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本病毒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15781 上传时间:2019-06-25 格式:PPT 页数:160 大小:15.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本病毒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药本病毒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药本病毒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药本病毒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药本病毒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本病毒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本病毒学.ppt(1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病 毒 学,艾滋病(2004年中国传染病死亡数居第4位),天花(1980年被消灭),狂犬病(2004年中国传染病死亡数居第1位),一、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病毒体(virion):完整成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病毒的大小 *测量单位:纳米(nanometer, nm) =1/1000微米,大小在30300nm范围内。 测量工具:电子显微镜 2.病毒的形态 多数为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弹状和砖块状,噬菌体呈蝌蚪状,病毒的大小与形态比较示意图,球形病毒 (spherical virus),丝杆状病毒 (filamentous virus),弹状病毒 (bu

2、llet shaped virus),砖形病毒 (brick shaped virus),蝌蚪状病毒 (tadpole shaped virus),衣壳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壳粒,壳粒又由多肽亚单位组成。壳粒有以下几种排列方式: 螺旋对称型(helical symmetry) 20面立体对称型(icosahedral symmetry):此种衣壳最坚固。 复合对称型(complex symmetry),2.包膜(envelope) 包裹在核衣壳外的脂质双层膜(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 包膜病毒 = 核衣壳 + 包膜 包膜子粒(peplomere)或刺突(spike):包膜表面的突起,(三)*病毒的化

3、学组成与功能 核酸 位于病毒的核心。为DNA或RNA,具有多样性。携带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决定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和变异。 蛋白质 由病毒基因组编码,构成衣壳、基质、包膜等。主要功能: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 脂质糖类 主要存在于包膜中,对脂溶剂敏感。主要功能:保护病毒;介导病毒吸附、穿入易感细胞;具有抗原性;可用于分类,(四)病毒的分类 亚病毒:一类比病毒还小、结构更简单的微生物,包括类病毒和卫星病毒。 1.类病毒:仅由250400个核苷酸组成,为单链杆状RNA,有二级结构,无包膜或衣壳,不编码蛋白质。 均为植物病毒。 2.卫星病毒:分为两大类,一类可编码自身衣壳蛋白,另一类为

4、RNA分子(曾被称为拟病毒),需利用辅助病毒的蛋白衣壳。其特点为由5002000个核苷酸构成的单链RNA。 3.朊粒:仅有一种耐蛋白酶K的蛋白酶抗性蛋白组成,有传染性。,融合,吞饮,直接穿入,3.脱壳(biosynthesis) 病毒将核酸释放到宿主细胞内 多数病毒:在穿入过程中在细胞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脱壳,并释放病毒的基因组。 4.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病毒核酸复制、蛋白质合成 病毒利用宿主细胞内的小分子物质、能量和场所,形成自己的核酸和蛋白质的过程,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病毒生物合成有6个类型: 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单正链RNA病毒;单负链RNA病

5、毒;双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 早期:病毒基因组转录、翻译,合成非结构蛋白 晚期:病毒基因组核酸复制,合成结构蛋白; 隐蔽期 eclipse period :病毒生物合成期在细胞内查不出病毒体,在血清中也查不到病毒抗原。,VIRAL LIFE CYCLE,ATTACHMENT,PENETRATION,HOST FUNCTIONS,ASSEMBLY (MATURATION),Transcription,REPLICATION,RELEASE,UNCOATING,Translation,MULTIPLICATION,Click after each step to view process,dsD

6、NA病毒的复制周期,单链DNA(ssDNA)病毒的复制周期,+ssRNA病毒的复制周期,RNA多聚酶,-ssRNA病毒的复制周期,双链RNA(dsRNA)病毒的复制周期,逆转录病毒的复制周期,5、组装、成熟与释放(assembly,maturation and release) DNA病毒在细胞核内组装;RNA病毒在细胞质中组装成子代病毒。 释放方式有: (1)破胞释放:无包膜病毒 (2)出芽释放:有包膜病毒 (3)其他方式:通过细胞间桥 或细胞融合在细胞间传播,释放,病毒复制周期,(二)病毒的异常增殖,缺陷病毒 (defective virus) :病毒因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不能复制

