丰县、肥西县接壤。总面积139.32平方公里,人口46.6万,辖1乡1镇、11个街道和1个工业区。作为省会城市的核心城区,庐阳区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 庐阳区历史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庐阳老城区是历史上的古庐州城,众多的人文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交相辉映。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张辽威震逍遥津”古战场,至今游人如织;曹操点将“教弩台”,依旧古木森森;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明教寺,仍然香火鼎盛;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故居,现今古韵犹存 庐阳区交通便捷高效,商贸服务日益

29、繁荣。老城区内商业网点密布,现代化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全省之最。经过多年发展,以长江中路为主轴、四牌楼中央购物区和三孝口核心商务区为重点、淮河路步行街和宿州路特色商业街区为补充的核心功能区初步形成,成为全省商务发展的首选之地。 庐阳区开放包容和谐,创新活力激情迸发。“十一五”以来,庐阳区始终坚持“双轮驱动”,狠抓“三大推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顺势而为,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是“十五”末的2.74倍;财政收入连跨9个亿元台阶,是“十五”末的2.8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48.1%、41.3%;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

30、121亿元,年均增长41.6%;引资总量、利用外资分别是“十五”末的6.8倍、5.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1.7倍、1.8倍。“十一五”,是庐阳经济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26,合肥,包河区概况,包河区位于合肥东南迎风口,襟“五河”(包河、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而带“一湖”(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全区区域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0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2个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常驻人口81万,是合肥市四个城区中面积第一大区、人口第一大区。区域内科教文化资源富集,汇聚了中国

31、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省广电中心、省图书馆、省体育馆、安徽大剧院、中国包公园、卫立煌故居等一批文体机构和名胜古迹。 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65亿元,同比增长17%,“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1.6%;三次产业比重由1.7:43.4:54.9调整到0.7:39.2:60.1。区级财政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41.6%,“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6.7%;其中地方级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53.3%,总量位居全省105个县(市)、区之首。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5.7亿元,其中工业投资9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8%和17.6%,“十一五”期间年

32、均增长46%,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1亿元,同比增张22%,“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2.9%,跃居全市县区第一。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4.7亿元,同比增长22.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1.3%。引资总量达到215亿元,同比增长33.5%。,27,合肥,滨湖新区概况,滨湖新区是合肥城市规划重点发展区域。滨湖新区启动区位于徽州大道与方兴大道交口区域,北承合肥主城区,西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延滨湖新区核心区,距巢湖岸线3.8公里,总用地规模约3200亩。一幅宏伟蓝图正在盛情展开,一个大型滨湖新城的中心区正在迅速崛起。 滨湖新区启动区处于合肥老城区、合肥

33、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滨湖新区的连接地带。滨湖新区启动区区域内水系较多,绿色环绕,美景如画。临近巢湖,天然水景,自然令人神往。滨湖新区启动区规划建设塘西河十里生态湿地走廊,高标准建设滨湖新区沿河绿色生态景观。滨湖新区启动区绿化率将达到45%,日照充足。目光在这里驻足,心灵在这里栖息。 滨湖新区启动区内有徽州大道、方兴大道、徽一路和紫云路四条交通干线。其中,徽州大道南接滨湖大道,往北穿黄山路直通市区,十五分钟车程即可到达合肥市中心。方兴大道将建成为连接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大型双向12车道。区域内的紫一路、紫二路、紫三路、紫四路和徽二路,结合四条主干道构成了整个区域内的便捷交通网络。为了更加方便区域的对外交

34、通,在方兴路和徽一路交口地带还设置了大型换乘中心。方兴大道和徽州大道的交口区域将是滨湖新区未来的新城区中心,通过BRT快速交通7分钟可到达老城区。 以建设最宜人居的生态滨湖区为目标,滨湖新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规划建设配套功能区,其中包括寄宿式高中、寄宿式初中、小学、交通枢纽与换乘中心、医院、SHOPPING MALL等生活配套设施。,28,合肥,蜀山区概况,蜀山区位于合肥市西南部,东以金寨路与包河区为界,北以环城西路和南淝河与庐阳区为邻,西南两面与肥西县接壤。 蜀山区区属8个街道,2个镇,1个产业园区,辖区面积246.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9.37万,是一个以科技文化化教育为先导、高

35、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高校社会服务为引导,极具活力、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新兴城区。 交通通讯便捷:蜀山区地处全国交通规划的枢纽位置,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基础设备一应俱全。 科教优势突出:蜀山区内坐落着中国科技大学、等27所高校和中科院合肥分院等56所科研院所。 人居环境极佳:“合肥十景”中蜀山区占了四席,辖区内还有一大批获国家级的住宅小区星罗棋布。 经济发展迅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07年初统计表明,一、二、三次产业比为0.4:45.1:54.5。 蜀山区成为外来投资首选:蜀山区内有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产业链条完整而丰富,政务文化新区的建成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

36、的服务,形成一个全新的投资高地。,29,合肥,政务文化新区概况(1/2),政务文化新区位于合肥市西南,行政隶属于蜀山区,南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至休宁路,西到合九铁路,东至金寨路高架。 政务文化新区规划面积12.67平方公里,实际用地约19000亩土地。其中绿地、基础设施级比例达到50,自然环境非常优越。 政务文化新区作为合肥市“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一个主城、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3年正式启动,截至2011年6月底,已累计完成建设投资3457.5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开工总建筑面积1192万平方米,累计竣工总建筑面积715万平方米 政务新区内未来规划人口约2

37、0万,目前已有10万人,目前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中心、报业集团等政府机构已在政务区内聚集,人气氛围逐步形成。,30,合肥,政务文化新区概况(2/2),新区目前已经形成“三纵四横”的交通规划格局(四横:休宁路,南二环,祁门路,习友路;三纵:潜山路,怀宁路,翡翠路),三大中心(行政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也已经有2个竣工,三大轴线(南北绿轴、东西水轴、倒Z形商业轴)目前正在逐步形成。 政务新区按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构筑了绿轴、水轴、环区绿带、主题公园、街头游园和道路绿化等相互渗透的景观环境体系。 作为合肥新十景之一而闻名遐迩的天鹅湖约1000多亩地,为人工控湖;全长10公里,蜿蜒新区

38、北、西、南三面规划建设的环区景观带。 政务新区目前已经形成环境景观、教育设施、大中型文化设施、商务金融、餐饮休闲设施、社区生活设施、基础设施等十大主体配套功能板块,基本实现餐饮、休闲、交通、购物、商务、金融等一站式服务。,31,合肥,项目可及性(天鹅湖购物中心),32,合肥,未来交通规划,33,合肥,本项目所在政务文化新区总面积为12.67平方公里,于2002年开始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三纵四横”的交通格局(“三纵”:潜山路,怀宁路,翡翠路;“四横”:休宁路,南二环,祁门路,习友路),道路较为充足。 2004年底政务区已完成三纵四横的格局,共计72公里的主路;2008年底完成170多公里的支路;

39、2009年底将会继续完成24公里的支线建设。 未来合肥地铁远景规划中有12条地铁线,总长322.5公里。其中: 南北向连接新站-滨湖的地铁1号线将于今年下半年动工,并预计2014年投入运营;地铁2号线东西向横贯城区,计划于2011年开工并于2016年投入运营。 地铁3号线与4号线将经过本项目,换乘站设置在潜山路与祁门路交界,预计2025年通车在可预期的未来内地铁对本项目的裨益有限。,本项目,周边项目,34,合肥,项目周边的配套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但人气和商务氛围仍然不足,住宅的入住率较低,大多数配套设施目前仍未入市或投入运营,因此新区的发展仍需假以时日。,1,23,22,21,19,20,3,2