7、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 缺陷病毒不能复制,但却能干扰同种成熟病毒体进入细胞,故又称为缺陷干扰颗粒。 辅助病毒:可以辅助缺陷病毒完成正常增殖的病毒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等必要条件,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颗粒。,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 (一)物理因素 1.温度 耐冷不耐热 2.pH 多数为pH 59 3.射线和紫外线:致死性断裂、二聚体形成,而抑制病毒核酸复制 光复活:有些病毒经紫外线灭活后,再经可见光照射,可使灭活病毒复活,故不宜用紫外线制备灭活疫苗,(二)化学因素,1.脂溶剂:如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等,以

8、乙醚最强,常用于鉴别包膜病毒和裸露病毒 2.化学消毒剂:酚类、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 3.抗生素与中草药,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急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发病,导致靶细胞损伤和死亡,引起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 特点: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病后获得特异性免疫。 持续性感染:某些病毒在其感染的机体内可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临床症状,或长期无症状呈慢性携带病毒状态。 持续性感染有3种类型,潜伏感染:带状疱疹,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为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少见而后果严重。 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

9、伏期长,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无症状,经数年或数十年后,一旦出现症状,为亚急性、进行性、致死性疾病,并导致死亡。如库鲁病,细胞病变作用( cytopathic effect,CPE) 体外细胞培养时,显微镜可见病毒感染细胞的变圆、坏死,从瓶璧脱落等现象。,uninfected,early infection,late infection,(3)形成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内出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卵圆形不规则的团块状结构。 本质:病毒颗粒的聚集;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 意义:诊断依据,狂犬病病毒在脑神经细胞浆内形成嗜酸性包涵

10、体-Negri body,(4)细胞凋亡 cell apoptosis 病毒感染可启动细胞凋亡基因,导致细胞死亡。 (5)病毒基因整合 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6)细胞转化 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插入到细胞的染色体中引起整合感染时,可引起细胞某些遗传性状的改变。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可以无限制地生长繁殖。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II、III型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IV型超敏反应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伤作用:引起免疫抑制;病毒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病;,(四)病

11、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的免疫逃逸是反映病毒毒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病毒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答。 (五)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病毒中和抗体 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CD4+Th1,(六)病毒与肿瘤,病毒与肿瘤的关系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肿瘤由病毒感染所致:如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乳头瘤;人类嗜T细胞病毒所致的T细胞白血病 另一种是密切相关:如乙肝病毒与原发性肝癌,EB病毒与鼻咽癌和淋巴瘤,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与宫颈癌,人疱疹病毒-8与卡波济肉瘤等。,3.病毒的鉴定 (1)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 1)细胞病

12、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 细胞变圆、聚集、坏死、溶解或脱落等;形成多核巨细胞;在培养细胞中形成包涵体,形成包涵体,2)红细胞吸附(hemadsorption) 病毒感染细胞表面出现血凝素,吸附脊椎动物红细胞的现象。如流感或副流感。 3)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病毒感染细胞后不出现CPE,但能干扰其后感染的另一病毒的增殖 4)细胞代谢改变 细胞代谢变慢,pH发生改变,(2)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测定 空斑形成单位测定和50%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测定法 (3)血清学诊断 中和试验:病毒中和抗体,病毒失去感染性 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鸡红细胞

13、凝集(血凝试验) 病毒特异性抗体鸡红细胞不凝集(血凝抑制试验),2.病毒感染的治疗 (1)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 核苷类药物 与正常核酸前体竞争磷酸化酶和多聚酶,抑制核酸的生物合成。如金刚烷胺、阿糖腺苷、三氮唑核苷、拉米夫定等。 病毒蛋白酶抑制剂 针对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活性位点抑制物,如英迪纳瓦与3TC联合使用,可抑制HIV复制,称为“鸡尾酒”治疗方案。 其他抗病毒药物,(2)干扰素及其诱生剂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3)基因治疗 人工合成与病毒基因组互补的寡核苷酸(反义核苷酸),通过其与病毒靶基因结合,抑制病毒核酸转录或阻止病毒蛋白翻译。 (4)中草药 如板兰根、大青叶等能抑制多种病毒。,思考