40、,18,17,15,16,14,31,30,32,29,27,28,4,7,8,5,6,10,25,9,13,12,11,24,政务区主要项目,35,合肥,安徽合肥体育中心位于政务文化新区南部,北临习友路,南靠环区路,西接怀宁路,东临潜山路。目前建设有6万人规模的田径足球场、8000人规模的室内体育馆、3000人规模的游泳跳水馆。 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主体育场工程于2004年4月开工,整体工程于2006年9月基本完成,并于同年正式投入使用。 目前安徽合肥体育中心已经成为新区乃至合肥市文化产业运营的一块主阵地,未来将会对新区的人气快速聚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合肥文化艺术中心位于政务文化新区科

41、技绿轴东西两侧,潜山路与怀宁路之间,北临东流路,南接天鹅湖,由大剧院和综合艺术院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大剧院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5亿元。综合艺术馆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主要由画廊、画室、恒温画库等部分组成。 该工程大剧院部分已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2007年底完成幕墙及屋面工程,2008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 大剧院总共能容纳3300人,其竣工完成必将能够对新区的发展起到提纲挈领的带动效果。,合肥市政府、政协、党委、人大几大班子汇聚政务区,各系统行政单位和司法机构均在此聚拢,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政务中心,对新区的发展、人气的聚集和商务氛围的形成起到了龙头带动的作用。

42、 除形成了政务中心之外,市政府的入驻还带动了安徽出版中心、安徽报业大厦、省新闻中心等项目的聚集,形成媒体中心,以点带面,加快了政务新区的休闲、文化、商业、商务、体育、金融等行业的入驻,进一步带动人口和经济资源的配置向新区聚集,形成政治和商务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政务区的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零售市场研究,37,整体商圈布局 重点商业项目供应 重点商业项目租金及售价 小结,零售市场研究,合肥市整体商圈布局,38,四大商圈:合肥商业整体商业布局分为四个主要商圈。 三孝口商圈 四牌楼商圈 元一商圈 马鞍山路商圈 传统商圈:合肥的传统商业 中心主要集中于合肥老城 区,即环城河以内区域,包

43、括三孝口商圈和四牌楼商圈。 新兴商圈:合肥新兴商圈主 要是依托合肥火车站胜利路 发展起来的元一商圈和马鞍 山路沿线的马鞍山了商圈。,本项目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1980年代 :合肥市最早的传统商业圈三孝口商圈形成。 1990年代中后期:以鼓楼商厦、百货大楼、商之都、乐普生商厦等项目为代表的四牌楼商圈开始形成发展。 2002年:家乐福、沃尔玛等的大型超市进入合肥,充实了合肥的零售市场业态,合肥多家大卖场销售额在全国名列前茅。 2004- 2006年:合肥的商业开始升级,如百大CBD项目、国购广场等项目开始进入市场。 2006年以后:新开发的项目主要向大型购物中心方向发展,出现了如元一时代

44、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的项目。,合肥市主要商圈分析(四牌楼商圈),39,合肥市主要商圈分析(三孝口商圈),40,合肥市主要商圈分析(元一商圈),41,合肥市主要商圈分析(马鞍山路商圈),42,合肥市主要商圈分析小结,43,合肥市重点商业项目历年供应,44,市场供应早期:合肥的大型商业项目在1998年以前的供应较少,主要项目是合肥百货大楼、合肥鼓楼商厦等由合肥百大集团旗下的项目。 市场供应低谷期: 1999年至2003年:由于在该阶段,除了2001年有合肥百盛入室以外,没有其他大型商场供应。这主要是由于合肥的大型商业市场还处于未发展期,之前的这些百货项目以及可以满足大部分的需求。 市场升级发展期:2

45、004年后随着合肥的零售市场不断发展,合肥的大型零售市场开始升级,一些新型百货和部分购物中心的项目开始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典型项目是国购广场、百大CBD购物中心、元一时代购物广场等。 历史供应总量:合肥的大型商业项目历史供应总量约为160万平方米。,四牌楼商圈占比最大:在合肥现有的四个成熟商圈中,四牌楼商圈的商业项目的体量占比最大,占34% ,由此可见四牌楼商圈作为合肥四大之首的地位相当稳固。 元一商圈后来居上: 其次为元一商圈,虽然其是新兴的商圈,但其供应的项目的体量均较大,且其业态也偏向于购物中心,如元一时代购物中心、温莎国际广场等。 再次是三孝口商圈:虽然三孝口商圈是合肥最早的商圈

46、,但其体量并不大,仅屈居第三。 马鞍山路商圈:马鞍山路商圈作为新兴的商圈,其在整个的合肥现有的商业项目中所占比重不大。,合肥市重点商业项目未来供应,45,未来供应2015年为高峰:合肥未来可甄别的大型商业项目的供应中,2015年预计将会是一个高峰,预计有全市约110万平方米的商业物业进入市场,预计市场竞争会非常激烈。 2012年供应开始下降:2012年开始,合肥的商业项目供应预计将开始下降,约70万平方米项目完工入市。 2013年至2014年预计为供应低谷:合肥可以甄别的大型商业项目供应,在2013年至2014年进入低谷,仅分别有23万和39万平方米的的项目进入市场。 总的供应量:合肥在201

47、2年至2015年,可以甄别的大型商业项目的总体量达242万平方米,预计将极大程度改变合肥的商业格局。,合肥商圈有明显扩展趋势:从未来供应来看,合肥商圈从原有四大商圈向西扩展至蜀山区、政务新区和高新区,向北的庐阳区和向南滨湖新区扩展。 蜀山区的项目所占比重最大:合肥未来可甄别的大型商业项目的分布中,蜀山区有大量的商业项目供应。 庐阳区未来供应体量占比也较大:庐阳区所占比重也较大。 政务新区内的项目:政务新区内的项目所占的体量比例较小.,合肥零售物业供应小结,46,历年供应: 现有的项目主要集中四大商圈,包括二大传统商圈,四牌楼和三孝口商圈,和二大新兴的商圈,包括元一商圈马鞍山路商圈。 合肥的大型

48、商业项目在1998年以前市场早期的供应较少, 1999年至2003年是市场供应低谷期, 2004年后随着合肥的零售市场不断发展,合肥的大型零售市场开始升级,大量新型百货和部分购物中心的项目开始进入市场。 由此可见,随着合肥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合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合肥的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从单纯的购物向着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方向发展。 为了适应合肥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合肥的零售物业市场也从传统的百货向着现代商业的购物中心模式发展,主要的典型项目是元一广场、国购广场等新近落成的项目。现有项目主要仍在四大商圈以内。,未来供应: 合肥未来可甄别的大型商业项目的分布中,蜀山区有大量的

49、商业项目供应,由于这些项目距离距离本项目较近,预计未来将会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政务新区内的项目:政务新区内的项目所占的体量比例较小。 合肥在2012年至2015年,可以甄别的大型商业项目的总体量达242万平方米,预计将极大程度改变合肥的商业格局。同时合肥的商业的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从单纯的购物功能的百货向着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购物中心方向发展,预计未来的合肥整体零售市场的竞争将会相当激烈。,合肥市重点商业项目扣点及租金分析,47,典型零售项目扣点情况:合肥各主要商场较少以租金形式支付(除了一些以大卖场加底商的形式的商场),多以扣点的形式结算,其平均扣点基本在21% -26% 的区间内。 不同的商品其扣点有所不同:不同的商品其扣点会有差别: 鞋/包类:25- 28% 服装类:22- 28% 化妆品:22- 28% (对于部分知名品 牌化妆品,商场会提供装修费补贴) 珠宝:20- 23% 平均的扣点为24%:通过对于这些典型的商业项目的分析,其平均扣点在24% 的水平。,主要商场加大卖场项目位租金:由于合肥主要的大型零售物业已扣点的形式为主,而租金仅限于部分商场加大卖场项目的首层铺位租金,所以有一定局限性。 项目之间租金差别较大:由于项目的区位,经营方式,品牌等因素,造成这些商业项目之间租金差别较大。最高的如定位高端的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