14、题 1.什么叫病毒体? 2.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 3.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哪些阶段? 4.何谓干扰现象?,第二节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1)*核心分节段的单负链RNA 甲、乙型分8个片段,丙型分7个节段,易发生基因重组而变异。,核蛋白(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特异性)、RNA聚合酶蛋白(三种),呈螺旋对称。,2)包膜 内层为基质蛋白M1,外层为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 *病毒包膜上镶嵌有两种刺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性易变异,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三棱柱状,糖蛋白三聚体。 吸附易感细胞,与感染有关; 能和人、鸡、豚鼠等红

15、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血凝现象); 有抗原性,相应抗体称血凝抑制抗体,能抑制血凝现象和中和病毒感染性,为保护性抗体。,红细胞凝集试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 呈蘑菇状的糖蛋白四聚体 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N-乙酰神经氨酸,使成熟病毒从细胞内释放; 具抗原性,抗体无中和作用。,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由点突变所造成,抗原变异幅度小,HA、NA氨基酸的变异率小于1%,属量变,形成新的变异株引起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抗原变异幅度大,HA氨基酸的变异率为20%50%,属质变,可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

16、大流行。,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病后对同亚型病毒有短暂免疫力,一般维持12年,主要是呼吸道分泌型IgA和抗-HA中和抗体。 HA中和抗体阻止病毒吸附上呼吸道黏膜细胞防止感染。,症状出现12d内,传染性最强,4.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方法:流行期间避免聚集,应用乳酸蒸气进行空气消毒,应用干扰素滴鼻。 特异性预防:应用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但必须与流行株型别一致。 治疗:对症治疗,防止细菌性并发症。甲基金刚烷胺(毒性大)、利巴韦林注射液、板兰根、大青叶等中药制剂。,(二)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 1.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 多形性,约80-160nm,单正链RNA ,衣

17、壳呈螺旋对称。 有包膜,包膜上有间隔较宽约20nm的突起,使病毒颗粒外形如日冕或冠状,故名。 主要感染成人和较大儿童, 引起普通感冒、咽喉炎,2.SARS冠状病毒 SARS的由来: 2002年11月在我国广东佛山首先发生一种不明原因的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国内称之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也即SARS。是21世纪最新发现的一种传染病,WHO已正式宣布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 COV) 。,(1)生物学性状,60

18、-130nm,+ssRNA,衣壳螺旋对称,包膜表面有花冠状突起 在Vero细胞内有明显细胞病变 抵抗力强,室温下痰、粪便、尿中可稳定存活1-2天。对热、脂溶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及UV均敏感,(2)SARS Cov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传染源是患者,大多都是既往身体健康、年龄在25-70岁的成年人,冬、春季流行。 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粪口传播 潜伏期为27d。 症状:发热(38)、咳嗽、头痛、肌肉痛以及呼吸道感染症状。3-7天后,开始出现干咳或呼吸困难,可能伴有或反展为低氧血症。10%-20%病人的呼吸系统表现非常严重,需要插管和机械通气。 病

19、后免疫力不强,不能防止再感染,(3)SARS的诊断 血清学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PCR 病毒分离鉴定 实验室要求严格生物安全资格(BSL-3) (4)SARS防治原则 严格隔离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支持疗法:氧疗和激素疗法 抗病毒类药物和抗生素,如利巴韦林、干扰素;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思考题 流感病毒分型和分亚型的依据是什么? 甲型流感病毒为什么易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一)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的病原体。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弛缓性肢体麻痹(小儿麻痹症)。 分三个血清型,型间很少有交叉免疫。,脊髓灰质炎病毒,咽部、肠道淋巴结中增殖,血(第一

20、次病毒血症),全身淋巴组织再次增殖,血(第二次病毒血症),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膜等),病变轻微 暂时性肢体麻痹,病变严重 迟缓性麻痹,极少数 延髓麻痹,呼吸、心脏衰竭,死亡,隐性感染(约90),顿挫感染(约5),非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无菌性脑膜炎(0.1%2.0%),麻痹型,1.致病性,损伤细胞,2.免疫性 病后获得长期而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主要以体液中和抗体为主(SIgA、IgG、IgM)。 3.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与鉴定:细胞培养,典型CPE 血清学试验:中和试验, 快速诊断:核酸杂交、PCR等,4.防治原则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

21、 IPV,Salk苗);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live oral polio vaccine,OPV,Sabin苗); IPV和OPV均为三价混合疫苗; 近年部分国家发生了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应引起关注,我国约有9.7亿人感染HAV 约6.9亿人感染HBV, 其中1.2亿人成为慢性HBV携带者, 约3 000万人现患慢性乙型肝炎,其中一部分可转变为肝细胞癌(HCC)。 3 800万人感染HCV,其中70%-80%转为慢性肝炎。 2.1亿人感染HEV,孕产妇患者病死率特别高。 我国每年因为患病毒性肝炎死亡约50万人,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亿1 000亿元人民币。,

22、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乏力 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肝肿大 肝功能损害 黄疸,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的病原体 甲型肝炎:世界性急性传染病 占病毒性肝炎的50 年发病数超过200万,1、形态与结构 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 球形,直径27-32 nm,无包膜,核衣壳呈20面对称,有饱满和空心两种颗粒。 +ssRNA,长约7500个核苷酸,分5非编码区、编码区和3非编码区。 仅一个血清型,1.生物学性状,HAV电镜图,编码区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分为P1、P2、P3功能区 P1区编码VP1、VP2、VP3、VP4,其中VP1、V

23、P2、VP3为病毒衣壳蛋白的主要成分 P2和P3区编码病毒RNA多聚酶、蛋白酶等非结构蛋白,2、抵抗力 较强 耐受乙醚、氯仿等脂溶剂 耐酸:在pH3的酸性环境中稳定 不耐热:100 5 min可使之灭活 在海水、淡水、毛蚶、泥沙中存活数天至数月,3、培养特性 易感动物: 黑猩猩,狨猴,猕猴,红面猴 允许性细胞: Vero、恒河猴胚肾细胞(FRHK-4) 人肝癌细胞株(PLC/PRF/S)等 在培养细胞中生长缓慢,无CPE,4、抗原性 HAV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衣壳蛋白VP1、VP2、VP3具有抗原性, 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 水源被粪便污

24、染;水产品(蛤蚶、牡蛎、蟹等)在养殖、运输过程中被污染;食物在采集、制作和销售过程中被污染;污染手、餐具、玩具、用具、卫生设施及苍蝇等,直接或间接经口腔传人消化道。 潜伏期:1550 d(平均30 d),潜伏期末至发病初期为粪便排病毒高峰,传染性强。,二、致病性与免疫性,HAV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多为隐性感染,但为重要传染源 由于其病毒血症期限仅为12w,故通过输血或注射传播甲肝的机率很低,二、致病性与免疫性,HAV(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等) 口咽部、唾液腺 肠黏膜或局部淋巴结 病毒血症 肝脏 肝细胞变性、坏死(急性肝炎),甲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肝脾肿大 黄疸 转氨酶升高 血胆红素升高 恶心

25、、呕吐、食欲减退、发热 一般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发展成慢性肝炎和慢性携带者。,NK细胞的杀伤作用 肝细胞溶解 特异性细胞免疫 IFN-分泌增加,促进肝细胞表达HLA,HLA介导的CTL对肝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致病机制与免疫病理反应,免疫力持久 特异性体液免疫: HAV IgM:在感染早期即出现,维持两个月左右 HAV IgG: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期早期出现,可 维持多年,对再感染有免疫保护作用。,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变化过程,血清学检查 HAV-IgM检测:早期、快速诊断最可靠的血清学指标 HAV-IgG检测: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或流行病学调查 病原学检查:

26、RT-PCR法检测HAV RNA ELISA法检测HAV抗原 免疫电镜法检测病毒颗粒,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一般性预防 卫生宣传 保护水源 加强粪便管理 搞好饮食卫生 特异性预防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毛蚶,四、防治原则,HBV流行久远、传播广泛,是全球性公共 卫生问题:全球3.5亿人携带HBV 我国为高流行区 感染率 60% HBsAg携带率 8%10% 慢性乙肝病人 1000万 80%原发性肝癌与HBV慢性感染有关,(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电镜下HBV呈三种不同形态颗粒: 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型颗粒,(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完整成熟有感染性的的HBV颗粒。球形

27、,直径42nm,核心为dsDNA,DNA聚合酶。有双层结构: 外层 包膜,含表面抗原(HBsAg)、前S1抗原(PreS1)、前S2抗原(PreS2) 内层 核衣壳,20面体对称,含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2)小球形颗粒 直径22nm,过剩的HBsAg装配 而成,无感染性,存在于血液中。 (3)管形颗粒 由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HBV结构模式图,乙肝病毒的三种颗粒,2、HBV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基因组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长链为负链:长度固定,3200 bp,含4个开放读码框架:S区、C区、P区、X区 短链为正链;,长链分4个基因区 S区:由S、PreS1和PreS2基

28、因组成 编码HBsAg、PreS1和PreS2抗原 C区:由前C和C基因组成 C基因编码核心蛋白HBcAg 二者共同编码HBeAg P区:编码DNA多聚酶 X区:编码HBxAg,激活细胞内的 原癌基因和HBV基因,(3)e抗原(HBeAg) 为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HBeAg:与病毒体及DNA聚合酶的消长相一致,是病毒复制及具有强感染性的指标 抗-HBe(+):对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 前C基因突变,不能与C区共同编码HBeAg,发生免疫逃逸,因此对HBeAb阳性的预后,应同时检测血清中病毒的DNA,以全面了解病情作出判断。,4.免疫性 体液免疫:具有保护作用的是抗抗抗,可中和病毒,阻止

29、病毒与健康干细胞结合,清除细胞外病毒。 细胞免疫:特异性CTL是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清除病毒最主要的因素。,(三)HBV与原发性肝癌: 表面抗原携带率高的地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也高。 表面抗原携带者发生原发肝癌的危险性高于正常人217倍。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细胞核内有整合的HBV-DNA,其X蛋白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癌基因,导致肝癌发生,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血清学反应,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IgM 抗HBcIgG 结果分析 + HBV感染者或 无症状携带者 + + + 急性乙型肝炎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 + + + 急性

30、或慢性乙型肝炎 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乙型肝炎恢复期 + 既往感染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2.血清HBV DNA检测 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或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直接检测HBV DN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 3.血清DNA聚合酶检测 已被检测HBV DNA取代,思考题 肝炎病毒有哪些?各有什么不同? 简述HBV的生物学性状、抗原抗体组成及检出的意义、传播方式、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

31、S,艾滋病)的病原体。 有两型:HIV-1:大多数AIDS由HIV-1引起。 HIV-2:主要在西非和西欧流行。 首例是1983年发现 据统计,全球平均10人/分感染AIDS,而其中又有9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在非洲,平均1人/12成年人感染AIDS,人口仅占世界2%的南非,就有1/5的人感染AIDS。,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1)gP120:能与宿主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完成吸附,与感染有关。易发生变异。 (2)gP41:为跨膜蛋白,将gP120固定于包膜,并有介导HIV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也与感染有关。,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病毒糖蛋白突起与CD4细胞受体结合 融合 核衣壳进入并脱

32、衣壳 病毒核酸进行复制 逆转录酶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负链DNA 合成正链DNA 双股DNA进入核内,整合酶作用下随机整合到宿主细胞DNA的不同部位 前病毒DNA被宿主RNA聚合酶II转录,产生全长RNA和一些mRNA 病毒结构和功能蛋白的合成,组装成完整病毒,出芽释放。,HIV的复制,3.培养特性 感染CD4+的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4.抵抗力 弱,病毒在2022可存活7天;在37可存活1015天;在冷冻血制品中须68加热72 h才能保证灭活病毒。,致病机制,主要感染CD4细胞 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这些细胞表达HIV受体CD4分子和辅助受体CCR5与CXCR4趋化因子

33、HIV借助于gp120与上述细胞受体结合,gp41融合肽暴露,介导膜融合,使病毒侵入细胞。 受感染的CD4T细胞被溶解破坏,T细胞数量的进行性减少和功能丧失,导致免疫功能缺陷。,*HIV损伤CD4 T细胞的机制: (CD4 T细胞表达大量CD4分子和CXCR4) 导致CD4 T细胞融合,最终导致细胞的溶 解; CTL对CD4 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抗体 介导的ADCC作用,NK细胞的杀伤作用; 诱导CD4 T细胞细胞凋亡; HIV复制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DNA,抑 制细胞正常的生物合成;,*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少量CD4分子,其辅助受体为CCR5趋化因子)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感染后可抵抗病毒的

34、溶细胞作用,长期携带HIV,使病毒向其他组织播散。,临床特点,具有三个特点:潜伏期长,5-15年,严重的免疫系统损伤,合并各种类型的机会感染和肿瘤。 临床感染过程分为4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约23周 2.无症状潜伏期:10年左右 3.AIDS相关综合征:开始出现症状 4.免疫缺陷期:典型AIDS期合并机会致 病菌感染和AIDS相关恶性肿瘤。,(1)急性感染期 感染2-6周后出现类似流感的非特异症状,如轻度发热、头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等,持续2w左右。 (2)无症状潜伏期 持续10年左右。多无症状。或表现为疲劳、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和发热。病毒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但血中少/无。血中HIV抗体

35、阳性。 (3)AIDS相关综合征 出现各种症状如低热、盗汗、倦怠、慢性腹泻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逐渐加重。 (4)免疫缺损期 即典型AIDS病期 血中含大量病毒、CD4+T细胞数下降,引起严重免疫缺陷,合并各种机会致病菌(细菌、病毒、真菌、原虫)感染和恶性肿瘤。有的出现神经系统疾患。,AIDS患者常发生的恶性肿瘤:Kaposis sarcoma,思考题 HIV的传播主要途径是什么?简述其致病机制。,病毒包涵体,狂犬病毒包涵体(HE染色),(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病毒主要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传播,人是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潜伏期长短不一,主要与咬伤部位与头的远近及伤口内感染的病毒量有关。进入

36、机体的病毒在肌纤维细胞中增殖,并沿着神经末梢经轴索上行到中枢神经系统,增殖,引起损伤,后又沿着传出神经扩散到唾液腺及其他组织。,典型临床症状:神经兴奋性增加,吞咽或饮水时喉头肌肉发生痉挛,甚至闻水声或其他轻微刺激均可引起痉挛发作。兴奋期持续35天后,病人转入麻痹期,最后昏迷、呼吸困难及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几乎100%。 动物研究表明,感染病毒后,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中和抗体。,(四)防治原则 1.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注射犬用疫苗。 2.人被动物咬伤后,应采用下列措施预防:伤口用20%肥皂水、0.1%新洁尔灭或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70%乙醇及碘酒涂擦。 3.被动免疫用高价抗狂犬病病毒血清于

37、伤口周围与底部行浸润注射及肌注,剂量为40IU/kg。 4.疫苗接种,主要是对兽医、动物管理员野外工作者用疫苗预防。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较长,人被咬伤后,接种疫苗也可预防。,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疾病:震颤病或库鲁(Kuru)病、克-雅病及克-雅病变种、Gerstmann-Straussler综合征、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羊瘙痒病、牛海绵脑病(疯牛病)、传染性雪貂白质脑病、大耳鹿慢性消耗病。 其病的共同特征是:潜伏期长,引起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临床表现为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症状。,三、诊断与预防 取新鲜或低温冻存的非固定脑组织材料作特异性免疫印记法或免疫组化法检查蛋白酶的抗性蛋白酶抗性蛋白。 多数疾病现无治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